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讨(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讨(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讨(5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应用题教学正是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组)不等式(组)和函数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克服解决应用问题的心理障碍,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好地突破解应用题这一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初中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学生应用题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对学习应用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教材中的应用题的问题背景与农村的社会背景反差较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学生读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习惯运用算术模式解应用题,缺乏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特别是七年级)中,老师对由运用算术方法到运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过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未能让学生体会到运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以致学生遇到复杂的应用问题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四)学生解答应用题缺乏信心。根据调查统计,多年中考应用题的得分率都在20%~35%之间。

二、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及措施

(一)激发学习应用题的源动力----培养兴趣和夯实基础。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与信心,激励人们有勇气和力量面对难题,引发人们因实践而有新发现。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非常感兴趣,就能引发其因好奇而主动实践。牛顿正是从成熟苹果落地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引发联想而产生浓厚的探讨兴趣,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上正处在逐步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过程,要让他们学好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必须要在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方面下功夫。大家知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备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实际和经历)当地社会生活实际编辑应用题,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材施教,使学生对学习应用题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把握学习应用题的必要条件和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落实好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关。从小学到初中,数学逐渐由具体转化到抽象,开始使用字母表示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也由小学的算术解法过渡到用方程(组)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的代数求解法,作为转化的关键时期七年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简单的应用题,学生普遍习惯用算术方法求解,虽然这阶段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使用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还不明显,学生普遍认为用算术解法比用方程求解更简单,但作为教师必须要纵观全局,从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出发,从简单的应用问题开始,引导学生重视方程解法,甚至要指定必须使用列方程解应用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代数解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代数的解题方法,逐渐体会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并通过反复训练增强其自信心。

(三)抓住学习应用题的关键——重视构建数学模式的发生过程。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把实际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式,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求解。解应用题一般有分析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不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式、求解、检验和作答等六个步骤,而构建数学模式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分析。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是重视解应用题要书面表达的后五个步骤而不重视分析这一解题环节,导致不会解答复杂的应用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忽视分析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在七年级教学中没把握好应用题分析过程的教学,造成了大面积的学生不会解应用题,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以致在八、九年级这一阶段有部分教师认为应用题只是少数聪明学生会解的,在教学应用题时也产生面向少数学生的倾向,最终使应用问题的教学效果出现很不乐观的局面。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从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纵观全局,把握好教学尺度,从七年级开始,重视分析解题方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重视分析,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果做好了分析过程,那么后面的合理设置未知数和要书面表达出来的解题过程将会水到渠成。

(四)巧走学习应用题的捷径----类比归纳解题方法。应用题的类型题比较多,有列方程(组)、列不等式(组)和列函数关系式等类型,看上去繁杂无序,但是只要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在不同题型中很多应用题有着共同的特点。常见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商品买卖问题和溶液配制问题等,都是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找出了各种应用问题中的这个共同特征,解决许多应用题就有章可循,事半功倍。例如:

例1(见前面(三))的分析:已知甲乙两人走路所用的具体时间,求甲乙两人的速度,从第三个量路程入手找相等关系:甲所走的路程+乙所走的路程=36

例2、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kg,乙种原料290kg,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甲种原料9kg、乙种原料3kg;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甲种原料4kg、乙种原料10kg。(1)设生产x件A种产品,写出x应满足的不等式组;(2)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生产方案?请你帮助设计。

分析: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与B种产品所需的甲种原料数和乙种原料数,求生产的A种产品和B种产品的数量,从第三个量原料总量入手找不等关系:

①生产A种产品共需的甲种原料数+生产B种产品共需的甲种原料数≤360

②生产A种产品共需的乙种原料数+生产B种产品共需的乙种原料数≤360

第二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1.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2.当前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不会审题,读不懂题意。有的同学读了题目之后,根本不明白题目在说什么事情,题目中的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正确解题呢?

2.2解题方法单一、生硬。有些同学只会套题型,不会灵活应用。在解题时,只能按照平时老师讲解的方法,生搬硬套,不会灵活地处理相应的问题。此种方法平时就吃力,考试更不管用。说到底,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掌握解决应用题的有效途径,思维过于僵硬。

2.3生活经验少。对于题目中出现的一些新名词不理解,从而影响对于题意的理解。比如不理解出现的“增长率”“打折”“利率”等,所以对于这类题目不能理解。

2.4缺乏转换能力。就题论题,往往被出题者牵着鼻子走,不会跳出题外,找准作者的出题意图,不能与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联系起来,结果弄不明白题意,解不了题。

3.优化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3.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应用题的首要任务是读通、读顺文字,这与计算题相比有明显不同的要求。由于应用题所叙述的文字往往比较冗长,我们班里许多学生嫌麻烦,经常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以致歪曲题意,造成解题失误。只有通读全题,学生对应用题才有理解的可能。因此要让学生正确、流利、完整地读题,一遍不够,可读两遍、三遍,甚至四、五遍。遇到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师可在范读之后再让学生独立读。有很多次,只是很简单的应用题,我估计就算是中下水平的学生也不会有问题,结果却有好几个学生出乎我意料,把题目做错了。我把这些嘴里直嚷着“不懂”的学生叫到跟前,请他们连续地读几遍题目,而且把声音读得稍微响一点儿,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让他们把关键句或问题细读几遍,几乎所有的学生最后都恍然大悟地说:“哦,我懂了,原来是我不小心把题目看错了……”这类学生,其实不是把题目看错,而是没有好好地读题。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解应用题前一定要读通全题,养成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从不想读慢慢过渡到自觉地读题,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

3.2优化习题教学,在习题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题意,获得练习最优效果。

3.2.1一题多解,就是通过设元的变化,对相等关系的不同用法、不同数学模型的选择,得到不同的解法。

例1甲乙两数之和是51①,甲数比乙数的3倍少1②,求甲乙两数.(编号便于叙述)

解法1.设甲数为x,由①列代数式,由②得方程x=3(51-x)-1.下略.

解法2.设甲数为x,由②列代数式,由①得方程x+(x+1)=51.下略.

解法3、4设乙数为x,同解法1、2分别得方程(51-x)=3x-1和(3x-1)+x=51.

列方程组可得解法5.

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一题多解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对后进生.

例2要使含盐15%的盐水20克,变成含盐18%的盐水,应加入纯盐多少克?

设应加入纯盐x克,由溶液中盐的质量的变化关系可得方程15%?20+x=18%(20+x),由加盐前后水量不变可得方程(1-18%)?(20+x)=(1-15%)?20.

一题多解的过程,是知识的整理和重组过程,是优化认知结构的过程,是认识的深化.

3.2.2一题多变,即变换问题(如例2改问应蒸发掉多少克水),变更条件,变化形式,改变背景(如顺逆水行船改为顺逆风飞行等),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与纵深.一题多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利于其自信心理品质的形成与以发展.

3.3亲身体验法。如讲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坐过船,对顺水行船、逆水行船、水流的速度,学生难以弄清。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举骑自行车为例(因为大多数学生会骑自行车),学生有亲身体验,顺风骑车觉得很轻松,逆风骑车觉得很困难,这是风速的影响。并同时讲清,行船与骑车是一回事,所产生影响的不同因素一个是水流速,一个是风速。这样讲,学生就好理解。

同时讲清:顺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逆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

3.4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例如: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直线是y=2x+5,且弦的中点的横坐标是2,求此抛物线方程。某“权威答案”如下:由y=2x+5,y2=2px得:4×2+(10-p)x+25=0①;由x1+x2=-(10-p)/4得p=2故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4x。质疑:把p=2代入方程①,方程无实解,或方程①要有=4p(p-20)>0,即p20,故p=2不合题意。本题无解。

第三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摘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问题。

一、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二、当前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应用题基础薄弱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因而生活阅历有限,对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不熟,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抱怨“学生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而是学生阅历不足造成的。另外,很多学生遇到文字比较长的应用题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我曾做过一次调查,针对所教的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应用题的得分情况是这样的:

(二)传统教学方式和旧教材的影响

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弱,与老师的教学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都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解题,不太重视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而且旧教材在这方面也比较缺乏,没有实践性活动的专题,而且一些应用题的素材也比较陈旧,根本不能跟当今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没有用,老师又不注意引导,以致影响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甚至对整个数学科都产生不利影响。

(三)学生接受应用题训练的机会较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应用题文字叙述长,分析起来繁琐费时,课堂效率不高,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在以往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不高,所以教学中分析探索过程往往一笔带过,更是很少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学法指导。所以学生接受训练的机会少,自然解应用题的能力只能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三、优化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一)从基础入手,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

从前面调查的结果看来,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二)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一定要在课堂上多渗透应用题的教学,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

(三)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思考,例题的教学是关键。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应用题模型有下面几个:建立方程(组)模型、建立不等式(组)模型、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函数模型、统计型问题、建立三角模型、建立几何模型。教师可以分别进行专门练习,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进行系统复结很有必要。

(四)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觉得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4.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第四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几条建议策略

摘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优化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即针对于数学应用题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优化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目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时候往往重课本,轻生活,所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大多数以一些理论性的教学为主,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而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不知道应当从何入手。另外,很对教师由于教学观念不科学,对应用题教学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都认为,应用题教学教的好与坏对学生的影响不大,能不能做好应用题关键是看学生自己的情况。这种错误的思想使学生在考试中应用题总是成为“重灾区”。更重要的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应用题文字叙述长,分析起来繁琐费时,课堂效率不高,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在以往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不高,所以教学中分析探索过程往往一笔带过,更是很少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接受训练的机会少,自然解应用题的能力只能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因此,在本文中提出促进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条建议。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持久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诸多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最后,要鼓励学生去攻克力所能及的数学问题,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要想成功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培养认真分析题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数学归纳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等。只有在解题思想的指导下,灵活地运用具体的解题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渗透应用题的教学,加强应用题训练

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已经很好地注意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都先结合现实应用提出问题,也就是先以应用题开头提出问题,引出悬念,然后才讲新知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训练解应用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这一教学内容上的引导以应用题的形式引出要学的新知识切忌提出的问题太复杂,让人很难理清头绪,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有引起学习新内容的兴趣了,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从简单到综合,逐步深入。

四、引导建立数学模型

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构建方程求解能够把一些求解未知的问题,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从而化未知为已知,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1)提炼题中关键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信息筛选的能力。读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式,理清题中的已知事项,初步了解题目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结果是什么?②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即重点攻击、扫除题中障碍,对重点、有疑问的术语进行细细推敲,慢吞细嚼。③全面整体的分析问题。(2)构建方程。用数学的语言将题目的情景、已知、未知、求解在大脑中进行分析、重组,尽量将问题转化成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并运用实验、联想、逻辑推理等方法发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将这些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题目也变得形象化、直观化,便于解题。

五、对应用题进行归纳,找出相应的解题对策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应用题进行分类,让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模式。归纳类比是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是通过对问题的某些相似性的联想,得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数字问题、比例分配问题等。因此,引导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类,得到一类问题的解题模式,可使习题由多变少,提高列式的准确性。同时,针对初中生感知事物的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差、选择性强的弱点,鼓励学生对其解答问题过程进行反思,将有助于学生解题经验的积累。而重反思,即是要求学生:一要注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炼。二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明确解题思路,在解题后有强烈的收获意识,循序渐进的提高应用的解题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认真落实优化应用题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应用题将对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关于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看法

1.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题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清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此外,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且初中数学大纲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因此老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认真落实优化应用题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应用题将促进素质教育,学生素质也将会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显著提高。

2.当前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学生的应用题基础薄弱;第一,长久以来,学生重课本、轻生活,造成数学和实际生活脱节,且有时生活阅历有限,对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不熟,使学生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变差。第二,数学本身的高度抽象就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它涉及多个领域以及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其题型灵活而形式多变,对于初中生来说应用题解题思路较难把握,造成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其主要因素是分析问题方法和技巧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分析问题方法的选择上不够灵活和大胆,分析问题时比较被动和呆板,缺少动用多种途径尝试、寻找数量关系的意识和习惯。第三,解应用题往往需要在复杂的情境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有关问题,从冗长的语言化,贴近现实生活的数学实际问题的文字叙述中,分析出分散隐蔽的数量关系,并舍弃与数学无关的非本质因素,通过抽象转化为相应的数学问题。使许多学生常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怎样去分析,怎样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及等量关系,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严重不足。第四,老师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解题,不太重视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不能将数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没有用,学习兴趣不高,限制了学生的解题思维,老师又不注意引导,以致影响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甚至对整个数学科都产生不利影响。

3.应用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3.1将简单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解决应用题的信心。

虽然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就数学本身而言却是一门极抽象的科学。因此,要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必须将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和渗透。这样便于学生更加正确的理解问题的模型,并产生自己的想法,找到新的解题方法就数学本身而言是一门极抽象的学科,更何况当学生看到应用题时,面对一大堆非形式化的材料,许多学生常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产生惧怕数学应用题的心理。于是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遭了,又是这又繁又难的应用题,很多学生题都没读完就说不会做更不用说去主动思考。由此可见并不是应用题难倒了学生而是学生的情绪导致了学生的失败,于是老师要给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先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应用题,逐步引导他们去分析,去寻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终接触正确答案,并推广到这一类型的题,这样循序渐进,不仅能为解答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还能增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信心。下面就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中几何问题的应用为例来设计,由于学生直接进入探究3感觉难度很大,这无疑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在进入例题前设计几个简单,直观,生活化的由浅入深的例题做铺垫,以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自信心。(1)例1: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2)例2:有一面积为150平方米的长方形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18米),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如果竹篱笆的长为35米,求鸡场的长与宽。(3)例3:在一块长12米,宽8米的长方形平地中央,划出一块地方砌一个面积为32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坛,要使花坛四周的宽度一样,则这个宽度是多少?(配图示)(4)例4:在一块长12米,宽8米的长方形平地中央,划出一块地方砌一个面积为32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坛,花坛四周的东西宽度一样,南北宽度一样,要使花坛四周的东西宽度与南北宽度的比为3:2,则这个花坛四周的宽度是多少?(配图示)。然后再进入探究3。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不仅使学生便于理解,使老师便于讲解,更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

3.2弄清题意,理清思路。

应用题的解答关键就是要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中所需要的各个量,再分析题目中的数据,运用这些数据表示出这些量所需的数量关系并代入等量关系,以此列出相应的方程或关系式。有时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这就需要老师以直观,简洁等适当的方法为学生理清思路,列出相应的方程。常用的方法有图示法、列表法等,这里就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收费问题的应用为例来分析。例:春秋旅行社为吸引市民组团去天水湾风景区旅游,推出如下收费标准:如果人数不超过25人,人均旅游费用为1000元,如果人数超过25人,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20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700元。某单位组织员工去天水湾风景区旅游,共支付给春秋旅行社旅游费用27000元,请问该单位这次共有多少员工去天水湾风景区旅游?

这种列表法的分析方式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的展示了思维过程,迅速实现信息转换,使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符号、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教会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方法和思考方式,培养了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找等量关系——找等量关系中各个量所需的数量关系——合理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且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他们很快掌握并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3结合教学内容,改题编题,合理补充应用题。初中数学教材中,应用题例题相对较少,涉及面不广,许多学生对解应用题的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之后,有必要适当补充一些应用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例题、课后习题及课外习题进行改编。例如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利润率的问题,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变式,但不管题目如何变化只要多注意各个题目中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那么解决利润率问题就会变得轻松容易了。例如我们可将例1某商场销售额3月份为16万元,5月份为25万元,问该商场这两个月销售额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改编为(2)某商场销售额2月份为16万元,3月份在2月份的基础上增加了5%,5月份为25万元,问该商场这两个月销售额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3)某商场销售额3月份为16万元,以后每月以相同月平均增长率增长,若3月份至5月份的产量共计52.96万元,问该商场这两个月销售额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这些题目通过改变条件、改变结论、改变数量关系等,对习题所提供的信息纵横审视、反复琢磨,从而提高信息加工的速度,强化了学生用运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题型归类,并将易混淆的题目在同一类题型中对比讲解。尽管应用题灵活多变,但是,数学问题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还是非常相近的,只要老师把相近相似的同类问题作为一个模型拿出来为学生讲解并总结归纳,逐一分析然后综合理解,那么学生就会掌握此类应用题的总体解题思路,在面对新题型时就会镇定自若,游刃有余。如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中我们可将应用题分为(1)数据问题(2)利润率问题(3)几何图形问题(4)传染病,手机发短信及树干长枝条的问题(5)握手,签和同单循环赛,双循环赛及互赠礼物的问题。在第(5)种类型中什么题型除2什么题型不除2是同学最容易混淆的问题,所以把这两种题型归纳为一类,联系实际对比讲解学生不仅易理解还易于区别,记忆。

总之,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应用题的教学不容忽视。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应用题教学的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