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摘要: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向也随之发生转变,不再局限于知识目标,还应思考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得到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必须要重塑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文章简要地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方案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数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数学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纵观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由于数学教师长时间束缚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常常集中在达成数学知识目标下,弱化了数学教学中思维目标的发展,阻碍和束缚了数学学科素养的落实。基于此,从应试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指向逻辑思维能力,重塑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上来说,初中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阶段,数学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学理念比较滞后。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提出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一词,明确了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趋势和方向。纵观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自身持有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当前,由于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单一的知识层面,忽视了能力目标、思维目标的培养。由于思维目标的缺失,致使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常常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知识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长期束缚在应试教学理念下,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应试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并借助题海战术强化知识训练。这种教学理念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使其在学习中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严重束缚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再次,学生没有形成思考的习惯。在以往的数学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极强的依赖性、被动性,在课堂学习中常常跟随着教师的节奏,待到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也并未主动思考、分析等,制约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以往学习状态下,即便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难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1]。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策略

(一)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初中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复杂的题目,或者深奥的知识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畏难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放弃对问题的思考,不愿意去思考问题、面对问题,严重制约了数学思维的发展。面对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还应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思考问题、交流、合作等,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注意:一方面,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基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活跃课堂氛围时,可选择讲故事、课外活动、锻炼思维小游戏等方式,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符号进行转化,使其更具有趣味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数学课堂才更有活力,课堂氛围才能更活跃,最终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等,促使初中生这一学习主体在数学知识吸引和驱使下,以知识探究者的态度思考问题、探究数学知识,最终促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还必须重新审视师生角色,将教师从“课堂主导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促进思维的发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2]。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达成思维目标

面对学科素养下的思维目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明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项盲目的工程,而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便学生在对有效内容的探究中,循序渐进地达成既定的思维目标。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价值,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逻辑因素,将能够体现出数学元素的转化为教学内容、知识点,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循序渐进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加以平衡,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数学知识化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最终促使学生在数学内容探究中落实既定的思维目标。再次,关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逻辑性的数学体系。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比较大,还有抽象的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学习难度增加了。同时,从数学知识间极具关联性、逻辑性,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把旧知识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在明确新旧知识点联系的基础上,加强对新知识的构建,逐渐构建自己的逻辑思维框架,最终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设计教学计划与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客观分析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行为,这对前期备课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便于实现精准教学。初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前完成以下准备工作:第一,集体备课,教师共同讨论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与现有知识储备等基本要素,通过各位教师的学情分析汇总数据,预设学情特点。第二,分析教学内容的特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基本要素,预设课堂教学流程与各个环节的组织方式,调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便顺利地引导初中生自主生成所学知识。待教师选择了教学方法与策略之后,便可准备教学工具、设备等,使初中生能在问题分析、解决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启发式教学,促进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十分严谨,主要是借助观察、概念、判断、推理、假设等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思考活动。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受到“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制约,基本上都是采用“口头讲解”的模式进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极强的被动性,严重制约了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逐渐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科学设计探究任务。教师应指向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结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区”,科学设计出具有探究意味、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以探究者的身份围绕其展开探究,最终促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讨论中,完成思考能力、逻辑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科学创设契合探究的情境。为了达成既定的思维培养目标,还应紧紧围绕探究问题和任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熟悉的元素、现象等融入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仅能缩短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也促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知识思考、探究和交流,最终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再次,还应鼓励学生多提问。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质疑、提问,这也是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启发和引导等,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等。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随之提升[3]。学生提问往往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因为学生的提问往往反映学生的认知盲区,这也是促使学生自主解析数学知识的关键要素,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提问。然而,并非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反映着个人困惑,但却毫无探究价值,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敏锐判断学生的提问是否有意义,在并不会挫伤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前提下保留有效问题,据此组织问题解决活动,使学生参与问题分析、解决活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显现出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全面解放学生的双手、头脑与嘴巴,支持初中生通过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调查分析等活动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顺利发散学生的思维品质,优化学生的认知状态。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生活环境启发学生。数学知识看似抽象、晦涩难懂,但实际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随处可见的生活实物、环境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便于学生自主解析数学概念,使其顺利参与问题解决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多观察、多发现,从生活视角入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四)因材施教,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改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必须要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把握学生的学情,结合初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认知发展水平等,科学设计契合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案。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之间存在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针对数学逻辑能力不同的学生,制订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思维教学目标。通常情况下,针对班级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应指导他们在学习中保持细心、观察,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针对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应以强化自信心为主。另外,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师在优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时,应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对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明确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最终促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循序渐进地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4]。科学的分层指导活动并不会让初中生产生自卑感,相反,多数学生都能在分层指导活动中感受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这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形成自主、乐观、坚强的心理品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采用分层指导策略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情特点,深入分析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发育状态迟缓、能力低下的客观原因,保证分层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提高分层教学实践的效率,改善学生的认知行为。当然,随着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变化,教师也要随之调整分层结构、指导策略,使学生能一直接受适宜的思维锻炼,据此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与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优化例题教学,发展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教学尤为重要,不仅是对新知识点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点。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应围绕“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从以下两方面优化例题教学:一方面,在例题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针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和理清具体的解题思路。同时,教师在对例题进行讲解时,不仅要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还应明确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最终在数学思想的帮助下,对例题中蕴含的知识点形成深刻的理解;同时,在优化例题教学时,还应尝试变换一下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促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这一过程中能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优化例题教学时,还必须要求学生看清题目、理解题目、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反思总结等,将与其相关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整理、分类、总结,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另外,还应围绕数学例题的内涵,将数学知识的来源、解题思路等进行全面、深刻的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并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面对数学学科素养的要求,传统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要立足于当前初中生逻辑思维目标的培养现状,从理念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实施启发式教学等,促使学生以知识探究者的身份,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党万贵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