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差异适应性教学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生物差异适应性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生物差异适应性教学研究

摘要:教育核心具有简约、延展、演变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应以核心概念,确定核心知识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并利用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在课堂上设计出多样化、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差异-适应性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团结合作,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实施差异性教学。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学核心概念过程中,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他们正是对身边的各种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阶段,再加之从小父母教育引导层次不一,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层次各有差异,因此在学习上,有部分孩子进取心得不到满足,于是对待所学的知识就产生了厌倦情绪,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初次尝试了“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法,想让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好发展,也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这种方法也正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因此,保证“学”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要想保证“学”的质量,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差异的类型,“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正视差异,明确类型

(一)性格与习惯存在差异。一些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孩子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点,有的甚至缺乏坚强意志;有的学生外向、活泼乐观;有的学生行为习惯是认真的,却有时马虎;有的学生非常有时间观念,有的学生反之。了解了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争取取长补短。

(二)智力类型存在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是指人们在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个别类型的差异。因此教师们要充分了解学生,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建立起学习和生活上的自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在于智力的高低,而在于学生智力类型中的优势是否充分得到了发展与提高,我们的教育不是去鉴别孩子是否聪明,而是要去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并采用适当的方法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三)适应能力存在差异。适应能力是指人们与身边他人及环境之间共处的和谐能力。人生中随时都会遇到适应问题,如果适应得快,就能很好的学习与生活。如果适应得慢,就很有可能产生适应问题,使人处于压力与困惑当中,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适应能力的强弱,可以体现在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适应。根据不同差异的学生,分层次制定出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从而增强学生对未来生活独立适应的能力。反思当下,目前教师们为提高考试成绩,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也很少关注学生的理解,甚至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差异统统搁置一边,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各位教师正视差异的类型,寻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上。

二、利用差异,有效实施

魏书生老师在《教学工作漫谈》中提到,既然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不同的学习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不断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学习模式,从多方面进行:

(一)“自学”差异教学模式。“自学—展示”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对所学知识的基础认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独立学习并展示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角色有了新的转变,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并在教师的协助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机会进行展示、交流。教师找准时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给予点评和总结,尤其是对做得好的学生可以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

(二)“学友”差异教学模式。为了能有效得到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训练,促使学生能自觉加强反思性活动,特设立“学友”这一学习模式。强弱式的搭配,在出现差异的时候,伙伴之间的这种强弱差异促进了学习互助,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基于学生们自身的差异特点,尝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自身特点,在组内合作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提高。这种方法也正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因此保证“学”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三、消除差异,个性发展

(一)守住自学时间。在目前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学习模式莫过于教师提出的自学模式,布置学生自主阅读,分小组交流。然而教师给予的阅读和思考交流的时间很短,在短暂的时间后教师就开始讲课了,当学生们正准备投入到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大部分教师却已结束了此项活动。因此,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成为了“流于形式”。如果教师们在备课时先基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特点,再根据所教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重新整合教材顺序,合理调控好自学时间,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既能激发学生的专注度,又能加强记忆和思维敏捷度,使自学效率明显提高。例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这两课时,由于这两课的知识性比较强,笔者采用让学生画知识思维导图和绘制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复习任务,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表格,这样,学生思想集中了,也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能力。

(二)鼓励大胆质疑。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多问,教会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多观察,多主动思考,多主动问问题的好习惯。每一名学生都拥有着不同视角下看待问题的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出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更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进入学习。例如:讲授八年级下册《哺乳动物》一课,当讲到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如人类利用仿生学开发了超声波雷达,接着引起了一名同学的质疑“老师,为什么蝙蝠能发出超声波,而人却不能?”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却引发了学生们深入思考,同时也激起了全班同学的讨论热潮。每次一回想起这个片段,笔者都会感到一节平常的课堂竟能引起学生大胆质疑,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科学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学会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动合作热情。在生物课堂上,教师通过差异教学的教学设计,以及富有策略地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鸟的生殖和发育》之观察鸟卵的结构。首先,为了便于观察鸟卵的结构,将学生按每两人为一组,各分发了一枚鸡卵、一个大烧杯、一杯热水、一杯凉水、一个注射器、一个放大镜等实验材料,让每个小组运用这些实验材料,共同探究找出鸟卵的结构中哪些特点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观察,在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教师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交流讨论中。用这样的授课方式和技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再例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其中探究活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由于大多数女同学害怕鼠妇,所以将探究的实验材料改用“面包虫”。第一步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方法为引领,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和主动参与探究的科学精神;第二步提出假设,将这个探究实验分成两大组:一个是“光对面包虫的生活有影响”,另一个是“光对面包虫的生活没有影响”,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任何一个小组;第三步与本组人员共同制定计划,六人为一个小组,明确分工之后,再共同设计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第四步实施计划,根据计划方案实施计划;第五步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面包虫的生活;第六步表达和交流,每个小组将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向全班汇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把学生差异当成重要资源,深化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对学、群学,使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四)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还学会了认知、合作、体验与创新。例如,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病毒》一课,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为了能让学生从抽象的思维转移到形象思维认知,笔者给每个小组发放了带吸盘的儿童玩具,让学生组内进行分析。再比如,讲授病毒的基本结构和人体耳的基本结构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超轻黏土和废旧纸盒制作出精美的病毒模型和耳的结构模型,并在班内进行展示。这样做正好利用了组内成员的个性特点,有的善于动手操作,有的善于归纳讲解,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了对生物基本结构的形象化记忆。

(五)公平合理评比。在教学过程中适应、公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作为生物教师更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每一名学生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虽然大小有差异,但是,在每一粒种子的内部都蓄积了巨大的能量,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育下,他们都能茁壮成长,都能绽放出个性之花,结出美丽之果。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评价,进而帮助学生重树自信,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首先采取了每节课每小组进行评比的办法,通过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来进行相应的加分、减分;其次再通过课堂上的巩固测试当堂完成情况及每小组成员上课表现情况得出每组最终得分。以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各小组加以评定,对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对于名次靠后的小组,要求其组长带领组员认真分析及时查找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倡初中生物课堂应该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同时也是学生喜欢探索的阶段。由于这个阶段心理状态还不够稳定,对待周围的事物处处充满着学习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师观点不同,甚至是一些错误观点的情况,教师们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纠正。像这样时间久了,就会打消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重视激励与引导,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利用组内不同层面的差异特点,逐渐引导学生从自身错误的观点出发,以倒推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把学生带到正确的答案上,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兴起,已经成为大部分课堂中的新常态,我们的初中生物课堂也正是巧妙地运用了组内成员的差异性特点,进行了小组合作模式学习,面对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不一样,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所以,有时就会出现组内成员意见不统一,甚至成员之间“争吵”的现象。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课上的观察也尤为重要,一定要找准时机,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及时引导出学生争论的主题,既要调动小组同学的讨论热情,还要给予适当的评价,通过归纳、总结,最终让学生彻底明白本组的争论主题。而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同伴互助,交流共享等方式获得的知识,将会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记忆深处。初中的生物课堂运用“差异—适应性”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有趣的生物课堂中,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组内互助,在组内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让教学内容“活”了,学生也“活”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更得心应手。可以说,是“差异—适应性”教学引领了大胆探索,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差异—适应性”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呈现了课堂教学的新成效。

四、回顾差异,锐意改革

回忆从最初对“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的一知半解,到现在课堂的小有成效,形成“差异—适应性”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让教学回归真实自然状态,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体有差异的发展。主要流程为:针对学生差异分层设疑—学生自学—尝试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分类点拨或兼顾不同与个别指导—强化差异训练—归纳小结—差异作业。事实证明,任何教学模式都不能依靠“拿来主义”简单化对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突破口,真下功夫,下真功夫,在探究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炼,在提炼中不断升华,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展示出“差异—适应性”教学带来的新课堂、新招法、新成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讲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当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使用较好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生物课堂上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创新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全体生物教师正走在前行的路上。为了使“差异—适应性”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有效实施,切实提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让不同学生在生物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将一直潜心研究,踏踏实实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争取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需要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对不同学科在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正如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在教学方法上,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整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于友西.生物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郭志颖 郑伟 单位: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第四中学 吉林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