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实验教学中的初中数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
多年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始终遵循着演绎推理的模式,从公理出发-定义-假设-定理-证明——推论。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但学生只知结果,不知道过程,或热衷于一些小技巧,长期使用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而用数学实验手段进行数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是,从若干实例出发-手工操作或在计算机上进行大量的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根据这一思想方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如下:
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难易程度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阿特金森在他1958年的一项试验中也已经得出结论:问题情境的适宜度是50%左右,即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50%时,主体的反应强度最大。学习情境无论太易或太难都不会使学习者达到最好的动机激起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实验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依托设计数学问题,或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设置实验课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也是实施其他环节的首要条件。
1.2实验活动动手操作
实验活动是指教师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亲自用手工或计算机完成相应的实验,努力去发现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数据中反映出的规律性,对实验的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实验活动是整个数学实验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在第一环节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的,在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和第三环节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般的问题特殊化、肤浅的问题深刻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实验活动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去获得感性认识,培养数学情感和想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1.3提出猜想讨论交流
提出猜想是指学生在理解了学习课题后,通过实物模型、虚拟模型、直观观察、实验分析、数学灵感等各种途径和方式,根据已有的信息或新得到的信息,提出解决课题的假说。本环节是整个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数学实验的高潮阶段,它是学生在实验环节中产生的,是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规律提出的,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过程。波利亚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猜想的作用:“仅仅把数学视为一门论证科学的看法是偏颇的,论证推理是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而要得到这个成果则必须通过猜想”。讨论交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新的课题,数学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交流理解的数学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教育所需。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产生猜想;另一方面,让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更进一步的深入的修改、补充甚至是纠正猜想,从而形成正确的猜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表达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而这正是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1.4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是指在提出猜想后,一般要用实验的方法、演绎的方法或举反例的方法来检验猜想的正确性。验证猜想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我们获得正确结论的关键步骤,是对数学实验成功与否的判断。猜想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证明猜想或举反例否定猜想。得出结论即将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更为广泛和全面的体验,促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体的实验活动得到“升华”。以上教学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验的内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手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2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陈老师和周老师都想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电影票,大家能否替我们想个办法,来决定谁去看电影?(学生纷纷献计献策)。若采取掷硬币的方法(甲同学的建议),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那么陈老师去:如果反面朝上,那么周老师去。大家想一想:掷硬币的办法对双方公平吗?(在学生简单的理性思考后,确定实验方法。)
(2)实验活动动手操作
同桌两人合作,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要求:一人负责掷硬币(以举手的姿势抛硬币);一人负责记录数据,并借助计算器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3)提出猜想讨论交流
汇总各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实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实现两个不同范围的合作互动。首先,在与同桌合作过程中,达到小范围的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建立随机观念;然后,在累计全班的试验结果的过程中,实现互动的范围扩大,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逐渐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差不多稳定在频率为0.5处。)
(4)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通过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历史上数学家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体会N-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在大量的重复实验中,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就比较稳定,趋向于0.5。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小用P(正面朝上)来表示,则P(正面朝上)=1/2,这也称为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利用生活中的概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概念。在初中数学实验中,学生由于亲自动手操作,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因此对实验结果、产生结果的原因、新的知识、方法等等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语
在数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设置实验问题,组织学生个人或小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猜想实验结果并进行归纳证明。此时,教师变成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情境的引导者、合作者,从个体的手工业劳动者变成信息社会教师团队中的一员,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被更富创造性的劳动所替代,需更多地利用教育资源,并努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些都使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工作必将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综合,从而最终取得数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最高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佳状态。
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从“听”数学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但不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