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探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探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探析(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对策探析

一、重视历史事实与历史理论

初中的历史教学着重于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大多也着重于传授历史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对历史理论的传授。其实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对理论的传授是必要的。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可以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它贯穿世界近代史的始终。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其发展,这就出现了17世纪到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出现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出现了19世纪60年代新一波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过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出现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在讲世界史之前先讲明这个理论,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学习历史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的重点只放在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上,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可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为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进行鲜明的对比,培养学生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荣。又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可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居里夫人、布鲁诺、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教材的能力。

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重点。教材是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教书而是教学,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所以必须教会学生去阅读教材。怎样做呢?1、教会学生利用图表加深对史实的理解。中学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是重要的素材。2、充分把握关键词、扣准历史概念、横向迁移知识、掌握章节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3、重复词和序数词:抓住这类词可以建立同类内容的专题知识体系。4、关联词:关联词表示事物间的联系,有助于深化认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点、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四、中学历史教学要与现实的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历史教学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初中阶段是学生求知欲特别强的时期,他们关注的事情的范围比较广,大到国际国内的时事,小到校园的小事,他们都想关注;但是,他们的功课压力比较大,业余时间比较少,接触面比较小,能够了解的东西也就不会太多。这一点,正好为我们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发挥用武之地的空间。为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充分关注时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去唤醒人们对于历史的重视。

作者:谷碧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杨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有不少的初中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中有不少人不清楚为什么学习历史,这也造成了他们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现象。另外,由于在中考的时候,历史科目所占的分值不高,历史教学中的形式又比较单一,这也使得不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没有兴趣。所以,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所在,让学生拥有一个正确清晰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的学习,这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带有悬念的内容最能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也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设置悬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有些知识点是相关联的,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准备讲解下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此时设置一个悬念,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由此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是较好的。

三、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讲述一些历史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学生甚至对历史故事感兴趣,这往往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要确保讲述的历史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教师可以对讲述的历史故事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可以对此进行评判。

四、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轻松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十分有益。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有故事会,也可以有辩论会,也可以组织竞赛的形式等等。参与课外活动,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作者:张辉 单位:梅河口市外国语学校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有效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冲破教学重点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碍于学生的基础,很多知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转化为真实情境,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需要建立全面的唯物史观,而这点对于刚上初中,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课之前,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将历史情境再现出来,辅之以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的目光成功地被多媒体所吸引,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去关注整个历史进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初中生普遍处于13岁~16岁的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虽然脱离了小学阶段的稚嫩和天真,但对周围的新鲜事物依然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贺拉斯曾经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倡导将教育与娱乐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技术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夺人眼球的画面、音频、视频等资料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更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活跃学生的思维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进程的推进,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针对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也是一笔受用不尽的财富。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表现力强,在短时间内能够产生强大的冲击作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等。例如,在讲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播放了宣布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心潮澎湃,从而感受到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延伸拓展至我国取得2008年奥运举办权、开国大典等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树立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情商教育。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情境

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这一点导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想要真正还原历史情境是不可能的,只能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情境,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授“亚非拉的奋起”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我为学生播放了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不难发现,这种视觉冲击带来的吸引力远远比单纯枯燥的讲述要有效得多,就连平日里的“低头族”都抬起了头,十分感兴趣。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并不喜欢这种授课方式,但事实上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效果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有效运用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趋利避害。(1)多媒体课件切忌过于丰富多彩,造成本末倒置;(2)注重多媒体与板书设计的结合;(3)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切莫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依赖心理,从而造成懈怠的心理。

五、总结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的确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将它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并趋利避害,相信一定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深入领会其精髓,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郭浩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中心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巧用乡土历史教材探析

一、问题提出的根源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九课的内容,也是我代表本校小班参加县卓越课堂历史课大赛的课题。在为赛课准备的过程中,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同仁们确立了课堂要围绕“体现小班课堂特色,体现历史课堂本色”这一中心。通过教学研讨,我们教研组提出了“四段三步式”历史课堂教学法,成功解决“体现小班课堂特色”这一难题,而“体现历史课堂本色”这一难题却悬而未决。在对教材不断地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课是以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主线展开的历史,但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历史,在川教版的七下历史教材中却是空白。衔接这两个历史人物之间的重要人物,就是蒙古大汗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哥哥。这个人物在川教版的历史教材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但却屡次出现在历史中考的试卷上,原因何在?因为这个人物在乡土历史教材《重庆历史》中有重点介绍。讨论到这里,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如何体现历史课堂的本色?如何补充本课空白的历史而不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乡土历史教材《重庆历史》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二、乡土历史教材的重要性

所谓乡土历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身边的历史。教育部制订的中学历史新课标规定乡土历史教学应纳入教学计划。重庆地区现行的初中乡土教材《重庆历史》一书,不仅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也注重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思维特征。重视乡土史教材与教法研究,对于推动中学历史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以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整体文物价值和现状,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三是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家乡的历史与祖国历史之间的血脉关系,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乡土历史教材的现状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一直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在我国历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学时间约8课时。但老师很少结合中国历史课讲授这方面的内容,原因何在?主要源于乡土教材在中考中所占的有限分值和试题类型。总分为50分的重庆历史中考试卷中,乡土历史的分值仅有5分,而且多是以简单的选择题类型出现。两本《重庆历史》乡土教材共13章,中考所涉及的内容不超过4章。这直接导致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历史教师只是浅尝辄止,仅仅是以中考所涉及的几章内容为主的知识勾画。

四、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误区,以及为了体现本次赛课“卓越课堂”的宗旨,本组同仁们在不断地磨课、反思、整合过程中,采用了“三三制”的教学法,即把一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统编教材,二是地方史教材,三是补充说明部分。教学中先按大纲要求理顺教材,把握主线,确定教学重点;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补充地方史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科学系统地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必须注意的是“三三制”并非机械地把一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等份,而是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中国历史和重庆历史的衔接融合,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至于出现混乱和本末倒置的后果。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和重庆历史一书不单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乡土教材中《宋蒙在重庆的争夺》一目着重介绍了蒙古大汗蒙哥攻打重庆合川钓鱼城,以及钓鱼城保卫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历史。这段历史其实是整个元朝建立过程中的一步,如果脱离中国历史的大范围而单一地给学生讲述这段历史,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段重庆历史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占的地位;而脱离了这段重庆历史的元朝建立史,就会出现零散、空洞的局面。所以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段元朝的建立史才是英雄辈出、风起云涌的血泪史,才是我们身边的可触摸的历史。因此,本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中国历史与重庆历史进行衔接:

1.在预习环节布置实地考察任务,引发学习的兴趣

重庆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史料、文物遗址。合川钓鱼城遗址就是学习本课内容最好的实地考察基地。庄严肃穆的钓鱼城,在近千年的风雨中默默述说着抗蒙的艰辛和最后免遭屠城之祸的喜悦。你可以登上挺拔雄峻的古钓鱼城城台,领略抗蒙英雄们的忠烈风范和古战场的腥风血雨。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导入环节凸显《重庆历史》相关内容,引发学习的探究性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通过视频《合川钓鱼城保卫战》简单介绍钓鱼城长达36年的抗蒙历史,给学生一个熟悉亲切的开始。然后教师提问:“你去过钓鱼城吗?”因为预习环节有实地考察的任务,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提问:“这里上演过怎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探究根源的积极性,将这段重庆历史自然地带入整个元朝的建立史中。

3.在补充史料中插入重庆历史,引发学习的生动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补充是对课本重难点知识的有趣解释和深入拓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处补充史料中插入重庆历史:一是在教师讲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汗国时,补充史料“蒙古汗国疆域及四大汗国的形成”。在这段讲述中,教师实际上就是通过介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引出蒙哥其人,既点明了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三者的关系,又明确了元朝的建立过程。二是教师介绍忽必烈生平时,补充一段忽必烈选封地的趣闻。这样故事性的衔接,不仅能自然地由重庆历史过渡到本课的重点内容“忽必烈的汉法措施”,而且轻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目的学习中,还解决了“为什么忽必烈要学习汉法进行改革”这一疑难问题,可谓一举数得。

4.在情感升华中插入重庆历史,引发学习的思想性

在讲本课“文天祥抗元”一目时,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升华的机会。我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问:“在元灭南宋的过程中,遭到了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重庆钓鱼城作为抗蒙的前沿阵地,涌现出余?、张珏、王立等抗蒙英雄。在南宋的抗蒙英雄中,有人写了这样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知道他是谁吗?”以重庆历史中涌现出的抗蒙英雄切入文天祥,将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英雄提到与耳熟能详的文天祥同等的高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激发学生作为重庆人的自豪感,这些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有条件收集到。但是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的厚重的历史内涵,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

作者:涂德兰 李娟 单位: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小班实验学校

第五篇: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一、认真做好课堂生活化的准备工作

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必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初中历史课程发展时间较短,被列为中考科目的时间更是短暂,所以,历史课程在初中整个课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学生和老师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重视教学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解说与分析,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师的工作态度也越来越差,教学效果一直不乐观。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将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课前准备工作必须做好,首先是教师准备工作,根据教学内容做好课堂设计工作,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当中。其次是学生准备工作,预习是学生学习每门课程的必备工作,只有做好预习工作,我们在课堂中才能更加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历史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本的认识水平出发,抓住生活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选择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素材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定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老师教学过程简单,形式多样化,学生掌握知识快,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总结

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将历史课堂生活化,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学校的教学效率同时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程思鹏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第四中学校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探究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历史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图片、视频、声音、影视剧及投影等各种教学资料,创设出生动、形象、具体、感人的历史情境和教学氛围,从视觉、听觉、感觉上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和氛围中感知历史,学习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真挚的情感和语言调动和烘托课堂气氛,创设历史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历史中的人物命运、壮观场面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历史学科的魅力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要将情境教学融入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电脑或者其他的教学设备,但应使所创设的情境与教学主题相对应,创设的情境应生动形象,以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思考历史,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严格围绕教学目标,不能够偏离教学主题,设置的情境不能过于庞杂。同时课堂上,应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交流和讨论,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二、应用历史小故事吸引学生

对很多初中生来说,历史学习相对枯燥乏味,所以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改善历史课堂气氛,纠正学生在认识上对历史学科的误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教学来说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及观察发现,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上灵活运用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语言及行为讲述含有正面寓意的历史故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历史成绩。因此,历史故事的运用对历史教学的成效来说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故事的适当穿插,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拓宽其涉及的知识范围。初中一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中涉及了很多性格各不相同的历史人物,要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准确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何克服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江西省宁都县第二中学刘小平将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例如,对“鱼腹丹书”及“揭竿而起”的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陈胜、吴广的英雄事迹,亲身感受起义当时的轰轰烈烈;对“四面楚歌”及“鸿门宴”的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并对刘邦、项羽两人的性格特点加以了解,为之后分析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奠定基础;对司马迁在艰困环境下进行《史记》创作的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感受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挑战命运的伟大精神。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有必要将课堂变成“故事会”现场,引导学生放松身心,进入故事并就故事进行探讨,从而深入掌握相关知识,记住历史人物。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以板书或讲述的方式将枯燥琐碎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热情,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各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可以通过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神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主观学习历史的动机逐渐增强,最终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再加上文字说明或配音解说,能够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全新感觉,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以教师教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章节为例,这个章节如果仅仅学习课本中的概念和历史事件,学生将难以从历史中吸收更多知识。在这个章节的教学中,学生依旧要从课本以外寻求知识理解。有些学生认为明朝的社会制度更先进,清朝走上了使人类历史倒退的路;另一些学生则认为清朝的繁荣有它自身的原因,否定清朝统治是拒绝满人统治中原才故意扭曲事实。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的学习小组。先将明朝学习小组分为研究经济、军事、文化、制度等数个学习小组,再将清朝也如此。两个辩论小组互相争锋,谁提出的见解有理有据,能驳倒对方的观点即获得胜利。竞争式的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学生们会为了获得胜利自主吸收大量历史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之间展开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擂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更加生活化,充满了趣味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培养,拓宽其视野,历史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思想观念与教学方法,只有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开展教学,才能克服历史课堂低效化,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刘小平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二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创设情境分析

一、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进行情境教学。

角色扮演是历史教学中创设情景的一种新方法。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塔尔在《中学教学法》一书中这样定义:“角色扮演是通过某个场面中,参加者的角色扮演而使表演人和观众了解这一场面的未经排练的戏剧表现。”例如我在讲授《》一课之前,让学生自主预习,查找康有为梁启超相关事迹,了解之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康有为或梁启超,你会怎样向光绪皇帝上述,会怎样阐明你的主张?”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热情,学生个个都兴趣高涨,人人都会积极参与,课堂上自然思维活跃,学生大胆发言,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妙语连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掌握了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展现历史情境。

直观教学是创设历史情境最主要的方法。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体,尽可能多的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例如讲解《开国大典》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况,深切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例如学习中国的《国防建设》一课时,可以播放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阅兵仪式,让学生在掌握国防建设发展历程的同时,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新中国国防力量的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再比如学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我出示了能反映经济大危机的四张图片:《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队》、《因没钱付房租而靠在绳索上睡觉的难民》、《因为破产而出售汽车的资本家》和《资本家销毁大量产品》。通过对图片中情景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这次经济危机的感性认识,大量工人失业,百姓生活痛苦不堪。并且感受到此次经济大危机中灾难最深重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从而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三、让学生走出课本,参观历史文物或遗迹。

学习是不能离开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现实生活是学习历史特别有效的学习方法。将空洞的、久远的历史内容转化到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等比较真实的情境之中。这也是中学历史情境教学法当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可以参观各地一些历史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和考古现场等。我们讲到八年级的历史时,就带领学生参观了纪念馆,吉鸿昌纪念馆等,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了解不多,对当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也知之甚少,通过参观本地的纪念馆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段历史,感觉到历史人物就在我们身边,对当年的历史不再感到久远和陌生。这样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感受真实,记忆深刻,理解准确,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能得到更好的落实。

四、创设连贯的故事情境,体验历史。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系列连贯的故事情境,采取多种方式把握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思想情感置于特定的历史内容情境之中。例如我在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时,运用了原张家口市委书记胡开明的生平故事贯穿于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胡开明的人生经历来映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原来空洞的会议内容变得有血有肉,特别鲜活。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感受其伟大之处。

五、总结

总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用理性的科学的教学态度、感性的新颖的思维方式,在历史课堂上通过不同方式初设情境,再现历史,让孩子们切身去体会人类曾经走过的昨天,无论荣辱兴衰,都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广大历史教师只要用心思考,用爱教学,一定能激励学生感受历史,珍惜现在,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李云霞 单位:张家口市第十九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应用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依附于历史课本,大量的文字和少数的配图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聊,长期这样进行教学,严重的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多媒体的出现,教师要好好利用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从而提升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图片、动画和视频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化》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繁重的文化、绮丽的作品。跳出书本的限制,初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中国古代文化作品,如:出土的青铜物图片、张衡地动仪的模拟图片等。通过教师展示的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教师还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丰富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放松身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解决复杂问题,让历史知识能够整合出现在学生面前

初中历史课本不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划分学习的,而是按照学习主题进行划分的,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容易把历史事件的先后时间记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以事件时间的顺序画出纵横表格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方便学生的记忆,对事件发生也能够有一个先后顺序印象。所以,初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整合历史知识点,方便教师教学。

三、总结

初中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最大作用,方便教师教学,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蔡海伦 单位: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第一初级中学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优化浅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人们对于一些事物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情感,而在历史教学中,是引导学生在今后对事物的正确评价。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应试教育,主要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而忽略对于学生情感的教育。对于现代初中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一定的活跃精神,使得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失去积极性,因此根本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历史课堂中融入的情感教育。二是现在的社会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使得学生对于历史上的一些美德不能够很好的去崇拜、学习,反而是嗤之以鼻,最终导致历史情感教育不能够正确的进行。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的去解决,让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融入感情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

二、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1.播放视频,提高学生的激情感

教师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师教学,例如幻灯片、电视、电影等,通过视觉和听觉上影响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那段历史。通常教师在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掺杂自己的情感,但有些也有可能误导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直接灌输自己的情感,应该通过一定的视频短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于一些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与课堂相关的材料,尽可能的给学生诠释那段历史,充分激发学生的激情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2.模拟情景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历史的教学,初中老师要积极的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充分的体会那段历史。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那段历史,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评价。通常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取高分,对于历史知识,只是枯燥的对其进行重点讲述,然后要求学生对于重点历史进行背诵,完全忽略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不能够从本质上完善初中历史教学。其实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教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让历史教学告别枯燥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融入真挚的感情,例如在学习中国红军抗日救国的那段历史中,教师不应该单单的让学生记住一定的年代,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不忘国耻,学习前人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红军走长征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红军不怕苦的精神。通过这样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奋斗精神。

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历史教学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无形中也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在对历史朝代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历史人物的搜集,然后在课堂上上与同学一起分享。而在进行诸子百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熟记各个学派的特点,然后让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学术争辩,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通过这样做,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如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以情动情,熏陶学生的情感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要结合一定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到满腔的热血,引发学生的热情。例如在讲抗日战争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除此之外,历史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声调,确保课堂的气氛,再讲不同的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以不同的声调来进行。这样,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气氛中,感受到鲜明的对比,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真挚的感情。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对课堂的内容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初中历史课堂能够更好的进行,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得到更好的情感教育。

三、总结语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奋发图强的精神,在今后更加的努力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此外,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要渗透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情感、自尊心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情感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作者:朱鸣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第十篇: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浅析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初中生对历史课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等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根源主要是教师的认识不足,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剖析,这样的教学方式牢牢地将学生与书本链接在一起,他们失去自由的思考空间,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相结合,课堂生活质量很低,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且将学习当做自己的一大乐趣,但是现在的教学方法往往脱离与学生生活的连接。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个崭新课题,教师要对生活化教学采取一定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下生活化教学的思想。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要求我们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

二、采取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贯彻落实历史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初中生需要生活化的充分教育。

初中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历史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生活是真实的,在这个社会中,学习与生活是密切连接在一起的。很多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的教学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三、如何进行历史生活化教学

1.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创造一种生活化的教学就必须首先在思想上进行积极转变,但是在我们看来,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不如外国学生,这是由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传统的教师教学观念在教育方式上有很大问题,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断开学习与生活的连接。在新教育模式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要改变原有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潜能,更容易探索出一种更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仅有教师生活化的教学是不可以的,学生要有充分的学习热情,只有自己有了学习的热情,才能让他们主动将生活与历史科目联系在一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与学生加强情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对于学生不统一的意见,应当尊重,并给予鼓励,使教学的课堂成为生活的基地。

3.创设虚拟的历史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虚拟的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一个难度较大的但是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在这其中引入一些新的历史问题。所以针对初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取虚拟情景的方式再现历史情境。例如在讲到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师,就可以虚拟历史环境,架设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唐朝子弟,根据教室座位的分配格局创造农民、商人或者官吏,然后选取几名代表,说清当时的经济状况,但是学生的表达必须符合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如一名学生是唐朝的农民,他就可以起来说:“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的农耕工具是曲辕犁,灌溉方式是筒车,这使得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这位学生的表达中就突出唐代农具改革的特点,达到历史情境创设的目的。

4.总结知识方法,发展生活思维。

适当总结能够让所学到的知识更系统化和科学化,让学生的情感体现出其独有的价值观。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地对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主要内容用“比较法”分析中国近代的一些问题及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进步意义。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而且可以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这其中增加自己的见解和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化的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在课堂上做出总结,让他们在总结过程中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畅想和困惑。

四、结语

实施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将历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真正让学到的知识为生活服务。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需要进一步解决。

作者:彭梅杰 单位: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