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然后提出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对策,包括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体系。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氛围
生物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学生发现和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关注物种学科。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创新与改革要从多方面、深层次挖掘教学方式与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现阶段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一)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传授基础生物知识,并未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忽略了动手实践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二)教学方式机械单一,缺乏变化与创新
兴趣是良师益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动力。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学习兴趣密不可分,但就目前现状来看,课堂教学方式机械、单调、僵硬,缺少变化与创新,教师没有意识到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的变化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极大地影响了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与作用力[1]。
(三)孝核方式单一,考核价值度不高
有目的的考试是检测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成效的方式,也是制定学生学习计划的重要依据。目前,农村初中生物考查一般采取笔试的方式,没有涉及相应的实验操作考核,无法检测学生对于一些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另外,从考核内容上看,涉及启发性、探究性的内容较少,单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这种价值度较低的考核不能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生物学成果的重要依据。
二、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对策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行学生本位原则,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是目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核心任务,也是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发挥课堂教学成效的必要措施。教师为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将理论传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参与教学过程,进一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挥和畅所欲言,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建议,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教师为学生列出三维目标,学生通过预习、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答案。最后,教师进行详细解答,了解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思维固化,让课堂变得沉闷寡淡,不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退,而且使教师的授课效率难以提升,主动创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是提高生物课堂趣味性、吸引力的重要目标[2]。让学生发爱上生物学这门课程,教师可采取多元化教学,例如,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五步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比如,在讲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时,让学生说出这几年家乡环境发生的变化,哪些生物看不到了,产生这些的原因有哪些。各小组学生列出提纲,指派学生代表发表意见。如学生回答近几年在我们生活环境中很少见到的,一种绿色的生物———苔藓,原因是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到这种生物的生长。教师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环境、人类三方面相互作用。小组互问互答的竞赛模式,使课堂的教学方式“从死到活、从活到灵”,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让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全身心地投入生物课堂。
(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体系
评价一个学生应全方位、多角度。农村初中生物学的评价考核也应该增加启发性、操作性等内容的比重。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打破以往教学理念的顽根,具体到亲自试验操作中,除了要坚持传统的笔试考查之外,还要增加现场问答环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制成问题小卡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抽取卡片,现场答疑解惑。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器具,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时间,之后让学生通过现场演示、解说等方式,尽可能地将应试考查变成探究性与创造性学习。
三、结语
生物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式,同时还要正视目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度分析与挖掘影响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因素,主动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不断缩小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与城镇初中生物教学的差距,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素质化、科学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海涛.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2.
[2]黄鹤.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王大剑 单位:甘肃省永靖县太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