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微(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微(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之后,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了改革和创新。历史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综合性学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需要以科学为导向,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全面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目标,优化整个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是人类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凝结,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以“填鸭式”教学为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追求教学的真实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将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三大核心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进,探索和把握初中历史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既关系着小学阶段教学成果的巩固,也关系着后续高中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初中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课程容纳着大量史实,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历史观的形成显得必不可少。在传统“填鸭式”或者“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历史课堂的观众和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洗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以先进的新课程理念做好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将丰富繁杂的历史再现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

(一)转变教学理念,立足学生需要

现代教育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历来不受重视,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讲解课程知识时,立足学生需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给学生灌输历史观念。比如,讲到鸦片战争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授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就可以先讲解对人的危害,再讲解虎门销烟这一举措的历史意义,然后深入探讨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做好课程设计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因此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引导学习,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当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巧妙将课程内容安排到具体的课件编写中,综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在周密的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

(三)依据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实施反馈教学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固有特点采用有效的评价手段,提升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已发生社会的记载,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新的课程观、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贯彻到实际教学中,转化成学生课堂学习的新的学习理念,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就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小结,以时间为轴线总结出历史大事年代表,通过让学生这样的自主学习,可以明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再通过课堂内外的正确引导,使反馈教学更有价值。

(四)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师生间交流

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历史这种人文情感浓郁的课程。一方面,教师应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组织与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上,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个人优点,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学生观点,适时地加以引导和启发,有利于师生间形成一种情感的相互交流,将课堂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让短暂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难以忘却的生命体验,这也是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的情感教学方式,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普及和倡导下,初中历史教学任务与之前有了重大变化,通过初中历史的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其重要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进行历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祝美虹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雷建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1):174.

[2]孙瑞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8):133.

[3]卢翠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考试与评价,2016(2):33.

第二篇:生活化初中历史课堂

[摘要]

历史是对人们过去生活的一种记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恰当营造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历史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并实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功能。

[关键词]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以史为鉴

尽管新课程改革不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也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仍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历史教学生活化,即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事例中讲述历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那么,应当如何开展生活化的初中历史教学呢?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营造生活情境

与课内知识相比,生活能够与学生的个人经历相联系,教师可以积极搜索日常的历史资源,将教材知识与这些内容巧妙结合,为学生的历史学习营造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经验来学习历史,并且在生活化的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另外,设置具有生活意味的情境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有效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更好地理解历史。例如,教学“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里的相关片断,让学生从影视剧角度先对汉武帝有个大概的印象。虽然电视剧里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会有所不同,但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先对历史人物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课教学的内容。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注生活热点

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时,要从学生的基础能力出发,抓住历史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来选择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料。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历史、学好历史,而且对于学生养成了解时事、关注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也有帮助。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对生活中与初中历史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多留意,同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多思考,改变教学观念,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质量。举个实例,笔者在教学“多姿多彩的艺术”这部分知识时,在讲过教材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搜集一些家里、广场、美术馆里的工艺品的照片,将我们现在喜欢的艺术品与课文中介绍的艺术品进行比较,找到这些艺术品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喜欢哪些艺术品,并且与学生一起讨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艺术品的喜好有什么变化。这样通过对生活元素的引入,让历史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不仅了解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也对身边的历史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三、实现生活回归

历史教学一般是从历史所提供的资料中归纳出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历史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分析学习,进而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而对于历史学科的课后作业,学生的态度往往是应付了事。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所留下的课后作业并不能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完成,作业本身的探究价值也不高。因此,要想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所提高,教师必须重视起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质量。通过有效的课后作业,学生不仅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可以反映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让教师为后面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布置课后作业时初中历史教师要让历史作业尽量回归于生活,并且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使用价值,这样学生才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更加喜欢学习历史。例如,在教学过《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课后观看与我国建党九十五周年的庆祝活动有关的电视节目,并在网上查询关于和建党的相关资料,或是看一看关于老共产党员的口述历史。学生在查阅资料和了解故事的同时会被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对于历史课上所学的内容就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很多好处,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学生打造生活化的初中历史课堂,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相关事情,并且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让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作者:张荣侠 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汉王中心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研究

摘要:

初中历史课堂是一个学生刚开始系统学习历史的时期,关于如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及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

质量;高效课堂;策略

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及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的相关策略,都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总结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趋势下的教育经验,提出以下策略。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好奇心更强,对于新鲜事物、新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而历史学科恰好可以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外延非常广阔,古今中外,时空跨度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新鲜事物、新知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与情节是真实存在的,但由于时代因素影响,与当代有非常大差异,也为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外,历史中的人物与故事大多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关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学者、教授、普通人的评价和认识都是有区别的,这也是历史的魅力之一。既然如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不是难事。因为历史本来就是神秘而吸引人的。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需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两项要求就比较难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特色与文化涵养,是一门见证社会发展的学科。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不应只从课本中挖掘课本知识,还应该从各种渠道挖掘知识,联系课本、联系实际,将丰富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在丰富了历史教学素材之后,教师应该注重授课形式。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尚未成熟,对于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大的耐心,也很难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历史知识的广阔外延在课本中的展示是有限的,并不能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历史。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联系课外相关历史知识的前提下,使用更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即讲解历史故事。故事的形式与历史课本中的陈述间的主要区别是,故事是有情节与人物性格特点的。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产生兴趣的要点,也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愿意自己挖掘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突破口。除此之外,应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相关历史影像、录像、纪录片、电影等资料,能够增强故事的代入感以及学生对故事背景的熟悉感。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主要还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八课《辛亥革命》时,教师在播放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之后,帮助学生了解孙中山这一历史人物的革命事业过程,在激发学生对孙中山这一人物的兴趣之后,简述其革命贡献,鼓励学生做出相关讨论,互相交流意见与看法,以达到更立体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国情的好奇心。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教学手段的优化。

1.授课形式的优化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该突破以往“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模式,多分配一些学生交流、学生提问、学生讨论的实践,让学生能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思考,这是深度学习历史、提高知识厚度、提升学生知识质量的关键。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背记能力比较强。当提到某一事件或人物时,能够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但是问及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时,学生无法给出比较成熟的观点。这样的历史教学是比较失败的。例如,笔者有一位学生,比较喜欢历史,也背记了许多历史资料,有一次在问及学生“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时候,他背诵了一大段鸦片战争是如何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毒害。最后我希望他用自己的理解告诉我,当代中国,是否还存在其他形式的“鸦片”,他并不能给我相关的解答。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希望学生只对过去的历史达到熟记的目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能够有一定的看法。这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目的所在。这一切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而不是背诵课文了。

2.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

当下许多老师对优等生及语、数、外成绩较好的学生过于重视,忽视了其他对历史感兴趣的中等生或学困生,这是十分错误的。历史本身在初中学习中不属于分值较高的课,许多老师已经自己肯定地认为历史是副科。历史学科本身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特点是,该学科对于先天智力等因素的要求远低于其他学科,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支撑学生好好学习并能学好。而且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也不局限于得高分,其内涵在于明辨事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既然如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轻视“弱势”学生,而应该“保护”他们,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愿意学好历史、有兴趣学习历史的学生给予充分重视和鼓励,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与此同时,因材施教,采用更加适合这类学生的教学方式。这并不是厚此薄彼,也不是区别对待,而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为每一位学生“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提出适合各自的教学要求,以此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陆毅祥 单位:灌云县陡沟中学

参考文献:

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第四篇:初中历史小故事课堂教学

摘要:

巧妙运用小故事,发挥历史小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初中历史课堂定会因此而精彩纷呈。简单论述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故事;运用策略

许多学生喜欢历史,主要源于历史中的人和事所形成的故事。初中历史包含许多小故事,有效运用这些小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下面,从故事化教学的概念着手,简述故事化教学的方式与实质,分析故事化教学的注意点,论述故事化教学的几点可行措施,以期共享。

一、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的优势

历史知识多而且杂,历史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历史人物更多,记起来的确容易混淆,采用故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并且故事能够使初中生充满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故事的融入彰显历史教学的生动有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故事化教学中的注意点

历史故事的渗透应与历史事实相符,并且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如果教师将教材中的历史故事重新读一遍、讲一遍,也未必能起到提高课堂效果之作用。因为学生在课前大都会主动预习,对教材中提到的小故事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教师再将教材中的小故事复制粘贴一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课程基础上进行人物虚构,从他们的视角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如,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白毛女》的故事片段: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杨白劳的女儿——喜儿逃入深山多年,头发变得全白了,老百姓称之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个地方,喜儿获得翻身。这个故事虽然历史教材中没有提到,但在教学中借助于这个故事,根据这个故事,提出问题:是什么迫使喜儿逃入深山的?这种制度何时在我国被消灭的?标志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设想如果喜儿生活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借助于故事,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相连,设计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历史故事运用的教学策略

1.用故事营造乐学的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日军进攻卢沟桥、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让学生先说一说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为什么发动卢沟桥事变?呈现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军民守卫卢沟桥的真实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刻记忆。在学生听故事、融入情景的同时,教师再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中日关系得到健康发展?联系当前的时事政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引导学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发展未来等正确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2.故事使历史课堂更生动

历史因为人物众多、事件复杂、故事性强等特点,而赋予历史课堂教学多姿多彩的特点,不像数学那样乏味,不像英语单词那样难记,因为学科的故事趣味性强且故事多而被多数学生所喜爱。尤其是课堂上教师知识的渊博,令学生叹服;课堂上巧妙引用的小故事,改变一条条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知识点的枯燥的教学,使课堂精彩无限,尤其是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为他们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小故事也可以拉近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和谐对话,构建乐学的互动课堂。如,学习《》时,如果教师沿袭一言堂的做法,首先给学生讲清楚的必要性,叙述的经过以及结果,再让学生背诵的意义等,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活动”少,但“背诵”得多,同时,也忘得多。而如果教师课前整合一些这方面的故事,如《白毛女》的故事,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参与度。再如,教师结合史料记载,根据当时当地的地主欺压和剥削农民的真实故事,介绍中的典型故事,讲讲当时农民烧地契、开地主批斗会等故事,也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这些视频,进一步讲述分田地、分牲畜的小故事等,让学生根据这些情景和故事,感受到的必要性,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和主动探索。

3.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真情实感

“学史可以明鉴”,历史中蕴含着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哲理。精妙绝伦的小故事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等史实的学习,运用故事,借助史料,都是实现情感教学的主要途径和关键素材。语文课堂中,学生学过了“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件,让学生自主讲一讲郑和和戚继光的故事,开展一次演讲活动,教师提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都取得了胜利,他们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之中,看似是评价故事中的主人公,实则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听、将、评中提高历史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情感水平,真正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历史教学故事化,虽然不是全新的理念,但行之有效。它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培养学生在喜爱的故事中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又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效使用故事教学,历史课堂定会发生质的改变,历史课堂教学定会有新的突破和改观。

作者:吴爱姣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堰头中学

参考文献:

[1]邢霞.故事介入,打造高效历史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5(25).

[2]韩红艳.让故事走进历史课堂[J].教育界,2014(13).

第五篇:低效初中历史课堂探析

[摘要]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化现象,是历史教学与研究的热点之一。其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重“教”而不重“导”,学生的学习被动,其学与思不能有效结合,其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严重不足。因此,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入手,探索低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对策尤为必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低效;教学策略

为改变初中历史课堂的低效化现象,本文以北师大版(七上)《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试从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知识体系、渗透问题、注重启发等方面,寻求应对之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于应试的目的,历史课程被无限压缩,其趣味性、情节性、逻辑性大打折扣。于是,学生不得不依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这样一来,学科吸引力自然削减。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参与感”,让学生观察、思考、评判历史事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历史。比如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问:从当今中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我们可以对中国“北轻南重”的经济格局一目了然,历史上也是这样的吗?从“南蛮”这个词汇可以看出,相对于中原地区,南方曾经是不开化不发达的地区。那么,从何时开始南方经济得以发展?这样联系当前城市热点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对历史问题产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二、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整合

历史内容的章节之间、单元之间有较强的内在联系性,然而初中生的思考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抓住历史之间的内在逻辑来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为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民族关系”“战争”“制度”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的知识体系构建,或者归纳某章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对“南方经济发展概况”的小结,可以放手让学生来探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部门。农业方面:三个先进的农业生产区已形成;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方面:出现了冶铸业(灌钢法);丝织业重心开始南移。商业方面:商业城市形成与繁荣;海外贸易港口建立。教师可对商业的“海外贸易”向“南方商人船队远航”等方面做适当拓展。

三、渗透问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引导

历史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与质疑,是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高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问题渗透,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提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单从孤立的知识点来看,没有什么太难的问题,也不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本节课共分为“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板块,学生所以选择或者按朝代的更替来梳理,或者从民族分裂对峙等主线来把握,或者从经济发展方面来思考。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可以从标题内容或从练习题来思考,不难发现“南方经济的发展”是重点。那么,为什么先要介绍“人口南迁”“淝水之战”等内容?学生联系当今许多年轻人去北上广拉动当地的GDP的案例,通过思考与讨论认识到:北方常年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为不发达的南方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与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淝水之战,在前秦与东晋之间展开,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士族的一场战争,东晋的胜利有效地阻止了少数民族的南下,为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注重启发,提高引导艺术

为了避免历史课堂的低效化,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事件的思考中,教师应当提高引导艺术,巧设问题,注重启发,而不代其回答;创设情境,倡导合作,而不代为组织;发现问题,从旁点拨,而不放任自流。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用史料,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使其增强阅读与思考能力。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宋书》则有如下内容:“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那么,从中你能读出哪些历史信息?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汉与东晋不同时期的江南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其繁荣程度有何差异?并进一步设疑:江南经济的发展条件是什么?江南经济的开发,对未来的历史走向有何影响?这样,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链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从而使其学科思维得以构建,其对历史问题背后的本质的思考及外在现象的联系性等有了崭新的认识与发现,高效课堂打造便会水到渠成。

作者:徐峰 单位:江苏扬州市翠岗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链式课堂构建核心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行,教育教学的理念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要求。然而,初中历史教学作为社会科学范畴的一支,在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看待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引导学生准确的比较古、近以及现代的历史知识、链式有效课堂的构建以及三维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历史;链式有效课堂;核心分析

一、链式课堂教学的概况

所谓的链式课堂教学,主要指的是将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课时上的安排等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从而形成链式的有效课堂学习链,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独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并且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显著的提高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第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第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第四,整体性和归一性的结合等[1]。

二、构建初中历史链式有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一)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

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真正地做到为学生考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去关心和爱护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积极的找出隐藏在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并予以积极的鼓励。第二,在课堂上做到人人平等,教师要致力于缩短和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平等的姿态去进行知识的传授、授业和解惑。第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了对科目的喜爱。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同时,用爱将学生包围,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举手发言,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云,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和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如果说,学生的好奇心处于引导者的地位,那么兴趣便是学生最大的内驱动力,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具有非常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点,抓住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2]。如:现代计算机网络这么发达,教师完全可以在历史课堂上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播放一些与历史相关的音频、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其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到和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素养水平。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即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好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爱学习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另外,教师要完全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开放式的教学的模式,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促使其能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起主动学习的框架,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如: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中,教师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布置学生收集优秀民族歌曲和服饰作业,然后在课堂上面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收集成果的时间,通过一定的图片展示或者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这些歌曲和服饰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让学生对该民族的其他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相关的介绍,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另一方面,有助于其他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这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此外,教师要格外注重学生之间团队意识的培养,通过在课堂上小组之间的讨论学习,帮助学生将课内外不同的历史信息收集起来,并且通过其他小组成员的补充使其能够更加全面清晰的掌握历史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对于今后历史的学习具有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合作能力的提高,最终从根本上使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获得显著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地深入,对于初中历史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教师要紧紧跟随时展的脚步,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通过能够掌握更多课外的历史知识。本文通过对链式课堂教学的简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链式有效课堂的重要策略。这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时更新教学手段,促进新型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蒋本贵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秉宽.刍议初中历史链式有效课堂的构建[J].辽宁教育,2012(15):66~67.

[2]简海龙.刍议初中历史链式有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4(75):132.

第七篇:初中历史课堂系统教学有效性

历史,是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的一个新科目。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外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程度。总而言之,历史是初中阶段必须进行也是值得进行的教育学科。如何开展系统性的教学,改善同学们的历史学习状况,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呢?接下来,我们将会通过对初中生历史学习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几个可行性建议。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当同学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表现出对这门课强烈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现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同学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多媒体可以进行音频、视频、图画的搜索和播放,这个功能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帮助。七年级下学期的历史课本上涉及到了明清文化这一课,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明清时代有特点的建筑、科技巨著等相关视频,例如布局严整的紫禁城,壮阔宏观的明长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对同学们进行科学普及,使同学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所改善,帮助同学们认识我国在明朝时期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对明清特色建筑及科技巨著有所了解,加深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上进心。多媒体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视听并用,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连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效果。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都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二、历史现实相联系,教书又育人

众所周知,历史与现实总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因为历史和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古为今用,借鉴历史,运用历史,更好的进行当下的生活。历史教学应当与现实相结合,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社会上发生的问题和事件。初中历史课本中有收复台湾的事件,大体是这样的:公元1661年3月,中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000人、战舰近500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九个月激战,击败荷兰殖民者,迫使荷兰侵略者挂起了白旗投降,被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台湾之后,台湾与大陆还是一个祖国,但是,近几年出现的台独事件与历史事件相悖,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陈水扁的“入联公投”,台湾明星的“台独思想”等等一系列的事件,都使得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通过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这段历史,同学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由此也可以表明,台湾在历史上一直属于中国,因此,台独思想是不正确的,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华民族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类似的,“南海仲裁事件”“藏独事件”等试图分割我国领土的事件都是由于人们的认知缺乏,接受中国历史教育程度较低,才会出现这样的负面事件。在进行初中历史教育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利用相关影视剧,对比进行历史教育

当前媒体发展速度极快,各种类型的历史大剧相继推出。而现在的初中生,了解相关历史素材的影视剧的途径也比较多,有些历史剧拍摄并不严谨,会对同学们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育时,可以将历史素材的影视剧与历史教材内容作比较,对比记忆可以使同学们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例如,反面典型《宰相刘罗锅》,就用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废丞相上,让学生明白电视剧也有错误;对教学有帮助的可以推荐,例如《康熙大帝》《汉武大帝》就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观看、总结,筛选有用信息。当然更可以介绍些专题历史纪录片给学生看,如《大国崛起》,对学生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很有帮助。将影视剧中的历史与课本中的历史相比较,既可以激发学生讨论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可以提示学生不要轻信错误的历史,一举多得。学习历史可以摆正一个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可以对现实生活做出警示和借鉴。历史这个学科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只要用对了方法,相信同学们都会沉浸在历史的海洋里,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也会因此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李媛媛 单位:江苏盐城市景山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古代,我国教育家们就注意到了情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孔子强调“相机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话和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的情境,然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思考。而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同样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体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受杜威的影响,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强调知行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在情境中学习的理念。

一、存在的问题

本人在半年的实际教学中,结合自身实际教学,发现在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情境主体性

情境主体指学生,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推动学生的主动建构,主体不同,情境不同。但是有的教师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者为了节省时间,直接照搬别人的经验,忽视分析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经验;有的历史教师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会把情境中蕴含的信息详细地解读,学生仍是被动的“听和记”,把应该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用多媒体直接呈现,变相地灌输给学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有的历史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距离,甚至与生活实际相背离;学生在体验情境,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会产生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但大部分教师不允许学生有偏离预定答案的看法,把自己看作是权威和中心。

2.忽视情境空间性

“情境空间在微观层面上与教学具体组织方式密切相关”,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情境素材的收集整理,重视情境的创设,但忽视了情境教学的课堂组织,提出问题就讨论、辩论,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课前没有对学生讲清实践的步骤与任务,没有建立起互助、探究、讨论小组,这不利于在情境中探究问题和讨论问题,会降低情境的有效性。有的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来进行教学,缺少课前教师指导的环节,经常在课上临时起意,导致课堂热热闹闹,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忽视情境时间性

情境时间是指情境呈现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持续性是指教学情境呈现时间长短,顺序性指教学多个情境如何呈现,先后顺序如何组织。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材料,吸引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但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主动建构。大部分教师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导入的手段,贯穿整节课的历史情境教学很少,大部分教师在导入环节精心设置视频、画面和音乐,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但是在教学的重点内容上设置的情境质量和效果却不如导入环节。课堂设置的情境应该是多样的,是整体的,但是这不代表要在所有教学内容上和所有教学环节上都要设置同等分量的情境,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具有层次的,有主次之分的,整体、系统的情境应该有一个重心,那就是围绕教学重点。

二、问题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影响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我国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取得不少成就,但是教育现实和素质教育确立的理想目标还有很大距离。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的考试,但是大部分家长、学校和社会仍然重视以考试分数为评价的指标,认为教师教的好不好、学生学的好不好就体现在考试成绩的高低。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观的影响下,因为在中考中历史学科占的分值不大,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没有给予初中历史教学足够的重视。初中历史学科被称为副科或小学科,一般一周两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料上会向语文、数学、外语主科倾斜。这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有一定影响。比如学校安排初中的自习课,指定语文、数学、外语教师进班辅导;教育培训上,不重视初中历史学科,省市级的教研机构针对高中历史。这限制了初中教师实施情境教学的资源与空间。

2.学生因素分析

情境教学不但是教师教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学的方法,情境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学生付出时间与精力进行配合,教师创设的部分情境是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这些活动可能是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提前预习等,但现实情况中,初中生能在历史课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是很少的。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课程多、作业压力大、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是学生受中考影响,不重视历史,不愿意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学习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情境创设方法的选择,影响学生情境体验的有效性。

3.教学条件限制

在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需要一定教学条件的支撑。创设情境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密切联系。但是由于教育经费的现实问题,部分学校不具备现代化技术和设备,或者设备老、旧,不能正常使用,或者数量有限,这都限制了教师掌握更多的情境资源,限制了情境创设方法的多样性。在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实际教学经验不足,笔者粗浅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进一步探索比如进一步将情境贯穿历史课堂,情境教学在除了新授课外的其它课型如何运用等。

作者:丁云龙 单位:江西南昌市向塘二中

第九篇:生活化初中历史课堂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进一步深入,生活化理念已经成为各个科目广泛应用的一种理念。初中历史自然也不例外,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就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鉴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初中历史引入生活化理念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将生活化理念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措施,旨在为初中历史课堂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完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生活化理念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广泛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正好有效契合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需求,其能够将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其不仅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单调的历史教学模式,同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得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引入生活化理念的重要性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作为认识过去、认识人生以及认识社会的学科,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真正彰显生活化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提出,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有效联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与经验方面的培养,竞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参考上述理念,各个学科都应当重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主动面向生活并为生活应用服务,进一步增加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方面的教学内容。所以,对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基于《纲要》提出的理念及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求的标准下,必须要将生活化理念引入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去学习并领域历史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总结历史知识经验,并将其应用现实生活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去学习相关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二、生活化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途径

(一)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进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引导者,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着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要想真正将生活化理念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理念主要包含教师关、学生观以及课程观,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化教学观。与此同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将态度与情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以教师还应当制定具有生活化理念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上述几个方面的集合,不仅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历史这门俄科目的方法,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理念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情感方面的体验,真正感受到生活化理念的重要性。

(二)挖掘生活化历史教学信息

许多初中生埋怨历史所涉及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非常容易把不同事件对应的地点与时间弄混淆,历史知识本身往往理解较为困难,记忆也非常困难。从客观层面来看,初中历史知识中涉及的许多内容的确有点偏离初中生认知水平与现实生活。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初中历史知识中仍然有许多知识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对教师来说,应当充分利用这点,主动挖掘初中历史中具有生活化的教学信息,让学生通过请教长辈、家人等方式,通过该种方法多层面掌握与初中历史教学相关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进行“抗美援朝”教学的时候,学生本身对该历史不够了解,但部分学生家中的长辈可能在年轻时参与过“抗美援朝”,亦或是长辈较为了解那个历史阶段的相关资料。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主动利用书籍、互联网去进行检索,还应当让学生主动去社会中了解情况,通过现实生活中去倾听别人的讲述,能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印象。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将一些不了解的历史知识与自身现实生活进行密切的联系,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

1、情境体验

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演绎对应的历史剧,进行现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编研张骞向刘彻告别的情境,故事对白与情节都安排学生自由发挥,但必须基于历史情况。通过提前安排,让学生提前整理有关的历史资料,当中一人扮演张骞,一人扮演刘彻,另外其他人扮演随从,然后进行对话模拟。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探究张骞去西域的历史背景与主要目的,能够自然而然的将自身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使得遥远的历史情境能够得以再现。通过上述这种对历史情境的演绎,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能够给予学生展示能力的空间,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同时能够让学生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历史,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2、引入生活热点

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生活化历史课堂的基本需求。对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能够从历史的层面去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而在学习探究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当主动寻找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共同点,通过主动引入生活热点,去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比如,在进行《收复新疆》教学的时候,当教师讲述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所面临的复杂局势,教师则能够利用新疆近年来的暴力恐怖事件进行讲解,通过学生所熟知、关心的热点事件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畅所欲言,主动投入到讨论中来。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一谈祖国统一究竟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该如何去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式。如此,同时将生活热点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将暮光投向现实生活,并通过进一步的思考、研究,使得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真正让学生去关心历史、关心现实。

(四)组织社会实践拓展

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针对历史的学习也仅仅在于简单的记忆,没有深入了解历史真正的含义。因此,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不仅是针对课内,还应当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即组织学生走进生活,主动参与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历史这门科目的深层次意义。比如,在进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的方式,分组调查当前的生活与二十年前的生活情况,具体的对象不做限制,可以是小区中的老人,也可以是父母,然后让各组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全班共同分享。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有效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漫长的工程。广大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高度重视生活化理念的应用,通过大胆的探索研究,主动将初中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通过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挖掘生活化历史教学信息、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以及组织社会实践拓展,真正打造系统的历史生活化课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胡忠明 单位:江西省赣州第九中学

第十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

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但考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选拔人才的手段,所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高效课堂”活动探究几年来,我们初中历史教研组,就“如何在高效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究,我认为只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科学发展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想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标强调,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探讨、互动交流的环节。在积极讨论探究学习的环节中,教师要认真观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心理活动,灵活机动处理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二、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每节课的重点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一堂好课应该有着自己的灵魂,而且要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明确重点,不可动摇。一个没有中心及重点的课堂,往往显得杂乱无章,空洞无力。学生不知道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应该掌握哪些东西,培养哪些技能。要做到课堂的生动高效,我是这样做的:先配合预学案,由学生自主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时间、地点、事件、意义等关键要素。教师放手让学生依据预习导学案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由我点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着重讲解。

三、教学采用多读精讲,让课堂活跃起来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相关的图片以及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阅读材料,多数学生误将历史课堂变成纯粹的故事课,而忽略了历史课本真正的意义,忽视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教材中所提供的阅读资料是用于直观展现历史,用于辅助印证材料文字部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自学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讲解精炼,点石成金,使学生会学,让学生善于自己去阅读,把分析能力这把更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金钥匙”交到学生自己手中。要做到真正读懂领会课本并不容易,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阅读资料,要让学生善于筛选删减,对要点、重点进行提取。教师与学生互动,面对问题互相探讨、合作探究,使得教学课堂活跃起来。

四、创设恰当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说过:“学则须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不妨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转变为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发展。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从问题情境、漫画情境、教学手段情境、艺术情境等几方面入手。

五、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学会合作探究求知

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让这种精神能更好地得到培养和发扬呢?以九年级上册历史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例,在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总结后,让班上学生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对列出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特点、共性、不同点等,在讨论中对问题答案进行归纳总结。由本组的负责人公布最后确定的结果后师生再核对答案。各个小组为了使本小组不断创优,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形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学生得出了自己心中的满意答案,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执行“当堂清”的标准,提高课堂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的程度,完成四个“当堂清”:当堂分析,当堂完成,当堂校正,当堂解决。阅读教材相关链接资料,做练习题,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共同进步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针对这个标准,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基础,掌握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对症下药,及时补救,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作者:段丽英 单位:甘肃省庆城县熊家庙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