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生物教学中随迁子女价值观的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切教学行为开展的根本出发点。学校教育不仅仅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在校生活,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初中时期是学生的青春期,此时期的学生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心理认知方面都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而来自随迁家庭的学生更应当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对象和群体。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教育;随迁家庭;价值观
一、随迁家庭学生价值观解析
(一)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要想对随迁家庭学生的价值观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我们首先要对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展开详细解读。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身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一个人采取某种决定或实施某种行动的指导原则和刚性标准。价值观的存在可以使人体的行为带有非常稳定的倾向性和选择性,也是人用于区分优劣、辨别是非的重要心理倾向体系。在学校教育中,价值观与人生观、世界观共称为三观,特别是在初中时期的教育历程中,青春期的学生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心理成长方面都在快速地从幼稚走向成熟,此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塑造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可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反应和行为,而一些歪曲或不良的价值观则会对他们今后的个人生活与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随迁类学生价值观解读
首先是学习观,学习观是学生价值观在对待学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形式,它是学生看待个人学业以及日常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具体评价标准。来自随迁家庭的学生在学习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他们自身的学习基础相薄弱,由于家庭居住地的变化进入新的校园环境学习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吃力。以我校为例,我校中来自随迁家庭的学生原来大部分就读于农村地区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整体教学实力与我校无论是从硬件的教学设备还是软件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原则都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到一个更加优质的环境中,会出现短时间的不适反应。个人的学习成绩无法取得有效的进步以及在课堂表现方面与其他同学产生的差距都会严重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观,最终导致这些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落后于其他同学,同时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也滞后于其他同学。其次是校园社交观,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场所,更是一个与其他同学开展积极交流,培养自己同学关系的重要场所。知识的学习以及和其他同学、老师展开的社交行为共同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部内容。来自随迁家庭的学生在校园社交方面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而这种封闭性有的只是暂时的,而有的却会一直持续很长时间。校园社交观的有效培养得益于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充分熟悉,随迁家庭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半路入学,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会给他们带来很强的陌生感。而青春期的学生是比较缺乏安全感的,此时出于保护自身的需要就会不自觉地紧绷心理防线,将自己封闭起来,尽可能减少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这种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具有一定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性格极其内向的学生仍然会坚持“闭关锁国”的社交心态,而这种沟通交流率相对较低的社交心态也是极个别随迁家庭学生价值观的典型体现形式。最后是自我认知层面,自我认知层面主要侧重于学生对个人校园内一切行为和想法的评价。用价值观的概念来阐释就可以理解为自我认知层面的具体结论可以推动学生采取对自身的某种决定或实施的某种行动,这主要涉及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和具体做法的指导。来自随迁家庭的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自信状况。在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随迁家庭,而这些随迁家庭的经济条件与家庭教育质量比较一般,初中生的思维意识和认知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而此时这些外部条件就很可能成为影响初中生产生某种意识或做出某种决定的重要诱因。在我校某班级内就存在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名来自随迁家庭的女生学习态度非常良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和身边同学的交流非常少。教师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后才发现这名学生之所以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主要是因为家庭贫困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虽然其他同学在日常交流中并没有表现出歧视的意思,但是这种自卑心理却仍然存在于这名学生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随迁家庭子女的自我认知评判,尤其是受客观条件诱导而产生的不自信心理。
二、随迁家庭子女价值观的塑造策略
(一)学习观的塑造
当有来自随迁家庭的学生进入班级学习后,教师可以率先和相关学生展开谈话,一方面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进行详细摸底,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处的崭新的学习环境,而后根据了解到的随迁学生的基础学习状况给他们制订一套符合自身学习利益的学习方法。
(二)校园社交能力的提升
当随迁学生进入校园学习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这些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新的环境里学习是一件非常轻松和惬意的事情。当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外部环境的温暖后,他们的心理戒备意识才会逐渐降低,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与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展开接触。例如在生物课“食物链”一节的教学中,当随迁学生回答食物链和生物链的概念出错时,教师不要立刻发脾气,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错误,然后引导学生不断靠近正确答案,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还有助于随迁学生放下戒备,融入课堂。
(三)自我认知和欣赏的培养
只有深度地认识自我价值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才能真正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而在发现自我闪光点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欣赏,缠绕在学生身上的极度不自信的情绪才会逐渐土崩瓦解。例如在“生物圈”一节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随迁家庭的学生回答生物圈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在回答完问题之后进一步要求这些学生对自己的作答状况进行评价,在学生对自身的作答状况进行评价后,再让班内其余学生对这名学生的作答状况进行评价。由于不自信,所以随迁学生在对自身评价的过程中会着重突出不足之处,但是其他同学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却能说出这名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这种行为长此以往地持续下去,必然会引导不自信的学生树立初步的自信心。对自己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信便是自我认知发展的一个良好基础,自我欣赏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培养就相对容易了很多。
三、结语
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以及事物所产生结果的评价和认识,也是指导一个人产生某种思想或做出某种行动的具体指导原则。来自随迁家庭的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形式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刻认识并解读。发现此群体学生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和内在问题,并开展积极的教学策略予以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面对校园学习和生活是每一名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立国.城市中学随迁子女关爱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冯嬿.初中随迁子女融入社区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学,2019(11):58-59.
[3]张倩倩.农民工随迁子女自我认同的社会工作介入[D].山东大学,2018.
作者:方姜平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