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行为构建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行为构建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行为构建分析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过于被动,再加上初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存在抵触情绪。文章概述了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理论和特征,并对其行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师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思维定式

一、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概述

(一)有效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干扰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结果、过程、环境等变量,而过程变量包括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变量会对结果变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想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依附于自身的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本身属于课堂教学理念,只有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状态,才能进一步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具体到课堂教学当中,主要是指有效教学准备、活动以后评价[1]。

(二)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数学行为

和小学生相比较而言,初中生已经由形象思维逐渐地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和稳定,可以说其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不同于小学教学。初中数学较为抽象、逻辑思维严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将重心放在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上,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使其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效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掌握,还要通过习题训练学会举一反三,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有效教学行为也指教师在数学学习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通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分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进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教学有效行为的特征

和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初中生在社会接触面、情绪、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分析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可得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教学有效行为的几大特征。

1.生活化特征。数学知识本身就源自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适合其认知的教学内容,而在此过程当中,需要教师具备鉴别问题以及将问题生活化的能力。

2.学生自我体验特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激发出来,并在关键点上给学生引导和支持,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当中更好地进行判断和体验,而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也是其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3.教学过程可视化。想要确保教师行为的有效性,就要确保数学真实的直观性和可视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初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尤其是几何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辅助方法,直观地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思维能够视觉化,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2]。

4.个体适应性特征。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能够面对全体学生,但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别性,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对其存在的这种差异性进行关注,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实现个性化优化拓展。初中阶段学生还有着较大的发展可能,因此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应当具有个体适应性。

5.反思性特征。初中教师想要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反思教学活动,以便于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这样可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效率得到增强。想要将反思性特征更好地体现在教学活动当中,就必须要在备课时对各项教学行为进行认真思考,在对优秀教学行为借鉴时也要考虑到班级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总结自身的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确保自身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

二、影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因素

(一)教师思维定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对同一类型事物进行处理时会习惯用同一类方法,这称之为思维定式。思维定式的存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思维定式可使类似接近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但另一方面,从某种角度来讲,思维定式也会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不同学生学习方法、性格特征等都有所不同,如果教师还是应用之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则很难实现突破,而一些学生并不能接受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提升[3]。

(二)教师负担过重,自身时间精力有限

很多初中教师一人担任两班甚至是多班教学任务,还有部分教师兼任班主任职位,平时琐碎的事情较多,因此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对教学行为有效性进行提升,一些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新型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但因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将其有效实施下去。

(三)教学评价制度

现阶段学校要求教师既要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又要确保学校的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行为转变。一些教师即便想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但因为学习任务、课时等原因无法真正实行下去。而学生已经习惯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给予其时间自主探讨交流时,也会出现不知所措、茫然的情况,教师虽然想要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又害怕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影响,因此就会采用较为保守的传统教学方式。

三、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分析

(一)讲述行为不足

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述教学行为上表现不足,比如自身课堂教学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无法和理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数学目标预设动机较强。一般新手教师会出现讲述行为的不足,因此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数学教学资源浪费。

(二)讨论行为不足

部分教师的讨论行为准备不足,导致数学课堂讨论无法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一些教师并没有有效控制课堂讨论,导致讨论流于形式化,无法松弛有度地引导学生进入数学问题讨论中,学生并没有自主讨论的自由。

(三)提问行为不足

在初中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行为推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虽然提问能够使学生自主投入思考和探索当中,但目前很多教师的提问行为较为随意,未能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导致提问不够科学和合理,因此学生不愿意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4]。

(四)互动行为不足

一些教师并未深入对学生进行了解,因此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互动需求及学习需求进行了解,对教学互动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因此很难在课堂中将教学互动行为的价值发挥出来。

四、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提升策略

(一)改进讲述行为的策略

在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当中,讲述行为是重要的一部分,其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如果教师在选择讲述行为时不够科学合理,就会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对自身不恰当的讲述行为进行改进。首先,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最近发展期以及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地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当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上。其次,教师要确保数学课堂内容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习,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促使其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增强[5]。最后,在讲述过程当中,要注重语言表达技巧,不同言语表达方式会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思考语言表达方式,通过清晰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问行为改进策略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挖掘出更多新的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数学提问行为进行改进,确保数学提问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要么是问题过于简单或过难,要么是问题设计较为无趣。为了激发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首先,教师一定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深入分析数学教学内容,之后再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使数学问题能够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其次,在开展数学教学之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进行问题的设计,数学问题的设计是完整的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设计当中有计划地进行提问,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引起学生发问,将自身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最后,数学知识源自生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自身所学的知识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生活数学问题。比如在“平行线及其判定”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提出如下问题:请根据书本上平行线的定义寻找生活中的平行线,并说出平行线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这一有效问题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投入问题分析当中,并根据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数学提问行为的效果得到提升。

(三)互动行为改进策略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场所,课堂空间、温度、光线等都会对师生互动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是现阶段制约教师和师生互动的关键因素,虽然班级人数是教师无法改变的,但是教师可直接调控课堂空间格局,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时教师也要做好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对其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尽量满足,确保教室环境的合理性。其次,创建适合师生互动的心理情境。教师在调控课堂教学气氛时要对情境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提升师生互动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分组时坚持组内互补、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比如在进行“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列出相同方程式,让每一组选一名学生上台解答,哪一组率先得出正确答案,哪一组获胜。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还可以增强其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最后,要将师生互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学生自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高,因此在课堂中畏惧与教师的互动行为,还有部分教师对活动理解和认识并不正确,导致互动本身的价值无法在课堂中发挥出来。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自身对于互动的认识,明白互动的本质在于吸引学生投入课堂学习。教师要明白课堂中的教学重点不应是知识的讲解,而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所以要从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将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出来,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获得进步。

(四)讨论行为改进策略

首先,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就要做好讨论目的、内容和计划的制定,讨论话题要具有价值,引导学生投入讨论当中。其次,课堂讨论的时机非常重要,教师需要选择学生自身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同学或教师帮助的时机,再抛出讨论问题,使学生能够对课堂讨论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此外,要给予学生讨论自由,学会放手,初中生本身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一定要相信其在讨论中有所收获,并敢于通过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最后,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使一些自卑胆小的学生也能够勇敢地参与到讨论中,并逐渐建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讨论行为的有效性。

五、结语

总之,初中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初中数学教学特征,从互动行为、提问行为、讲述行为以及讨论行为几个方面,逐渐提升自身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激发学生进行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

作者:张兴军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