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研究

摘要:在数字化教学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导学案,发挥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成为教学常态。导学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模块化导入学习,分别有微课单元、试题单元、小结单元、教师环节和试卷检测模块,这五个学习内容包含学生自主的视频学习、自主试题检测、疑难点咨询与最后的整体检测功能,其中教师环节在导学案中穿插进行的一个活动内容。在整个导学案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依靠信息技术来设计导学案,从而帮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唯“技”是从。

关键词:信息技术;导学案;初中数学

一、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及师生发展情况分析

(一)初中数学课程目标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第三学段(7—9年级)设置有四大知识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根据这四大知识板块,初中数学的课程目标可用三维目标的方式体现出来[1]。

1.知识与技能

第三学段的数学知识相比于第二学段会更加抽象一点,特别是在这个阶段更要做好抽象知识向具体知识的转化。学生需要从具体知识中抽象出各种数学符号,在数与代数中需要理解方程、有理数、函数、不等式以及必要的计算技能;在图形与几何中要学会探索线、多边形以及圆的构成形式,掌握基本的证明图形及作图技能;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析数据的变化过程,理解抽样法在样本估算中的应用以及了解随机概率事件。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

在数与代数的数量关系中,产生模型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图形的运动过程,形成空间意识。学生解决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需要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在实践中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敢于克服困难,认识到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实践应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师生发展情况分析

1.教师情况分析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6908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截止2017年底,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占比分别为初中69.11%,高中72.63%,其中乡村教师中45岁以下占比分别为初中72.76%,高中79.13%,年龄结构日趋优化。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教师大多在80后、90后之间,而且学校也越来越多增添新鲜“血液”,90后教师日渐增多。如今时代的变化,也是教师人员的更替,90后教师慢慢遍布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善于、喜于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教育也占很大比重,学校也在教育部政策的呼唤下,信息化设备日渐完善,配合新型教师的步伐,跟随时代的脚步,努力将课堂教学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更加高效的完成。

2.学生情况分析

到2019年,目前初中的学生大多数是2005、2006年出生的05、06后,之前就有美国学者说过,从198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就是在数字化环境下长大的,这是他们所相处的一个大环境,如今20年过去,这些孩子更是离不开网络技术的陪伴,在很小的时候基本就可以自信而熟练地使用手机、ipad、计算机等这些信息化工具。他们这些群体跟现在的成年人一样,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慢慢变成“数字土著”。依靠信息技术辅助教育,现在的学生能很快接受,而且也不会觉得突兀。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制

(一)导学案的呈现形式

随着技术的进步,教学中更加侧重于引入互联网,形成联网式教学。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学案在设计的过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网络基础形成的。互联网是一个平等开放的工具,不同于电子白板、PPT、电视、flash等这种“单向”媒体工具,而是一种“多向”的社会化的媒体工具[2]。借助信息技术支持下,可以制作类似微课这样的学习导入视频,作为导学案的学习资源。导学案资源性的导入,再配合纸质或者板书形式可以较理想化实现导学案的设计[3]。

(二)导学案的学习内容[4]——以七年级数学《角》为例

导学案的学习内容,可包括课件、微课、试卷、图片等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简单云课堂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总共有四大模块:微课单元、试卷单元内容、学生小结单元、试卷管理模块。下面针对七年级数学中《角》来进行导学案的具体设计:

1.微课单元(课前8分钟)

在微课单元,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独立完成视频的学习。教师所制作的微课主要是《角》这节课新概念的导入,以及重难点的突出。视频中新课要导入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的一些图片,比如钟表的指针所夹的角、剪刀的夹角等,给予30秒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发现图片所存在的规律,最后总结出图片中的共同具有的特点,视频中可以给予提示,在此过程中形成简单易答的问题。需要区分一下,这里微课学习跟翻转课堂不一样,前者是上课的时候导入,后者是未课前导入[5]。

2.试题单元(5分钟)

试卷中的试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设计,题目设计不能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数学中的难点、重点要设法分散,将之转化为易于接受的知识,后期可以逐步训练。根据微课导入的情况,设计难易递进的问题,比如:“观察所给出的图片,下列哪些图形是角”?“任意画一个角,然后标出它的顶角和边”?“观察给出的图片,任意的一个角,然后标出它的顶角和边是什么”?[6]如果出现层次比较高的学生,可以设置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比如“根据自我建构,用文字归纳出角的概念是什么”?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网络上有很多不同难度的数学题目可以选择,教师只需要通过筛选之后,增添或删减题目,既可以完成考试题目的设置。

3.小结单元(3分钟)

此环节中,不需要太多时间,学生只需根据自己在视频学习以及试题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交给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完全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告诉教师,能够更加清楚对自我的认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提交给教师,完全没有在传统讲授型课堂那样,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敢告诉老师寻求讲解,总会有不好意思的现象,结果就会造成这一类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越来越低,不懂的问题就一直停留在大脑的空白处,无法解决。

4.教师环节(20分钟)

教师环节,算是以教师主的上课时间,除去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时间之后,教师时间可以不用像传统讲授型课堂那样,教师要一直讲45分钟才下课。学生经过前面导学案的学习,心中已经有大致的该堂课的学习结构,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尚没有系统认知能力,所以还得需要教师构建系统框架。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问题,心中就有了初步的结构,形成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师除了强调重难点问题之外,学生类似的问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集体教育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解疑。

5.试卷检测模块(5分钟)

最后这个模块,答题操作跟导学案中试题单元一致。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是当堂可以进行检测,通过试题的形式检测当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该模块的设置,是在学生完成导学案前三个设置的内容,以及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单元所提出的问题,完成讲解之后以及该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

三、设计导学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的适中性及层次性

导学案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设置数学题目会更加便捷,但是在众多题目中,教师一定要把控好知识点的难度问题。每个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强,接受的快慢,不能“一刀切”,对薄弱的学生无疑是拔苗助长,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问题设计除了适中性也要分层次性,让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都有增长点,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更大的突破,做到让学生自学能够获得收获,增强自信心。

(二)尊重与利用教材的适用性

做教材的主人,而非做教材的奴隶;使用教材,而非依赖教材。因为教材的存在,教师就会过分依赖教材,不会灵活调整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只是生搬硬套课本上面可能不太适合学生理解的问题,这在新手教师中比较严重。我们作为教师,拥有一定的系统框架,所以在这个框架中,又不脱离教材,实现教材对学生的适用性调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导学案,教师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教材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教材是课程大纲所遵循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进行这样的导学案的时候,需要进行问题导学、知识导学,对教材的梳理整合,以题纲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教师成长阶段的适宜性

教师成长有三阶段,刚刚入职的新教师不太适合做导学案(但是特别优秀的除外),因为此时的教师正处于生存阶段。处于生存阶段的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等过了1到2年的适应及学习,教师将处于关注情境阶段,此时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等。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总结

(1)导学案的设计就是为了平衡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主体地位不明显的基础,教师提供导学案,学生成为先行组织者进行自主学习,根据提示自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部分问题,教师重点在于引导,解决学生不能处理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拓展信息技术能力。导学案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教案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8]。(2)具体来说,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而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我们不能太唯“技”是从,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工具,辅助教学得以更好展开。说的更清楚一些,信息技术就是为“催化”课堂的一种工具,做到技术只是服务于知识,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技术而“技术”。

参考文献

[1]郭婷.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评价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马生香,宁银仓.多媒体+导学案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96.

[3]张娜,于繁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6):178-180.

[4]高波.浅谈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98-99.

[5]李玉斌,武亚男,李爽,姚巧红.整合“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7):85-91.

[6]张天时.“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63.

[7]丁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地理导学案应用探析──《中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深度点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3):71-72.

[8]马楠.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银川二中导学案教学实践后的一些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9(29):77-78.

作者:齐翠翠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