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材料题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最能体现学生能力的就是对材料题的分析,所以历史材料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关注。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可拓展教材的深度,增添其生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这成为一线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选好材料、用好材料两个角度,浅谈初中历史材料题的教学。
一、精心挑选材料
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好材料成为材料题教学的首要问题。我认为必须要依据以下原则:
1.从学生角度看,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
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从学生的身边找历史,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历史教学也就越能自然开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学科角度看,要贴近教材,注重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材料的选择除了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还要从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这要求材料的选择要从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选择贴近教材的材料,同时又高于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主。
二、精心用好材料
选好历史材料后,又该如何用好材料?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读材料,读懂材料,是材料题教学的第一步。
对于初中生而言,有很多史料离开教师的解读,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经常会有许多难认难读的字词,有时还有典故,而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这就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比如,华东师大版初一历史教科书第三课《中华民族的祖先》引用了的《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篇祭文需要教师的翻译和解读。又如,《南方经济的发展》引用了“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也需要教师帮学生解读。
2.适当补充,拓展思路。
适当补充史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科书受篇幅的限制,有些史料未能完整地摘引,而在史料教学时需要作适当的补充;二是指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也要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围绕某个历史专题,历史在史料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补充,多角度为学生展示历史问题复杂的一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逐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比如,华东师大版初三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补充《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内容,并比较这三部文件。材料一:《权利法案》第一条: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材料二:《独立宣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材料三:《人权宣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十七条: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通过比较这三段材料,可以得出《权利法案》主要是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从而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奠定了理论和法律基础。《独立宣言》一是宣布独立,二是表达天赋人权的观念,帮助学生分析《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同时它也是人类的第一部“人权宣言”。而《人权宣言》主要着眼于维护私人财产,从而得出它最能体现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新社会的出生证书”。
3.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解和把握,主要通过问题来体现,这也是材料题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问,并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高质量、有坡度、有思维性的问题。当然,在分析材料、探究问题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华东师大版初三历史上册第17课《英国工业革命》时,可以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论》的一段话:“(在18世纪后半期)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后,先提出简单的问题,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历史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的问题。如问材料中的“横扫整个法国”的“革命风暴”和英国进行的“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这场变革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变化。
作者:毛华军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阳如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