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课本插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历史课本中含有大量的插图,而文字显得比原来少了不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图片的使用。课本插图是记载和描述历史知识的一种直观材料。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述历史,是初中历史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中插图或者用多媒体演示插图,从而进行直观教学,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也让我们的教学起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而且要灵活的使用好历史课本中的插图。
关键词:
历史插图;直观教学;兴趣
历史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水,东流入海再也不回。时过境迁,物毁人亡,先前上演的历史已经消失,留存下来的不过是几行文字,一些遗迹和遗物。见景思情,睹物思人,是人体大脑的机能,所以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就为初学者插上一对穿越时空的翅膀。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过“一切知识都可以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有的学者曾说过我们现在的教学已进入读图时代。初中的学生处在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就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的学生刚接触历史,他们对于历史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只是在刚拿到书的时候发现课本中有很多彩色的插图,感觉很有兴趣。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抓住学生的这一心里巧妙的运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就会能够激发起学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它也迎合了当下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里特点。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老师不可能每幅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如我们在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用幻灯片或挂图展示课本中的《人类起源示意图》和《北京人生活想象图》。用《人类起源示意图》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直立行走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用《北京人生活想象图》来进行讲解“北京人”这一目,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这些图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历史不是“死的”而是一副副活动的画面,历史是这么的好玩和好学,从而为学生学习历史打下基调。又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教师可使用课本中的“时局图”叫同学们分别说出图上的每个动物代表的是哪个国家,他们的势力范围是那些省份,而我们的清政府此时又在干什么。这样既形象而且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的途径还很多。只要经过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善于使用历史插图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二、运用插图上好每一节课
人们常说一堂好课就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也总想把课上的像人们说的那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总是苦思冥想的找素材,以此来充斥我们的课堂。殊不知,我们的素材就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历史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使课堂变得流畅无非就是让教学有精彩的导入,有自然地过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以下我就结合我上过的《红军长征》这一课为例,谈谈课本插图在教学流畅性方面起到的作用。在导入方面,我利用了课本中红军翻雪山和过草地这两幅图。因为学生在语文课本上也或多或少的学过一些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一些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两幅图和学生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实现课文的导入。首先老师出示两幅图并问道:“同学们,看过这两幅图吗?他们讲的是什么内容?”学生答道“看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老师接着问:“那么红军为什么要爬雪山过草地呢”?接着,学生陷入思考。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找答案。这样通过一问一答,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刺激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顺利导入新课。在过渡和课文线索方面,我利用了课本中的地图。本课是以中央红军的长征为线索的,而每一目的内容正好是长征过程中的每一站。课本中的地图也正好契合了这一特点。红军从瑞金出发,过湘江,改道贵州,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到达陕北胜利会师。这样利用地图讲起来就显得课堂很流畅,不会出现卡壳的现象。
三、运用插图讲解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何深入浅出的讲解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在教学中要力求寻找各种方法,化难为易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利用课本插图这些形象有趣的材料,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以此引起他们的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如我们在讲《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课时,北朝的政权更替频繁,学生很难记忆和理解,如果我们采用课本中的“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来进行讲解就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又如《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北人南迁的路线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果老师只是按照文字读一遍的话学生也很难理解和记忆,如果我们用“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来进行讲述就容易的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江中游有益州、荆州,长江下游有扬州,在南方的还有闽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对于识图能力强的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和记忆。
四、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历史插图中包含着许多信息,是文字所不能包容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在使用岳麓版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如我们在讲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这一课时就利用课本上的青铜器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课本中的青铜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最后达成了共识:①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青铜器。②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既美观又实用。③青铜器上的纹饰和图案还可反映出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相当发达。④商周时期人们把青铜器做成各种艺术品,并以此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我们把这种探究活动设计为三个步骤:1)教师、学生根据历史插图的内容提出问题2)师生共同探讨,发现历史插图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3)总结探究过程,形成书面材料。宋代史学家郑樵曾说过“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运用插图。“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利用插图进行发现、探究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运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有利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采撷到最美丽的石头。
作者:刘红艳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2]《现代教育教研》2010年第6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