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5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图片课堂教学

【摘要】

新课改强调,要把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历史图片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关键词】

历史图片;初中;课堂教学

历史课在初中课程中,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在教科书中,有很多历史图片,这些图片不是随意编制进去的,而是按照教材的需求,编制到教材中的,这些图片里包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初中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社会经验不多,对历史事件知之甚少,通过这些教材中的这些图片,能够给学生传递一些直观的历史信息,从视觉上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很好地利用这些历史图片进行课堂教学,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历史图片教学呢?下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教会学生正确的识图方法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把历史图片作为教学辅导性工具时,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识别这些图片,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主题,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利用。其次,要明确告诉学生图片上标识的含义,比如书中有二战后期欧洲形势图,这张图片上有很多种颜色和箭头,教师要告诉它们的含义;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理顺主题和图片细节这两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让历史图片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初中历史中,存在着不少重点问题,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未必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而且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起不到有效作用,从而既浪费了很多时间,还得不到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为了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图片作为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发挥它的有效价值。比如,初中教材中有“开运河,创科举”这样一课,在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在于,隋朝运河的分布和规模,这种问题,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觉得头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把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地图进行缓慢的播放给学生们看,告诉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找出隋朝大运河南北的各自起点和其中心点,让学生知道运河一共可分几部分,都和哪几个水系进行了连通。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把观察力都集中到多媒体上,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指导,这节课堂教学,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会对大运河的分布和规模有了了解,并且能够系统地进行掌握。这里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上课前,要准好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解说材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的效果[1]。

三、历史图片能够加深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历史图片,进行视觉上的知识结构解说,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了加深学生理解世界大战究竟是如何爆发的,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有关德国向英国挑战的漫画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来理解这个问题。初中生对漫画大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通过漫画想让学生完全理解这个问题还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要将文字知识与漫画相结合,一边播放,一边由教师解读文字。教师可这样解读:工业革命发生后,德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军事实力也在提升,然而,德国政府还想增加自己殖民地的数量,当时,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英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德国便把目光盯在了英国身上,由此,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通过历史图片与文字知识和教师的导读,学生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2]。

四、历史图片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感

初中的历史教材,大多内容是运用文字来表现的,文字毕竟是抽象的,如果用历史图片来描述,能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真实感,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进入到想象空间,还原历史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主动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开元盛世”一课,如果单用文字来描述唐朝农业经济是如何的发达,就不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展示出唐朝简车的图片,对于其结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后进行阐述,之后,教师再加以结语和概括,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农业工具中,简车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了,这就间接地使学生了解了唐朝时期的盛状。

五、结语

总之,很好地历史图片,将其发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设施,把历史图片和历史文字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间模切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使初中的历史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热依汗古·依马木 单位:新疆克州一中

参考文献:

[1]李彩艳.试论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成功(教育),2011(11):35~57.

[2]曾庆海.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历史图片组织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68~69.

第二篇:新课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新课改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为基本策略,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提升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呢?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做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明确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主导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根本。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渗透,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改下,教学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来实现的。此外,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今,随着影视、网络的广泛传播,历史题材作品也得到了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些资源。比如,在学习“虎门销烟”的内容时,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电影《林则徐》,并在课堂上请学生谈谈对林则徐的认识,对“虎门销烟”的认识,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以此营造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知道的历史知识去和教师、同学交流,学生发言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平等、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产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知识的前提,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要丰富教师的历史教学内容,增强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具有集声、文、图、画于一体的功能,可以给学生形象化的感官刺激,能够让历史场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视频资料《草船借箭》,提醒学生关注三国时期的作战兵器、交通工具等。教师要引领学生去了解“草船借箭”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诸葛亮、曹操等相关历史人物的特点,加强对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理解能力。其次,要善于用文学知识来丰富课堂,使历史课堂成为散发着文学光芒的殿堂。比如教师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个成语的解释,就很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明白了夏朝的建立,禅让制如何变成世袭制等。教师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新课改理念强调历史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因为积极参与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采用“设疑问难,以疑促思、讨论启发,有效互动”等教学策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让学生针对某一历史问题展开小组谈论,给予学生思考、练习、表达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参与的动力。学习小组一般由5~7人组成,大部分为座位相邻的同学,这样更方便学生的交流。比如,在执教《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题为“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赛,辩论前各个小组先在组内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后,再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任何历史人物都有着复杂性、多面性,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这种形式的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情景教学,再现历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的延伸,灵活地开展情景教学,充分运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等,从而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比如举办“历史再现”等主题活动,由教师制定活动策划方案,分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分组表演自己选择的朝代中的人物,并用自己的方式制作出这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具有代表意义的物品等,再选择一个合适的课余时间举办展示活动,由小组推选出代表担任解说员,对本小组所表演的年代、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做生动、详细的解说。这种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综合知识的理解,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备受广大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仍需广大历史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学习效率和历史综合能力,从而实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作者:林江平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初级中学

第三篇:研究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习任务需要,按照研究性学习要求,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或主题,并适时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研究性学习取得实效。本文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思考与尝试,并取得实效,在此与同仁交流、分享。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探究性学习内容虽然非常广泛(包括课本知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但不能随意组织学生进行,而要符合研究性学习要求,选择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习任务需要,按照研究性学习要求,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或主题,并适时创设情境,以激发与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研究性学习取得实效。下面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就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谈几点思考:

一、以教材为本,选取相关内容,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虽然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性,不以教材为唯一资源,但实际课堂教学中,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适度选取相关内容,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尊重历史,但不能盲信历史。历史教科书是历代史家编纂而成,具有客观性,不能排除历史的主观性因素。所以,历史学科应该有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探究讨论,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就无法判断“如果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会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如果没有对“”的学习研究,就不能判断“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会不会成功?”如果没有对明朝社会经济的研究学习,就不能认识到《大明律》为什么增加了经济立法;如果没有对“辛亥革命”的全面研究,就无法判断出“辛亥革命到底胜利了?还是失败了”……随着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新《高中历史教材》中增加了活动课内容,如“如何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并参与联合国的事务”,“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

二、选取地方史料研究学习

地方史研究的往往是家乡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及发展变化。通过地方史学习,可以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所以地方史学习是历史教学的必要补充。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当地历史环境和特点,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加以研究学习。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本地经济发展概况,谈本地若干年来交通、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惯的变化;还有地处延边的特点,搜集“吉林省历史”,“吉林省近现代史”,“东北亚金三角———珲春”等书和“珲春防川地图”对珲春防川境内的中俄国境线进行研究,从而了解中俄“北京条约”与珲春防川境内中俄国境线的风风雨雨;还能通过收集每次党代表大会资料研究,认识我们党为什么是崭新、伟大而富有生命力的党;利用各种地方史料,访问先辈以研究在延边地区朝鲜族勇士英勇抗日的斗争情况等。

三、关注时事热点,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前期准备: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研究动机。200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全国各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电视、报张、网站都做了特别专题介绍。我利用这个时事热点为契机,点燃学生研究激情。

1.组织学生读报、上网,搜集有关辛亥革命的内容和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辛亥革命为何受到如此隆重的纪念?(即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非常大总统一孙中山》。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经历艰难险阻,推翻清王朝,最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由此向学生提出质疑:(1)为什么袁世凯能窃取革命果实?(2)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中华民国”成立了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些属于教学知识目标,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辛亥革命之后的新一代革命领导人,你会从辛亥革命中得到什么启示?应怎样领导?(创新思维培养)

4.大量资料显示了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有许多相关遗址,从而引导学生设计一条缅怀辛亥革命的广州一日游旅游路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二)实践体验:

选择研究专题,分组研究。

1.学生从上述五个问题中,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讨论。

2.教师全面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把研究成果制作成专题课件。

3.教师把学生的课件串合成一个完整、紧凑的课件,以便课堂教学。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立足教材,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适度开发研究性学习内容或主题,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加强研究性学习组织与指导,提高实效性。

作者:潘广霞 单位:安图县新合乡中心学校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研讨

摘要: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锻炼,采用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加舒适的历史学习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研讨

随着课程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构建有效课堂逐渐在中学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构建有效课堂的相关理论,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有效课堂过程中,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传统历史教学,由于历史抽象内容较多,很难令学生产生兴趣并掌握历史知识点。多媒体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将动态的画面、视频、和谐的声音进行有机结合,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再现历史片段情节,使学生深入思考,并积极探索历史问题,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1]例如在老师讲授初中历史课文《红军长征》这一节中,应事先根据教学目标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包括扫描课文中相关历史背景的各种图片,剪辑相关这部分历史的影片,再配以红歌,在课程中加以解说等。课堂教学开始时,老师可以先放一段跟长征有关的红歌,如“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音乐的效果极富感染力,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学生进入情景。在讲解红军过雪山草地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配合音乐和讲解,将红军长征路线在地图上用箭头标示出来,并在标示的地方提出相关问题,如“红军过雪山的意图何在?”让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历史时,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进行深入思考,在老师对红军长征做出一番解释后,使学生对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此才能将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愉快地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同时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中,学生更能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2]因此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起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历史教学效率大大地提升。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实行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进行主体性教育有益的一种形式。[3]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们互相帮助合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分组教学创造了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会了相互了解、认识、倾听和宽容的合作方式,促进了学生个性特点、价值观、认识观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例如初中历史老师在讲解战国时期的内容时,由于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较多,学生对诸子百家的理论较难读懂,教学内容枯燥难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如果还是选择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对此,教师可采用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如《百家讲坛》、《墨攻》、《大秦帝国》等,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感受百家思想,从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中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差别,然后老师再对百家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模仿战国时期诸子游国讲学的情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相关课程内容的话题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营造历史氛围,加强知识的牢固记忆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是过去了的历史事实,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够重新演绎。[4]因此历史具有不可重构性,以及过去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历史课程缺乏知识灵活性,知识点难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意义难以掌握等学习难点。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历史事件的意义,仅凭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很多历史事件,时间繁琐复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记忆效率低下,长久的学习只会让学生对历史望而生厌。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构建有效课堂的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营造历史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历史知识点的牢固记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各方面智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改变,使学生掌握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点,并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形成自己丰富的思维,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运用各类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丰富和改变历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刘营 单位:长春市第七十中学校

【参考文献】

[1]龙新云.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构建有效课堂[J].教师,2013,25.

[2]成都教育学院总课题组.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21世纪初农村初中教师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3]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王晓波,陈生萍,黄云,董坚峰.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4.

[4]李稚勇.论中小学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分科与综合———从中美英法四国的实践看历史课与社会科之改革[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思考

摘要: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的被取代,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教学导入法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教学成果。本文就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运用导入法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导入法;有效运用;问题

历史这门学科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历史、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了解历史的兴趣,仅为成绩而学,课堂效率低,使得历史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作为一名从教的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笔者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气氛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历史那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生了解历史知识的主阵地就是45分钟的课堂,如何有效地运用这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首要思考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时间,笔者认为课堂导入法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1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

1.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历史课堂最为常见的方法,它是通过温习前面学习的知识来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回忆起旧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探索新的知识,做好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的衔接。如在讲述《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上新课之前可以先复习内地与台湾的关系,充分说明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后来被荷兰侵略变成殖民地,这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侵略,为了维护我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1.2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拥有较强的好奇心,活泼好动,对影像、音频、课前小活动情有独钟。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特点,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识、学习知识。比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可以选取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新闻视频或者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祭祀活动的视频,插入到课件幻灯片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又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结。再比如,讲《辛亥革命》时,笔者提前选取了《孙中山》这部电视剧中的几个经典的片段,从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的过程以及革命的结果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辛亥革命取得这个结果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3故事导入法

历史课程一般会安排在下午。在下午,学生一般会精神不振,上课犯困,并且也是较为浮躁的时候,所以说,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精气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保证课堂教学顺利的完成。在学生犯困、注意力不集中时,如果教师说:“我们先听一段故事好吗?”你可以看到台下学生那渴望的眼神,以及纪律良好,秩序井然,如果这时候教师能抓住机会,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精彩的故事,那就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4悬疑导入法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当他们遇到矛盾和问题产生悬念时,他们的大脑会特别的兴奋,进而促使他们积极的思考,想法设法的解决其心中的疑惑,以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环境,融入课堂环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当这节课结束时,学生的悬念得到解决,内心得到满足,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历史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课堂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它能让学生提高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无疑是成功课堂的关键一步,导入能为课堂顺利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历史课堂要能有效的使用导入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2历史教学课堂有效运用导入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教师设计的导入内容要与教材内容相关

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为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因此导入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学到历史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所以,教师设计的导入内容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2导入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导入时课堂的首要环节和关键一步,设计导入的目的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导入是为课堂服务的,因此导入不能过长,一般一节课的导入需要控制在5分钟左右。如果时间过长,不仅喧宾夺主,还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如果时间过短,就会显得内容苍白无力,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目标。因此导入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教师要优化导入,精心设计内容,导入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控制好时间。

3结语

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开拓视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内容,不能为了导入而导运用导入法要注意内容相关性和科学性,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姜春媚 单位:江西省乐平市第五中 学

参考文献:

[1]李雄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初探[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8:90-91.

[2]陈燕萍.谈几种新颖的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1,13:60.

[3]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05:44-45.

[4]陈孝安.优化导入技巧,提高课堂效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7:178.

[5]杨浩海.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