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解析(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解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解析(7篇)

第一篇: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不仅是中考中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且学生们通过学习历史还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历史观。但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学生的历史成绩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鉴于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就需要采用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改变历史教学的现状,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一、运用“谈话法”,构建和谐的教学气氛

以往的课堂气氛是比较压抑的,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习效率不会太高。并且历史中有很多历史事件需要记忆,老师们在教学时就让课堂陷入“满堂灌”的状态,学生们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沉闷,无法有效发挥出历史的“美”。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用“谈话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在利用“谈话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口气可以随和些,就像和朋友谈话一样。但是话说回来,在“谈话”过程中,也要注意“谈话”的质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谈话法”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意思就是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谈话,将一些历史知识渗透,无形中就让学生理解了重点知识,这要比教师直接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进行记忆的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解“贞观之治”这部分内容时,我和学生们说道:“唐太宗执政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什么呢?”学生们告诉我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我感慨道:“是啊,李世民不愧为千古一帝。这段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贤纳谏,整顿吏治。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教育,重视发展农业,使唐朝的国力不断地强盛。到现在外国人还称呼我们中国人是‘唐人’呢,可见唐朝当时的影响之大。”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一直保持着随和的口气,就像和朋友谈话一般。但是却通过谈话的方式将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告诉了学生。要想将“谈话法”运用得恰到好处,需要教师真正地将学生们视为自己的朋友,放下所谓的“权威”和“架子”。这样,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语气才会更加自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创设情景,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古代史学生们是没有经历过的,就是近现代史学生们也没有接触过。因此,学生们在学习时就会感觉历史知识有些脱离实际,他们也只能通过课本的描述自己进行想象。这对于学生们对历史进行深层感悟是有一定阻碍的。这时,教师可以创设情景,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展现出来。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课堂表演等方式,来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还不要忘记对知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讲解“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部分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当时的那种情景,体会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那种激动人心。短片中会出现相关的时间、人物、历史背景等,无需老师过多地讲解,只需要稍加提醒,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学习到了必要的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呈现画面,要比学生们直接面对生硬的文字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我还让学生们表演“文成公主入藏”这个历史短剧。我要求学生们在表演时需要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元素,比如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背景,原因等,让学生们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通过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到,创设情景时,我都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在创设情景时,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不应该忘了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这样,创设情景的目的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进行历史教学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拿高分外,还要影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当学生们情感被影响时,他们的学习效率会变得更高,他们投入到学习上的激情将会更加旺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在讲解“澳门回归”时,我在讲解知识时,除了给学生们播放资料片外。我还给学生们播放了《七子之歌》,并且我还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教给学生这首歌。让学生们感受那句“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我让学生跟着旋律一起唱这首歌,很多学生都感受到了那种赤子之心向祖国的炽热情怀。甚至一些学生在唱这首歌时都激动的眼泪在眼里打转。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确实被感染到了,当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都认真地听讲,教学效果也十分乐观。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而是播放《七子之歌》,并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因为当学生真正地被那种情怀感染后,不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过多的要求,他们也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努力学好知识。同时,利用这种方法,除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外,还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拿高分,还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情感。

作者:杨幸 单位:江苏盐城市明达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看法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历史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在社会的关注下,很多问题需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对初中历史教学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教学改革的很多热点问题成为每一个历史学科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努力实践改革的重点,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所以,历史教师必须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热点问题,并且就此制定合理、高效的历史学科改革对策,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本文将浅谈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几点看法,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基础教育阶段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初中历史学科中也是这样。但是实际上,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并不全面,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效果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念缺乏全面的认识。

1.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认识不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难发现,每一位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有些教师认为取消历史考试就是素质教育;有些教师认为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整堂课都在活动就是素质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少留作业就是素质教育……等等。事实上,要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要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与单纯地注重知识传授的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全面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既要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那么就无法称之为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这两个目标,才能说是真正做到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2.教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这种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放不开手脚,依然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并且把课堂教学视为唯一的改革途径,他们认为只要将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到位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于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改革过程中,教师只重视课堂传授,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广袤土地。实际上,要想取得素质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小小的课堂,而应该开辟多种途径,如果只依赖课堂教学,就会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取得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改革的成功,教师首先要明确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和学生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历史教学内容就是历史课文中的内容。于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就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的。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外,还有很多历史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在完善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教材之外的历史知识有机结合,教材占主导,其他内容加以整合,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建构,促进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几点看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成为教师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很多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当然,我并不反对在历史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适合学生自己进行活动,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总之,要取得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成功,教师必须对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了解与研究,继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求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唐延安 单位:江西省万年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赵福华.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凸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6):47-48.

[2]唐琴,石晓健.构建历史学术性课堂的实践性认识:以时代性价值取向为视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36-39

第三篇:新课程初中历史动和静思考

摘要: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学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开始转变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式,采用“动”与“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和思考中掌握历史知识。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历史;动与静

历史教学中“动”的教学状态表现为一种活跃的状态。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发言、提问、展示等;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都是历史课堂中“动”的体现。而所谓的“静”就是外在表现形式上的静,是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比如,学生安静地做题、看书、思考等。在安静的背后是学生思维的流转,对知识的思考与感悟,是在“动”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状态。

一、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动”态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敢于说,勇于说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观点,陈述历史事实,敢于针对历史事例提出质疑、相互讨论并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表达自身的观点,展示自身的想法与思维,从而能使教师更多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朗读的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以及总结性、评价性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学生集体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时,可以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集体朗读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集体洪亮的声音使学生对朗读内容产生强大的震撼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条约内容及影响的认识与理解。

2.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动手实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参与历史知识的资料收集、整理与归纳、总结有了更高要求,强调学生处理历史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前对历史信息进行搜集,并制作成表格、线索链、简报等,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理与处理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勾画。这样能使学生重点记忆重要的知识,并且通过做笔记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以后的复习中也能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初中历史教学中“动”的最高表现是动脑

首先,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彩的设计与提问。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时,教师通过在课程开始时设置疑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以此充当整篇教材的导火索,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思考。这样的提问巧妙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并且梳理了学生的思路,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地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脉络。其次,“动脑”还体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讨论与发言,教师巧妙的设问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投身到思考与讨论的环境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动脑”表现在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以及教学设计外的思想展现。

二、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的“静”态

1.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静”是一种相对的状态,是安静环境下思维的流转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巧妙设置疑问,能使学生瞬间沉浸在思考的海洋中,进行历史知识的分析与思考,这种“静”态之下是学生思维的跳动,是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与分析,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使问题具有层次性,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外进行有效探索,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学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因此,学生的自主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体现。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教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学会阅读,能在历史的阅读中感悟历史,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深入阅读,从而加强阅读的有效性。

3.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练习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习题的练习。新课改下习题的练习,不是教师实施“题海战术”,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练习、单元练习等,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查漏补缺,提升学习能力。历史习题的练习需要安静的环境,需要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静心分析与思考,做到细心、静心和专心,从而提高做题的有效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使课堂教学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加入宁静的沉思,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合理结合“动”与“静”,不要流于形式上的模仿,而要切实实现“动”与“静”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愉悦地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学习有效性。

作者:王娟 单位: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王晓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第四篇: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

摘要:

2011年至今,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五年了,我从初一到初三,然后循环,现在带完了初二,即将又带初三学生学习世界历史。我校是抚州市委市政府出资建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社会对我校的期望较大,作为学校的一名历史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和责任。五年的教学生涯,体会到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理解初中历史地位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合理恰当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十分必要,发挥历史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历史;基础性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学习历史知识,主要是学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对中国或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因为初中历史学科和初中其他学科具有相似性,即基础性,这在2011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别用了16个“初步”、12个“基本”、7个“基础”来叙述。具体有:第一部分“前言”。学习初中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课程性质:初中历史的教学针对初中生(一般年龄在11周岁至16周岁之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高中学习历史打下基础。课程基本理念:基础是为普及历史常识,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设计思路: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学习内容的编制方面,选取最基本的史实,反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也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初中历史是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具有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在质疑状态下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解释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初中历史教学

1.教师要精讲历史知识点

基于初中生阶段的思想特点和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克服繁、难、偏、旧弊端,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课程开卷考试的参考资料,老师应通过对相应教参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知道、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但限于课时要求,不可过多赘述。例如,在讲授川教版九年级上册13课《英国的新生》时,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教材精简地叙述了“议会斗争”“两次内战”“查理一世被处死”“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教师讲授时应分析事件因果关系,归纳主要过程,体现课标“英国的新生”,对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如何形成及责任内阁制、代议制的发展等复杂历史,初中生难以理解,课程标准不做要求的内容,教学时就不必详细展开。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同时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在非关键之处。简而言之,教师应注意取舍、详略有当,把要讲的讲清楚、透彻,不要讲的可以不讲,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时有节余,可以拓展课程学习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迫于外在压力,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基本历史技能,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制作课件展示给学生,新课内容讲授后,出一个历史问题。前510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按照公元纪年法,推算这一年属于世纪(初或末)。面对这道选择题,有的学生很快就回答出公元前6世纪,对于是公元前6世纪初还是公元前6世纪末有不同答案。我先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初,因为年份较小。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末,因为是前510年距前500年只有9年,前6世纪快结束了。我表扬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今后出现公元纪年法换算问题,学生出错的几率低多了。

3.教师要注意挖掘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

通过历史学习,培育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融入历史社会发展中。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学习世界近代史,使学生明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必然的,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作者:刘建辉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于朝晖.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领导的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

第五篇: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反思

摘要:

为了真正实施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张扬个性,释放生命精彩,秉承南师附中优良传统,我校在初一年级开足开齐必修课的同时,积极开发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在这种背景之下,作者和同组的吕老师开设了历史类校本课程《失落的文明》,并逐渐成为我校精品类校本课程。回顾《失落的文明》的开发过程,有得有失,本文期望这些经验能够给更多志同道合者以借鉴。

关键词:

历史;课程;教学

1校本课程选题与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很难想象,在家长和学生普遍关注语数外所谓“主科”学习的大背景下,会有超过50%的学生希望选择历史类的校本课程——《失落的文明》。究其原因,开课前的问卷调查给了我们意料之中的答案。学生们选择《失落的文明》恰恰是因为兴趣所在。学生兴趣才是校本课程的最大生命力之源。初一的学生还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富有神秘感的“失落”二字正好符合该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一下子吸引了大部分学生选择本课程,由此可见选题新颖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笔者也是颇费心思,其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水平,又兼顾人文素养、国家意识、全球视野,更重要的是有趣味性,毕竟初一的孩子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对于选择哪些内容能够兼顾以上几个方面,笔者和吕老师多次商讨,选定了以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以玛雅文明为代表的美洲诸文明等一系列古代曾经辉煌、灿烂一时的古代文明为主题,讲述各个文明的发生、发展及失落。事实证明,这些内容的神秘与光辉吸引了众多的历史发烧友,为课程的顺利开设以及再招募优秀学员立下了汗马功劳。

2校本课程目标的拟定是确保课程开发有序性的关键所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选题也许是开发人的灵光一现或兴趣所在,比如,之所以选定《失落的文明》作为校本课程的课题名称,就是源于笔者个人的兴趣与专长,并无多少对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开发之初也只是暂时确定了大致的教学主题。显然,这种课程开发的随意性使笔者屡陷困境:每一个专题应该选择哪些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目的是什么,每块教学内容要学习哪些历史知识,具体培养学生掌握哪些技能,用何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和教师?最初的教学热情慢慢在开发的困境中被侵蚀。反思困境,是因为开发过程中没有处理好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与课程科目开设的关系。课程开发的热情与理论的缺失,使许多实践层面的问题未能考虑全面。而众多实践层面上的问题中,首要解决的是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灵魂,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课程内容必须与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因而,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便是确定该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失落的文明》课程为例,在该课程中,我们首先预设了课程的整体目标,由于其过于抽象和笼统,之后我们又制定了具体学段的教学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笔者也特别重视课程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在授课后,笔者会与吕老师共同讨论预设目标的实现情况,再根据课教学中新生成的情况进行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修改。为此,我们修改了两次教材编写目录,也编写了两版教材,为的就是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的教育价值。正是这种开发策略,《失落的文明》已经成为教研组人人可以胜任的精品课程。

3校本课程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失落的文明》进入第二轮招募学员时,曾经有学生家长干预孩子的选修意愿,要求孩子改选“主科”类课程,原因在于家长认为本课程只是玩玩的课程,只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这显然是对历史类课程的偏见。关于历史课程的功用,一般人认为其旨在强调培养学生五类历史思考能力,即按照年代顺序的思维方式、历史的理解、历史的分析和解释、历史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其实,作为校本课程的历史课,它的功用却远非仅此五项。由于校本课程不是考试性课程,评价方式多元,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能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由于课时比较灵活,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对学生活动参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历史抽象问题的理解总需要借助一些媒介为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但是对于那些久远的故事和外国的文明,他们既没有多少史实做铺垫,也没有足够的逻辑分析能力去架构那些离我们生活久远的场景。于是,为了给同学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我们选择用教育戏剧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世界的战争宏大场面、作战方式。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制作道具,自己设计台词,自己做导演、编剧、场务、后期处理、服装设计,自己排练站位……当这些教育戏剧一幕幕呈现给其他同学的时候,你能说他们只是在玩吗?学生在戏剧实践中达到了学习目标和目的,这恰恰是能力提升的表现。

总之,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注意选题的新颖、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家长的能力培养诉求,更要关注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只有建立在科学规范基础上的有序开发,才会使校本课程成为受师生、家长、学校欢迎的精品课程,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其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才能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使校本课程成为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

作者:杨园园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

第六篇: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初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倡下,初中历史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教育有助于初中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何有效地提高在新课程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成效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作为综合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正成为初中教学中十分严峻的内容,也是对初中教学改革的考验。

一、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问题的提出

随着最近几年我国在教育系统内所进行的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正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科目,关系着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对培养全面人才的一个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初中教育中还存在着对历史教学不重视的问题。由于学校、教师对这一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也缺乏应有的兴趣,很多初中生与家长甚至对历史课程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从现有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对历史课程存在抵触情绪,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初中历史课程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这就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应当积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对课堂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扩展性的探索。而如何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如何有效地开展历史课堂的讨论等,都是全新的研究课题,要求我们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及其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进行探索。

二、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路径

1.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生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其对各类新鲜的事物特别好奇,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如何提高初中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等教学模式。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每堂初中历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然后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因为初中生是带着任务来学习的,所以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对这些相应知识点的收集,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自学能力,由于要在课堂中对已收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培养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各类现代化的技术引入课堂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由于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初中生对知识的渴求。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的技术逐步走进了课堂,比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使初中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知识点的内涵,从而增进初中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助于其对知识点的掌握。

3.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要逐步培养学生将理论使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整合学校内与学校外的各类历史资源,将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各类资源的功能发挥最大作用,为初中历史教学服务。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开展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各类活动,以有效地巩固相关的知识。比如,可以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到各类历史古迹或是各类历史教育基地中,使学生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不再是课堂上空洞的知识点,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收集、分析、解决能力。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正成为初中教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关系初中生综合素质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就相关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赵晟 单位:西和县姜席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田品.论初中历史中的概念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熊玲芝.论中学历史课堂文化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黄莉.历史人物教学与初中生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5.

第七篇: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开发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自媒体技术的普及,进一步对初中历史课程的资源进行开发,已经实在不行。本文试图同材料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三个方面提出开发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的措施。

关键词:

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材料;智力;技术

一、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对初中历史性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必要性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就国家层面而言,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开发课程资源的要求,这当然包括初中历史课程在内。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五年了,专家学者和教育一线工作者们对历史教学资源进行了开发,但是,正如课程改革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一样,对初中历史课程的资源开发也是没有尽头的。因此有必要对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做继续开发的工作。就社会层面而言,当前的社会是知识社会、科技社会,在当今的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决定创新的是思维,只有新的思维,才能带来创新,因而,人才培养重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久久为功、长期坚持,必须从小开始,抓住关键时期,才能事半功倍。初中生既处于长期坚持的一个阶段,又是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因而必须在初中教育中必须重视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各科目开发新的资源,当然历史课程也不例外。就个人层面而言,可以从初中学生和初中历史教师两个方面来讲。从初中学生方面来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自媒体技术的兴起,初中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了,更加便捷了,当前初中生的知识面和以前初中的知识面相比较要宽的多,但是与知识面相对的是初中生对知识了解的深度则变浅,对知识的兴趣则变淡,因此在初中历史新课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开发资源,通过新资源的新颖性和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从历史教师方面来讲,初中历史教师是实行国家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的具体实施者,他是连接国家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初中历史教材和初中学生这三者的纽带,学生能否通过初中历史教材的学习达到国家提出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就,教师而言,为了发挥好自己的纽带作用,有必要对资源进行开发。

二、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开发的措施

通过阅读与本文论题相关的论文,笔者发现很多学者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比较零碎化,从而导致了论述成碎片化状态。鉴于此,笔者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比较宏观的分类,即把所有的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分为材料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比较完整的论述。

2.1以教材为核心,有目的的开发材料资源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材料资源,包括教材、辅导书、相关的读物、历史遗迹,博物馆、展览馆、民间传说、戏曲等等,概括起来便是,凡是与初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有关的所有事物,它们对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初中历史形成的材料资源,品类繁多,内容繁杂。为了有目的、高效率的开发这些资源,初中历史教师及其相关专家学者,应该以教材为核心,首先通过对教材透彻的了解,来明确开发相关新资源的目的,来整合原有资源的目的,从而在教学中达到优化使用课程资源,高效的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2.2以理念为着力点,开发师生的智力资源

初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智力资源,指的是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所以相关的智力因素,它包括来自教师的智力因素和来自学生的智力因素。无论是来自教师的智力因素还是来自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当以理念为着力点,因为理念指导着历史教师的为了什么、教怎样教、教的目的是什么,也指导着学生为了什么而学,用怎样的态度去学,怎样学。在初中历史新课程的资源开发中,应当以理念为着力点,开发师生的智力资源,解决影响师生教和学的思想理念问题,催发内在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师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促进初中学生接受和探索历史的积极性。使得初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材料资源发挥最大的功用。

2.3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开发教学技术资源

初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教学技术资源,也是其他科目所使用的技术资源,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等。在初中历史课程开发中,应该注意多媒体的优化使用,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引进自媒体,比如在上人教版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然后通过班级的微信群,发给历史老师,历史老师把这些材料通过编排处理,制作成PPT,在上课时使用,这不但较低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同时有效的利用了多媒体和自媒体。

总结

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要求初中历史课程对资源进一步的开发,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媒体技术的普及,大大的扩展了初中学生的知识面,这也要求进一步开发历史资源,面对这两迫切的要求,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着手对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即以教材为核心,有目的的开发材料资源;以理念为着力点,开发师生的智力资源;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开发教学技术资源。

作者:和进红 单位:新泰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牛明亮.初中历史学科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J].宁夏教育,2016(02)

[2]高丽华.新课程改革视阈下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7)

[3]梁兰.初中历史新课程法制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J].传承,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