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探微(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文提出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历史的大局观,扩大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等,以期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作些探索。
关键词:
有效;探索;对策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应试教育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基本是对教材的照搬,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古板,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较大差距,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性。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原始先民的家园》,这节课是初中历史知识教学的开端,内容虽然比较简单的,但是具有很高的探索价值。这节课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最早在我国境内出现的原始人类,对于中学生来说与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相符合的。但是应试教育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几乎是对教材内容的单纯复述,并不会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内容的延伸,进而就使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习思维局限在教材范围内,当学生形成了这种局限思维以后,后续学习中就很难在对教材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
(二)素质教育落实不全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课程结构单一,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对教学的多样性需求,难以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虽然也对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和意义作出了探讨,但是整个教学流程是完全根据教材进行的,所带来的影响与意义也都是课本给出的,结束课堂教学之后就是对所划出的重点内容进行背记,完全不会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理解爆发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这种对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阻碍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与实施。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教学对策
(一)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教学的开展不再只是教材的表面解读,需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与把握,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深度解读每一件历史与社会事件发生的背景与意义,自主探究与掌握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贞观之治》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始课堂教学时首先需要使用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对唐朝的认识,然后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总结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带领学生对“贞观之治”进行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贞观之治”盛世出现的原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知识点,发散思维,展开联想,扩大思维想象面。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能够发现与自己特点相符合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历史与社会思维模式,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历史与社会大局观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知识点比较零碎,覆盖范围比较广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知识结构感。可以将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与社会事件放到一起讲解,找出其中的异同,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历史与社会事件的本质与意义,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讲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师在对这一知识的进行讲解时可以和当时时代下我国封建社会相对比,比较二者在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造成当时现象的原因,思考西方资本社会与我国封建社会的本质。这种比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从知识学习的单一性中解放出来,通过主动探索去发现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存在的本质特征。在对具有较大空间范围的探索中形成具有跨越空间和时间历史与社会大局观,让学生具有以空间与时间为主线去探索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与规律的能力,形成合理有效的历史与社会知识探索思维方式,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
(三)扩大教学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应试教育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方式淹没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趣味性和存在的价值。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与社会事件,扩大课堂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历史与社会视野,还原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初衷,满足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的学习,教材中对这一课的讲解是一个整体的框架,框架之内会存在很多的细节,例如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就拿电视剧《芈月传》来说,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是不涉及“芈月”这个人物的,但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看电视的方式认识到了这个人物,而且她为后来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个人物产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对“芈月”这个人物作出一定的介绍,从历史与社会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她,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学会从客观角度评价历史与社会人物。并且事例与学生生活相贴近,扩大教学空间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与社会视野。
三、总结
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历史与社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与方式,注入新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懈地探索研究出能够有效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历史与社会文化素养。
作者:陈树忠 单位:浙江省兰溪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海燕.初中课堂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初中历史社会课堂合作性教学分析
摘要:
为了全面迎合新课改方针需求,作为现代专业化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针对既有社会课堂教学理念、模式等加以系统化革新;同时全面性凸显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为他们创造丰富的教学引导情境,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之余,鼓励师生、同学之间通力合作来分析解决各类历史性问题,目的是为今后初中生群体综合素养改善提供保障。在此类背景下,本文决定集中化探讨论证合作性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教学环境中的贯穿应用细节,希望获得更为理想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合作性教学;初中历史;社会课堂;应用细节
1前言
所谓合作性教学,即透过学生分组和相关实践任务人性化组织过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大幅度改善相关课程教学水准。尽管说,如今合作性教学理念已经在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但是并未获取预想的效果。所以,必须要针对这部分教学模式加以整改创新。
2针对班级学生合理分组和灵活性搭配
透过本质层面观察认证,合作型教学,实质上就是强调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参与到多元化的话题交流和合作项目之中,其间配合各类小组成员的贡献发挥,顺利推动有关教学任务的执行进程,最终全面性改善学生的综合素养。由此看来,针对初中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和灵活搭配,的确是布置拓展初中历史合作性教学引导方案的基础。作为现代专业化初中历史教师,在针对学生分组过程中要改变过往盲目关注成绩的习惯,同时透过多方面进行思索:第一,教师要界定不同学生个体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技能,重点校验评估他们的学习和思维创新能力,至于学习成绩则暂且视为重要性参考因素之一。毕竟确保班级不同小组技能和思维相近的情况下,才能引发小组内外更多思维火花的碰撞,最终改善合作教学的实效性。第二,教师要精准化权衡小组内部学生的关联特性,令小组中的成员彼此都是长期和谐交流关系,进一步营造出愉悦的知识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个体更为积极的探究和实践欲望。
3设置科学且明确的教学指导目标
须知合作性教学模式布置拓展的核心动机,在于鼓励学生自由分组并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活动,随后养成他们独立分析和团队生活等多项技能,避免他们在今后各类学习和生活挑战困境下产生任何消极懈怠心态,最终提升他们的历史认知和人文素养。所以,教师完全有必要在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之中组织合作性教学活动,而其中最为紧要的任务,便是及时为各类学生制定科学且清晰的教学指标,令他们了解今后合作学习中个人提升的方向。如在进行美国政治心脏•华盛顿这类课题讲解环节中,许多教师设置的教学任务,便是鼓励学生在各自所属小组中探究华盛顿现实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明确华盛顿在美国人心目中坚实的地位。可透过客观层面观察认证,这类问题设置得略显肤浅,直接透过资料收集便可顺利获取答案,不能促进合作性教学活动的系统化布置拓展结果。事实证明,在较为清晰和可靠的教学目标辅助作用下,学生便可以带动小组团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其间为了解决各类教学问题,学生都会向教师提出个人的见解,如理想化的学习方式等;再就是及时吸纳提升学习效率的创新技巧。在此类背景下,学生不单单可以借助合作性学习方式提升课程研习效率,贯彻教师预设的各类规范指标;同时,更可大幅度提升自身独立分析和团队生活技能。
4运用合理的分层教学和管理方式
所谓分层教学方式,便是要求教师预先结合各类实际状况,如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学校已有技术设施等,为学生制定协调性的分层教学管理计划。须知学生个体知识基础和实践分析技能等,必然存在深度性差异,这类现象在合作性学习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某些教师为了确保维持学生的共同进步结果,选择将综合实力不强的学生划分在一类小组之中,此类模式同样存在弊端,便是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停滞不前。面对此类状况,教师在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分层教学引导模式,借此发挥出合作性教学的实效价值。换句话说,教师需要实时性依照学生知识基础和技能特征等,针对学生进行均匀性分层梳理,同时针对不同结构层次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引导目标。
5利用妥善总结促进合作性教学的升华结果
在确保上述工作处理完毕之后,教师便需要在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教学之中,进行完善化的归纳总结。具体便是针对各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学生个体遗留的不足问题、日后改善的举措等内容,加以系统性概括。长此以往,确保在今后的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丰富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可以持续高效地提升合作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效率。
6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类创新式教学引导模式,有助于大幅度改善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的综合化教学质量。所以说,今后作为专业化初中历史教师,要保证结合不同阶段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理念,及时整改完善自身的合作性教学引导方案,令学生在积极且深入地参与各类课题探究和实践活动过后,顺利提升个人应试成绩和综合素养。
作者:叶建东 单位:龙泉市安仁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梅兰.浅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40):124-137.
[2]高成辉.浅谈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5,19(15):71-88.
第三篇: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进
摘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教师要通过历史教学让农村中学的孩子们了解一个有细节的历史,让学生用历史的“知”来理解,充盈于今天的“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诸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习,提炼出以史为鉴的生活能力。
关键词: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措施
渔峡口镇中心学校地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的西陲,是一所以土家族学生为主的边远农村中学。所辖学生历史知识获得的途径比较单一,知识储备不够丰厚。但他们生活的家乡同时是“长阳人”的故乡,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这里的孩子们对历史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乐于展示、发表自己的成果,在学习中已经懂得互帮互学。结合新编历史教材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我认为在今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
一、历史教科书是大历史,是缺少细节的历史
但没有细节的历史是“无人”的历史,并没有那与社会、与历史、与自我发生着丰富纠缠的人,或者说人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被规范化了的标签、符号,就只是一个个的“(人)物”。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培养学生阅读课外历史书籍和史料的能力,尤其在农村中学生缺少相关历史知识的获取渠道和贮备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补充适当的课外材料;特别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阅读,即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时,同步把《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书籍读完。对中学生学习历史来说,他们观察问题主要来源,甚至可以说全部是凭阅读历史材料来获取信息的,这样,阅读文字材料的能力就更为重要了。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白话文的材料,还要适当地带领学生接触一些古文史料(现在的教科书已在提供这种材料);不仅要阅读一些一般的阐释性材料、回忆材料,还要阅读一些文件。教师切不可以为“这是语文教师的事”。这个任务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甚为重要,但也不全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的教学本身肩负着一定分量的此种义务。所以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加强阅读,读懂教材。
二、学习历史,熟悉历史
为了让学生用历史的“知”来理解、用充盈于今天的“识”以生存,使我们在历史的回望中审度今天与明天、现实与未来,让历史寄予我们今天的生活以意义。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之中”,在历史寄予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也因此而真正“拥有”了历史。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抓住典型的事例向学生介绍辨伪、论证、史讳等方面的常识及其重要性。历史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归纳成三个方面:第一,展现人类的过去;第二,连接过去和现在;第三,带我们展望未来。历史让我们得以了解人类的过去、更好地理解现在、理性地规划未来。比如,战争与冲突,在当今的和平现实中我们很难有亲身的深刻体会,但站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碑前,近距离接触那些虽然静止却充满迫人张力的浮雕,我和我的学生被深深震撼之余,倍加珍惜和平安宁的当下,对未来的期待也更加理智和乐观。
三、抓住典型的历史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在治史方面,我国从司马迁开始就重视时空观,作为农村历史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也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但还未做到普遍自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一工作的高度。在美国的历史教学大纲里,讲过欧洲人对美洲的发现后,就建议让学生做一次“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一个人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旅行想象”;到后来讲到美国国土扩展过程时,再请学生们结合当时的情况了解这些新领土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结合到现下的教学实践中。例如,在教学中讲到远古社会的历史时,具体描述当时历史环境的内容是很少的,这就不利于学生想象当时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这时其实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一下:“远古的人到底吃的什么?”激发他们的想象,加深学习的印象。至于时间概念、时间的记忆法等教学活动,也都应是有计划地逐步进行。
四、选择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
向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的教育。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应选择历史上正反两差距较大的个体人物———如既有积极贡献又有明显过失的个人,同是处在剥削者/统治者范畴却有着不同的历史作用的个人等———并对这些不同的典型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有计划地向学生逐步传授,如何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思路和辩证方法去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讲到秦始皇,不仅要讲他统一六国,也要提到他的焚书坑儒;讲到汉武大帝,不仅讲他的汉代中兴,还要提及其宫刑司马迁,通过这些具体人物的具体分析,历史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立体,学生也能逐步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五、通过诸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培养和健全学生的历史观
古人云:“述往事以为来者师。”中国史上是很重视历史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有著名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言,而他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就是采纳了以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遗产里最重要的几个观点后形成的,尤其“重视百姓、以农为本”这一点使得唐太宗能够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自己的统治政策,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全国经济,最终成为一世英主,作为“唐宗宋祖”而被传扬至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发展科技和经济是不行的;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轻视史学,也是不行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务必通过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学,培养年轻人正确的历史观,指引他们自己并间接推动这个群体乃至一代人和整个国家更好地发展。
六、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综合并具体地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系统化等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是: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时,务必将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一并考虑在内。讲到岳飞的历史功过,必须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才能全面地、恰如其分地评说他,若只谈他抗金,或只谈他镇压钟相、杨么起义,那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出全面的、公允的、科学的结论的。
七、抓住每次作业、测试的时机认真严格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尽管我们的大历史教学旨在减轻学生负担,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是很明确的,所以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作业、测试过程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字表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改进历史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好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以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
作者:黄长湖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渔峡口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黎靖.会读史是本事:成大事必温习的13段历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第四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
[摘要]
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转变观念,做好教学准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巧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立体化。
[关键词]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入的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师共同探究的热点话题。当前,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已经被逐渐落实,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仍然出现。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此开展探析。
一、转变观念,做好教学准备
现阶段出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使得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调控不当和时间被浪费。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围绕学生如何学习积极做好备课工作,明确“四个到位”,即学生了解到位、教材研究到位、课堂预设到位、课后反思到位。在研究教材时,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学习能力,避免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将历史知识讲解得过度详细,或是为了应对考试而选择讲解内容,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真正需要。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有收获有进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提前预判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课后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使教学工作游刃有余。例如,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编排历史话剧,反映荣禄、康有为等人在之前的论战,体现变法遇到的阻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剧演绎,自由大胆地选择自己的角色,从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视课堂为放飞心灵的自由天空,在轻松有趣的环境里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微课、提问、分组讨论等,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从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知识点时,便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生活在两宋时期,并且是一个农民,你将会获得怎样的经历?”这样一个发散性的生活化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设想自己穿越到宋朝之后的经历,也会在课堂中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历史知识研究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立体化
初中历史教材主要以文字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细细研读课本内容,不但非常耗费时间,而且由于信息以单一的文字呈现,教学效果会很不佳。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已非常普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微课,让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图片呈现,这样不但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学内容立体化,而且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的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苦撑危局》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邓小平等领导人在“”中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意识到“”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引出改革开放的民心所向与大势所趋。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省时增效,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着手,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者:冯宝松 单位:河北威县常屯中学
[参考文献]
[1]蒙云飞.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4).
[2]韩雪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学周刊,2016(28).
[3]宋立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学周刊,2015(20).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析
摘要:
历史是初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方能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知历史和辩证分析历史。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需综合使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和人本主义理念。本文将举例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案,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运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辅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保持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是每个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缺陷,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学观念急需转变,未能充分落实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不完善等。本文在系统论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深入新课程理念,融合素质教育因素,创新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问题
(一)教学观念急需转变。据调查了解,当前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不正确,他们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应无条件地听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比,历史属于副课。让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和中考,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关系。显然,这种教学观念过于滞后和守旧,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
(二)未能充分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中汲取知识。但是,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并未充分落实素质教育,部分教师通常是照搬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采用“灌输式”教学法为学生讲解历史理论知识,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意识。
(三)教学方法不完善。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呈现出两种问题,一方面是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许多年轻教师盲目追求创新,过于依赖现代教学技术,全盘否定了优秀传统教学方法,未能处理好与现代教学模式的衔接关系,这也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新课程理念。教师理应深入了解和研究“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正视历史教学工作,摒除“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采用渗透社会热点的方式来缩小历史教学工作和现代生活的差距,引导学生认知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例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教师可以引入、刘铁男、等贪污腐败的案件,让学生认知商鞅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推行连坐法,打击贪污腐败的举措,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客观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关注时事和研究历史以及对比古今历史的兴趣意识。
(二)融合素质教育因素。融合素质教育因素则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做到引导和辅助工作,指导学生自行研究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中汲取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和历史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解《科技教育与文化》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联系当代科学文化热点,像嫦娥一号、神舟十号、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等新闻,让学生领悟培养“科技之花”的辛勤与喜悦,了解文学创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绽放“科技之花”的历史原因和经验。在讲解《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教师不仅要综合指导学生研究明清文化史,而且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进行创作,如让学生练习写白话小说,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不仅要革除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因素,而且要综合使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并处理好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关系,让学生能够有序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学会理性分析与推测历史。例如在讲解《洋务运动》时,教师可以先使用自主学习教学法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浏览教材;接着,用多媒体教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播放关于洋务运动的讲座视频;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来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提出问题以衔接合作学习活动,如提问学生“为什么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并回答问题。
综上所述,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历史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教师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融合素质教育因素,大力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心态,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和探究精神。
作者:姚亚能 单位:山西省浮山县响水河中学
参考文献:
【1】姜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析[J].教育革新,2011(9):58-58.
【2】桑淑惠.农村初中历史课教学探析[J].发展,2009(8):118-119.
【3】李斌辉.探析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情景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4).
【4】张凤.探析农村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00211-00211
第六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
几年来,对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探索一直呈现着不断提升的态势,无论是各阶段的一线历史教师还是历史学科的相关研究人员都在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献计献策,可以说总体上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是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和前进的。作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者,笔者认为在坚持初中历史不断发展的大方向上,在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还看,还是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和教学瑕疵是需要调整和纠正的,而本文就将以这些课堂教学细节为切入点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索,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共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探索;学生主体
为了能够使本文在研究内容上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在写作形式上采取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教学调整的思路来进行。依据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问题,对细节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细节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行达到本文研究目的的思路来进行。为了使本文的研究真正具有可行性和使用性,在教材的选取上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进行探索。
一、课堂教学细节之一,课堂互动效果差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较少、互动质量差。所谓互动频率较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将知识点进行口述,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是只“奉献”出了耳朵,并没有将大脑和嘴带入课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随之涣散。所谓互动质量差是指虽然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但交流的问题往往都是让学生进行“是与非”的回答,或是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回答的内容都是没有进行思考直接脱口而出的。
(二)问题的分析
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细节问题,虽然与历史学科的特性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最大的问题则是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遵循新课标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仅仅从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不足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则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师生的互动性进行重新的考虑与界定。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呢?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当然是不行的,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度这一重要问题,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哪些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本文认为设置开放性思考题、辩论题并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进行备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有关“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辩论,辩论时教师特别关注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提前预估学生在课堂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前预估并准备好处理和总结的方法。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还可以扩大课堂参与的群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参与辩论,而学生的回答也不再停留于“是与非”的表达上,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论述。这就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无论是在频率上还是在质量上有有明显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细节之二,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采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往往都是仅仅围绕课本来进行的,课本涉及到的内容一丝不差,课本不涉及的内容丝毫没有,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理解。
(二)问题的分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三要素,离开这三要素,课堂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很多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又太多与强调这三要素的重要价值,以至于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教材,被教材束缚了手脚。虽然任何一本教材的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同时任何一本历史教材在内容上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顺序来进行的,同时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使得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有所筛选的从大局出发,从重要事件、重要问题出发,出于无奈不得不省略掉很多相关内容。而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扩展,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弥补的,同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如果教师仅仅依照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述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自学就没有任何差别了。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不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还导致了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无法将历史问题与学习知识有机相连的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坚持既尊重于教材又不盲从与教材的原则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这样的细节问题,本文认为历史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尤其是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要提前多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收集,而这一工作最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材参考资料”的收集与编撰,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将适合在课堂展示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三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讲授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美国诞生”的意义(可以从现代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和书籍中对《美国诞生》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内容进行整理会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相关内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并且涉及到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这些资料中就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灵感,哪些相关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教材没有体现的……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某一小组所提交的内容讲解出来之后,该小组成员还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而这一自豪感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什么关系?“莱克星顿”在什么地方?“波士顿”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虽然在教材中都略有涉及,但是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整体的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来龙去脉进行解释,并通过美国地图来标出重要地点的所在位置,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教学思路依旧是在尊重教材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了两个特殊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并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第二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教师将小组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课上讲解与展示,并对被选中小组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法对该小组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两个特殊环节的融入,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历史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意识。
三、总结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细节之处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灵活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精神的策略。
作者:俞琼仙 单位:福州第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刘艳.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效果研究———以初中历史课《秦王扫六合》为例[D].鲁东大学,2016
[2]黄翔.以生为本找好切入点———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6(08)
[3]丁于彤,杨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思考的路径———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0)
第七篇: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已有经验初探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的开始,在历史教育中十分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几点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已有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背景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引导国民在急剧的变化中熟知本国的发展历程,坚守住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拥抱变化、积极创新。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的开始,对于学生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及正确的历史观有着奠基性作用。因此,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不仅对学生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对国家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地变革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深化认识。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不少学生并不重视历史学习,只是在考前背背知识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教学是将学生带入历史知识殿堂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讲授到的历史知识及理解运用以往所学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更为容易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下面,本文将对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几点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课堂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一课时,由于本次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为何以及各国的概况、明白这个时期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开始前首先以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学习时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等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晏子、孙子等作为导入,指导学生回忆起这些故事的情节、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情发生的背景、事件间的关系,然后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开启本次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觉陌生,学习知识时印象更深。
二、巧用学生已有经验理解知识
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只是以往学习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也包括其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和各个关键的历史阶段,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教师在讲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首先提问学生“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以什么为主”,指导学生回答是以农业为主,然后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思考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即土地、劳动力、生产技术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经济南移阶段的共同特点,即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开发地广人稀的南方等等。使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推导中深刻理解知识点,学会总结历史现象的原因。
三、引进翻转课堂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引进先进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翻转课堂”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即在新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数字化平台,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制作导学视频并下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在线自学视频、阅读相关电子书、在互联网上广泛搜集材料、与同学们交流等方式学习并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呈现知识的方式,课堂就主要以讨论探究的方式开展。在历史教学中引进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以其意义,而且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对此有过接触,教师在课前做好导学案,布置学生课下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四大发明,在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并重点讨论四大发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但是也应注意到,基于学生已有经验之上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十分了解,并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有效教学,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推进初中历史教育的变革。
作者:王向成 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陆琴芬.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10).
[2]张晓昕.有效教学: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J].生活教育,2016(17).
第八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主动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历史知识本身,通过故事教学、视频教学、历史猜想教学等教学方法,保障历史教育以学生为主导、以历史思维方式为主导、以历史脉络为主导,形成学生自身的历史学习模式,进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因其历史知识本身就具有故事性、时间跨度性、偶然性与必然性,造成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关注的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进程与影响,降低了学生探究历史可能性的学习兴趣,使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模式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学生为了学而学,减弱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活性,形成了初中历史教育的主要教学困境,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
一、坚持做好历史教学的准备工作,重点做好初中历史教学辅助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1.做好初中历史知识的梳理,强化对初中教学辅助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老师应该做好初中历史知识的梳理,尤其是应该重点强化对初中教学辅助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其中老师需要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点与历史故事、传说、轶事等,同时收集相关的图片、文献、视频等资源,让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形成良好的视觉感受。同时保证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源的质量,保障教学辅助资源可以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避免出现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情况。
2.强化对学生学习需求地统计,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优化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模式
老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统计,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习困难,一方面整理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困境,统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从兴趣点与辅助点出发,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化感受与准确认知,让历史知识不再是单纯的课本上的文字,而是与学生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多样化教学。
二、采用多样化的历史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情境中来
1.利用学生讲课的形式进行历史教学形式创新,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逻辑的理解与认知
老师应该主动利用学生讲课的形式进行历史教学形式创新,尤其是可以将历史重点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教学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组织课堂演讲或是课堂展示,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组织课堂教学语言,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历史逻辑、历史事件脉络、历史评价、历史思维转换等方面的深刻感悟与精准掌握,并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
2.使用网络视频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历史视角作解读与扩展
老师还可以使用网络视频资源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形象化、立体化、直观化掌握,让学生在画面中掌握重点知识,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专注度与投入度,并以视频资源出现的错误历史常识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活用历史、活记历史的综合能力。比如老师在进行秦朝的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可以截取如《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视频资源来进行教学扩展与阶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对大秦帝国的整个国家意识、君主意识、组织结构、历史人物等有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学习枯燥历史知识的兴趣。
3.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等形式的历史分析与猜想,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来
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等形式的历史分析与猜想,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历史课本以及历史常识的辩证思考与延伸,增强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多元化认识与立体化掌握,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时,老师可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洋务运动积极性与消极性的辩论。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历史课本基本知识点的阐释,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的语言组织能力,优化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4.强化对学生历史辩证思维教学,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与方法论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老师应该强化对学生历史辩证思维的教学,尤其是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自己思维能力以及思维习惯的历史价值观与方法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细致、系统的历史知识脉络,还应该将内在的历史关联以及历史逻辑教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自学历史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整个历史知识以及文化脉络的领悟能力以及扩展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从历史教学设计、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教与学融合这三个方面进行切入,让学生更快、更好、更准地融入初中历史课堂,让学生学得懂、有的学、愿意学、主动学,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作者:王晓薇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晨阳学校初中部
参考文献:
[1]柳玉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2]刁砚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
第九篇: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开卷考试作为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种考试方式,在海南已经12个年头了。开卷考试命题更加新颖、灵活、多变,对我们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的教学要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手段积极应对。然而目前,在学生和部分教师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开卷考试,很多学生认为“不用背,也不用记,不掌握知识也能考好”。这些想法导致了学生课堂上学习不主动、听课不认真,基础知识不扎实,开卷考试成绩不理想。误区二:“历史学科考试前搞突击记忆,平时不学习,也能考好。”这种认识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缺乏对历史真正的理解、掌握,达不到新课程对能力方面的要求。误区三:部分教师认为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与实行闭卷考试的其他学科相比较,对学科的要求自然低一些,只要让学生了解大致的知识结构就可以了。教师的这种认识会导致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教材中课堂主题活动的开展,甚至不重视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的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更是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在于:其一,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对开卷考试认识的表面化,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翻开书本抄写答案,殊不知开卷考试试题更加灵活、开放,更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其二,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对历史学科的片面认识,认为历史是一门简单重复单靠记忆就能掌握的学科,殊不知思辨性是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笔者经过多年对海南中考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的基础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既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应对策略
1.深化新课程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开卷考试的情况下,教师应以更加开放的课堂和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紧紧吸引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的态度,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和问题的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学科的时空性、过去性的特点,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探究历史,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舞台。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北京人的一天”。首先:分析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北京人长什么样?生活环境如何?能干什么?以什么为生?其次:探究问题。通过课文内容、图片等提供的信息探究答案。最后:小组讨论答案。小组代表公布答案,小组学生综合讲述“北京人的一天”,每个人写出自己理解的“北京人的一天”。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觉轻松愉快,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探究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阅读教材、研读相关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层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以较强的求知欲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没有预习的问题,还为上课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开始。通过教材的阅读,相关资料的研读,学生的理解能力、整理材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二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研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思考,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按照事先分成的4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激烈的观点碰撞促使思维得到发展,观点更趋成熟完善。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解决了教师设置的疑问和自己产生的疑惑。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学生排疑解难的过程中,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促进了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综合能力。三是让学生在思考和研讨教师设置的疑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质疑,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得到挖掘和拓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程度越高、越深,学生的思维越活跃,思维能力就越能得到训练。
2.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集体备课强调集体智慧,是教师交流协作的平台,是教师合作交流的载体。笔者在洋浦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集体备课活动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共同解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的依据。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何熟练掌握课程标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备课的重要内容。同一年级的历史老师一起钻研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讨论实现目标的具体教学方案。同时每一课都填写完成课标解读本。这样可以促使所有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紧扣课程标准,从而为提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2)开展整体备课。整体备课是指备课组在每个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将整个单元的内容纳入集体备课的范围。通过整体备课,有效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突出单元主题,加强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有利于学科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突出重点难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3)实行“主备试讲”。“主备试讲”是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大家共同形成一个教学方案。首先由主备教师先行上课,其他教师听课,然后大家就这节课程的设计和活动安排进行优缺点的研讨,再次对课堂设计完善后,最后向全年级推行。这样的做法,有效地避免了教师在孤立封闭状态下孤军奋战,独自摸索多走弯路、甚至出现教学错误的问题。可见,集体备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3.紧扣学科特点,发挥教材优势,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1)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历史学科的特点:一方面求真、求实,探寻历史的本真;另一方面,“海纳百川———允许不同的声音,接受多元解释,容纳相悖评论。”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也要教会学生“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不同问题,听辨不同声音,懂得从不同角度去解释历史,树立辩证唯物史观。(2)发挥历史教材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归纳、比较、概括、探究能力的重要资源。课本中的“相关史事”“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文字材料,大部分选自历史文献,是对教材正文的有力补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材料分析和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置身历史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读懂材料、获取信息、提炼观点、分析问题,站在历史的背景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教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更加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比如分析《难忘九一八》一课中不抵抗政策,把课文中的给张学良密电的材料和课文材料结合起来,问学生:将介石此时在做什么?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剿共,然后讨论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层层分析得出历史结论。教材以及地图册中的照片、漫画、插图还有地图、形势示意图等,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这些材料也要结合教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识别,启发学生联想,充分挖掘插图的内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比如《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等都是很好的课堂教学素材。还有一类材料内容是由各种数据构成的表格,这些表格数据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标题和表格数据,从数据的对比中发现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从而获取事实本质。比如八年级上册第2页《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第8页《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下册18页《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42页《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等。这些表格数据的分析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证据的意识。(3)关注社会热点、焦点。“热点、焦点问题”就是与当前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海南省中考试题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越来越重视,时代气息越来越强,彰显了历史学科以古鉴今的社会功能。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做到学以致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2016年是西藏解放65周年,西藏问题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海南省2016年中考第21题就考查了关于西藏的问题,分值12分占材料题总分的30%。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从提出到全国各地相关地市政策落地以来,一直是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海南地处“海上丝路”东南沿海的重要位置,2015年海南省中考,抓住了这一热点,设计创编了一道相关历史材料题,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分值12分占材料题总分的30%。一直以来海南中考历史试题以社会经济热点为切入点,试题新颖、灵活,反映现实。这类问题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跟踪热点,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把当前重大时事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在历史课堂上开展课前“一分钟新闻播报”活动,此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讲述一条新闻的机会,老师和同学们都是新闻的评论员。这一活动简单易行,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时事的习惯。历史学习和现实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的情况下,历史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任,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地区学生实际,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艾锋 单位:海南省洋浦中学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6).[3]朱继军.历史学科特点探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
第十篇:初中历史课堂多媒体技术教学
所谓多媒体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学生视觉、听觉和感官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在现今的教学发展中应用十分广泛,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大量开发,更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一些书本中的情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利刃。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活跃性思维,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对于很多初中学生而言,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将一些精美的课件与实际的历史教学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必将有利于学生探索历史中的有趣事件和故事,帮助学生解答历史课程中存在的疑问。
(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好帮手。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时候教师会遇到一些教学难点,在没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只能运用“黑板+粉笔”的形式来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教学效率不高,还会让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不适合初中学生的历史教学。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以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这样不仅会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让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解决重点难点的好帮手。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法宝。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听力、视觉还是感官都是非常敏感的,如何能够提升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初中历史在实际的教学中从视觉中获取的知识能够占据84%。听觉占据11%,嗅觉占据4%,味觉占据1%,由此可见,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视觉学习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不应滥用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教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为了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但很多时候教师对于历史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会存在一个的误区,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运用得越多就会越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会涉及不同年代的历史问题,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内容,就应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不是将历史课堂变成“电影”课堂,这样就失去了历史课堂教学本来的意义。
(二)要学会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融为一体。有很多初中教师自从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之后,就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抛在脑后,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错误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之间的关系,学会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门学问。例如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而有的教学内容,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只需要语言叙述就好,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精美的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融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不能本末倒置。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来的课件仅仅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初中历史教师切记不可以本末倒置。尤其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漫无目的地滥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应该“中心明确”,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围绕教学的中心进行,是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做到趋利避害。这样才会更好地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在我国现代化的教学发展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实际的授课中有更多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作者:车彦娟 单位: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