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教学建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修订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已于2016年秋投入使用,其修订有着自身的编写理念和特点,应了解教材,利用好教材,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历史课标;历史教材;教学建议
初中历史修订版教材已于2016年秋投入使用。它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要依据,真正体现了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因而要领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领悟新版教科书的修订理念,以便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以突出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修订版教材(以北师大版为例)从教材结构看,是以朝代顺序排列课序,以具体的年代、历史大事年表、历代王朝表等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时,本单元的“元谋人、北京人、半坡人、大汶口聚落、河姆渡聚落、炎黄”等都是“点”,教师要把它们连成“线”:一是早期人类进化的脉络,人类是怎么从猿进化到人类的;二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从渔猎采集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组织从北京人的群居到氏族到部落联盟的变化,教学时要清楚知识点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中的位置,即找到这些历史线索。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纪年。《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中“每课一得”内容是:你知道怎样推算公元纪年吗?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让学生在“时间轴”上标出来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时间,并计算距离现在的时间等。
二、强调历史认识的证据意识,注重历史的理解与评价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修订版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图片、文献资料、材料阅读等史料,特别是添加了“插图来源”,更加证实了历史信息的证据性,使历史认识言而有据,更有力度。教学中要积极运用这些材料,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根据史料推论得当。如在进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授课时,教师进行“炎黄传说与考古实物的相互印证”的教学,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材料,如船型彩陶壶、刻画符号、七孔骨笛等,让学生分析能够说明什么。教师还可运用教材图片材料贝壳雕塑的“中华第一龙”,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图腾,以此说明华夏族的主体是融合了各个部落而产生的。再以《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为例,讲授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逐条解读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对秦国的影响,可以结合小字部分的补充材料进行理解,在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秦国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三、加强历史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修订版教材版面设计渗透了很多历史学习方法,如通过单元概述、每课的学习导语、子目名称了解教材的单元、课、子目框架结构,以培养运用历史发展的横纵联系理解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解读和训练。修订版教材课文中仍有“比一比”“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设置这些思考题能够反应历史问题的本质或关节点,接近学生认识的发展区,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在教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想一想”的内容“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通过介绍考古发现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特点启发学生,学生可以答出:北京人可以控制使用火,并通过常识推论出火的作用如烧烤食物、取暖御寒、驱赶野兽,甚至狩猎等。修订版教材课后仍有“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设置,引领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如“每课一得”内容选取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方法等。教师在讲授《早期的中华文化》时,讲到“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现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构字原则”这一新增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每课一得”内容:你知道古代汉字的造字特征吗,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内容题型多样,梯度推进,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策略。如《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活动建议”是: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教师先讲解化石知识点后,让学生明白化石是了解历史的最直接方法,再让学生进行独立创作。
四、渗透学科育人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学科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逐步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体现学科对学生终身教育的本质,因而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行教育。修订版教材从疆域、血缘两个维度呈现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进而让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授《开拓疆土与对外交流》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帮助张骞整理两次出使西域的出使报告”的活动,报告内容包括时间、人物、遭遇、成果、感受等,让学生感悟体会张骞勇于冒险、不屈不挠和开拓进取精神,激励学生勇敢的面对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再设计分组活动“重走丝绸之路—寻访张骞足迹”,分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探究丝路路线;结合活动探究课,讲述沿途风光;如果商队要贩售商品,带出带回物品,想象一下物品的贩售情况以及西汉政府如何保障商队安全,让学生感悟张骞通使西域的艰难和成果。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认识到历史和现实是有联系的,感受和平包容、互惠互利等丝路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和平包容、友好交流的大历史观。
总之,历史教师要在深刻领悟课标理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每一个子目,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积极的自我思考,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理解和评判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王福华 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