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针对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进听课评课方法出发,以具体的课堂为例,对情境教学的构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从抓牢主线、情感教育和有学法三个方面讨论了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历史;情境教学;教学改革

1引言

历史这门课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历史史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体系中承担了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态度和更深层次的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兴趣难以得到激发,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围绕改进听课评课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入历史故事,利用历史故事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

2改进听课评课方法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听课评课是每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听评课,教师可以加深对初中历史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听评课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评课共同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初中历史听课评课状况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敷衍的态度去对待听课评课行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任崔允漷教授就指出,“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听课评课人不做认真准备,既没有认真熟知相关教学内容,也没有和执教人进行应有的沟通,没有去深入了解相关的学情,整个活动就不具有针对性;二是以业余的思维(方法)来对待听课评课行为。往往一节课听下来,不清楚如何去专业地评议。或者是有结论,没有依据,十分空洞;或者有具体实践,却没有研究,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方法);或者是没有规范的标准(一堂好课是怎样的?),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专业地评价;这样使得我们的听课评课活动停留在就事议事的表面,显得肤浅枯燥。如何改进初中历史听课评课活动向专业方向发展呢?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对一堂课的评价,要考虑个体、时间与空间、情境等因素。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要明白听课评课活动是所有的教学活动参与者(主要是教师)在共同合作研究,听课人在听课的过程就是收集研究的证据,而评课活动就是基于听课收集到的证据之上的解释与推论。一次规范的听课评课活动流程应该包括课前的精心准备、适当的课中观察和精准的课后评议。

3抓牢主线是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重点

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实用性教学模式[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等原则,将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使在教学活动构建的情境思维中学生得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为例讨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有主线,有灵魂,有学法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著名特级教师戴加平老师认为:“一节好的历史课,应当有故事(细节)的渲染,有学习方法的渗透,有灵魂的烛照。简言之,是应当有趣、有法与有味。”[3]戴加平老师所说的“故事”、“学法”、“灵魂”,应该是在课堂教学灵魂(课魂或者说教学立意)的统领下,进行总体设计;围绕历史主线,通过历史资料的展示彰显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现场;再通过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思考,实现教学相长。即一节历史课要有“主线、灵魂、学法”。而基于这样的历史课,就很好地体现了一节好的历史课应有的“主线、灵魂、学法”,很显然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基于主线、灵魂和学法的情境教学模式模式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的一次成功展示,而且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创新的有益探索。围绕一条主线进行整体的情景构建在历史教学中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有效方法。《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讲述了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抗战,坚决抗战的一段历史。这是一段令国人血脉喷张、群情激昂的历史,也是一段令国人痛心疾首、椎心泣血的历史。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全民皆兵,高举抗战到底的大旗,另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挥起屠刀,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面对两条并行的历史线索,本课的中心是什么?这是一个难题。以“寻找真相”为主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节课情景构建中,将这段历史与当前国内国际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死灰复燃为背景,以日本国内历史教科书罔顾历史、对历史事实的篡改为背景。通过资料展示日本对这段历史的介绍,启发学生带着疑问学习,一步一步解开谜团,进而寻找真相,揭示真相。按照教学顺序,一一展示了相关资料,如日本教科书中描述的“卢沟桥事变”,如卢沟桥事变中所谓“失踪的士兵”,如日本教科书中展示的一系列日军在华友好图片,如日本右翼势力鼓吹的“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引导学生思索“这是真相吗?”“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如何寻找、发现真相?”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就主动、自觉地梳理教材相关内容,师生互动,共同“寻找真相”。

4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灵魂

德国学者雅思贝尔思指出[4]:“历史课的教学即是发展学生对之前文化的虔诚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历史教学如何启发学生“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奋斗”?怎样让学生理性地进行“现实批判”?那就是历史教学应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这是一节历史课的灵魂所在。通过“寻找真相”这样的主线设计,传递了怎样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历史应该是真实的,历史只能是真实的。我们要学习真实的历史,了解真实的历史,揭穿谎言,认识真相。学生提供本课学习就会思考:真实的抗战史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段历史?今后我们应该为国家、为民族做些什么?可以说只有真实地了解抗战,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学生才能真切地感知历史的残酷,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起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认清自身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从本课教学来看,学生经历了“爱国———忧国———要强国”的情感历程,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点从课堂的纸片寄语“写一写”环节得到了很好诠释。

5有学法是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历史学法指导是指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获取学习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一节好的历史课,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展现给学生,也不是生硬地将价值观推向学生,需要老师巧妙设计,让课堂活色生香,水到渠成。这就要求老师将学习方法逐渐渗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思考,一点点认知,一点点感悟。首先,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将本课教学内容建构为四部分:国之危难———卢沟桥事变;国之团结———共赴国难:国之大殇———南京大屠杀;国之未来———实现中国梦。以此引导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慢慢学会整合、归纳、概括历史知识。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历史资料,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形成认知,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最后,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小活动,巧妙的将历史学习方法、理论渗透其中。简单来说有“填一填”(阅读归纳,填写卢沟桥事变的基本内容);“说一说”(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有哪些事例?);“找一找”(你能为东京审判的梅汝璈法官搜集证据吗?你有哪些途径?你觉得什么样的证据更有说服力?);“写一写”(面对日本近年来的一系列倒行逆施行为,你想说些什么———对日本;对中国;对青少年自身;)……总之,情境教学的构建在历史课教学中有历史细节的渲染,有历史主线的贯穿,有历史价值取向(灵魂)的统领,有学习方法(理论)的渗透,感性与理性并存,且相得益彰,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5-86.

[2]张国权.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20):121-122.

[3]戴加平.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之我见[J].历史教学,2014(21):46-48.

[4]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作者:刘涛 单位:巢湖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