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浅议(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浅议(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浅议(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

通过对当前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入手,再全面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性探究;其次是对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教师的教学技能缺乏创造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角度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当前初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串联来总结历史教训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此外,学习历史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认识。但是,当前初中历史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更好地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

(一)初中历史教学探究的必要性探析

历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着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同时,把改革落实到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探究,有利于加大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提升,并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

(二)初中历史学习实际情况调查

根据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其他现实性因素,本文就当下初中历史教学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了增加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分别对北京、上海、广州和福建等四地的100所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初中学生及其教职工。最后统计的数据表明,有25%的学生表示对历史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主动学习历史的人数比例只有1.2%。

三、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但是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你认为历史课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有创新性吗?”将近93%的学生表示,老师的授课方式较为保守,还停留在满堂灌的层面上。另外,在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也有对其教学创新性意识进行访问,将近90%的教师表示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意识,所以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也不会特别去注意。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教师在历史课的讲授过程中缺乏创造性,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约96%的初中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缺乏兴趣,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只是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象,因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课程目的的设置上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维方式为主的。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学生应该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使得学生迫于考试压力就以标准答案为主而忽视了对这一方面的掌握。

四、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授课方式的培训力度,这两者在课堂上互为表里。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的专业技能,才能在课堂中应对自如;其次,是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但须注意应该合理推进,并鼓励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与此同时,加强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的经验交流,以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在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也要加以重视,可以尝试创建教育科研小组和优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使得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之余更好地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以此来丰富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内涵。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而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学环节中特意设置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情境,它能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搜集整理信息,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以获得能力、知识与技能。一般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现有教师创设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质疑并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出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问题。

五、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正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历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程有更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该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中注意融入人文教学方式,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客观的历史世界。

作者:张玉华 单位:贵州省盘县大山镇中学

参考文献

[1]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李星驰.穿越时空的智慧:中学历史教学创新[M].科学出版社,2002.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策略研讨

摘要:

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要求背景下,不同教学阶段的各学科老师都在奋力转换教学思想,开发新的教学思路,创建优秀的教学模式。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基础,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希望给初中历史教师带来一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

初中 历史 教学方法 策略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中,主要包括学案导学法、联系现实法、模拟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各种方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不同历史教学方法给我们历史课堂带来的不同作用。

一、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方法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为出发点,结合课本中具体的历史知识点,创设适合学生理解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开展、操作、交流等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自愿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所以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十分重要。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材料,激励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初中历史学案情境教学策略中包括三种情境:

(1)文化情境教学策略。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这部分历史知识时,历史老师通过引进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文化来引导学生进入所学知识,包括本课的历史故事背景、相关历史人物等。

(2)娱乐情境教学策略。

这是指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例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多媒体以娱乐情境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3)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这主要是指学生要根据教材的知识要点,以学生的生活背景当作教学的目标,这样会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也不会感到畏惧感。例如,学习《文艺复兴》这部分历史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导入历史现实,可以通过出示材料、报道等让学生能够了解当时的情况,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总而言之,学案中的情境教学策略对于高中生学习数学非常有帮助,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学案的设计时,应该对情境教学策略多加重视和引用,完成教学任务。

二、模拟历史情境,再现真实历史史实

在之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都是教师去设置固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质疑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思考和提问,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问题创设情境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能对历史教学内容产生疑问,提出质疑,从而通过思考、质疑获取知识,促进高效化课堂的形成。比如,教师在对大变革时代中的商鞅变法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模拟情境中,让部分学生扮演充满智慧的商鞅、改革心急切的周王和争夺土地财产的诸侯等角色,让其他学生扮演平民等,再现当时的情景,从商鞅和平民在广场立威信,到与诸侯进行唇舌之战,再到与周王愉快会谈,最后到周王向诸侯发号施令等场景。模拟历史情境可以让学生能真实参与其中,亲身感受自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并可以通过参与此情境的设置,回归历史,去发现问题,思考当时的情形,依据当时的环境去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考、质疑能力。并且,这种模拟情境式的教学方式,比较生动有趣、真实,容易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掌握课本的知识,了解历史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熟悉知识的重点在哪里。除此之外,还能带动学生进入学习、思考、讨论、质疑的氛围,通过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巩固记忆历史课本的知识点,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三、将历史现实结合实际教学的关键性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态度观、情感价值观。初中历史中的长征给后人留下了长征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努力发扬光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导入历史现实,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征精神,比如坚定不移的信念、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怕吃苦的进食等,从而升华情感,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除此之外,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也应该结合现在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两宋时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经济重心的转移?”“如果没有进行经济重心的转移,那样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同时,在总结用新时代的眼光去评价当时经济重心的转移是否正确,同时经济重心的转移带来了什么效益。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应该结合现实去审视老一辈革命家所做出决定的重要性,提出“对外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没有进行对外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等各种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结合实际生活,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课堂中来,积极发表个人想法,并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情感节操和伟大精神,鞭策学生在新时代更加努力地去面对生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断在历史学习中快乐成长。

作者:李奎花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春红.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实践体会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2]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研究

【摘要】

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可通过联系法,即原因与结果、延续与变迁、时序与地域联系;比较法,即人物比较、事件比较、价值比较;综合法,即同类综合、异类综合;等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生 发现问题 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指需回答的题目或需研究解决的矛盾、疑难。发现问题是人们研究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问题往往通过关联物而发现,因此,拓展联系通道、顺藤摸瓜,以联系法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原因与结果

从历史事实出发,分析原因,了解结果及影响,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如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引导学生提问时,学生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紧接着回答: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无理拒绝。教师指出这是导火索,要求找出其它原因。学生又回答:其原因还包括“三座大山”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利益属性、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斗争精神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等。在说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属性时,教师特别强调,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学生随即发现问题:资产阶级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为何不到十年就蜕变了?就上述问题作了探索之后,再了解的结果,显然,取得了胜利。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段内容后思考并提问。

2.延续与变迁

对历史延续与变迁的思考,是发现历史发展变化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如学习“科举制的创立”时,让学生从考试科目、内容、形式等方面,了解隋唐各阶段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并以延续与变迁的角度提问。学生发现自唐朝开始,一直都有进士科,且唐玄宗时期进士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便问道:进士科考一直延续到明清,内容形式有变化吗?如果有,那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积极还是消极变化,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变化?又如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课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这一题目,要求从延续与变迁角度发现问题。学生据此提出系列问题:中国何时开始管理台湾?台湾问题的变化与祖国各阶段国情有何关系?如今台海问题有何复杂性、该怎样解决?

3.时序与地域

即由此时发生何事,想到彼时发生何时;由此地发生何事,想到彼地发生何事;再想到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按时序往后联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爆发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刘邦建立西汉。这不但把系列事件串在一起,而且激起了学生思考:秦始皇一扫天下,何其强盛,怎至于十几年后即二世而亡?楚汉之争初,楚强汉弱,为何短短四年项军就土崩瓦解?再如,学到“新航路的开辟”时,可联系到遥远的东方有无类似壮举?———郑和下西洋,且大约早一世纪发生。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就发生航海壮举的条件、成就及影响等方面发现问题。

二、比较法

比较是指辨别事物间的异同或高下。将相同或对立的历史人物、事件、价值等进行比较,引起认知冲突,激起疑问。

1.人物比较

指类似的历史人物之间的比较,就其地位、事迹、作用等进行比较。如组织学生对岳飞和戚继光作比较,学生给出答案:相同点包括他们都是领兵打仗的英雄;所率军队英勇善战,痛击了敌人;均为后人所敬仰。不同点是前者为抗金英雄,后者是民族英雄,等等。此时,有学生质疑:为何岳飞不叫民族英雄?另一学生答道:戚继光抗击的是日本倭寇,而岳飞抗击的金人后来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又一学生反驳:屈原是楚国人,楚国和灭亡它的秦国后来都属于中国,为何他能被称为爱国诗人?

2.事件比较

就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特点、性质、结果及意义等进行比较。如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时,要求学生把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比较。学生答案———相同点:原因相同,无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方式相同,即暴力革命;性质、结果和意义相同,都是无产阶级革命,都取得最后胜利,对本国和世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同点:原因不尽相同,俄国工业发展程度较高,工人力量强大,而中国90%以上是农民。经过不同,中国革命时间长、曲折多;俄国在中心城市发起工人暴动,而中国则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主体力量、革命意义不尽相同。之后,学生质疑:中国革命以苏俄为榜样,为何要走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历又如此曲折?

3.价值比较

即对历史事实与假设的相反事实进行比较,主要回答“该不该”、“好不好”、“有无作用”等价值问题。如学习“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时,虽然“鸿门宴”不是重点,但因项羽的悲剧色彩,学生尤为兴趣。于是,要求学生就鸿门宴上项羽不杀与杀刘邦的结局进行比较。一方认为杀刘邦改不了根本局势,理由是: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杀了刘,更陷自己于不义,且会出现新对手。另一方认为杀了刘邦,项羽必称霸天下,理由是:项羽乃盖世英雄,刘邦不过是无赖之徒,杀了他不会陷项于不义;杀了刘,项没有了对手,自然能笑到最后。争论很激烈,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矛盾,有人问:英雄人物品质和对历史的作用有怎样的关系?也有人问:项羽杀了刘邦,项可能天下无敌,是否说明历史也很偶然?

三、综合法

综合是指把某对象的各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或把各个不同种类但有一定联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可分别称为同类综合、异类综合。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不但能帮助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1.同类综合

学完世界近代史后,布置一个题目,即综述世界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政权确立的原因、方式和意义。学生的答案为: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步强大,力图执政;方式含两种,即暴力革命和改革,前者如英、法、美,后者如俄、日;意义极其重要,即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促进了其它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学生也注意到,它们存在各自的一些特征,或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阶段经过妥协的“光荣革命”,避免了流血,建立君主立宪制,这种形式不是很值得赞赏吗?或问:为何一些国家通过改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该如何解释?

2.异类综合

学完中国近代史后,要求学生综述民国时期的社会概况。学生答案如下:政治上,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合作与斗争,降日与抗日,大多时间、大部分地区动荡不安。经济上,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较落后;农业、商业乏善可陈。军事上,国共内战,国共合作抗日。思想文化科技得到较好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总之,这是个政治变幻、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的旧社会,但也是新生力量成长、最后取得胜利的时期。在此过程中,有学生问:为何共产党能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为何中国的小米加步枪能击败日本侵略者?也有学生问:这时期经济落后,但为何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可圈可点,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

作者:林法煌 单位:福建省武平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参考文献】

[1]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王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4(2):7.

[3]黄清强.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J].福建教学研究,2013(7):31.

[4]巫志荣.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2(36):58-59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策略

摘要:

立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这一问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悠悠五千年,是我国辉煌的历史进程。我国是一个重视学生历史学习和教育的国家,对历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历史的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好初中历史学科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初中教育中,历史课学习的传统模式,枯燥乏味,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只能单纯被动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僵硬的教学模式,不但起不到对历史知识点清晰记忆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排斥和厌倦感。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爱好作为基础的学习,只会在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方面大打折扣。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知识的讲授者,自身必须对历史有足够的热爱,有强烈的历史情愫和崇高的历史信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在教学中是潜移默化的,蕴含历史情怀的传道授业者,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好的榜样和模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渴求和探索;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有益于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过程,学习历史并热爱历史,执着于历史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充实感。

二、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成功的教学方式当然会极大程度地丰富历史课堂带给学生的乐趣。历史的教学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设定与历史知识的相关教学情景,以讲历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讨,以演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陈述能力和理解能力,以歌谣、音乐的方式来烘托历史课堂氛围,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形和状况,以写历史电影或视频观后感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重大意义的深刻领会等。对历史的学习是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一步领悟和升华。历史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学生不仅应该学习历史,更应该学好历史。

三、总结

对学习历史兴趣爱好的培养应该是更多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本文对如何激发历史学习兴趣提出几点建议,望助力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作者:彭华英 单位:江西省宜春四中

参考文献:

牟新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师生互动:以“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2009(04).

第五篇: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内容及策略分析 

摘要:

初中历史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生活化历史教学的尝试,本文列举了少部分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教学实际,提供了一定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将生活化历史教学切实运用到初中历史中去,让历史的文字活起来!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生活化教学 策略 联系实际

在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巧妙地进行生活教学的尝试与设计,而在实际运用中,通过巧妙的生活化设计和讲解,学生更能够深入了解和探究那些已逝的历史,比传统的讲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动笔,而且需要动手、动脑,需要相互之间的协作,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分析问题时,相互之间更能够激起智慧的碰撞,虽然在争论中,有些观点还显幼稚不成熟,有些观点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断和不足,但毕竟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探究的种子,在之后的成长中,也许会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对于历史教学也是足以欣慰的事。因此,结合课题的研究,笔者将初中历史教材中部分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归类整理,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些简单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并求教于同行方家。

一、制作实物还原历史探究真相

仿制历史实物,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探究历史,是历史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方法。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我让同学们看课本中的图片,结合文字介绍,查找相关资料,分小组建设一个简单的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还原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以此让学生来全面探究原始人的农耕生活。同学们分小组制作出来后,我提出相应的几个问题:我们选择的制作材料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吗?房屋的样式正确吗?猜想一下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周围有哪些生活设施?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在房屋周边种植什么?养殖什么?你家谁当家?谁主内谁主外?有子女了会分家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争论,小组之间相互观察对方制作的“产品”,指出不足,同时合作探究。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同学们了解原始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将课本知识串联起来,比单纯的讲授要好。再如第13课(七下)《灿烂的宋元文化》中的活字印刷制作,我让同学们每人分别制作几个不同的字,同学们制作出来后,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字残破不全,有的字使用几次就会坏掉,这引发出对活字材料的探究;通过模拟印刷一篇短文,同学们又发现,这许多字怎样排列才能方便拿取,有同学提出按拼音顺序排,立即有同学提出:那时有拼音字母表吗?从而又引发出对汉字拼音的产生发展,这也许是这一生活化教学中最好的“副产品”———引发了学生辐射状的探究兴趣。亲自动手,制作实物,还原历史,感受历史,探索历史,是生活化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联系实际对比古今借鉴运用

历史中有许多知识与当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对比当前的生活,来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比如第4课(七下)《科举制的创立》在讲授时,在课堂上我们还原考场,模拟当时考试的场景,探究科举制的考试形式、内容、程序,体会科举制的利弊等,并与当今的考试相对应,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理解人才选拔制度,懂得人才选拔的重要性。从而理解考试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和应对考试。再比如讲解有关我国古代文化内容时,让学生比较古今的诗歌、乐器、文字、文章等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不间断的传承和不同时代的不同特色。并通过资料搜集来展示我国无人重视即将濒临传承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示出一些传统文化的新生,比如唐卡、苏绣等,从而让学生明白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有我国的几次,让学生联系实际,利用假期,走访老农民,深入农村生活,了解“三农”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我国的重要性和当前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政策措施的必要性,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将枯燥的历史文字变成鲜活的生活访问和体验。总之,生活化历史教学需要课堂内外的联系,需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生活即教育”,它是活生生的历史教学方法。

三、寻找遗迹搜寻资料边游边学

每个假期都是进行历史探究,寻找历史遗迹的好时间段。作为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旅游中探究历史。这一想法在笔者的《边走边看边想边写———生活即历史》一文中有着较为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赘述。在此,只将初中历史课本中可以让学生亲身搜寻的部分内容简单地罗列出来,以供参考。比如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可以让学生在游览中搜集各地不同的图片和资料,比较哪些地方的青铜器多、好,从而去探究青铜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再如都江堰,在四川保留至今,让学生去实地看一看分水鱼嘴、宝瓶口,亲身感受江水的浩荡激烈,亲眼看看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自豪感的同时,切实了解其设计的先进性和必要性。还有半坡人的遗迹,兵马俑等可以去西安看看;“六朝古都”南京、北京故宫等等这些旅游胜地,在导游的讲解中蕴含着动人的传说、传奇的故事,通过布置学生去探究,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历,另一方面也为生活化历史教学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当然,教师更要走走看看,不能闭门造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道理。

四、总结

初中历史可以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内容还有许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敢于突破,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活是活的历史,历史也应该是活的,历史生活化教学就是让历史的文字活起来!

作者:王菊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第六篇:互联网初中历史教学浅议

摘要

就互联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初中历史教学开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互联网 课程资源

1前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然而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向学生一味灌输历史基础理论和知识,而很少给予学生学习方式足够的重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无法有效投入课堂教学中来,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不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互联网,对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突破教材束缚,推动自主学习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等来为学生讲解有关历史理论和知识,而很少涉及课外的一些教学内容,同时也没有仔细考虑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互联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及时有效为学生展示各种直观、生动的历史材料,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教材的束缚,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讲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这部分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和灵活性问题,比如:“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唐太宗、汉武帝以及秦始皇这三个帝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说一下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该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相关帝王的生平资料以及历史贡献等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各个帝王的生平事迹。这样将使学生彻底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另外,图书馆中的有关历史教材也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书籍是记录以前的事迹,而很少涉及当前的最新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帮助学生更好地搜集历史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同时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向有关的历史学家进行请教,从而获取更多有关古代帝王的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加客观地评判古代帝王的是非功过。

3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合作习惯

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习惯是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上,不仅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也很少考虑学生的合作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切实激发,缺乏学习历史的激情,历史学习的实际效果自然也不是非常理想。而互联网则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查询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同时可以借助网络上各个平台来适时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增强教学中的相互合作,并且可以使每个学生均可以体会到创新和合作学习的乐趣。如在讲解“经济重心的南移”部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问题:“通过厦门人用茶习惯来解答:当前有几种类型的茶叶?其品牌包括哪几种类型?不同人群饮茶的品种和质量的差异性在哪里?为什么?”然后,教师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且要求每个小组在上述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来进行社会调查,并要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最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来汇报调查的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有的会走访茶店去询问茶店老板或者饮茶爱好者,有的到图书馆或者借助互联网来查询有关的茶业资料,如《说茶》《中国茶韵》《中国茶饮》等均是茶业方面的网络期刊杂志。这种学生分工合作式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4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所依据的教学内容大都仅限于历史教材以及教学大纲,所以课程资源比较局限,而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如果教师仅以教材为课程教学的全部资源,就无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互联网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其富含丰富的知识和知识共享的便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互联网,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尤其是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以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另外,互联网还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社区资源,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探索历史。比如在讲解“中华文化的起源”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来搜集一些与中华文化起源相关的教学资料,使学生切实了解中华文化历史渊源,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1]。

5丰富评价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际上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2]。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采用纸笔测验或者口头测验的方式来进行,但是由于这种测验方式过于陈旧、无趣,学生大都很不情愿,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其评测结果往往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如果教师可以将测验的知识点以动画或者音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则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测试环境,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评测中来,提高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另外,学校可以将历史方面的试题上传到专门的互联网平台上,以供学生课下学习、练习、自学和自评,使历史评价与探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会得到极大激发,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有关的教学评价结果,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3]。

6结语

总之,互联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增强了师生沟通的质量,同时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质量,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要合理、适时加以运用。

作者:丁行雨 单位:邹城市田黄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其成.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13,15(30):106-108.

[2]马维兵.建立历史网络资源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23(3):65-66.

[3]徐明凤.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18):131-134.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疑问是智慧的开始、思维的开端、发现的基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积极的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与历史思维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剖析,以发现更多的问题,以实现有效历史教学。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被称为是问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老师展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追求知识,以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探寻路线,让学生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获取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认清历史事物间的共同属性和内在规律,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综合能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拓展,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顺利地展开,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教材的关键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坚持启发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效的历史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直接地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积极地思考去寻找其中的突破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再通过分析、探索最终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拥有持久的动力。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由于课堂气氛紧张,加上学生大都畏于教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问题,这样只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是学习的主体发,在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要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民主,为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发问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构建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敢于发问。

2.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提问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少疑问才越多,实则差矣,学生储备的知识量越多时他的疑问才会越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处于完全未知状态时,他也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提问能力,只有对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具备提问意识。对于初中生而言,其了解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学生需要对通史有所了解才能具备提问能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扩充学生知识面入手,通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

历史作为一门信息量大且内容繁杂的学科,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技巧,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除了要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将备课的重心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层面之上。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自主提问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有效地调解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求异思想,当面对学生提出的奇思怪问时,教师要做到认真的倾听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为了更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历史事实的发现、认识和解决过程,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以更好地

四、总结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象意义。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重点,将学生培养成为敢问、会问、乐问的问题少年,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提问的乐趣,并通过提问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彦华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和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使历史教学的过程更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整合和利用历史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目标。

关键词:

教学实践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课程资源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历史课程来讲,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能够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统称为历史课程资源,它既包括物质的、人力的、校内的、校外的,又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及现代网络、科技成果等。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全面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提倡的理念,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与新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结合起来。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中学历史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教师与课程资源的对话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专家,特别是学科课程专家的事,与教师无关,教师只是历史课程的传授者。随着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被强调,它是一种人力的课程资源。就历史学科而言,指的就是历史教师。在整个历史教育过程中,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的开发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兴趣的人是教师,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制定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最容易接受和认可。历史教师既是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历史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有了内存,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生成。历史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必须要学习和阅读。如果阅读量少,课堂上呈现的史料就少,解读历史的视角就太普通,历史课也就越来越无味。历史教师的阅读边界决定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除了阅读之外,历史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完善自我,与学生共同进步,把握时代的特征和命脉。除了教师本身的进步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外,对于现有的课程资源,教师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整合,寻找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并合理利用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程资源提供的内容要进行处理,有选择地接纳、批判地吸收,创造性地使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教师这一特殊课程资源的作用。更重要的事,教师还要尝试开发课程资源,对资料进行重组、取舍,让有益于课堂教学的成分进入课程资源领域。例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仅凭课本上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困难和红军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很难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两段视频资料,通过这些历史真实画面的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历史产生共鸣,深刻体会红军战胜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流露出要倍加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这些内容往往需要处理之后才能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相关信息作为课程资源的补充。刚开始时,学生的信息拖沓冗长,经常是直接端着一本书或拿着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到课堂上念。大量的课堂时间被占用,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呢?首先必须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可以让学生在收集信息之前,先做好课前预习,根据课堂要教授的内容再去搜索信息;其次,还要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适当地增删精简,保留其中对教学有用的部分,真正地让资源服务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等资源,学习历史知识,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改革开放”中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由于理论性太强,纯粹的说理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甚至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其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就在生活实际中。课前,可以让学生在家咨询父母,了解父母工作单位的性质。课堂上,引导他们就父母的工作单位和身边的具体现象,如便利店、超市和私营工厂等分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区别。让学生以身边的真实现象为例,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样,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提高,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样,以现实事例说理,理论才更有说服力。因此,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经验看成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要体现。

三、师生共同整合和利用历史教学资源

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呈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立足教材,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拓展,突破教材的局限,扩大课程资源的视野。与文本对话,与影视、互联网对话,与自然资源对话,积极组织各种报告会、讲座、研讨会等社会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经验,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例如:教学活动课“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把课堂搬进电脑教室。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查询资料,制作电子文稿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初中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却不愿意被动接受,此时,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们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互动的网络教学法指导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主体的学习过程分为:搜集资料—协商讨论—制作文稿—展示成果—补充指导—得出结论等环节,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并经历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与此同时,还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资源的利用往往具有延续性,因此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经常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通过自制小报、撰写小论文、编历史剧等形式,把历史用于生活实际中。例如:学完了“改革发展中的教育”这段历史后,可以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一个自制历史小报比赛。学生个个踊跃参加,做出的小报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卓著的才华。又如:学完了“民族团结”后,让学生办一个民族风情的展览,学生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积极收集民族服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美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留下了许多可贵的资源,一举两得。

四、总结

概括地说,课堂中利用课程资源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用课程资源解释教科书结论,二是用课程资源丰富教科书内容,三是将课程资源与教科书整合,升华历史理解和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走出书本,走进一个“多元化时代”,走进资源丰富的现代课程,将课程资源与教科书整合,升华历史理解和认识,努力将自己的角色由书本传授者转变为现代资源的综合开发者、利用者。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之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并利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使用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兴趣。

作者:邓峰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技巧研究

【摘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始终是关注的重点。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历史基础性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教育。历史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抓住教学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技巧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对此进行简单地论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技巧 研究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历史教材语言越来越简洁,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比过去,初中历史教师就会发现,历史教学越来越好教。同时学生也逐渐产生出一种好学的心理。但是事实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历史教师还是没有认识到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教师没有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认清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并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技巧,灵活应用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

一、运用信息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其中涵盖的信息也非常多,上下五千年,纵横世界各地。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初中历史教学信息量更加丰富,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历史信息有更深的认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信息。初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到更多的信息,信息可以是关于人物介绍、历史事件回放,还可以补充背景信息。教师利用现代手段将搜集的信息为己所用,有效增强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同时,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可以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强化自主设计,合理性。在教学课件上尽可能自己设计,并加以应用所搜集到的资料,通过教学软件进行编辑。当然,教师还可以对成品可见进行改造,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将不适合的信息删除掉,促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在使用课件的时候应当注意频率。一堂课使用多少次课件,使用的时间等等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唯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信息,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出来,继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于教学中。

二、恰当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强化其思想情感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初中学生成长的必要。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将思想情感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落实到教学实践。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发展非常快,但是在思潮辨析能力方面并没有极大的提高。而初中生正处于叛逆阶段,教师强化思想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民族责任感入手,技法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增强学生的心灵震撼,并对日本的罪行产生愤慨。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向学生说明此次事件的经过,这样学生就会对日本产生仇恨的情绪。随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区区小日本能够这么侵略我国?这说明什么?在学生讨论后,就会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表示这仅仅是历史,同时肯定历史不会重演。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承担强大民族的责任。学生在接受该课学习后,爱国主义情感随之产生,思想渗透教育就会获得极大的成功。从这就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应当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思想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正确的认识,同时促进自身的成长,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开展专题教学活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简单的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当兼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重视情境的创造。促使学生能够在专题教学活动中理解,受到教育,提高认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专题教学活动。如《钢铁长城》教学,教师针对这一专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课堂上播放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取得进步,并将最新的战机与导弹、激光制导武器等讲解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对军队建设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讨论。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将自己的感受大胆的说出来。采用专题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观看演示过程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随后就会产生出自豪之情。在这样双重的影响下,学生就会对保家卫国产生信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胸中满满是豪情。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专题教学活动的模式,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性的作用,促使学生迅速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更好学习历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抓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阶段学生成长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活动。初中历史教师掌握教学技巧,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张平 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桃林中学

参考文献:

[1]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17(07):499-550.

[2]金向东.顺应课改,激活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之心得[J].新课程学习(上).2013,15(05):550-551.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摘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已经纳入到教学任务之中,成为新是时期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初中历史老师要能够充分地挖掘教材内容并利用各种民族精神教育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生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动力源泉,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态势。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和校园的建设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大重要举措。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民族精神培养的素材,其中饱含着对我国历史的敬意,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民族观,坚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基于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一、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

1、民族历史

民族精神的形成需要追塑其历史,在民族历史中记录着民族的发展过程和兴衰荣辱,也向我们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学习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强烈的民族精神力量,提高其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历史长久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的,既是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西方文化已经对我国青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学生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历史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内容有选择性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并逐渐能够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以成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以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3、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进行更新,让学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不仅热爱祖国的历史还要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前途。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永恒信念,以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对策

1、充分挖掘教材潜力

在历史教材中,隐含着很多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老师要能够充分地挖掘教材潜力,将民族精神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民族精神教育,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时,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西方优秀的民族性格,使学生受到熏陶并帮助学生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2、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更好民族精神教学效果

为了建立有效课堂,老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任务教学等有效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使学生的真实情感得以表露,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3、通过历史考察法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历史所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考察法,让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考察,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历史结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而且学校的办学精神、理念、校风、校史也都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所以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中渗透相关的民族精神内容,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传播效力,用健康和积极的思想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的同时接受到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民族文化,领会民族精神。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除了需要历史课堂教育、学校引导外,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家长要意识到培养孩子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担当起对孩子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学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孩子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去了解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以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社会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和平、统一、团结、勇敢、勤劳和自强不息的强烈而伟大的民族精神,交将这些民族精神融入到文化服务等各领域之中,通过多样化地形式达到普及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坚定理想和信念,这对于我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历史教学讲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沧桑和魅力,即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途径,其对初中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拥有较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地整合在一起,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另外,其还要能够灵活地把握历史教材内容,并能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体验和学习中形成民族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要培养青省年的民族忧患意识,保证民族精神能够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万古长青。

作者:崔淑波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胡顺元.新课标下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新课程研究.2013.

[2]王高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德育在线.2012.

[3]张芳玲.初中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成功(教育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