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难学、难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激发探索欲望,从而主动进行探究。通过这一过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其创新能力、研究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解多边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时,先设计了如下问题:同学们,只要你们任意多变形的边数,老师都能知道它的内角和,大家信不信?再比如,在讲解《求代数式的值》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同学们,大家把自己的年龄×2,再减去3,然后×4,再加上12,告诉老师结果,老师就可以马上知道你的年龄。笔者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同学们都十分惊讶,眼神中流露出疑惑,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通过将上述问题情境利用代数式表达并化简后,就让学生明白了化简代数式后进行求值的重要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假设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当鼓励其大胆地进行假设、猜想,然后小心求证,通过这一过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也都是以已掌握知识为前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契合点,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笔者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时,先让学生画出一个一般三角形(△ABC),然后让他们过顶点A做高、中线、角平分线,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以后,利用投影仪,对△ABC中顶点(A)的位置变化进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三条边的变化,然后提问:若边AC与BC相等,三角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提出问题后,我让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假想,画出相应的图形,再让学生画腰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最后通过类比,印证了“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线重合”这一假想,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新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创建模型、科学引导

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设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作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笔者在讲解《代数式》一课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模型:比b小18的数是?李明买香蕉用了a元,买苹果用了b元,请问李明一共用了多少元?货车在T分钟内一共行驶了S米,请问货车每分钟行驶多少米?一筐苹果重a千克,请问6筐苹果重多少千克?笔者在讲解本堂内容之前,先让学生解答上述题目,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代数式的规律、共同点,再逐渐引入代数式观念,从而让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逐渐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提升其探究能力。

四、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拓展学生的探究视野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中学也引入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丰富教学形式,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利用动画、声音、文字、图像演示,将静态的教材知识变为动态演示,将抽象难懂的数学原理变得形象、易懂,从而使数学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突破。

例如,笔者在教授《圆的认识》一课时,在进入正课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荧幕上为汽车绘制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车轮,并在动画演示下,让汽车运动起来,从而为讲解圆形定义埋下伏笔。再例如,在讲解《图案的设计》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设计,丰富了课堂内容,也让学生见识到了更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探究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凯歌 单位:陕西省兴平市田阜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