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历史课本剧应用
一、历史课本剧对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使历史脉络更加清晰,人物更加形象
历史课本剧是通过历史情景的重现,把枯燥的历史文字转变成活灵活现的动作表情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加自主的了解历史问题,体验历史人物。通过课本剧的前期准备,参演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所演绎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等基本知识,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吸引其他未参演学生的注意,使他们通过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来了解历史知识,加深印象。所以无论是对参演还是未参演的学生,都是全身心感触历史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潜意识,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布鲁纳教育理论也认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原先的历史课堂上,往往是历史教师进行单方面的教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教师简单提几个问题,学生只能做出较为肤浅的回答,然后再由教师作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较为淡薄,不能很好地掌握,往往达不到教师所预期的要求。在采用历史剧本课的形式后,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为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会再产生乏味之感,只会被演出吸引,每一场景都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课堂妙趣横生。课本剧是将历史转化为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分析的对象,通过不同角色的设置表达,来更加深刻地体味历史。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便是寓教于乐。此外,在进行历史剧本的编写时,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在学生进行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收益颇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陶冶学生性情,丰富学生知识
完成课本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实践的过程,在这样的实践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把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要把课本剧演好,学生就必然会查阅大量的相关史料,细心地品味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观念,然后经过教师的指导,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剧本演出。这不同于原先的课堂学习模式,将学生很好地融入到知识学习中。此外,学生对剧本表演有了原先没有的了解,使学生整体的情操得到提高,并且有了自己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并且在一遍遍的练习中,也能够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性情更加坚韧不拔。
二、课本剧在历史课堂上的有效实施
(一)进行最佳创作
对于课本剧的制作,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一个原则,教材是课本剧的基础。在剧本创作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知识,把握重点内容,提出一些重要问题,使学生能够把握重点,避免走题现象。学生在收集资料后,必须要以课本为依托,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剧本编写。剧本编写也要符合基本剧本的要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其中包含必要的矛盾冲突。
(二)达到最优排练
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最具有导演特质的学生,然后由担任导演的学生进行核选演员并分配角色。在完成角色的分配以后,要督促学生了解剧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剧本精神。这一过程极为关键,既是完成自己演出的基础,又是完成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所有演员学生都已完成上一环节的要求后,就应该进行有效的排练了。虽不是专业的演员,但在充分了解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必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可以分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学生应该牢牢掌握自己的台词,使话剧可以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学生就应该加深对角色人物的了解,用更加细致的言行神态来表达;第三阶段,学生间就应该做到默契的配合,实现即使忘词也能灵活应对,完善舞台效果。
(三)达到课本剧的最佳效果
课本剧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课本剧之前,应该大致讲解课本内容,然后提出关键问题,很好地引出课本剧。通过课本剧,学生对之前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和问题都会形成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氛围,使课堂更加活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课本剧的最佳效果。
三、总结
总之,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新型教学模式,课本剧对课堂效果的提升作用我们有目共睹,所以,要巧妙运用历史课本剧,发挥历史课堂最大的效果。
作者:宋恩红 单位:章丘市宁家埠镇中心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研究
一、教师素质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上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体制变革后开始逐渐走向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主导地位,教师虽然在教学日常中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可以自我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但仍然主导着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决定着教学思想和主旨。学科教学的进度也仍然是由教师在把握。尤其在初中历史学科上,教师必须准确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自身要积累足够的学识,要养成足够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要有不断进修自身的良好教学态度,多方汲取教学经验,总结学习规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更直接的主导学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明白教育体系在新课标改革后,教育思想在教师照本宣科的传授到学生发挥自己自主学习能力上的转变,以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上的重要性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生成,无疑是新课标改革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初中历史学科上,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导,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着重处理,做好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思考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思维空间。
(一)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教学中,无论什么学科,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跟数学学科这种枯燥的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这点上具有相当的优势,学生在刚接触到历史这门学科的时候,很容易对一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仅仅是产生兴趣而对内容没有全面的分析认知是不够的,不仅容易对历史事件产生认知偏差,还可能会塑造出错误的观点,尤其现代化知识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搜索渠道获得有关的文献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以辨别,学生非常容易被误导。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式上,迫切需要通过精心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还原历史情节氛围,用多样化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有效的拓宽自己思想范畴,理清知识脉络,在完成教学课程学习目标的同时,也逐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立调节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想要在学生当中留下好印象,培养好的师生关系,除了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和思想人格魅力外,在课堂上与学生的相处模式以及课堂学习的氛围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初中历史学科上,教师要时常注意学生的心里动向、了解学生对于历史课程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根据学生的普遍愿望,在不影响学习效率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课堂学习的进度和气氛,让学生脑手并用,实际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单一的知识说教和内容背诵外,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做出假设的场景和可能发生的转变事件,从而分析原本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历史的必然性。科学有效的调节课堂氛围,采用讨论、辩论等学习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了自觉客观看待问题、发现并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突出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三)结合知识运用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初中时期,学生在各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都还很不完善,需要学以致用,在不断的练习中巩固和掌握自身学习到的的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同样的,仅仅只是课堂上的传授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练习解决历史学科上的各类试题考卷。适量的安排练习题和考试有助于学生的反复记忆,查漏补缺的巩固知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掌握正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想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在教师自身素质高的前提下,在教师主导课文问题情境、调节课堂氛围、课后安排测试练习的辅导下,在各个方面牵引学生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把握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发挥积极主观能动性,在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体制变革下让初中教育事业有更多的发展的空间。
作者:霍艳清 单位: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运用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的概念,最初由Brown,Collin,Dugu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的论文中提到,他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这一理论在人本主义杰出代表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中也有集中的体现,同时建构主义者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提出:“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学术界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育,因其时代的跳跃性,时常给学生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误以为历史教学的过程就是史料解读和分析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初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不擅长历史事件的思辨分析,很容易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因此通过一些变化吸引他们注意力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必要的历史情境、问题情境、情感情境的创设,历史课会更加生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使死的知识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的案例选用了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这一课包含了初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科举制,同时这一课还涉及唐人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前面两个部分的讲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第三部分打下基础。科举制学生都有印象,但是他们的认识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如何才能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深入认识科举制的活动中呢?需要有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兴趣,需要有情境和体验感让他们感受和思考。本文将通过简单介绍笔者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体现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和把握。导课:展示状元衣锦还乡的图片师问:图片描述了什么场景?想想主人公的身份是怎样产生的?(设计意图:由图片引出科举制,让学生对科举制度有个简单的了解,消除陌生感)过渡:今天的学习呢,我们以一场穿越之旅开始,感受一下如果你是生活在唐代的读书人,你要如何改变自己命运。首先呢,听老师给大家介绍剧情。(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设计为学生对科举制的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即普通阶层终于有了改变命运的途径和方法。)
(一)上京赶考中状元
1.剧情设定:假如你是唐代的一名书生,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为了改变家族命运,赴京赶考,希望高中。而最终结局能否如你所愿呢?今天让我们一起经历人生中这个辉煌的时刻吧。2.有的放矢师问:你知道当时的考试科目有哪些吗?你会报考哪个科目,为什么?(阅读课本20页的内容,回答问题)师:进士、明经考察能力不同,前途不同,难度更是不同。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足以体现进士的难度。大家都是有志向有追求的有志青年,老师很赞赏大家的胆识。3.发榜日师:如今大型考试成绩查询都通过互联网,古代科举的成绩排名如何得知呢?生答:略(展示发榜图)师:高中状元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现代人会发朋友圈,那古人如何纪念登科荣耀?生答:雁塔题名……4.感慨万千师问:高中之后忍不住感慨万千,如果生活在唐以前还有这样的机遇吗?为什么?(回顾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完善过程)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隋代(隋文帝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发展:唐代师问:科举制较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在人才选拔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具体来讲,你能想到的有哪些呢?(教师给几个角度,小组讨论整理,最后教师总结)a、对唐朝:实行科举制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b、对后世:对后世选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延用1300余年。c、对国际人才选拔:对英国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衣锦还乡谢恩情
过渡:为了感谢求学二十多年里父老乡亲的照顾和支持,在披红挂绿、锣鼓喧天、风光回乡的同时打算设宴款待父老乡亲。师问:在热闹的宴席上你准备了哪些可口食物表达你的感激之情?父老乡亲是通过哪种交通方式到达你家?他们的穿着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总结归纳出唐代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1.衣:流行胡服;流行璞头;中原的丝质面料深受边疆喜爱。2.食:流行赤胡食;中原有饺子、点心;饮茶之风盛行。3.住:住房条件有很大改善;有严格等级限制;达官贵人攀比之风盛行。4.行:流行骑马出行……
(三)落户长安归朝堂
过渡:高中状元之后,朝廷会任命官职,所以很快就要回到都城任职,开始自己的仕途生涯。1.情景一:在长安城遇见了很多外国人,甚至是同僚官员竟然也有外国人。思考:外国人可以到唐代做官体现了唐代制度的什么特点?2.情景二:有幸参加宫廷宴会,看见从没见过的乐器及风格与中原差距很大的舞蹈。(配敦煌壁画图片)思考:以上两种情景体现了唐文化的什么特点?(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尝试总结,老师引导归纳)师:唐文化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开放包容。
三、情景教学法与初中历史教学
通过对这一课内容的设计,使得整个课程内容,即科举制、唐代的生活和社会风貌联系更加紧密,各个部分问题的提出也因情境的设计而更加自然。学生处在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消除了陌生、烦闷等不良情绪,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调节了课堂气氛,因而这节课取得了和其他的课不一样的效果。当然,本课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形式上还有些单一,如果加入提前拍摄的历史剧可以加强情景代入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境教学法当然不局限于本课,可以利用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中,深圳市丽湖实验中学的张嘉茵老师设计了一堂公开课。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内容相对是难以理解和枯燥的,他们对于闭关锁国影响的理解只停留在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这样空洞的字眼上,而难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张老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将施复夫妇的家族的故事找学生拍成视频,将他们家族企业兴衰的故事贯穿整个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调节了课堂氛围,而且使学生不自觉跟着故事对这一政策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视屏拍摄过程,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议剧情和台词,这些也是建立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而由此引出的“锁国之因”、“锁国之象”、“锁国之祸”和“锁国之鉴”的思考和探究也吸引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四、总结
历史课,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不应该过于单一,应该针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境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想象力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其他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也各有各的特色,值得教室学习借鉴。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加入一些新的变化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作者:张娟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一、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的内涵
不同人透过不同视角,对历史情感教学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王亚茹认为情感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这种观点是一种典型的代表性观点,认为情感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情感教学就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以情感导向为目标向学生介绍知识与内容的活动过程。
二、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的特征
1.素材丰富性
初中历史包涵了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其中具有丰富素材的历史事件也有许多。如“世界大战”这一课,世界战争的参与国有哪些?世界战争发生的背景,世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哪些?世界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其中涉及的不仅是历史学科的知识,也包括地理知识,国际关系学等知识,而且有许多生动的图片和可播放的电影,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2.模式多元性
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包括许多,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授许多生动形象的历史知识。讲授的方法也有许多,如诗歌导入法、故事开头法等,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去遵循,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世界战争”课这节,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授课:首先课前调查,划分探究小组,确定探究的主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其次是各组确定调查计划,分配具体人员去制订计划,分析主题涉及的重要内容;最后是总结探究内容,写出探究报告。将学生做出来的成果以一定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交流。
3.目标情感性
初中历史学习的不仅是历史知识,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我们通过“世界战争”的学习来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懂得制止侵略战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是伟大的,没有反法西斯的坚持斗争,和平是带不来的。深刻地认识到战争会给国家、世界带来巨大损失,由此形成正确的、热爱和平的价值观。
三、初中历史情感教学路径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历史教学非常注重教师教授的作用,很多教师讲课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发生变化。首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转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地位与身份的转换。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师生之间没有平等可言,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教师要变为学生的“好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情感教育情境
历史教师需要具备较多的教学素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严的要求,如知识的广博性,历史教师要掌握专业的历史知识,还要及时了解历史学科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国际学术动态,只有了解并更新教育内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具备新颖性和时代性。当然,仅仅具备这些素质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创设鲜活的教育情境。历史教师不能只对历史感兴趣,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哲学、美学、书画等,便于为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并“采取多种方式,营造愉快气氛”。第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历史知识是道不尽说不完的,历史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眼前的知识,不是端给学生的这“一碗水”中的知识,更不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自身的“一桶水”,而是看到教师身后的“一条河”,教学学生自己“取水”的意识,教导学生“取水”的方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开发情感教育资源
历史教师仅仅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讲是不充分的。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全科型的教师,会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述许多课外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连,并在教学中贯穿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历史的每个重要瞬间都值得我们怀念与感动,如“新中国的成立”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学生可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感受历史的伟大,从中学会一种支撑人生发展的力量。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教师从一位“教书者”向“研究者”的转变渐渐成为学校衡量教师教学素养的准绳。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经验,并将教学中运用到的情感资源加以总结,与同事和学生分享。
作者:赖筱静 单位:漳州立人学校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图示教学法应用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数轴图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图示教学
数轴图式属于图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比较适合在讲解历史的分期、发展史以及年代起止时间、事件时使用。同时,也适用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通过回顾性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历史事件至成立新中国这一阶段的历史时,历史教师可以采用数轴图式方法,以作为分界点,将历史内容分为新旧两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讲述。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通过数轴图示从整体上掌握这段时期的教学内容,再个别记忆其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展示历史照片开展图示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展示历史照片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所学习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并能够体会到历史事件发生日期,历史人物的内心感受,进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深刻记忆所学的历史知识点。关于历史照片,主要包括两个来源路径,一是来源于初中历史教材,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在教材上配有历史照片,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历史照片,并对照片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照片反映出的深刻涵义。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照片的局限性,通过教材的少量照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进而深化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虎门销烟历史事件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更多的关于虎门销毁鸦片时的照片,也可以展示当时中国人民饱受鸦片折磨的照片,真实再现历史情况,使学生了解历史的真实原貌,且可通过联想,使学生感受时代变迁等,促使教学质量实现升华。
(三)通过对历史事件构建结构图开展图示教学
对历史事件构建结构图是为学习历史知识创造“筋骨”,通过对“筋骨”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系统化的学习历史教学内容。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巩固复习阶段,比如,在学习一个单元后,通过对历史事件构建结构图,可以对本单元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比如,总结三大战役时,可以通过下表对三次战役进行总结。三次战役一览表名称时间歼敌情况意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改编及歼敌高达150万余人基本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加快了全国人民的解放速度
(四)通过图示教学形象化抽象的历史知识
由于历史事件以及各个史实之间的关系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比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历史教师可以用图形将魏国、蜀国以及吴国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展现出来,然后根据图形详细讲解这三个国家之间发生的鼎立局面,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清楚的了解魏国、蜀国以及吴国三个国家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五)通过图示教学展现史实内部的逻辑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内部具有的发展逻辑属于教学难点之一。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现象,如果历史教师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讲解,学生可能很难准确理解教师所讲的历史事件内部所具有的发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内部具有的逻辑性。比如,在学习封建社会时期中央官制时,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将不同朝代不同的中央官制进行展示:三公九卿(秦朝),皇帝下为三公,在三公下是九卿;三省六部(唐朝),皇帝下为尚书省、中书省以及门下省,然后在三省下面是六部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脉络一目了然,同时,对于历史教师而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也避免了课堂上“说不清楚”的尴尬,最终全面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二、结语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初中历史是学生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发展情况的重要学习阶段,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尤为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特征,积极采用图示教学方法,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让历史教学内容实现简单化、概括化,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作者:耿来章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大村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模式研究
一、教师反思
(一)备课反思。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听过历史故事但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在考虑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巧妙的引出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来备课,单调的讲解辛亥革命,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这一事件,如果在讲解前能够安排一个环节,把前面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维新变法的内容简单回忆梳理一下,学生可能就会对革命背景有所了解。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得老师在反思过去旧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加入新鲜的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为历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反思。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改善教学方案,将自己的准备知识与课堂学习氛围相联系。通过反思,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对提高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比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教材内容较为简略,老师可以讲解一些战争中的事情保证内容的充实,既加强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看清战争的利与弊。如果学生持不同意见,老师也可以让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课堂可能并一定会像教师预期的那样进行,因此老师要善于观察,勤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三)课后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老师都得找出自己实际课堂和预期的差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和值得发扬的地方。虽然历史教学讲究事实,知识较零碎,但是整体考虑,事件与事件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刚接触历史还没有这样的思维,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总结积极引导学生。总之,历史老师要在课下对课上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提出更好的教学方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学生反思
一个巴掌拍不响,在老师努力的同时,学生自己也要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都说学习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学习态度总能使学习者发现值得注意的东西。学生的态度决定了其是否认真对待历史学科,从中有所领悟,也决定了其思想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通过反思端正学习态度,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其次,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很多学生学习历史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他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且每个知识点都单独记忆,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理解。作为新时代的学习者,要全面对待知识,对历史事件学会反思,有自己的见解。课本内容只是对历史时间的简单描述,因此,要走出课本,多了解历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深刻理解历史,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进步的精神。最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要在反思自己原来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找寻设和自己的方法。比如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前熟悉所学内容,查看相关资料,储备一定的知识,课后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反思摸索的,及时找出学习方中的不足,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共同努力,实事求是,告别形式主义,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老师要接受课堂学生是主体的事实,听取学生的意见,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
三、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一)根据现在时代的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课堂组织者和指导者,更应该是学习者和反思者。而采用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原有经验,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不断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性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转折点,如果教师能够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坚持反思,那他的发展就是终生持续的。
(二)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机器。通过反思性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总结和分析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四、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因此进行历史学习绝不仅仅为了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很大限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者,而采用反思性教学,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案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断符合时代的要求。反思性教学,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它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发光发彩需要师生不断共同努力。
作者:刘海龙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卧虎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1.应试教育依然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开展许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在一些中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定位也是以应试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指挥棒,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课堂教学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质的提升则很少关注,以考试作为历史教学核心任务使初中历史教学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另一方面,与初中各个学科相比较,无论是学生、教师、家长都普遍认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处在次要的地位,不是应该下大力气的主要学科,因此,在学习中对历史学科也普遍较为轻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学习的效果欠佳,这是影响历史教学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宣教式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的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经常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不够充分,教学中经常是以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成不变的讲授,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些教师甚至在教学中连讲解都很少,只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宣读课本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单相输出,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学习的积极性被严重压抑,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教学也会逐渐厌倦,学习的兴趣难以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学效果欠佳。这样的教学现实对于初中生历史学科素质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严重阻碍了初中教学的高效实施。
3.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实中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运用比较落后,教学实施的方法单一,教学的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的方法长时间固定不变,很难适应现实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教师经常是以自身的主观意识出发,很少顾及受教对象的感受,习惯于我行我素式的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运用难以满足初中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在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中,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依然是以教师的教授作为教学实施的唯一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很少开展彼此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更是凤毛麟角,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学的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以素质教育为引领,树立人本教育理念
人本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重要教育理念,人本教育理念突出强调的是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本,教育的实施要以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为基点,教育实施要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实施方向,以素质教育为引领,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实施。
2.以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要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在历史教学中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依然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要充分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开展相关历史知识的教学活动,在讲故事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所发现的问题中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并进一步学会在合作中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实施。
3.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学实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教学情况的反馈如何,而教学情况反馈的重要方式就是科学的评价,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评价的重视度不够。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方式,改变原有的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开展教师评价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作用,以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相关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徐春香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聚宝乡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践探析
一、让学生成为主体,培养主动思考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要求历史课不再以教师一味的讲述和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而是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凸显出学生的主要地位和教师的指引作用,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更能体会到知识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学习。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点,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如何学习。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该单元时,教师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讲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而是提前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查询,了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是如何演变的?之后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信息,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纷纷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有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历史都是十分单一枯燥的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历史都望而生畏。因此,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会有主动去学习、去探究的欲望,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历史知识点时,一定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历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该单元时,就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开辟历史文明航线的纪录片,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将如何开辟文明交往的过程展现在了学生眼前,在激发起了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点。学生看过纪录片之后,自然而然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历史文明航线的开辟对人类历史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历史是对曾经的人和事的总结,而创建情景能够很好地将历史重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当时历史事件所发生时候的情景,让学生有很好的想象空间,避免其陷入只知道知识点而不了解其真正内涵和意义的恶性循环。
三、善于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探究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学生的实践和参与很好的统一起来。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思维空间,设计很好的提问,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研究,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够真正地做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历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单元时,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讲述知识点的内容,而是设计了一个个的问题。如,秦朝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别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将要教学的知识点分为了一块块的内容,利用所提出的问题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的探究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师生共同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者和探究者,所以,现在教师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探究的精神。探究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望的一种手段。我们所说的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探”也就是寻求真理;“究”就是思索问题,寻求答案。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具有探究的精神,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同老师一起思考研究问题,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历史“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影响”这一内容时,首先采取的是和学生一起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科举制度,学生纷纷举出自己在影视作品中所看过的一些形式,随后老师与同学一起总结这些科举的形式和发展的过程,最后和同学一起研究这些科举制度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一起沟通、研究的这一过程,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去,让他们更乐于和老师一起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进而达到了更好的目的。
五、总结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好的效果,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他们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内容。探究式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思考、研究、探究能力的提高,能够将学生培养为更全面的人才。因此,探究式教学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所有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张蓉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平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