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探索(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索(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探索(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图式教学法研究

【内容摘要】

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编排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即以年代为纵向线索,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为横向线索,如同一张纵横交错的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但也存在着知识点分散的弊端,学生难以进行综合性学习。引入图式教学法后,教师将不同范畴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图式教学法具有极强的形象性,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熟悉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背景,弥补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图式教学法 形象性

图式教学法的应用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具有普遍性,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所谓图式教学法,实质是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形象化,将以文字为载体的历史学科内容通过各种图形符号进行呈现,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历史发展脉络和知识结构,化抽象为形象。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初中历史图式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示教学法将初中历史学科中包含的知识点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使得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变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成历史学习的整体印象

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分布呈现模块化的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运用图式教学法可以将不同模块的知识点整合到同一张图表中,明确地展示出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结构,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整体印象。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历史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众多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善于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某些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图式教学法将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化,引导学生感知其中的关联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提高知识记忆效率和质量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点,由于缺乏对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认识,学生的知识记忆毫无规律,无疑大大降低了记忆效率。引入图式教学法后,学生可根据知识图表迅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记忆过程中将自觉按照某种规律进行背诵,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策略

1.运用数轴图展示历史发展脉络

数轴图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初中历史学习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数轴图可以很方便地展示历史发展脉络,了解每个时间节点及其发生的重要事件。

2.运用结构图展示历史知识的内在关联性

结构图在众多学科的教学中都具有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初中历史教学运用结构图能够更好地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以“明朝加强皇权的一系列措施”为例:明王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至顶峰,皇权进一步加强,明朝政府采取一系列强化皇权的创新之举。运用结构图,以“强化皇权”为主线,以废除丞相制,设立内阁、锦衣卫、东厂等为具体内容,并简要说明上述举措对强化皇权的主要影响,由此形成主题明确、内容细致的结构图示。

3.运用坐标图展示历史地名的变迁

我国的疆土面积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变化,古今地名的差异性十分显著,而中学生们对每个地名所指代的具体位置也不甚了解,教师应结合目前的中国地图标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名,形成古今对比的地理坐标图。例如在讲解秦王朝统一六国的行军路线时,教师可结合地图,将各个位置串联起来,使学生深入了解秦军的战略智慧。

4.运用顺承图展示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众多历史事件从发生到结束,都遵循着基本线索,沿着这条线索出发,探究其中的前因后果,了解事件发展的大致内容,最终揭示其中蕴含的某种规律。例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通过图式法将郑和的行船路线大致标示出来,并通过对每一个目的地的分析,并将其连接起来观察,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5.运用类比图展示相似历史事件的异同

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很多相似的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解其中一个历史事件时通常会辅助讲解类似的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这一事件的了解。运用类比图,将抽象的讲解变成具体的图示,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异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图式教学法充分结合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了最适合历史学习的教学法,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历史学习体验。图式教学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继续发挥其形象性,增强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图表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以图促学”的水平,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整体印象。

作者:王锦秋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林荣.浅谈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上),2014(1):125.

[2]陈莉.浅谈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3(9):142-143.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人物赏析策略研究

【摘要】

众所周知,人物赏析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一定的历史人物赏析策略有利于历史教学课程的开展。为此,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赏析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提出一些有效的历史人物赏析策略,让初中历史的教学更加生动高效。笔者认为,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向优秀的历史人物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人物赏析策略。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人物赏析

一、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人物赏析和历史事件介绍是最为主要的两个部分。历史教师一方面需要给学生介绍不同的朝代和特定的历史事件,同时又需要为学生们介绍历史上出现的著名历史人物。然而,对于历史课程而言,它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初中的学生很难在短期内对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正因为如此,初中历史教学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许多一线的历史教师都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显著问题就是讲得太深学生不理解,讲得太浅达不到教学效果。面对着这样的艰难抉择,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以解决。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时候,往往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不太感兴趣,但是多数学生却对历史书上出现的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切实解决好初中历史教师的难题,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抓住历史人物这样一条历史主线,重点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赏析。当学生们对众多的历史人物都有了了解之后,他们就容易思考这些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做出的政治决策或军事战略。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好历史课程。[1]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人物赏析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人物赏析策略:

(一)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当中,有君王、丞相、将军、大臣等政治人士,也有思想家、文学家等知名人士。此外,还有民族英雄、民族汉奸等等。这些风格各异、性格特长各不相同的人,给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初中历史教师能够抓住这些优势,然后对课堂进行设计,那么历史课程就能够非常生动形象,极富趣味性,能够让学生以听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学到知识。只不过,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并且,在分析的时候要从多个方面去正确评价,不能因为某一个方面的错误而否定历史人物对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贡献,也不能因为某一个人做过一件对的事情就掩盖他的缺点和不足。相反,我们需要将每一个历史人物当中一个活生生的人,然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他们在历史抉择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历史人物。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历史教师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对他们进行评判。例如:一些喜欢诸葛亮的人会把他评价为神一样的存在,而一些讨厌袁世凯的人则会将他视为魔鬼一般的坏蛋。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难免存在着极端的思想,容易使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理性化,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误导。

(二)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将特定的历史人物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让历史事件成为人物评价的论据。例如:当我们在高度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时,就有必要对他做出的政治决策进行分析,这就必然要提到“贞观之治”相关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这样的人物评价才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信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凭借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在那里夸夸其谈,那也达不到历史教师的目标。相反,我们应该借助于历史事件来评价历史人物。一方面,将两者结合起来讨论有利于历史教学课程的全面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另一方面,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能够增加历史课程的趣味性,让历史课程更加生动活泼,以带动学生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尽管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太多的历史事件讲解也许会让他们觉得很乱,在短期内也不可能记住诸多的历史事件。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可以充分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并对历史人物有充分的了解,这对于历史教学课程的发展也有着非常有益的帮助。[2]

(三)引导学生向优秀的历史人物学习

通常,在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多数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的影响。例如:政治家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历史学家为我们的历史记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当然,一些品德败坏的历史人物,如秦桧、袁世凯等等,他们给历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同时也伤害了许多的人,成为我们民族的耻辱。因此,教师在给初中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赏析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功劳与过失,然后对优秀历史人物的情怀、智慧、才华进行了解,进而向优秀的历史人物学习。由于优秀的历史人物众多,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智慧、勇敢、刻苦专研、刚正不阿等优秀品质,因此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而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就容易获得改变,内心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据了解,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之后,就开始对其中的众多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视他们为偶像,这也是优秀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魅力。因此,在开展历史课程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引导学生向优秀的历史人物学习,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在初中课程当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学习难度较低,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的学科。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我们可以适度强化历史人物赏析的教学环节,让初中学生能够在了解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历史,以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的目标。文章认为,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向优秀的历史人物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赏析的主要策略。如果我们能够以历史人物赏析为主线,再穿插一定的历史事件,那么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就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黄海明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振江.初中历史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历史教学.2012(12):26-30.

[2]唐秀英.中学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施[J].教育评论.2013(02):38-42.

[3]赵恒烈著.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2-35.

[4]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5-32.

[5]曹晔.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探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9:39-43.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问题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初中历史课是一门独具趣味性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历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前,初中历史教育还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师生要共同努力。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具体整改措施增强初中历史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教学现状 解决对策

初中历史是一门趣味性十足的课程,从现代社会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从中可以学到各王朝的兴衰变化、人类的工业革命,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讲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义务教育中,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的重要学科,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初中历史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扩充新的历史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更易掌握和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面临很多困难,教学目标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限制,严重阻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剖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从而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1.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通过多年来研究和调查发现,初中历史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历史课堂上以老师教学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学习,大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注重重点知识学习和积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不利。

2.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绝大部分老师认为把课本上的考试内容传授给学生就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记忆为主,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随着我国现代化教学发展,部分老师的教学停留在使用插图的落后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手段需要进一步应用和加强,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致使我们很难达到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3.不重视课堂外的学习和积累。

初中历史作业一般较少,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由于历史学科不是主要学科,因此课下同学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兴趣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需要日常学习和积累,课堂上的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课外思考和学习,势必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果[1]。

二、解决初中历史现状的实施措施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筑建和谐教学环境。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一方面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将时事政治、历史大事、社会新闻引入课堂上,逐渐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新闻、热爱历史的兴趣。

2.学会看书,从书中找出答案。

初中历史课本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课本上的内容从古至今涉及广泛,学生应该学会看书,从宏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把握,这样做事半功倍,有利于历史学习。首先,看标题,目的是了解每一章节讲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其次,看标题注释,了解每章内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再次,看文章最后的问题,通读课本时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边阅读边做标记,将文中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

3.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网络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课堂上。历史老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擅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当前,绝大部分初中生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基于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播放影音资料的形式,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3]。

4.扩展历史教学空间。

历史来源于生活,历史是在人类长期生活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如针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与我国都将举行大型阅兵活动,通过阅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牢记光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辱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学科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整改措施有效解决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作者:江越盛 单位:建瓯市房道中学

参考文献:

[1]戴羽明.挖掘历史教育的内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7).

[2]黄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开展[J].中学历史教学,2008(07).

[3]张宏杰.普通初中推进历史新课程的现状与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7).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生涯有感探析

【摘要】

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历程,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要体现情感与智慧的魅力。

【关键词】

终身学习 业精于勤 热衷 科研 情感教学

生命如花,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二十载光阴伴随三尺讲台匆匆流逝。回首教学生涯成长之路,感慨万千。

一、终身学习,业精于勤

二十年前,我满载着丰硕的专业知识、满怀着对教育事业无限美好的憧憬走上了工作岗位。“学然后知不知,教然后知困。”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要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它不仅指历史、文学、地理、哲学等专业知识,更包括人文精神、文化视野、精神理念、道德观念。“终身学习,学习终身”,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就树立起这个教育观来提高自己、鞭策自己。我如饥似渴地从大量的书籍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从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我还研读了大量的历史专业书籍,关注历史学术发展动态,不断充实、更新专业知识。如今,我考取了教育硕士继续深造。有这样一句诗“如果是火山,就不必计算何时喷发,亿万能量的积蓄,怎能没有期待中的升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理想与激情在事业中获得升华。

二、热衷科研,锐意创新

1.新课程伴我成长。

“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新课程改革如春雷一般催人奋进,震撼着每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有心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如此等等教育新理念如雨后的春笋,令教育这片圣土生机盎然。身处其中的我如沐春风,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其中的精华,体会着其中的奥妙,同时也感悟到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与事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才是人生有价值的追求。学习历史可以明理启智,鉴往知来,历史教学更应该是最富创造性的一项事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生命。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就在铺路!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我都一如既往,绝不驻足。我奋发学习新课程理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用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找到一种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教以来,我参加了很多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省级历史学科科研课题“情境教学研究”“主体性教学研究”“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冰心老人写过这样的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科研之路很艰难,需要一种创新精神和一股持之以恒的耐力。但科研课题的参与研究也成为我的迅速成长捷径。

2.让教学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一个老师能否受欢迎,就看这位老师是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的学生。正所谓“爱其师,信其道,乐其友。”只要他能感觉到你的爱,他也必然会爱你,爱听你的知识,爱做你的朋友。我认为,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科学把握和灵活运用,博学而富有创造力是凸现魅力的根本;对自身人格修养的深度挖掘和全景展现,理性而富有亲和力是形成魅力的保证;对学生个性行为的深入了解和动态研究,灵活而富有适应力是形成魅力的依托。我曾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他们写好后,我给予了总结和整理,学生的心声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蔼可亲,走进学生的生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朋友。学生需要鼓励,不讽刺挖苦。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善良、有爱心,人品好,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我把学生的心声放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赏识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尊重和理解像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草地,他们会让它繁花似锦;给学生一份信任,他们会感悟出人生的许多道理。教育若能达到“启迪心灵”的境界,足矣!每个人都有权利使自己成为人类认识领域中的一个开拓者。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走近学生,这才是我们做教师的真正含义。这种民主、平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我的教学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从教二十载,蓦然回首,谈成功尚早,但也的确感悟到勤奋与毅力能为生命之树增添不少新枝嫩叶,也更加坚信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生活哲理。在学与获之间,我懂得了“风雨中那点痛算什么”,也认识到了“踏平坎坷成大道”实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道风景,也更为真切地体会出了“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深刻内涵。作为人到中年的历史教师,我要继续虚心学习,吸纳百川,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精于积累,形成风格,超越平凡、超越自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让古老的历史与生动的教学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散发更鲜活的魅力!

作者:韩丽华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礼记•学记.

[2]新东方经典语录大全.

[3]冰心散文集.

第五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简析

【摘要】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是哺育中华民族茁壮成长的精神养料。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营造尊重历史、学习历史的氛围,这对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而历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应当走在前列。文章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探究式 教学

古语云:“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由此可见,我国古代读书人注重对历史的学习,知道借鉴古时的兴衰来考量今世的得失,以至于国家的盛衰和民生的休戚。中国古时历朝历代均设史官,专管撰述本朝历史、收集整理前朝史籍,这仅是官方正史,若加上散佚民间的“稗官野史”,中国的史书真可谓浩如烟海。这是先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个人就算穷其一生,徜徉史海,也只能窥见其冰山之一隅。然而,当今社会人们对历史越来越淡漠,在享受现代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对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却惘然不顾,就像《韩非子》中买椟还珠的郑人,舍根本而逐尾末,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历史教育的薄弱,以及长久以来对历史教育的忽视。初中历史一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底下听。究竟听没听,听进去多少,谁能知道?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把讲课内容复习了一遍又一遍,学生却在下面各干各事,或者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主体不是学生反而变成了教师。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要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被课本中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彪炳史册的壮举所吸引,积极主动地探索广袤的历史原野。

一、转换学习主体,提升学习激情

1.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

在课堂上,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所有教学内容都以小组为单元:将学生分成若干人数相等的小组,分组方式可自由结合,或者根据座位而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多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每个小组给出相应答案。当各个小组的答案不尽相同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应引导小组之间进行探讨。因为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种,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成理,教师都应给予他们鼓励和鞭策。久而久之,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协作能力。

2.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应当是生动地跃然于纸上,甚至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历史剧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收获丰富的历史知识。不妨将这种形式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自主排练历史短剧,让他们穿越至古代,让他们也成为心中的英雄,通过揣摩人物的心境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这样的学习是实实在在的,就像很多课程会安排实践环节一样,表面上可能会浪费时间,实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举行历史故事会

很多史书仿佛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何不回归历史本身,将厚厚的历史课本看成一本历史的《故事会》?那里面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考试知识点,而是从古蜿蜒至今哺育无数华夏儿女的黄河,是羽扇轻摇、空城抚琴的卧龙孔明,是为国操劳一生的总理和布满黑压压人群的十里长街。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所读的历史故事,还可定期举办历史故事大赛。

二、批判学习历史,提高学习效果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也是如此。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全世界为数不多没有出现历史断代的国家之一,这是每个中华儿女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历史传承和延续的重任也相应地落在肩上。然而,许多历史事件距今时间久远,由于战乱等原因导致史籍散失,或者其间以讹传讹流传开来,它们的原貌已经难以辨别,现在流传的说法或现有典籍的记载或许与真实的历史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通过大量查阅资料来找到能够令自己信服的真实历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批判地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具体历史事件的脉络,而且要加入自己的思考,结合相关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环境,探讨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很多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历史人物,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会怎么做,体会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

三、以人物为中心,把握历史脉络

我国历朝历代的史书大体可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类,前者像《资治通鉴》,后者最为著名的有《史记》。然而,初中历史教科书根据时间顺序编写,教师讲课也大都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通过对著名历史人物一生的研究,来掌握这段时期的历史概貌。所有历史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所有历史事件都不可能脱离人而单独存在。基于这种联系,通过重要历史人物来还原历史是可行的。这种学习方式的实现,需要学生围绕选定的历史人物大量查阅资料,因为现有教科书往往只是对重要历史事件做笼统的介绍和梳理,而对历史人物生平的描写用墨极少。通过这种方式恰恰可以起到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抓住人物特点慢慢展开历史这幅画卷,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读者看到了少平、少安两兄弟起伏的命运,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真实写照。

四、综合多门学科,开阔学生视野

学习历史这门课程要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其中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就是语文。中国古代的史书都用文言文书写,学好语文尤其是文言文,将会对查阅史籍大有裨益。此外,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不仅彪炳史册,而且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如果能够理解诗文本身,将进一步了解历史人物。例如,曹操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其名作《观沧海》中的一句,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昂扬进取的精神和经天纬地的雄心壮志。那么,这首诗是何时何地所作呢?在语文课中学到,这是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剿灭袁绍残部后,在归途中登上碣石山所作,这次战役的胜利为他转戈南下,继续实现统一中国的夙愿打下了基础。因此,当时的曹操心绪难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自己的满腔豪情寄于诗文之中。在语文课上学习这篇文章,也能得到颇为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总结

历史这门课一直以来都是以副科的形式出现,学生不重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导致教师的态度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学习方式所取得的结果差强人意,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情怀的培养毫无帮助。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摸索,在课堂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潘静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技巧研究

【摘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始终是关注的重点。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历史基础性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教育。历史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抓住教学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技巧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对此进行简单地论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技巧 研究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历史教材语言越来越简洁,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比过去,初中历史教师就会发现,历史教学越来越好教。同时学生也逐渐产生出一种好学的心理。但是事实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历史教师还是没有认识到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教师没有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认清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并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技巧,灵活应用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

一、运用信息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其中涵盖的信息也非常多,上下五千年,纵横世界各地。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初中历史教学信息量更加丰富,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历史信息有更深的认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信息。初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到更多的信息,信息可以是关于人物介绍、历史事件回放,还可以补充背景信息。教师利用现代手段将搜集的信息为己所用,有效增强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同时,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可以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强化自主设计,合理性。在教学课件上尽可能自己设计,并加以应用所搜集到的资料,通过教学软件进行编辑。当然,教师还可以对成品可见进行改造,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将不适合的信息删除掉,促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在使用课件的时候应当注意频率。一堂课使用多少次课件,使用的时间等等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唯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信息,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出来,继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于教学中。

二、恰当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强化其思想情感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初中学生成长的必要。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将思想情感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落实到教学实践。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发展非常快,但是在思潮辨析能力方面并没有极大的提高。而初中生正处于叛逆阶段,教师强化思想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民族责任感入手,技法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增强学生的心灵震撼,并对日本的罪行产生愤慨。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向学生说明此次事件的经过,这样学生就会对日本产生仇恨的情绪。随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区区小日本能够这么侵略我国?这说明什么?在学生讨论后,就会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表示这仅仅是历史,同时肯定历史不会重演。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承担强大民族的责任。学生在接受该课学习后,爱国主义情感随之产生,思想渗透教育就会获得极大的成功。从这就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应当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思想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正确的认识,同时促进自身的成长,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开展专题教学活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简单的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当兼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重视情境的创造。促使学生能够在专题教学活动中理解,受到教育,提高认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专题教学活动。如《钢铁长城》教学,教师针对这一专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课堂上播放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取得进步,并将最新的战机与导弹、激光制导武器等讲解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对军队建设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讨论。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将自己的感受大胆的说出来。采用专题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观看演示过程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随后就会产生出自豪之情。在这样双重的影响下,学生就会对保家卫国产生信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胸中满满是豪情。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专题教学活动的模式,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性的作用,促使学生迅速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更好学习历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抓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阶段学生成长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活动。初中历史教师掌握教学技巧,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高小乔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棋盘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17(07):499-550.

[2]金向东.顺应课改,激活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之心得[J].新课程学习(上).2013,15(05):550-551.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人格塑造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

心理学教授指出:教师素质好可以使本来具有人格缺陷的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教师素质低,也可以使学生的人格扭曲。人格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用人格来塑造人格。在现代社会里要使学生的人格具有开放、多元的特质,教师首先要有一种相对的观念。另外,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建构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情谊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首先是信赖,教师要信赖学生,相信学生的善性和发展的潜能,学生才愿意表示出他们真实的感情和思想,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会接受他们;其次是自由,自由的气氛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在的智能;最后是尊重,要使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在批评他们而是在了解他们,如此才能培养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二、挖掘教材资源,借助杰出历史人物强化人格教育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视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积淀了深刻的人类经验,在学生的人格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魅力。霍去病取得打败匈奴的战功,却拒绝汉武帝为他建造的精美住宅,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情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为了抗日事业英勇就义的报国之志等等,都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素材。同时,要注意历史上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的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对崇高或卑劣的、优秀或丑恶的灵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激发学生对文明的赞赏与自豪,对破坏文明行径的愤慨,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产生崇拜英雄、鄙视小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课堂的情境化

今天的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区别在于体验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一个愉快的表演与体验的舞台,课堂情景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尽可能地创设丰富多彩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充当历史的当事人,与他人合作,“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体验。只有回归到历史情境之中,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在寓教于乐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过程,“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四、总结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

作者:林梅 单位:重庆市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初中教育担当起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任,初中历史教学也在积极的探索创新,从教学理念方向进行转变,积极培养初中生的历史问题意识。读史使人明智,历史记录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经历了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也渐渐走向朝代的衰败,这些历史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成长,现代的初中历史教育就是要让初中生铭记历史,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才能让初中生对历史知识更加感兴趣。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理念 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纵观历史的长河,无论是世界发展史,还是中国发展史,每个民族的发展都充满了跌宕起伏,和平的盛世下蕴藏了危机四伏。总结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之后,不难看出,每个开创了盛世的统治者都是吸取之前朝代灭亡的经验教训,之后励精图治、居安思危,才会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受到拥护,有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比如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开元盛世和经历贞观之治的唐朝;汉朝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文景之治,无一不是统治者以民为本,借鉴历史,具有历史问题意识才有的盛世。细想后我们还会发现历史上有很多昙花一现的国家,比如荒淫无度的隋炀帝杨广,每天酒色取乐,又加重徭役致使隋朝强大的根基毁于一旦。而且清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闭关锁国更是让曾经辉煌的中华民族走向了被剥削压迫的命运。所有国家的发展经历了权力的无限膨胀到腐败、由和平盛世到民不聊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更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今天社会的发展现状,学会以史为鉴,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安居乐业,很多初中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受到父母和老人的宠爱,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忧患意识,是大多数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初中教育要培养初中生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组成国家的一份子,对社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影响作用,每个人都要有忧患意识,做到从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中预见到危机,我们的初中生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可是传统的历史教学老师仅仅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介绍一些历史事件,让同学背诵历史事件的发生年限。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学生们对历史知识有问题意识,他们才能够带着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去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够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要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历史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能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学习历史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问题意识由此产生。所以,历史老师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知识。想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历史老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历史老师可以顺应当前信息科技的发展,把传统的以课本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方式转换成更加有吸引力的历史短片或者视频。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视频,像《虎门销烟》、《中日甲午战争》。这种方式可以把同学们带人历史的情景,让我们的初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通过丰富学生视觉的方式来帮助同学记忆历史,这样同学们对历史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才可能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2.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尽量多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完全由老师讲解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取老师讲解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想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开始独立思考,形成问题意识。老师要想有效的引导学生就要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老师可以在上课讲解知识时留下一部分让同学们主动的去探讨,让同学们一起讨论最后分别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对其他人发现的问题有什么看法,这样在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越来越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其次,老师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为重点,如果老师在教学内容中以自己为主导,学生只能是完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自己的想法,也就不可能会有问题意识。所以老师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是起到辅助作用的,鼓励同学去发现问题,并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符合现代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的要求,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这重要的意义。现在的历史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使命,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胡延芹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抚松十中

参考文献:

[1]陈风俊.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47).

[2]方海宁.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田秀娟.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师,2010(04).

第九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作用研究

摘要:

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源泉,是学习、论证历史的依据,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运用史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关键词:

史料 初中历史 教学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源泉,是学习、论证历史的依据,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在(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教学中,学生要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和历史文学作品等。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影像等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史料。史料让学生多了一种了解历史的方式,多了一种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多了一条提高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力的捷径,多了一种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史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带着浓厚学习兴趣进行课堂探究,各种思想火花碰撞,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一些恰当的史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教学八上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引导学生看《圆明园的海晏堂》: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从清康熙至咸丰帝,历经六代帝王,历时一百五十多年,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造了举世闻名、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不仅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还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既糅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又大胆吸收了欧式建筑艺术的风格,建造了海晏堂、远瀛观等一组带中国风格的西洋楼,可谓中西合璧,堪称一绝。这幅图就是海晏堂。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的扇形水池正中设一座喷水台,南北两岸则设12石台,台上各坐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生肖像。其中,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北岸则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两小时),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但现在圆明园还在吗?我们还能看见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吗?还能看见十二生肖铜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的场景吗?再引导学生看《焚烧后远瀛观和大水法的残迹》: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残垣断壁,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为什么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成今日如此残败的景象?是谁造成的?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一对比,学生的兴趣立马被激发,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上,就会积极看书,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进入学习情境。

二、再现历史的情境

历史课堂上学生接触的不仅是一些死的文字资料,而是“鲜活”的历史,通过史料将历史“复原”,将时空距离拉近了,学生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受久远的、陌生的历史,感受当时人的看法和感情,再现历史情境。如八上《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重点是南京大屠杀及认识。讲到“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斯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我引导学生看《日军砍杀南京青年》、《日军把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将赤手空拳的中国青年押往南京郊外集体屠杀》、《百人斩》,接着,让学生观看一段影像资料,这则影像资料真实披露了日军占领南京后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居民这段悲惨的历史,在观看这段资料的时候,教室里非常安静,有些学生流下了眼泪。之后,我让他们谈谈感想,有些学生说,看到这段资料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好像自己已经融入了这段历史,害怕、恐惧、压抑、愤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着图片中被日军残忍杀害的中国百姓,听着影片中婴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感受那段地狱般痛苦的日子,希望历史的悲剧不要再次重演。可见,在教学中适时穿插恰当的史料能让学生感受过去的历史,再现历史的情境。

三、突破课程的重难点

由于教材限于篇幅,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和多样性的背景知识,因此必须引入一些史料弥补教材的不足,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便于突破重、难点知识。如七下《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怎样让学生理解军机处的设立是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这一难点呢?我引用了两则史料,材料一“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与其间’”,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材料一说明军机处对于事关国家军政要事的谋划、安排,没有不全面掌握的,而材料二说明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传达抄写皇帝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再给学生展示军机处和乾清宫的图片,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一眼就看出乾清宫富丽堂皇,军机处的内部陈设却相当简单,这样,学生就能结合史料和图片,进一步认识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这两则史料的运用和补充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培养史料辨析能力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史料教学,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兴趣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并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掌握材料解析题方法,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将史料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如七下《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在评价隋炀帝时,可引用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算多”。提问:材料反映隋炀帝有什么过失?他有什么功劳呢?皮日休的评价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正确地评价隋运河的历史作用,客观评价隋炀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看问题不够全面这一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史料,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对学生史料辨析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五、加强情感教育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史料,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达到激情励志的功效,使之学会读史、学会做人。这已成为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如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材只是将战争主要经过和有关典型人物作了大致介绍,而关于当时中国士兵们英勇参战、奋勇杀敌的描述不多。我在教学中补充了这样一段史料:“有一位12英寸炮的炮长,手执拉火绳,正在对敌瞄准中,突然,头颅被击碎,血肉横飞,打到周围的伙伴,正当其颠仆之际,下面的一员立即抱着他的腰身,将其遗躯传到再下一员的臂上,然后由己僵硬的掌中,取得拉火绳,就了炮长的位置。修正目标,继续开火。……当镇远舰首陷于严重的火带中时,曾征集志愿救火人员,虽然三日舰以炮弹扫射火焚之处,而弃兵均英勇应征,毅然承担着看来几乎是必死的任务。”通过这段史料的引用,学生的脑海里就浮现这样一幅立体的图景:舰船上,弹落如雨,血肉横飞,烟火弥漫,士兵既须战斗,又要救火,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视死如归。这时,中国士兵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们,也教育了他们。学生们在史料的学习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所以,史料的运用,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再现历史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可以让历史课堂大放光彩,真正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王春阳 单位: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七下《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P16、P189.

[2]七下《中国历史》P100.

[3]八上《中国历史》P7、P78.

[4](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P5、P6.

第十篇:初中历史分层递进式教学探析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既要注重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知识的积累,也要侧重对历史知识的理性思考、评价,加强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采用分层递进式实施课堂教学,让历史的学习成为一个从史实积累、兴趣感召、对于史实理性思考评价的分层递进式的过程,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由知识认知到理性思考的渐进式过程。

关键词:

史实积累 学习兴趣 理性思考 分层递进式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化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历史人文素养在历史学习中的分量。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仍然要做到以史实知识积累为主,以人文素养培养为辅,以历史史实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意识的培养,以历史人文素养、意识的加强加深对历史史实的记忆和理性思考。所以,历史教学应采用分级式、层进式教学为好,应让历史的学习成为一个从历史史实的积累到历史兴趣的感召再到对于史实理性思考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由知识认知到理性思考的渐进式过程

1夯实历史知识积累,拓展知识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的学习首先是史实的积累,因为历史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学生记起来头疼。但无论教改怎样改,教师怎样变花样教,历史史实知识的记忆、积累这一基础认知任务,都是首要的、必须的、不容改变的。只有夯实这一基础,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整个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现象及发展脉络,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当然知识学习积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初中历史课本采用的史实展现的顺序是中国、世界,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顺序清晰明了、体系性强。例如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就可以按文本从抗日救亡运动的爆发到全国抗战的开始到国共合作抗日再到抗战的胜利这个顺序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按时间先后,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整个恢宏的过程。但是也可以把整个抗日战争过程按共产党、国民党两个体系学习他们各自抗日的过程,当然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国家的抗日的行动如美国、前苏联等。其实历史教学有时可以不采用文本顺序,可以采用同一时期讲解世界各国的相关联的事件。例如讲解1919年发生事件:巴黎和会召开,各国瓜分势力范围;中国这时军阀混战,发生;苏联这时正是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开始等。再如1945年发生的事件有2月雅尔塔会议、7月波茨公告、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中国国共重庆谈判、10月10日的双十协定等。这样讲解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大历史知识的经维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积累的方法可以采用历史事件提纲式,也可以采用故事关联式;可以使用卡片分类记忆,也可以采用历史事件记录袋;可采用史实讲解记忆,也可采用历史事件讲座等。只要能够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以夯实的方法都可以灵活采用。

2以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学科。新一轮课改所用的教材更是史实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任务之一,摒弃过去教材只注重历史事件,而是以简单的历史事件辅以更为具体、详尽的历史资料,突出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化,让历史事件、人物成为立体的,富有3D效果。例如,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章节时,要了解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查禁鸦片和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的概述。同时要结合前面林则徐上书内容“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来讲解。通过他的言语展现可以让学生了解鸦片对国家的为害之巨,了解他的忧心重重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不单是名字而已。在介绍虎门销烟过程后面有当时的情景描写,展现了林则徐的坚决、人们的高兴、销烟场面的宏大。当然如果再加以视频播放辅助展现,效果会更好,下面的浮雕画面的照片也起到补充作用。形象化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感性化的心理兴趣,从而记忆更牢固。再如,学习《西安事变》章节时,文中介绍1936年12月12日张、杨二人在华清池逮捕,逼蒋抗日。如果结合前面小字的张、杨进谏、的斥责、学生的游行、一名东北学生的言论等,补充张学良退入关内,就能理解张、杨二人为何兵变。后面介绍事变后各界的反应,可以补充相关的故事内容,生动的故事,更能激起学生兴趣,让他们自己想去了解为何不杀而以和平手段解决,这样对事件了解更透彻、完整。

3增强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个性化解读

学习历史不仅使学生拓展知识面,了解过去的人物、事件、社会状况,还要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自己的认识、理性的判断和个性化的解读,做到以史为鉴,正人正己。每段历史都有它产生的条件、原因,发展的趋势。教学时要让学生明了历史的整个过程,要培养他们通过已有的资料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文本如果不详尽,要加以补充相关资料。如果学生能解决的,尽可能地让学生去自己完成。例如,学习《》这一章节时,学生既要了解国内的社会背景,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背景,理清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国内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北洋军阀内战不止,社会混乱,人们有反抗的愿望。国外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加速对世界的瓜分,特别是对中国,这是爆发的导火线,这次运动是对列强反抗的直接表现。教师可以补充巴黎和会上的相关内容如过程、各国代表争论情景、中国代表的表现等,还要补充爆发后各地的情况、对各阶层人们的影响,特别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资料,让他们依据这些资料自己理解的伟大意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说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学生对于这次运动的影响的解读也会多元化,如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学生运动作出了模范作用、展现了新兴的工人的力量等,这样才能训练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4总结

历史教学既要遵循历史本身的教学规律,侧重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也要侧重对历史知识的理性思考、评价。教学实施时就可以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还原历史史实,解读历史史实,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

作者:金英花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