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生物课外活动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从初中生物课外活动存在问题出发,探析解决策略,为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外活动;问题;策略
生物课程,是学生认识生物、走进科学的重要途径,而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及在地球上生存生物的奥秘及本质。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程质量,增加生物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生物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认识生物、学习科学、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是初中生物学习的有效补充,渐渐成为很多生物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广大学生生物学习的新媒介。
1初中生物课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1.1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现行教育制度下,很多学校将初中生物学科视为“边缘学科”,在学校显得“可有可无”。对于初中生物课,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认识的深度广度还不够重视。学校层面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师资配备都未引起重视,使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缺少软硬件的有力支持。
1.2学生和家长认识不足
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物课外活动往往会被错误地认为“浪费时间”和“多此一举”。笔者在某初中针对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0%的学生认为生物课外活动可有可无。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已经习惯于通过教师的现场讲授来吸收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手把手的教、面对面的讲对提高应试能力非常有效,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很难获得提高。
1.3教师指导能力不强
部分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初中生物教师都不是专科出身,专业基础差,指导生物课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不够。生物课外活动缺少了指导教师的活动前审核、活动中解惑、活动后考评,也就无法规范有序地开展,活动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1.4课外活动时间不足
主观上,学生不愿将“大块”的闲暇时间和“碎片式”的课余时间分配给内心深处的边缘学科;客观上,初中生物的边缘学科地位,很多学校已经将生物学科的课时一再压缩,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都踉踉跄跄,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很多老师和学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1.5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生物课外活动无论是开展内容还是活动时间都不好界定,没有量化的指标对教师进行考核,削减了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生物课外活动开展后,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活动评价机制,学生的开展过程和效果并没有得到及时总结考评,对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持续性开展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优化策略
2.1学校层面建章立制是有序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基础
学校层面要意识到课外活动对初中生物教学和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效果的重要性,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办法,高位推动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一是将生物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课时数、具体开展内容及形式、预计达到效果、考核方式等都要有科学清晰的规划,使相关授课教师有章可循,保证教学秩序。二是要有一定师资和经费保障。教师是生物课外活动的指导者,只有教师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组织协调能力、课外活动理念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当好生物课外活动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学校要加大相关教师的培养力度,针对生物课外活动相关内容外出交流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引进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确保指导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同时,生物课外活动需要实验材料、实验场地、外出采样观察等,要配套支出相应的办学经费,以保证课外教学活动的质量。
2.2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是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核心
生物课外活动的的执行者大多是学生,活动的核心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活动过程要服从并设法实现该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活动题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制定到活动具体执行,再到活动的总结都要学生“独立完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生物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和实验技能,开拓学习思路、激发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补充的是,生物课外活动,表面看教师是“大胆放手”,但不是“甩手掌柜”。生物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旦出现疑惑,或者存在安全隐患时,教师必须及时地给予指导和技术上的帮助,确保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活动恰恰就是聚焦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自觉去参与、探索、试验的特殊课外教学方式。初中生物课程不受学生重视,学生对生物学习“漠然”的态度,根本原因还是生物教学的吸引力不够,没有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初中生物课外活动要打破常规教学的束缚,立足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推动创新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层面,采用外出参观、技能大赛、现场演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产生“真有趣,我要玩”的想法,避免出现乏味的说教而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成立生物课外兴趣小组,自主开展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走进生物,了解生物,学习生物;学生层面,要积极参与,即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制作酸奶、水培植物等。学生参与过程中,不但能验证课堂所学内容,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简而言之,初中生物课外活动刚好能满足现在的“00”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动力也就应运而生。
2.4老师的精心指导是生物课外活动取得效果的保证
毋庸置疑,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老师的“有形”和“无形”的特殊指导作用才是生物这节特色课程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证。一是指导教师对课外活动进行分类,确保课外活动的内容不跑偏。根据活动内容主要分为材料收集类、调查研究类、动手制作类、探索性实验类、定点参观类、栽种饲养类等;二是指导教师创新实验形式,确保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如:将部分验证性实验升级为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升级为边讲边探究实验等。这种形式的升级,不但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思维能力;三是指导教师把关活动方案,确保课外活动的规范性。指导教师根据学校的课外活动软硬件条件和学生的知识底蕴,启发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需要强调的是,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要给学生最大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四是指导教师注重活动后考评,确保课外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整个课外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活动效果等方面进行客观考评,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要特别注重评价方式方法,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过程。要坚持评价的多元化,更要兼顾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创新拓展评价体系,尝试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就是自我总结,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不足;学生之间互评,则是从他人的角度了解自己、发现不足、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2.5整合各类资源是达到生物课外活动效果的补充
常规的生物教学活动是课堂,生物课外活动则是将课堂延伸,延伸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受传统教学和各地教学经费的限制,课外活动的资源全部由学校负责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符合生物课外活动内容的本质要求。笔者总结为课外活动的资源应该秉承“立足实际、联系生活、因地(时)制宜”的原则。一是用好学校资源。学校的生物教学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室、网络教室等都可以直接开展生物课外活动,也是该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场所;二是抓住家庭资源。借助有些家长从事农业生产、畜牧养殖或渔业养殖等条件,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课外活动。邀请这些称得上“民间生物科学家”的家长担任指导教师,无论是对课外活动还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都是很好的学习平台。学生还可在家种植花草,饲养小宠物,近距离了解和观察动植物习性;三是发现社会资源。社会上的蔬菜种植基地、养殖场、市场、动物园、植物园等,都可以通过学校统一组织、家长陪同、兴趣小组自由结合等方式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将以上几种资源有效结合利用,便可以使生物课外活动易操作并节约大量办学经费。
3结语
毫无疑问,认真组织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探知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但是,初中生物课外活动要想真正落地开花,并且发挥作用还需要统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最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敢.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素质拓展,2018(12):66-67.
[2]杨梦.探究性生物课外活动开展策略浅探[J].读与写杂志,2017(10):133-133.
[3]王志军.在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之探究[J].教学研究,2019(10):27-27.
作者:许春华 章乐 单位:乌鲁木齐市第79中学 乌鲁木齐市第129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