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效率提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利用谐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中,涉及大量的数字、人名、地名,记忆的难度很大,可以采取谐音记忆的方法进行识记。这种方法采用发音相似的词语帮助记忆,不但效果比较好,而且可以长时间储存在大脑里。
(一)组词的办法。
意思就是在要记忆的词语当中选取一个字,组成另外一个常用的词语,进行记忆。比如说,在二次革命前,袁世凯撤消了三个省的都督,他们分别是安徽省的柏文蔚、广东的胡汉民、江西的李列钧。要记忆这三个人名,就可以采取谐音记忆的办法。比如柏文蔚可以记忆为安慰,胡汉民可以记忆为东汉,可以记忆为将军。这样就比原来单纯的记忆容易多了。
(二)造句子的方法。
在要记忆的人物或地名中,取第一个字,组成一句话进行识记。比如,上海七君子的七个人分别是: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在记忆中这些人名时可以选每个人的第一个字进行记忆,将这七个名字变成“沈邹李沙史章王”,通过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些人名全部记下来。
二、利用顺序法识记历史知识
即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忆。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可以利用下面的提纲进行记忆。
三、利用归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中,同一历史事件可以放到一起进行记忆,叫做归纳法。这种方法便于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便于记忆。比如,在我国近代史上,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鸦片战争,签订耻辱条约,农民起义,袁世凯的复辟,洋务运动,康梁发动的百日维新等。在具体每一个事件中,可以利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因素进行详细归纳。
四、利用比较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这种记忆的方法是列出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近代史中,把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进行比较,从条约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在每一次战争中逐步加深的。再比方,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就会看出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五、利用活动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报告会、播放历史题材的电影、举办知识竞赛、展览等,能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活动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能把枯燥的、单调的、复杂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降低了本身的难度。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可以播放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运动,以还原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林则徐的满腔热血,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播放电影时,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问题,从而把知识进行内化,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
六、利用具体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大部分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位置,所以对于一些直观的概念就容易理解、掌握。比如在学习奴隶与奴隶主的课程当中,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二者的概念里得出这样的结论,奴隶就是被奴隶主强制进行劳动、剥削利益的人,奴隶主是生产资料(土地)的拥有者,对奴隶进行压迫、剥削。他们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代表了各自阶层的地位。这个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但是对奴隶制度,作为抽象层面的知识,很多同学难以从具体的方向进行把握。那么就要求教师要以直观的形象作为切入点,比如奴隶制度建立在奴隶被压迫、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基础上,通过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七、利用遗忘规律识记历史知识
心理学认为,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在历史课中,由于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导致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学习效率不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遗忘规律,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回顾,加深旧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比如在上新课之前,对上节课进行提问,一般时间在5分钟左右即可,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内容主要为讲过的重点和难点,看学生是否都掌握了。另外,在新课结束后,也可以对本节课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提问,并且可以通过联系的方式引入之前学过的旧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作者:顾霞萍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