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寻(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寻(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寻(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内容较多且复杂,而且知识点联系不紧密,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的学习历史,才能提高历史成绩。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总结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事件具体化

历史事件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人们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但是不能让这些事情再次重演或者再现,而历史课本中记载历史的方式只有文字和图片,学生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某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不能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历史课程是很枯燥、无聊、陌生的,如何才能把这些抽象而且陌生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呢?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技术的系统和装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上课之前,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准备好相关的课件,结合本次课程的历史知识,上网搜索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配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也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一节内容。把课本中死板的文字转换成更直观的图像和视频,让学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历史事件,从而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提高这一堂课的效率。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危害,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况。首先给学生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可以发现在基座的周围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其中一幅展示的就是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这个浮雕,课本上并没有图片,只有简单的介绍,通过多媒体放出来,可以让学生看到这个场景,从而有更深的印象。然后播放“虎门销烟”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看到当时硝烟的场景,能切实地体会到这场战斗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要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损伤,以及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与此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提高新课导入时的灵活性

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本,以便在课上能跟上老师的思路,防止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教师在上课之前也会进行备课,以此理顺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系统的讲解这一节课的内容。要想上好历史课,只有这些是不够的,更要重视新课的导入过程,有一个好的开始,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直接就开始这一节课的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很生硬,不能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总会浪费这一节课的前几分钟,所以教师要注重新课导入的方式方法,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把学生吸引住,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新课导入时,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引入这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再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层层递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收新知识,逐渐消化这些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利用这一章节的特殊性,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结合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开始讲课之前,教师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人们的衣着穿戴出现了什么样的改变?人和人之间打招呼的方式又有什么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学生已经预习过这些知识,所以可以回答出一部分内容,也因此会保持着好奇心听老师继续讲解。

三、学生表演历史片段,活跃课堂气氛

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不管是古今中外的名人,还是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都为枯燥的历史知识增加了不少兴趣,教师要运用好这些内容,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沟通,选取历史课本中的事件片段,并进行拓展,排成一个简短的剧情,并在表演中渗透这一节的知识点。把课本中的历史事件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变得更开朗,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进行表演之前,教师要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观看短剧的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以便能让学生更尊重表演者,认真地观看短剧,并且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在七年级上册中,《秦帝国的兴亡》是很重要的一节内容,中间会涉及很多关于秦始皇的故事,而最经典的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个故事由学生编排成短剧,最合适不过。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分工明确,分角色扮演,并且有一个旁白进行解释,时刻穿插这一节的历史知识,演绎的非常成功,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个短剧上,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这些历史,大大提高了这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的学习成果主要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把课本中死板的内容更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时刻注意引入新知识时采用的方式,要选取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结合课本内容,适当地进行拓展,用短剧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马心语 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研究

摘要:

初中历史课堂是一个学生刚开始系统学习历史的时期,关于如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及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

质量;高效课堂;策略

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及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的相关策略,都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总结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趋势下的教育经验,提出以下策略。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好奇心更强,对于新鲜事物、新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而历史学科恰好可以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外延非常广阔,古今中外,时空跨度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新鲜事物、新知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与情节是真实存在的,但由于时代因素影响,与当代有非常大差异,也为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外,历史中的人物与故事大多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关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学者、教授、普通人的评价和认识都是有区别的,这也是历史的魅力之一。既然如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不是难事。因为历史本来就是神秘而吸引人的。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需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两项要求就比较难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特色与文化涵养,是一门见证社会发展的学科。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不应只从课本中挖掘课本知识,还应该从各种渠道挖掘知识,联系课本、联系实际,将丰富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在丰富了历史教学素材之后,教师应该注重授课形式。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尚未成熟,对于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大的耐心,也很难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历史知识的广阔外延在课本中的展示是有限的,并不能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历史。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联系课外相关历史知识的前提下,使用更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即讲解历史故事。故事的形式与历史课本中的陈述间的主要区别是,故事是有情节与人物性格特点的。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产生兴趣的要点,也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愿意自己挖掘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突破口。除此之外,应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相关历史影像、录像、纪录片、电影等资料,能够增强故事的代入感以及学生对故事背景的熟悉感。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主要还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八课《辛亥革命》时,教师在播放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之后,帮助学生了解孙中山这一历史人物的革命事业过程,在激发学生对孙中山这一人物的兴趣之后,简述其革命贡献,鼓励学生做出相关讨论,互相交流意见与看法,以达到更立体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国情的好奇心。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教学手段的优化。

1.授课形式的优化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该突破以往“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模式,多分配一些学生交流、学生提问、学生讨论的实践,让学生能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思考,这是深度学习历史、提高知识厚度、提升学生知识质量的关键。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背记能力比较强。当提到某一事件或人物时,能够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但是问及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时,学生无法给出比较成熟的观点。这样的历史教学是比较失败的。例如,笔者有一位学生,比较喜欢历史,也背记了许多历史资料,有一次在问及学生“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时候,他背诵了一大段鸦片战争是如何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毒害。最后我希望他用自己的理解告诉我,当代中国,是否还存在其他形式的“鸦片”,他并不能给我相关的解答。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希望学生只对过去的历史达到熟记的目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能够有一定的看法。这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目的所在。这一切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而不是背诵课文了。

2.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

当下许多老师对优等生及语、数、外成绩较好的学生过于重视,忽视了其他对历史感兴趣的中等生或学困生,这是十分错误的。历史本身在初中学习中不属于分值较高的课,许多老师已经自己肯定地认为历史是副科。历史学科本身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特点是,该学科对于先天智力等因素的要求远低于其他学科,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支撑学生好好学习并能学好。而且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也不局限于得高分,其内涵在于明辨事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既然如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轻视“弱势”学生,而应该“保护”他们,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愿意学好历史、有兴趣学习历史的学生给予充分重视和鼓励,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与此同时,因材施教,采用更加适合这类学生的教学方式。这并不是厚此薄彼,也不是区别对待,而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为每一位学生“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提出适合各自的教学要求,以此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陆毅祥 单位:灌云县陡沟中学

参考文献:

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生命活力探讨

历史课堂虽然是初中的一门主课,但是家长和孩子们普遍认为历史课是前人走过的足迹,跟现实生活没有必然联系,对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没啥关系,是一门与当今社会发展无关紧要的学问,所以学生不重视学习历史是很正常的事儿,很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如何才能使孩子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知识,是我们从教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日复一日的把自己的知识无私的传给学生,精心备课,周到上课,唯恐不精细、不全面,遗漏下知识。为此我们常看到这样现象:课前老师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老师耐心讲解;课后紧扣教材指导学生演练。唯恐不够全面,忠诚充当教材的“卫士”“传递者”“中介人”;充当中考“指挥棒”的监督官。然而学生的表现是,上课打瞌睡、窃窃私语、摆弄手机、相互传递纸条,一问三不知神仙怪不得,有时挑战老师的尊严。师者常叹息现在的学生难教,而且中考的考题似乎也在嘲弄着老师们“过度付出”,中考结束后听到的是学生抱怨:考题太活、超纲,与老师讲的基本无关,记了一堆无用的知识。究其原因,是老师平时教学“死板”“教条”,推行“大包揽”模式,教学过于“功利化”的主观意识造成的后果。更主要在于老师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成绩、指标考核,而未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所需出发,未能实现师生心灵互通,以心换心、以爱还爱、以生命影响生命,也不能更好的为学生未来发展搭建结构牢固、架型美观的桥梁,这就造成师生间的心灵旁移,产生心里隔阂,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育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不是考试机器,更不是升学的奴隶,老师要了解学生所需、所求,不断探究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才能促使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二、让历史课堂展现活力的一点尝试

1.将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乐学历史。

知识源于生活,反之知识又能科学的指导生活,这是普遍的哲学原理。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知识的功能与魅力,就必须想办法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例如讲中国古代宋朝商业繁荣时,结合北宋卞梁《清明上河图》,教者可以创设穿越历史情景,让学生在穿越中扮演商人、商贩、官商、豪商、城市市民、员外、财主等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北宋汴河风景宜人、“夜市”繁华熙攘、商业店铺林立,服务设施齐备;感受宋代文人墨客精神食量的丰富多彩,传世佳作的源远流长。将那些久远、陌生的历史“复原”,使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之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夜市”启发延伸和拓展,探究一日三餐制的由来和普及的影响,拓宽视野,激发学习情趣。活动中,学生们自己编撰剧本,制作服装、配饰,搜集宋代商品发展的相关资料,合作展示,不仅澄清了模糊概念、增长了见识;也激活了思维、展示了风采。另外,进一步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使有些历史知识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讲讲授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以及学校的植物园,让学生自己观看农作物形态、生长、种类、果实等,自我感受,自我鉴赏,探究经济效益;也可让学生讲自己所在城市及地区的风土人情,参观考察历史遗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结合当地历史让学生学做导游,从历史角度讲解城市的变迁、感受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获取信息。

2.释疑贯穿课堂,让学生会学历史。

历史知识毕竟是曾经的人类足迹,有的知识并不都是有魅力的,老师精心的备课,苦口婆心的宣讲,然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冷场”现象,这种情况仅仅靠传统的语言表述魅力或“管、卡、压”手段,只能是得不偿失,越来越成为“死水一潭”,智慧的老师应该用敏锐的双眼,聪明的心智、科学的教学机智让课堂“活”过来。老师首先在备课时要对本节知识结构做出准确的预判,做到心中有数,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上课时要明确学生们“闷”在什么地方,是语言表述不精彩,还是设计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或是你的设计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唤醒,弄清楚这些之后,老师要及时“点拨”难点、重点,激励启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动脑,促进发散思维的活跃,老师也可以调整设计的“问题”,重新唤起学生的“问题”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总结归纳知识,让学生在辩论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激活他们的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杜绝搞形式和哗众取宠的课堂架构。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课前精心设计的导语、知识结构、传授的方式、方法,都要预设知识悬念,要依据本课知识内容,使知识悬念直接触及课题和知识架构,巧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提问艺术,通过知识悬念的解决,即激发了学生智力的潜能,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以人为本”,鼓励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活泼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快乐与活力,才能使课堂教学蕴含巨大的生命力。

作者:王福军 单位: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幽默艺术运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现代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初中教育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愉快地进行历史学习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而提倡的课堂幽默艺术是指利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来进行日常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幽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关注的重点,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幽默的语言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此,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运用课堂幽默艺术,调节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作用之于幽默艺术

课堂幽默艺术主要是指运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育教学,让初中生能够在知识、能力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而课堂幽默艺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活跃课堂氛围

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运用更多“活”的因素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华夏之祖”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不了解那段历史,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神话故事或者是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来引入这一章节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本身课时较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少,因此,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逐渐建立良好而积极的师生感情,同时,如果教师能够真正将幽默意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上往往会有不少学生借机睡觉,教师可以采用一种另类的批评方式,如“后面睡觉的同学不要打扰到前面学习的同学”这样幽默的语句来提醒学生,借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幽默艺术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本身是较为死板枯燥的,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其他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先从一个事件或者时间点来进行举例,然后在引入主题之后,教师可以讲解相关的概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有着更深入的认知。例如,教师在讲解“大变革时代”的时候,可以先讲都江堰的故事,讲解李冰治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那个时代,然后再针对那个时代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概念的深化。

二、课堂幽默艺术的运用技巧

幽默是智慧的体现,其有着最为独特的教育意义,因此,提升教学幽默艺术,掌握必要的表达方法,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借此来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1.有意曲解法

所谓的有意曲解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对一些相关的概念或者词语进行刻意的曲解,甚至教师可以特意设置一些错误,从而形成一种另类的幽默艺术。例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教师可以先刻意地讲商鞅变法是错的,是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然后鼓励学生反驳自己,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活跃整个课堂的氛围,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进程。

2.反差对比法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进行教学,正所谓差异越大,惊喜越大。例如,教师在讲解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各自的特征时,可以通过一个相对形象的比喻来加以说明,正如,婉约派的诗词好比年方十八的姑娘,而豪放派的诗词好比虎背熊腰的大汉,这样的比喻不仅形象,而且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豪放派和婉约派各自的特征,给学生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正所谓教无定法,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幽默艺术的教学方法是众多的,如,漫画教学法、假设法、比喻法等,与此同时,在课堂应用过程中,教师更应当重视教学趣味性和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更好地达到幽默艺术的效果,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幽默艺术的应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张虹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黄运龙.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普童话,2016(28).

[2]晏伟锋.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J].知音励志,2016(15).

[3]巴丽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音励志,2016(15).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参与式教学方式

摘要:

目前当代的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即大多数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课堂中缺乏积极性,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缺乏主动性。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力试行“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理念,让学生主动、自发、积极地去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简要的分析,简单地阐述一下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其核心意义是指:民主、和谐、努力、奋斗、积极、上进的教学氛围。旨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到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成为其中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在学生的心里认为,很多的时候都是老师“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再加上当代许多老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困扰,对于历史课,在一定的思想认识上得不到重视,“灌输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厌烦心理。参与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内容中去,让学生从“机械式的听课”变为“自主积极的探索与讨论”,此举的意义,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思想懒惰、对学习不作为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参与式教学强调的是人人皆可参与,人人都可表达与交流的根本宗旨。

一、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带着和善的目光,态度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起平坐,尽量创造出一种平等、友善、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自上课起,始终带着一种愉快、轻松、积极、努力的心情来学习。并且课堂上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充分地发扬自己语言的表达能力与自信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多参与交流、多讨论意见,比如: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由“组长”带领进行知识竞赛等,也可以让学生组织“知识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教人教版的历史教学材料七年级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发言与讨论:“大清朝廷入关以后,对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该进行怎样的治理?如果你是当时的阶级统治者,你会怎样做呢?”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发言,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于自己的内心所想大胆地表达出来,畅所欲言,以此营造出一个安全、平等、互助的交流环节与环境。

二、给予学生平等的机会进行公平的参与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理,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因此,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都是区别于另外一个人而存在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对于如何处理并把握好这种差异,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平等”是参与式教学的根本原则。师生平等、优差平等、男女平等,这些理念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它们在课堂上应不容忽视,教师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而不是旁观者。

三、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是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个主要因素。两者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则需要一个完美的平衡性,只有两者找到并认识属于自己的地位,才能使得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效果达到最佳化。提出参与式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应该被要求参与式教学的学校同样具备相应的教学知识储备与资源,并且具备足够的教学时间,合适参与教学的班级学生数量等等。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城乡差距较大的国家,实施起来困难也不在少数,而且,对于一些农村的学校,由于学生与教师的资源有限,实施参与式教学更是困难重重。

总之,参与式教学法的出现,实现了我国当代的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通过有效的创造与设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让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平等互助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参与式教学的思想观念为当代的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如何透彻地明悟新课改标准,将参与式教学思想观念更合适地融入初中历史课堂,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

作者:陈卫丽 单位:阿克苏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西部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的经验与反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3.

[2]刘宏武.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

第六篇:初中历史课堂情感教育

【摘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关键时刻,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为了探究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倾入情感教育,将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建议。旨在更好的开展历史课堂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继而成为国家社会之人才。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历史课堂上历史老师适时的运用情境布置情景,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历史课堂上运用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达到心情愉悦、励志情感等情绪,可以让学生获得对历史的审美感。情感教育是在教育中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它是一种励志艺术,也是目前教育界不断探究的创新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成长。历史教材的典型事件对学生的内心起着重要的变化,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成熟,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课堂中情感教学的概况

简单的说,历史情感教学是指在历史课堂上渗透有关情感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认识到情感。一般,在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主要涉及到两方面;1.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历史知识时利用各种情感因素的促进中融入个人情感,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帮助学生吸收历史知识,优化教学成果。2.当学生接受知识后,自身情感与教师教学投入的情感产生心理共鸣。经过时间的沉淀,自然而然的就培养出了学生对不同事物的思维和情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因此,在历史课堂嵌入情感教育的理念就是历史情感教学。历史教学是一门人文教学,主要在课堂投入个人的内心情感和个人的精神传递,由此引发师生之间的共鸣。历史课的涉及范围广,包含人文、地理以及科技方面的知识。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回顾人类的发展起源、回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方面都能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评价以及个人的情感倾向。同时,学生在关注历史事件了解民族国家国情后还会对祖国的人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增强对祖国民族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初中历史课堂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措施

1.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种步骤:(1)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初中时代正式学生情感的萌芽期,他们对人类及社会的情感开始好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双方互动的过程,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课堂互动的过程能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认同的,有利于学生的对课堂的情感倾入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历史及相关理论知识。(2)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刚接触历史知识时,有部分学生会认为历史课堂或相关历史事件比较死板无趣,认为大部分知识点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这时候,教师在教学的课堂上,可以采用表扬学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为班级树立学生榜样,使学生产生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有人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能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更加深刻。它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和坚强的毅力。从而使学生对历史课堂更加感兴趣,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

2.通过历史事件,倾入学生情感。我国的民族文化向来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有不少的学生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并不关注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在学习历史课著名的事件“”时,很多学生会记住它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等重点考点,并不关注此次历史事件给后人的启发和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重点历史事件的授课,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将学生带入事件具体的情感里面。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提高对历史课的兴趣时还能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或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意义。

3.分析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情感。初中时期正是培养学生个性成长的时候,也是教学的关键时刻,它能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情感教育本身就是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角,真正的做到增强情感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主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沉默寡言的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不断创新探索的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是一门人文教学,在历史课堂投入个人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传递,可以引发师生之间的共鸣。在课堂上可以使用采用激发学生情感、倾入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情感这样一个循序递进的过程来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增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逐步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关键时刻,在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作者:朱蓉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韩英.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中旬,2016(1).

[2]周晓波.论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体现[J].情感读本,2015(26).

第七篇: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

【摘要】

老师上课必须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置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要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使全部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师生互动;设计得问题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思考,都有所收益。

【关键词】

优质提问;设计问题;课堂效率

近期,我校组织了一次全体青年教师同课异构的做课比赛,我发现两个教师的提问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第一位老师讲完本课后,直接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有何特点”?过了一会儿没有学生来回答,场面很尴尬,最后老师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第二位老师讲完本课后,首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止时间是什么”?学生回答:“从1640年到1688年”。教师接着又问“从经历48年时间你看出这次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长期性”。教师继续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回答“查理一世重开议会;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查理二世复辟;宫廷政变等。”教师接着引导“从经历的这些事件你看出这次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曲折性,反复性”。第二位教师很自然的就和学生一起得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的特点。在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置有目的性,而且还引导学生适当回忆了本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中,师生互动,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本课难点,这样的问题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通过这次听课我认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谈如何进行课堂的优质提问,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引发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从已知走向未知。例: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这一课时: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该子目,思考四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并展开小组讨论(1)拿破仑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夺取政权的?(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分别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3)你认为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4)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拿破仑?

二、找准教材的结合点,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大变革时代这一课时:老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历史时空,去拜访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奴隶主。多媒体展示,“一位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愁白我的头。)从而引出课本中的牛耕、铁农具的推广,都江堰的开挖,开垦荒地,出现私田。

三、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要在最佳的时机设计问题

比如说学生有疑惑、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重难点处等。例:法国大革命老师:通过以上总结联系英国革命的过程,请你给他们组织一场pk以展示它们的个性和共性。(老师的目的是想要比较法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异同点)老师:通过以上你对英法革命过程的对比和总结,你觉着这两场革命的过程像什么?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美术、自然、文学、物理、数学等等。学生:法国革命像森林里爬杆摘取果实的猴子,激烈迅速节节高升;英国革命像草地上爬行着寻找食物的蛇,蜿蜒曲折充满艰辛。学生:我觉着法国革命像数学里的一次函数图像,K大于零,在一三象限不断上升;英国革命就像二次函数是一条抛物线,有起有落。学生:法国革命就像化学中的燃烧,激烈而又热情高涨。英国革命就像物理中的融化,缓慢而又不可阻挡……。

四、专题复习课的教学问题设置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主线

例:《八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第三单元复习的主题是什么,包括了哪些主要事件?(2)从本单元(第四)主题分析这一时期的斗争对象是?(3)思考抗日战争与第三单元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在关系?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国共十年对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国内背景,结合世界现代史分析日本侵华的国际背景?早在19世纪末日本对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从这个角度分析日本侵华的根源?(5)按课标要求简述九一八事变。(简述史实抓七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影响。)除了上述课堂提问技巧,我认为教师在提问后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反馈,教师要与学生保持眼神交流、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展现自己的内心态度、通过体态语言鼓励学生、调整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走进发言学生等、当学生发言时教师保持适当的沉默或沉思,不要打断学生思维、运用简短的口头语如“继续”“是的”“我懂了”予以表扬、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适当重复或解释学生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提炼。另外针对学生的每一回答,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1)口头反馈适用于简单或正确的回答。(2)矫正性反馈适用于学生的不正确或不完整答案。(必要的提示、引导,或让其它学生补充纠正,在反问第一个学生是否得到理解)(3)点赞式反馈适用于学生回答超出教师预期,或回答非常精彩,教师要给与必要的表扬。这是我对教师课堂提问的一些浅显的意见,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作者:赵秀琴 单位:张家口市第十九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成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互动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学生开始成为课堂的主体,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推动课堂教学,有效保障了教学实效性。笔者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是主体,又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课堂教学中也应以师生为中心展开互动。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也积极应用互动式教学组织课堂活动,频繁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讨论和阐述,这样看似学生踊跃参与、热闹非凡,但实质上收效甚微。在笔者看来,互动式教学的开展要重实效、重气氛、重质疑,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一、以课堂实效性为目的,不拘泥于形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但是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初中历史课堂上各类趣味性视频或者图片繁多,提出的问题也不在少数,导致学生缺乏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热闹非凡,但是过于花哨,缺乏实质上的思维训练以及思维冲突。互动性教学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学生特点和实际学情出发,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历史遗迹以及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以生为本,要合理选择文本素材,切忌漫无边际、无所拘束,而是要适度开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例如笔者在《秦朝的统一》章节教学中在课堂上播放了《秦始皇》片段,并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观后感,讨论嬴政的功过是非。快结束的时候笔者随意点名,让被点名的学生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但是答案显得很笼统,也很茫然,没有明确的重心。笔者随即调整策略,在另一个课时中做足准备,预设课堂情境,为学生们描述了春秋战国历经数百年的战乱,再谈到秦皇统一六合,驾驭八荒的丰功伟绩,凸显出秦王朝积极的以免,同时又描述了秦朝专政的残暴。进而设计出两个问题:①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②观察“秦代驰道示意图”,找出修筑万里长城的根本原因。并让学生们通过结合史料和教材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识到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重大意义,也指出焚书坑儒是历史的倒退;有的学生充分肯定了秦征伐匈奴与南越,筑长城并建立中央集权的历史意义,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们交流观点,拓宽了视野,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展现自我

初中生年龄不大,多为十二三岁的大孩子,他们的逐步开始独立并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属于半成熟时期。这时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并且对事物认识表现出各自的情感。因此教师不可一味灌输教材知识,而是为学生们提供参与课堂、展示自我的机会。新课标教材中的“活动课”或者“活动与探究”都是课堂表演、历史故事讲解、辩论、编写甚至虚拟旅行的好素材,教师要善加利用,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展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以《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一部分的主体为例,笔者先以“秦皇扫六合”为例,要求学生们在第一时间列出《秦灭六国过程简表》、秦皇嬴政的功绩(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第一时间给出答案、列举功绩越多者为优胜。而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就《胡汉交战画像石》谈论自己的感受,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探讨董仲舒及其学说盛行的偶然和必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活跃教学气氛,重视团体合作。引导学生着眼于个人角度,对某些观点加以审视,尽量合理选择教学方案。对于活跃的学生,可适当采用课堂纪律加以控制,而内向者则要利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总之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充分发挥为学生“搭台子、找梯子”的功能,积极引导学生高效开展学习活动。切忌将自己放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宰位置,也非常规意义上的指导者以及组织者。将互动式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非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多有赖于师生、生生相互合作。通过彼此沟通交流,完善观点,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最终获取新的知识成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例,笔者引导学生们从诸葛亮的角度来分析蜀国形势。有的同学就说:如果我是孔明,我就充分利用蜀的地理形势严防死守,好好发展经济,而不是盲目北伐。笔者肯定了该生提出的观点,同时也指出要看到诸葛亮为谋求统一而进行北伐,是符合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的;虽然北伐没有成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成功.但他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应该肯定的。这样一来,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史学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生生的互动参与,初中历史教师应着眼于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金倩如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艺润,刘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9):112-114

第九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特性反思

【摘要】

中小学每门学科都有它的自身特点,历史学科自然也有它的特点,笔者结合自己三十余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历,现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说说自己的粗略看法。

【关键词】

叙述性;延续性;联系性;趣味性;枯燥性;易忘性等

一、历史教学内容的三个特点

1.历史课的叙述特性。对一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学习和了解,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手段都离不开历史教师的语言叙述,许多人认为历史课就是简单的讲人叙事,犹如讲故事,其实不然,历史教学中的讲人讲事主要是讲清某个时期历史的时代背景,前因后果,社会影响,这种叙述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主次恰当,取舍合适,如教师把捏不当,极易造成以下后果,一是学生把历史课看成故事会,只听不思考,不能提高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利于素质教育,二是缺乏叙述语言的生动性,长期以往学生会对历史课失去学习兴趣。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把握叙事的语言特点,语言力求精炼,生动,通俗,幽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上活历史课。三是满堂灌,如果教师光顾自己叙述,叙述中忽略学生的思考,讨论,师生互动,就与当下的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模式相悖,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历史课的纵向延续特性。历史都有它的时间性。历史即过去,乃对人类对社会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都是由前向后而来,历史的延续性就是前后之间的纵向联系,学科这一特点十分突出,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政权的演变,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小到一种劳动工具的改变,一个人生活的变迁,无一不是在延续中传承变化,前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特点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把历史的延续性搞清,弄清某一历史问题在不同阶段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表现等。

3.历史课的横向联系特性。历史课除了它的前后延续性即纵向关系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横向联系性,这种联系性是非常广泛的,大的可表现为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因果从横的方面反映出来,如辛亥革命的发生,除了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自身要求等原因外,还与当时横向存在的清王朝腐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能把握好历史的横向联系这一明显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中的同一时期中外横向联系,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贯穿其中,如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有洋务运动的自强运动,美国有扫除资本主义障碍的南北战争,欧洲有德国意大利的统一,俄国有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亚洲有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一时期欧美又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中外历史的这一横向联系,学生自然也就明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历史教学教与学的特性

以上说的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三个特点,本段再从历史教学教与学的特性,对课堂教学进行一点总结和反思,以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历史知识浩若烟海,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趣闻趣事很多,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一定的故事因素,这让历史教师的趣味性教学有了充分的机会,教师应饶有兴趣地讲述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历史成语故事,一个成熟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时间,来点趣味性内容,以防止学生走神注意力分散甚至做别的与历史课不相干的事,因为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把历史课等看成小学科副科,不够重视历史学科,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教师适时穿插一些趣味性内容,这样一来因老师语言的诙谐幽默增加了课堂的气氛,二来会使学生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略举两例,如最近教授鸦片战争一课,我讲了两个趣事,一是战争前夕,道光帝竟问大臣:英国位于何方,从京城出发乘马车几时能到达英国。二是战争期间,面对英军的船坚炮利,万条火龙般的炮火,浙江参赞大臣杨芳竟认为此乃‘妖魔邪术’,于是心生一条妙计,他让地方官员遍收民间马桶,放于木筏之上命人划往英舰,认为污秽之物可以逼邪,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在捧腹笑此昏将之时,对我讲述的鸦片战争前夜由于闭关锁国导致的清官员的昏庸愚昧,狂妄和自大,对世界形势的毫无了解就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就使学生不难理解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了,从而因趣味性内容的裹入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历史教学的枯燥性。初中历史教学除了担负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应对学生的中考成绩评比,因此平时课堂还要带领学生进行纷繁的试题练习,巩固,相关答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很容易造成历史课的枯燥无味,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对此历史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想办法,把课堂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这需要教师在功力火候上下一番功夫,变练习为轻松愉快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3.历史教学的易忘性。从教多年的实践让我感受到,学生学习历史很大的一个困惑是,大量的时间,地名,文献名称内容,数据等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民族关系的外交的,古今中外,横向比较,纵向联系,浩如烟海,繁若星辰,这是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学生往往抱怨记忆的流失,这还是与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有很大关系,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给予学生恰当的记忆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教给学生比较记忆法,提炼核心词语,采取归类,归纳,横向纵向联系法,编制口溜等等,理清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线索,总结阶段性特征,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实效。

作者:徐发祥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中学

参考文献:

[1]许静.论初中历史课堂的综合性[D].重庆师范大学.2005.

第十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微课优化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的一种新趋势,是能够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带来高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教学是一种主要以视频为主的传播媒介,教学时间较短,重点知识齐全且内容少,为广大学校所认同。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要怎样利用好微课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如何缓解学生个人成绩差异,这些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探讨的。

关键词:

微课教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微课教学越来越被广大学校所认同,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以一段视频展现给学生,授课的时间较短,重点知识俱全且内容少,最重要的是可以重复观看,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便利。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让学生枯燥无味的方式,若是能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会优化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微课教学,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那怎样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主动性呢?那就少不了微课内容的新颖感了。若视频里的内容比较新颖,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会使自己的历史成绩达到最佳效果。

一、微课教学的应用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已经无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因为没有新颖感,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觉得是在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所预期的理想效果,微课的出现就缓解了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基础上,利用微课进行优化,让学生学习历史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对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从微课教学中吸取精华,这将会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从学生本身出发,微课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每当老师上完课之后,学生可以拷贝微视频到自己的U盘上或者老师发到微信或QQ群中,让学生回家自己进行复习,把重点的历史知识多看几遍,知识就印在脑海里了。因此,微课教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地帮助,给初中历史课堂带来重大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时候老师照搬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授课,根本不知道重难点在哪里;有的学生认为上课没动力,很枯燥无味,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内容。然而,现在我们迎来了微课教学,这将改变以上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想法。微课教学受到认同并且已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受到了师生的称赞。学校的教师一致认为,微课教学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学生看到新颖的东西都会主动进行实践以及探索,遇到不懂的知识也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学生的评价更是最有力地证明了微课教学带来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微课教学时间短、内容少但确实很丰富,很多重难点都展现出来,都能清清楚楚把画面印在脑海里,微课教学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氛围,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微课教学真的相当重要。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自始至终学生都满怀激情投入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来,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效果十分出色。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和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分析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等,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二、传统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不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因为老师的授课模式单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有的学生很不自觉,不能主动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总是与其他同学交头接耳,影响秩序。

2.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对于一些较难的历史内容,有的学生一下子不能吸收这么多的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时间不够,老师就没有办法为不懂的学生及时解答,只能在下课的休息时间为不懂的学生解决难题。不懂就要问,相信大家都很明了。可是当下课的时候,有一些不懂的学生就迫不及待想要回家,根本就没有去询问老师的难题,这就导致有一些不懂得知识的学生一时得不到解决,影响到了自己的历史成绩。

三、微课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授课主题明确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教学的主题要明确。不能模模糊糊的,要有重点且针对性要强,教师要找一些能被学生所接受的主题进行授课。例如,教师可以上网进行搜索,看一下其他授课老师是如何用微课给学生授课的,这样可以让老师在以后授课时更加明确所要授课的主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白老师所要讲解的内容。

2.教学时间要适当

一般来说,初中生本身就有学习压力,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差不多有15分钟左右,如果经常性面对着电脑或者多媒体,不仅会对眼睛有伤害,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更短。由此看来,教师用微课授课的时间最好不要超出10分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本上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利用微课来进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护自己的眼睛,更有利于学生找到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

3.教学语言要准确

由于微课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所以教师要把各类知识内容先进行整合,然后将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归类,再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状态,这些都要提前检查。例如,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提前预习好要教的重点知识,把所有重点知识进行有效性的归纳,再自己练习一遍,像给学生上课时那样,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可以让教师检验自己的语言是否精确,如果不精确,再通过练习纠正过来。

总之,微课教学在初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加以重视。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又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利用微课教学,其实践短、内容少且丰富多彩,能帮助更多的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者:陈兴持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

[2]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