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浅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浅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浅析(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技巧研究

【摘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始终是关注的重点。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历史基础性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教育。历史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抓住教学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技巧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对此进行简单地论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技巧 研究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历史教材语言越来越简洁,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比过去,初中历史教师就会发现,历史教学越来越好教。同时学生也逐渐产生出一种好学的心理。但是事实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历史教师还是没有认识到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教师没有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认清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并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技巧,灵活应用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

一、运用信息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其中涵盖的信息也非常多,上下五千年,纵横世界各地。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初中历史教学信息量更加丰富,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历史信息有更深的认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信息。初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到更多的信息,信息可以是关于人物介绍、历史事件回放,还可以补充背景信息。教师利用现代手段将搜集的信息为己所用,有效增强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同时,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可以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强化自主设计,合理性。在教学课件上尽可能自己设计,并加以应用所搜集到的资料,通过教学软件进行编辑。当然,教师还可以对成品可见进行改造,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将不适合的信息删除掉,促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在使用课件的时候应当注意频率。一堂课使用多少次课件,使用的时间等等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唯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信息,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出来,继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于教学中。

二、恰当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强化其思想情感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初中学生成长的必要。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将思想情感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落实到教学实践。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发展非常快,但是在思潮辨析能力方面并没有极大的提高。而初中生正处于叛逆阶段,教师强化思想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民族责任感入手,技法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增强学生的心灵震撼,并对日本的罪行产生愤慨。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向学生说明此次事件的经过,这样学生就会对日本产生仇恨的情绪。随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区区小日本能够这么侵略我国?这说明什么?在学生讨论后,就会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表示这仅仅是历史,同时肯定历史不会重演。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承担强大民族的责任。学生在接受该课学习后,爱国主义情感随之产生,思想渗透教育就会获得极大的成功。从这就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应当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思想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正确的认识,同时促进自身的成长,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开展专题教学活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简单的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当兼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重视情境的创造。促使学生能够在专题教学活动中理解,受到教育,提高认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专题教学活动。如《钢铁长城》教学,教师针对这一专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课堂上播放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取得进步,并将最新的战机与导弹、激光制导武器等讲解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对军队建设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讨论。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将自己的感受大胆的说出来。采用专题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观看演示过程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随后就会产生出自豪之情。在这样双重的影响下,学生就会对保家卫国产生信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胸中满满是豪情。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专题教学活动的模式,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性的作用,促使学生迅速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更好学习历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抓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阶段学生成长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活动。初中历史教师掌握教学技巧,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张平 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桃林中学

参考文献:

[1]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17(07):499-550.

[2]金向东.顺应课改,激活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之心得[J].新课程学习(上).2013,15(05):550-551.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有效应用探析

将历史故事更好地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的适应新时代教育方式的必由之路。

一、巧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说味同嚼蜡。如何让学生抱有对历史的兴趣,掌握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是非常值得老师思考的事情。首先,历史故事的形式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感兴趣,单纯的历史知识并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故事的形式不仅能够还原整个历史事实,还能将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让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共鸣。例如,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最可爱的人》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历史,单纯讲述志愿军如何进入朝鲜、如何帮助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战争如何进行,可能并不能吸引学生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还原,给学生讲一讲的故事,讲一讲的故事,就能在学生心中激发起那份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对英雄人物的钦佩,让学生对于抗美援朝的历史事实更有兴趣。另外,在激发兴趣的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给孩子们设计故事的悬念与情境,引而不发,让他们的求知欲去发挥作用。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的汉王朝建立的过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历史故事的讲解对相应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教师可以通过讲几个历史故事并针对这些历史故事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产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求知欲,对于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继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于辉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二、利用历史故事,辅助课堂教学

利用历史故事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帮助课堂教学更好的开展。

(1)将历史故事带入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历史故事带入所要讲解的课堂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历史知识上来,引导学生在课下放松之后更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进一步提起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将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历史教学开始前的铺垫,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并通过故事的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以“安史之乱”的教学为例,可以在讲解课程之前先给学生讲一个相关的故事,可以用《长恨歌》中的诗句开头,先给学生念一下《长恨歌》中的内容,用诗歌中的历史故事作为“安史之乱”讲解的带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也了解到唐玄宗的荒淫无度,对“安史之乱”的发生背景有初步的直观的了解。在此背景下,学生被带入历史故事中,会产生对接下来故事发展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时,教师就可以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讲解“安史之乱”,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

(2)利用历史故事整合知识点。

教师可以将相互关联的历史知识点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好地记忆历史知识,更好地理解历史意义。还是以中国古代史中的秦汉史为例,巨鹿之战的故事,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西楚霸王的故事,每一个历史故事的背后都有其对应的历史知识,而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却往往会发现缺乏较为概括性的点,这就凸显出了历史故事的优点。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是用高度概括性的话语作为标题的,这样原本复杂的历史就可以用三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相争—垓下之围—汉朝建立。这样学生就能够跟随历史故事的发展来记忆这一段时问内发生的史实,便于学习与复习,加深了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利用历史故事,丰富课堂历史知识。

由于课堂时间、课本内容与教师精力的有限,历史课堂上的历史知识学习并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有知识,也不能帮助学生培养起历史分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展开联想,通过课外历史故事的学习来使得历史学习的内容更加丰满。

三、结合历史故事,帮助全面理解

单纯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并不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思考,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现实借鉴意义,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能力的途径之一。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学会对历史事实的科学评价,清楚明晰地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各类重大事件。以史为鉴,学会适应以后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

四、总结

将历史故事更好地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在教学之中更加有效地利用历史故事的作用。用故事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

作者:于辉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蔡桥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探析

作为总结和探索人类已往活动的一门学科,历史具有强烈的鉴古知今的作用,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传承和积淀的历史。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实现认知目标,而且应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意志、道德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因为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更是帮助学生登高望远的山石。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关注的内容。

一、利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对渗透历史中的传统文化可以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教学内容中丰富的具有启迪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说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及他那“慷慨赴死易,从容守义难”的人生实践,就强烈地震撼了后人。再比如说“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带领大陆军与英军作战,以及引导美国逐渐走向民主、强盛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世人。这些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无疑为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必要参考。另外,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的兴旺更替,也会让学生逐渐意识到顺应历史潮流,及时调整治国措施与时俱进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都是有利无害的,从而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生活的变化,养成善与探究、勤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结合实际做出促进自身发展的改变。又比如说在介绍古代文化时,对于古代先哲们的思想,比如学生比较熟悉的孔子的言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语文中所学到的知识,联合历史背景,让学生认识到古代先哲们的许多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不加区分地摒弃这些重要的思想精髓,则将会对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二、挖掘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中国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为中国甚至于世界人民都留下了一笔丰厚财富。这些财富,无一不凝结于历史知识的每个角落。为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上有限的知识背后的深入文化内涵,引导和组织学生对这些涉及的文化和思想进行交流、探讨,从而让学生从这些历史知识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充实自己的头脑。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不同时期的不同字体下的同一个文字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探寻文字的变化特征。探寻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文字的线条由最早的比较曲折的象形逐渐变得平直和简易、象形程度变低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文字的发展进步及社会生活对文字运用程度的提高,侧面反映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并非古今割裂的而是有继承性的。又比如说在讲到封建君主专制体制时,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至上的原则,皇帝作为一切政务和权力的中心,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河中,其政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社会的安稳动荡,所以皇帝为中心的观念其实一直都根植于中国普通民众心中。总之,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并没有设置专题进行介绍,但是许多历史知识中就已经渗透有许多文化精要了,所以,只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文化精要加以归纳、渗透、延伸,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一点一点地融入每一章节中,传统文化也就逐渐进入学生心中。

三、细品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虽然,初中历史教材没有专门的课题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无论中国古代史还是中国近现代史中都专门设有思想与文化专题,对于渗透传统文化而言,这些无疑也是重要题材。特别是专题当中的许多艺术作品,毕竟图案和文字更能展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而且古人留给了我们不计其数的以文字和图案为载体的作品。除了那些充满人性光辉的思想典籍,还有许多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如说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众多作品无不显示了泱泱中华繁荣而灿烂的艺术史。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于品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而且对于继承传统艺术家们的艺术个性,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比如说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对世界建筑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故宫的建造,就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绝世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古人无双的智慧。同时故宫建筑格局也强烈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等级分明的特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比如说作为秦汉雕塑的杰作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时,除了要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兵马俑中不同人物的面部表情,了解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同时通过整体把握兵马俑的排列、布局及雕塑原则了解古代社会的军队编制和作战工具等方面历史知识,明白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经过国人几千年不断的继承和发扬的最终成果,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继承优秀,提高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有限的历史内容中无限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达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作者:张成武 单位: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应用分析

摘要:

情境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要求,利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段将教学内容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结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有形象、趣味和有针对性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初中历史 应用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知识构建的关键性阶段,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历史教学中,若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中,营造各式各样的情境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本文正是以此来分析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模式。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分析

情境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要求利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段将教学内容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结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情境教学法有形象、趣味和有针对性等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情境教学法简单、实用,已经在多门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历史学科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某些历史场景再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益。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设计原则与开展途径

1.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在情境教学法中,任何一个教学情节都影响历史教学的效果,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情境进行筛选,将重点和难点知识融入情境中,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在设置情境时,不仅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要求,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把理论知识和情境割裂开来,多选择社会中的真实事物,让学生感觉到情境的真实性,从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任何教学情境的设计关键就是“真实性”,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学生关心的事情,主动将学生的兴趣融入教学活动中,实现历史教学情境设置的生活化。

2.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措施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初中历史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历史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创设教学情境。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非完全依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非常关键,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为了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不要让学生受到任何拘束。在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模拟帮助学生开拓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营造的学习情境中,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初中生对于很多新生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热衷于形象思维,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视频、图片、声音集为一体,将各类历史事件充分地还原,与初中生的兴趣点相符。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课堂,利用形象的视频、动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影片,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播放影片时,教师要在旁边予以讲解,观看完毕,可以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融入鲜活的多媒体中,让学生乐于学习历史。

3.重视情感交流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但是这些场景对初中生而言并不丰富,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照本宣科的朗读教材,并未赋予感情色彩,而情境教学模式不同,只有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堂课才是成功的,才能够将历时事件再现给学生。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布满历史气息的场所,如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等,这些历史元素聚集、历史质感强烈的地方本身就是创设历史“情境”的最佳场所。

三、结语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课教学注重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这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突出学生本位,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符合课堂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手段日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作者:段秀娟 单位:德惠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刘键琴.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践行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3(3).

[2]霍峻.情境教学:历史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余新华.情境设计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4).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内容摘要】

现代教育发展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发展思想逐步向学生思想、意识、能力的全面发展方向转变。教学目标中不仅仅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全面构建,将学生情感、意识、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作为全系补充,对学生社会意识形成正确引导。对此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路径全面探索成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结合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路径进行全面探索,从中总结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 教学 爱国情感 培养 路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注重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从中实现教学发展新目标。针对于此,将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完善,并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过程,对学生爱国情感形成正确激发。与此同时,通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价值性进行广泛传播,以此对学生爱国情感培养路径的创新性因素进行积极探索,满足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全新发展目标。

一、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导向

针对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的创新路径探索中,教学方法多样性开发成为重要突破方向。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先进性、突破性认知心理有效形成,从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引导性条件。在这里,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法、探究教学发以及分组讨论教学法进行学生爱国情感的正确引导。对比教学法主要强调中外历史发展成就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予以有效激发,促使学生改过情感的积极生成。探究式、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则是对学生探索观点形成正确的引导过程,促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心理认知角度积极优化,从而实现爱国情感的正确引导。

二、深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感予以激发

1.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价值

渗透力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途径的探索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作为全新培养路径,能够对学生爱国情感形成深层激发作用。其主要的路径在于两个方面,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对世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层分析,使得学生能够从文化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成就形成心理震撼,以此对学生内心自豪感有效培养。其次则是针对中国历史文化中所能够表达出的民族精神进行深层渗透,以此对学生内心民族精神的感知形成正确带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爱国情感产生正确的培养过程。在这样的培养路径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从无形中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正确的激发、引导作用。

2.宣扬中国历史发展的辉煌成就,有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从初中历史发展方向以及教学目标角度出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为当今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主体方向,对初中学生情感意识、能力的全面培养产生积极地影响。针对于此,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就成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辉煌成就,将初中生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认知角度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对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历史发展心态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感知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并且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从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得到有效抒发,对学生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正向积极引导作用。这是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的关键,并且学生爱国情感培养方向能够保持高度准确,为学生客观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形成正确影响。

三、以历史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引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正确生成

1.注重教学内容心灵体验过程,引导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正确形成

针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心灵体验过程能够进行有效强化。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感受到中国历史社会中的“大国气息”,以此来构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拓展,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给予正确强化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路径探索中,通过教学内容的课外拓展,对学生中国历史了解范围形成全面拓宽。在这样的发展条件下,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知识的了解范围更为全面,并且对于知识的感受视角也能够形成全面引导过程。通常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是将考试内容进行针对性强化,因此选修内容并不能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知全面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爱国情感的生成也产生了相应的抑制作用。针对于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针对选修内容进行具体性介绍,从中对学生历史知识面形成积极延伸,以此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并能够成为重要培养路径。

四、结语

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路径探索中,强调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完善,促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中能够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先进性形成正确认知过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对学生民族自豪感能够得以深层激发,并针对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进行广泛传播,进而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全面形成,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创新路径,满足当今教育发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全新发展要求。

作者:张玫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开发区黄金中学

【参考文献】

[1]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喜红.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六篇:初中历史动态教学体系构建

为实现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他人合作,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理念,依靠原有僵硬的教学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一线教师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相互融合的动态化教学体系。

一、确立历史教科书的核心地位

新课程为教师展现出空前广泛的课程资源,这种急剧变化使一些教师猛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教科书在如此广泛的课程资源中应该处于何等位置,导致教师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重视其他课程资源,忽视了教科书,这是极端错误和危险的。因为历史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精髓在新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它的核心地位和不唯一性,在教学过程中,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进行专题性质的研究性学习

新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秦朝历史后,学生对秦始皇有很大争议,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的则认为秦始皇是一代暴君。孰是孰非,大家争论不休。我利用这个契机,组织学生对秦始皇进行专题研究,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秦始皇相关资料。掌握一定资料后,学生相互交流、辩论。通过辩论、交流,有的学生更坚定自己最初的观点,有的学生则改变了立场。这个过程使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他们主动探究,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基本掌握了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师形成自身特色,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师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历史教师应克服依赖、畏难、等靠、克隆等思想,主动攻关,大胆探索,开发出具有本校和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为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从历史教材延伸,对教材内容做一定的延续和补充,如编写历史人物系列小传;可以从学校自身出发,编写校史;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如长春市的伪满皇宫便可编入校本课程,作为教材中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改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所以历史教师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学习我们祖先演进的历史后,我组织学生制作石器、骨针———祖先十分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感受到人类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许多学生自发地写了“珍爱生命”题材的历史小短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创新时代培养出来的应是创新型人才。历史教师如果仍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反而会把学生本身的创新潜能湮没。因此,历史教师要积极探索,认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要想对历史教学进行创新,历史教师必须以扎实雄厚的历史知识为后盾,对历史学科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有历史相关学科的拓展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同时,教师还要具备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一个情绪经常波动、个性脆弱、谨小慎微的教师是经不起创新教育考验的。历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敢于实践,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科研型教师。

六、总结

综上所述,动态教学体系就是把历史教科书作为树干,其他几个方面作为树枝,而历史教师才是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个体系的关键部位———树根。离开教师,这个体系毫无意义,因此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根、干、枝紧密融合,历史动态教学体系才会发挥应有的效果。

作者:王利锋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五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摘要:

创新是现在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意识是帮助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让问题意识走进学校、走到课堂之上,已经被提上了历史教学的改革日程。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 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或者处理的实际问题或是理论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促进人的思考和探究,从而逐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也能够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让老师能够很好地运用差异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学习。

一、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学会发现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直观重要的作用,发现是创造的根源所在。例如在教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节课的时候,可以运用一定的历史材料来创设有关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如对其中“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立体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在观看中,让学生思考:“中国当时的局势和国情是怎样的?”“之后我们党走的是哪一条道路?”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一定的加强。

二、认真指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的,面对同一事物,学生都会思考出不同层面的东西出来,只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或是害怕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学习上的障碍,需要老师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才能让学生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以自己掌握和学习的内容为基础的,这样,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去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耐心倾听,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肤浅或是不符合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我们作为老师都要耐心倾听,并且在思维方式上或是思维的角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有勇气、有动力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之中,老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不要挖苦学生提出的那些不合常规的问题。[2]老师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提问题的心理状态,所以,老师需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消除学生不敢、不愿提出自己问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高涨起来,思维能够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来完成学习的任务。例如,在教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这三节课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运动的时代背景、领导人物,以及运动的主要目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这些方面来思考问题。当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在这些问题上思考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之后,老师通过相关的引导来教学并给予解答。这样一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让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够娴熟地掌握知识点打下了基础,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加强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必须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能来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激发。对学生思维技能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将平日里一些粗浅的认识、不明确的联系进行强化,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水平了。当然,老师也要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让学生能够不受传统的知识和思维的局限,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来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藩篱,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主动地向他人请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方面有更多的积累,也能够活跃自己的思维,让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创新。

五、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培养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作者:朱亮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中学

参考文献:

[1]米玛措姆.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4(28):184.

[2]胡文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144.

第八篇:初中历史课战争史教学初探

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前的历史,不乏风云变化的政治势力,更有宏大罕见的战争场面,给人们带来了更加理性且更加深刻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旨在从多角度、全方位探究与还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战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对初中历史课中的战争史教学进行探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争相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结合所学知识,实行全过程教学

历史战争属于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暴力活动,往往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总而言之,战争是十分残酷的。教师在讲授历史战争课时,应纵观全局,围绕战争的起因及消弭的整个过程,从战略战术着手,彰显出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例,某教师在课前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下载下来的短片,并让学生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全面扩大的标志是什么”等问题展开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使“珍珠港事件”“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等重要的历史事件浮现在初中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几张不同战争时期的图片,要求学生从不同时期的社会现状出发,理解各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术决策及其对待战争的态度,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找出反法西斯战争初期战事节节败退的主要原因,引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于5分钟后进行提问,有学生提及了受侵略国家斤斤计较、互不团结是导致战事并不顺利的主要原因,也有学生认为是各国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战术所造成的。学生纷纷畅谈自己对于该问题的见解,整个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极为浓烈,学生均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中。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适用。该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高新科学技术,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

二、围绕战争实质,分析战事起因

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战争的实质,须揭开战事爆发前的各国政治推手和战事起因。历史教师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战争是政治斗争逐渐转向暴力的必然产物。首先,教师就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关场景进行了完整地呈现,包括《联合国家宣言》的制定场景、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情境等,让学生结合一系列图片,想象苏、美两大国在划分我国国土时互相妥协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当代繁荣社会的来之不易,让其切身感受到当时民众内心对和平、民主的渴望;其次,教师播放了诸多向往和平的插曲,譬如北平谈判、重庆谈判等,烘托出复杂且激烈的心理斗争,将这种凄美之音与侵略国逐鹿中原的场面同步,给学生以视觉或听觉上的震撼,让学生试图找出可避免战事的方法;最后,该教师提供了《苏俄在中国》《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胡乔木回忆》等文献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看完后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出反法西斯战争爆发的直接或间接原因,突破现代历史教学停滞于浅显的道德评判,对各政治主体的一系列行为进行反思,找出这些行为与和平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对战争的警惕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进行适当点拨或引导,确保学生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纵观战争过程,总结战事影响

多角度纵览历史各战争的爆发,也会存在多种看法及历史认识。教师应要求学生以多个视角来评判战争,转换不同的立场,从真正意义上把握战事爆发的实质及其影响。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教材《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某教师以“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可得。”这一历史资料开头,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非偶然,而是蓄谋已久、在所难免的一场战争;该教师后将“甲午”与“1894年”联系在一起,让初中学生在无形之中牢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接着,该教师播放了邓世昌及林永升英勇奋战、勇于牺牲的相关短片,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该教师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代表当时的日本国、中国及本国民众,引导学生以特殊的视角看待《马关条约》的签订,结合《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的消极影响,让初中学生从国土沦丧、财政经济受控、列强入侵等恶劣的影响中,感受到国家兴亡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师可在课堂中适当引入社会、政治、经济的相关知识,便于初中学生进行比较与总结,分别从个人视角、他人视角及整体视角来审视战争结果,可让学生养成冷静思考、理性处理问题的好习惯。

四、总结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旨在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灵活运用整体观念及全球观念,养成和平、民主、坚持、妥协等良性的社会关系。虽然战争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不能忽视对历史反思、战争诱因及历史记忆的总结与分析,应不断自我反思与批评,避免历史重演,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曹亚平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运用

摘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常见的情景教学法有实物情景教学法、影视演示情景法以及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教学方法来创设不同的情景,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情景教学 意义 运用

情景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情景教学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一、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它通过直观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可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在新颖有趣的环境中掌握历史知识,进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历史学习兴趣。最后,情景教学法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它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模拟或再现,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历史场景,进而将学生置于历史事件中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情景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问题只有结合当代实际情况才能具有生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情景再现,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能够将学生置于过去的历史场景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学会将历史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从而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

(一)实物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实物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将自己身边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进课堂,通过历史实物的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实物情景教学法,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通过让学生接触历史实物,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自己收藏的古代货币,如五铢钱、开元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带入课堂,通过向学生展示古代货币或者通过学生传递观看真实的古代货币,瞬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展示或传递过后,教师可以介绍这些货币的有关知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这些货币在古代社会商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商业发展持何种态度,从而自然引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

(二)影视演示情景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影视演示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等,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历史情景再现。这一教学法将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突破了实物情景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影视资源,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收听音频的过程中体悟历史事件,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教师可以选取有关1997年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通过课堂播放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发生过程以及当时内地和香港民众的心理,从而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播放“九七香港回归视频实录”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香港被迫与祖国分离的屈辱历史,加深学生“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感悟,使学生了解为了使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所做出的努力,进而让学生了解在香港回归时,中国人民内心油然而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三)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法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历史知识的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表演重现历史情景,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对学生的历史知识以及自身思考等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这一过程又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它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讲授《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宋代社会生活,了解在宋代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的理解。如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扮演宋代一名普通百姓A,通过A一天的衣食住行,让学生了解到宋代百姓的生活状态。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课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错误情景,让学生通过找茬的方式找出在宋代人们不可能做的事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程度。

三、总结

总之,通过实物、影视资料以及角色扮演等情景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需要注意,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多种情景教学方法,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作者:黄明聪 单位:福建省惠安后西中学

参考文献

[1]韩东霞.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2]林铃.历史实物在情景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3(13).

第十篇: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初中历史主要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以中国史为主。对于历史这门学科,以反思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接下来将讲述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及其相关内容。

【关键词】

反思 教学 历史

一、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迄今,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概念说法不一。反思包括经验性和科学性两种,经验性反思具有批判性质,但由于没有依靠实践验证且属于个体的自我心理行为,其合理性有待商榷。科学性反思不仅具有批判特性还具有两个不同的特征,分别为群体性和实践性。相对于经验性反思的个体和无实践验证个性,科学性反思更具说服力。所以,个人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实践来解决个人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所用工具等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师使自己向学者型教师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教师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1.反思性教学具有以解决教学问题

为基本的创造性。表现为:(1)反思性教学是具有可重复实验研究意义的反思,并非有经验的教师教学后对自己教学内容及情况的简单回想;(2)反思性教学利用科学与人文同意的方式解决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工具(包括书本、多媒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所携带或新产生的问题,以更加完美的结果完成教学任务。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

性为主要动力。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所以反思是为了将教学方面的不足进行改进,以更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人们假设反思是教学与师范教育在本质上合理的方面,且,好教师的反思能力应比一般教师的强。这就是反思性教学之所以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3.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学主体要掌握

两个“学会”。一是学会学习,这不仅包含技术意义,还包括人格意义;二是学会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发生转变,要把教学的过程作为自身“学习”的过程,学习教学的过程。学习教学不仅要学习教学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及道德知识。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与自身的学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

4.以增强教师“道德感”为突破口

是反思性教学的第四个特点。一般情况下,道德感较为低下的教师在教学失误造成外界压力下会进行自我反思,平时则不会主动反思。而道德感较高的教师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按照反思性教学研究看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三、如何进行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分为教与学的反思。即教师在反思教学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并把教与学的反思结合起来进行互动反思。

1.教的反思。

教的反思也就是教师的反思,就是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过程中的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准备教学课程内容过程中的反思,以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例,在课前,要充分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会议内容、会议的意义等等,并要以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作为目标,打破传统讲述方法,将会议内容以一种更加深刻的方式讲述与学生听。教学中的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反思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率。教学后的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对学生通过提问、练习、作业及测试的方式进行检测,检查教学质量。

2.学的反思

学的反思就是学生学习的反思,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的反思。态度决定命运,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结果的好坏。一个国家的历史是这个国家的成长历程,和人的成长一样,它也有姗姗学步,也有跌倒,被人欺负,当然也有学习、成长的时候。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知道这个国家的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前设定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反思检验学习结果,以达到学习、理解、掌握的最终目标。

3.教与学的互动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是将教与学分离开来进行反思,两者也要有互动。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养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加强学生的反思毅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调整计划的可执行性,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激发教师的自觉意识,不断反思,不断解决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探索教材中内容的新的表达方式,构建新的学习机制。

2.可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式,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后,教师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改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3.有助于教师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理论,转变为教育智慧。通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转化知识和经验为理论,为自己和其他教师使用。

4.促进教师专业精神和职业品质的发展。教学反思不仅是对课程教授过程的反思,更是对个人品德和专业精神的反思,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个人品质,从而更加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

作者:金尤红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