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初中历史教学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广泛且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这些特色也决定了其在教育上拥有着突出的教育功能,同样对于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教育有着相应的优势。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中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能推进社会发展的栋梁之人,而伴随着的也是对于学生心灵健康的一次洗涤。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知识的进展,还对学生的智慧、人格、心理及意志等方面进行了培养,其影响作用十分明显,对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2学生青春期心理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文化风格格局的改变,多元的文化冲突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同样也辐射到了学习文化当中。如何有效的协调不同的环境因素,解决由于环境因素而带给学生成才困惑的问题,是目前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方向。当代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其他家庭成员的陪伴,沟通的渠道较少,伴随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社会阅历也开始逐渐增长,不论从行为方式,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学生生活中由于出现竞争心理,压力变大,导致其在自我行为意识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都相应的会出现各种青春期心理问题。青春期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困扰有:思想偏激、极易焦躁、心理不平和、人际关系十分敏感、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等。就目前来说,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3.1历史教学从设计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
对于教育而言,都必须有一定的方向来围绕进行,并朝着这个方面向前走,直至达到预期的目标效果。历史教学中包含知识、方法、价值观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其价值观目标本身就是对于青春期心理教育的一种体现。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的目标,就要历史教师们对于课程进行设计,并依据历史教学特点以及青春期心理状况,来通过课程的特色设计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去,促使学生在三个不同维度上能整合统一,促使青春期学生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平稳发展。
3.2历史教学从内容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
在历史教学的课程内容上,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来整合成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并要强调联系学生生活方面的有关经验和目前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在知识的综合性上的全面增强,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对学生的行为、价值进行有效培养,切合实际出发。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把握,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其他有关知识相互融合,通过学科的跨越,选择相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相应的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学科内容的综合交叉,让学生能对历史以及社会问题有充分的认识,能有效避免青春期学生极易出现的极端心理,打开其心灵之窗,彰显青春魅力。
3.3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的教学方法
3.3.1情景陶冶式
设定比较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对其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培养,促使学生不论是从情感还是心理上都能在历史的教学中产生共鸣。伴随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视频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内播放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短片,来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并以短片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有较好的升华,更加充实自己。
3.3.2师生对话式
心理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基于内在心理表现为外在的交往方式。在教学中,作为教育者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使得学生能在心理上有一种被认可感,促进思维开发和增进思维的活跃度,促使其学习情绪能逐渐高涨。可以通过在历史课堂上举例探讨某个问题,让学生能充分进行探讨,积极的进行发言,描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一一进行点评,引导其正确的历史观,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学生价值观念,还给予了学生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健康心理状态。
4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的研究,就目前来讲,是顺应时代教育的需求,同样也是青春期心理教育现状必备的,不仅仅是现代化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同样也是教育策略的一种提升。对于初中历史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相关研究,找寻其发展的方向,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通过以上论述,希望为实际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理论支持,增加历史学的实效性。
作者:赵云立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三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
一、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可以提问:“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要非常明确地强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使他们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思维的碰撞中呈现和升华。但是,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量度要适宜,要恰到好处地引导,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进行思维活动。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其次,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初中生的特征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讲述或在授课中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在讲“庄子鄙视富贵利禄”时,可以从介绍庄子的生活经历来说明,这样既介绍了庄子的经历,也说明了他的处世态度。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将学生置于这种情境中去体验、感悟、领会,真正学会学习。
三、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改变历史教学“一言堂”、“满堂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通过讨论可以做到活跃思维,拓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第10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把诸子百家的治国方略应用到学校日常管理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思考。
四、进行比较和对照
比较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对比。如,在高中历史新课“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前)的时间刻度上做横向对比(投影表格对比材料,采用提问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表格如下)。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和英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得出下述结论:到19世纪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鲜明的对照。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指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让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五、总结
当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抽象概括法、指导阅读法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思维的方法,才能最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历史思维的品格,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作者:王荣 单位:清水县陇东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分析
一、因材施教法———从学生视角渗透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机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法是基于学生视角出发提出的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的有效方法。在进行初中生历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因材施教法,有助于更好的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而促使学生在接受历史课程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以把握,在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观的提升。在采用因材施教法进行初中生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渗透时,首先要将不同的学生群体按照其不同的学习兴趣度进行类别的划分。而后,依据不同类别的初中生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教育渗透。
1、兴趣度高
首先是针对对历史学习具有较高兴趣度的学生进行归类。这一类学生一般都是具有浓郁的历史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较高。因此在进行这一类初中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教育渗透时,需要首先把握这一类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特点,从其爱好入手进行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2、兴趣度一般
对于历史学习兴趣一般的初中生来说,这一类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度本身就不够。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观教育渗透方面,要依据此类学生群体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度进行。由于这一类学生群体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其兴趣度一般,所以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就不够浓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价值观渗透的方式提升此类学生学习的兴趣度,逐渐促使其在历史教学价值观渗透的过程中实现历史学习兴趣度的培养,逐步提升其历史学习效果。
3、兴趣度不够
对于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度较低的初中生来说,在进行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渗透方面,需要跳脱出传统历史教学模式进行。对这一类学生来说,要想在其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首要前提是培养其基本的历史学习兴趣。所以对于这一类学生群体来说,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首先要考虑到这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度,同时逐步推动这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度和价值观培养效果的双重提升。
二、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
要想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价值观教育渗透的良好效果,就要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历史本身就是一门融合工具性和思想性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进行初中生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唯有将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相结合,才能够促使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观教育渗透达到有效的效果,从而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价值观教育渗透效果的更好实现。从初中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来看,这门学科首先是就是一门与价值观教育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因此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首先从初中历史教师的角度入手,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人文价值观;其次是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
1、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文价值观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初中历史教师的人文价值观底蕴决定着其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价值观渗透的效果。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价值观渗透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初中历史教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价值观,最关键的在于初中历史教师的个人人文价值观。教师的人文价值观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观教育渗透效果起着最为显著的作用。在中国古代,中国语言文化的先驱孔子就曾留下这样的语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也充分证实了教师自身的人文价值观对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价值观教育渗透的效果。而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在回忆起自己的人声经历时,其也表明对自己一生起到重要影响的往往是自己的历史教师。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自身人文价值观的重要性。
2、课堂教学中加强人文价值观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渗透也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是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水平、促进初中生历史学习成绩更好拓展的有效方式。同时,也能够促使初中生在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人文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提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价值观教育渗透成效。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重视人文价值观教育的渗透,以更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教育渗透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渗透
初中历史知识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是初中生进行基本历史素养学习的阶段,同时也是初中生进行自身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与基本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初中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渗透,而对初中生本身来说,其在进行初中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良好的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促使自身通过良好的学习,提升自身文化气质和文化水平,推动初中生良好文化底蕴的积累。
四、结论
对初中生的发展而言,最基本的价值观培养要求就是要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素养。初中生正处于历史知识学习的转型期。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生一方面要注重自身基本历史知识底蕴的积累,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基本历史学习素养的培养。在初中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历史学习素养是初中生进行历史基础知识学习的根本所在,也是确保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所以,初中生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基本历史知识底蕴的积累,另一方面还要培养自身基本的历史学习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水平和内在气质的不断提升,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价值观教育渗透的效果。
作者:巫伟杨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吉隆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1.应试教育依然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开展许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在一些中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定位也是以应试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指挥棒,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课堂教学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质的提升则很少关注,以考试作为历史教学核心任务使初中历史教学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另一方面,与初中各个学科相比较,无论是学生、教师、家长都普遍认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处在次要的地位,不是应该下大力气的主要学科,因此,在学习中对历史学科也普遍较为轻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学习的效果欠佳,这是影响历史教学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宣教式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的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经常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不够充分,教学中经常是以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成不变的讲授,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些教师甚至在教学中连讲解都很少,只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宣读课本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单相输出,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学习的积极性被严重压抑,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教学也会逐渐厌倦,学习的兴趣难以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学效果欠佳。这样的教学现实对于初中生历史学科素质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严重阻碍了初中教学的高效实施。
3.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实中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运用比较落后,教学实施的方法单一,教学的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的方法长时间固定不变,很难适应现实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教师经常是以自身的主观意识出发,很少顾及受教对象的感受,习惯于我行我素式的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运用难以满足初中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在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中,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依然是以教师的教授作为教学实施的唯一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很少开展彼此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更是凤毛麟角,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学的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以素质教育为引领,树立人本教育理念
人本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重要教育理念,人本教育理念突出强调的是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本,教育的实施要以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为基点,教育实施要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实施方向,以素质教育为引领,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实施。
2.以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要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在历史教学中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依然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要充分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开展相关历史知识的教学活动,在讲故事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所发现的问题中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并进一步学会在合作中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实施。
3.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学实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教学情况的反馈如何,而教学情况反馈的重要方式就是科学的评价,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评价的重视度不够。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方式,改变原有的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开展教师评价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作用,以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相关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徐春香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聚宝乡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诚信教育研究
一、造成初中学生的诚信出现问题的原因
1、受到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孩子的最初教育“学校”,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根基,同时也是其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普通初中的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受到万般宠爱,在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往往变得很有个性,自私、自我、自傲是其个性特征。加上家庭教育中对其进行的不良影响,使部分中学生毫无诚信,完全随着自己的个性发展。,此外加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方法也存在问题,产生了许多严重后果。
2、在学校中受到教师的影响
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德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诚信品德形成。然而,很多教师的道德不是很好,失误频发,这就会对学生诚信品质养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起了十分消极的作用。为人师表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些教师不是很注重诚信,这些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3、深受社会上缺乏诚信的负面影响
社会诚信危机在整个社会中已经在不断地蔓延。在我国到处都有不讲诚信的现象,而且日趋严重。当前,我国普通初中学生有很多都出现了诚信危机,也是由于深受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所见所闻不断地侵蚀着他们的心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不断发展,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因此,中学生深受社会的影响还会更大。
二、初中历史教学实施诚信教育的优势
1、以历史事实说理,容易让学生信服
历史学科主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它在实施诚信教育方面,主要是侧重于以历史事实来进行说理。学生往往只有在事实面前,才会心悦诚服的接受。初中生的年龄在13—15岁,他们基本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不会对老师“马首是瞻”。因此,历史教师只有在讲述历史事实时,言之有理,行之有据,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
2、生动的历史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尤其是我们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五千年来涌现出一批批丰富的历史的人物和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这些都是教育的良好素材,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生动活泼。历史学科既不能进行虚构和加工,也不能仅仅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历史学科具有生动性、鲜活性、故事性,比较容易让中学生所接受。因此,初中的历史学科要比其他学科更容易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思想得到启迪。
3、历史上的许多杰出历史人物都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对我国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伟大力量,他们身上散发的高尚的诚信品质,对子孙教育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商鞅“移木为信”,蔺相如的“完璧归赵”等,都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高尚的诚信品质。杰出的历史人物,真实、生动、具体、形象,便于更好的学习与接受。因此,用这些历史人物作为楷模,用他们高尚的诚信品质教育学生,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初中历史教学实施诚信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诚信教育
教学课堂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初中历史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的具体指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对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内容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把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与诚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诚信教育的熏陶。
2、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实施诚信教育
首先,鼓励学生收集历史诚信名言。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使学生受到启迪,得到诚信的教育,也得到历史知识得到积累。其次,办历史诚信专题黑板报。专题黑板报,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思想宣传,它有主题突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通过吸引学生来观看板报,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再次,看历史诚信电影。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放一些有关诚信思想内容的历史电影,让学生从电影中悟出诚信的道理,从而到达学生诚信品质受到教育的目的。
作者:田丽清 单位:元宝山区古山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运用分析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实价值分析
大部分人未能对历史和故事进行准确的定位,对这二者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人认为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史实事件,不是故事,但由于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过程曲折,所以会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另外,故事是人们传统的传承记忆及文化的载体,历史事件为故事的创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素材。因此,历史故事与历史事件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1.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故事是人们传承记忆及文化的一种古老的手段,口头传播着故事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我国主流的价值观念及民族文化等,这种作用与记录历史事件是相似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事件相比更加侧重于对历史事件过程的描述,并且语言上饱含趣味性及生动性。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饱含趣味性的历史故事符合他们对故事的记忆力相对较强及求知欲较强的心理特征,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抽象性的概念进行快速准确的记忆,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2.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明了
历史故事主要是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叙述,这就意味着它会对历史事件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在历史教学课堂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将一些难以记忆及理解的时间、地点等细节变换为故事中的小细节,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3.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故事是人们常用来记录那些难以追溯的历史事件,这就表明了在传播历史故事时不仅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过程,同时也夹杂着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以及对历史事件汲取的经验教训。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包含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对内容的综合性及广泛性等都有较强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运用历史故事来进行讲授。
二、初中历史教学选取历史故事的原则
1.选用的历史故事要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选用历史故事时应尽可能地使历史故事符合或者接近历史事件的真相,选用的历史故事要真实可靠、有凭有据,此外,历史教师不能为了凸显历史故事的趣味性而夸大历史故事,违背历史真相。
2.选用的历史故事要尽可能地与历史教学目的相关联,并有一定的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由于受历史课时的局限性,所以要选用那些具有针对性的、与教学目的相关联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历史时,就涉及夏桀以及周厉王的暴政引发暴动等历史故事,为了发挥历史故事的最大效益,教师则需要讲解那些有针对性的历史故事。
3.选用的历史故事要尽可能地结合现实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历史学习来更好地指导其自身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时要尽可能多地选用与现实生活关联性高的历史故事,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例如,教师在讲授三国时期的历史时可以与《百家讲坛》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三国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历史教师在选用历史故事进行历史教学时要运用一定的策略。首先,历史教师应合理地对历史故事情节进行处理或构建,合理的故事情节更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教师在运用历史故事时要充分掌握历史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对故事的情节进行合理的处置。其次,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故事时也要选用合适的讲授时机,在课堂开始时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结束之前引入历史故事则可以对学生的情绪及注意力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总结
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穿插一些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这会对历史教学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不仅能够调节之前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了解程度,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历史的教学课堂中穿插历史故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推广。
作者:李雪梅 单位:重庆铁路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课堂模式改革步履维艰,在实施的过程都会产生较多的困惑和问题。表现在:①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小组合作时间过短过急,虽然教师在课上提出了问题,小组展开了合作,气氛看似活跃,但是因为思考时间较短,答案的思考角度和语言组织都缺乏自己的见解,随大流的现象较为普遍。②小组合作力度不大,合作过程中讨论发言的总是固定一些同学,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意发言甚至根本不参与讨论。③小组合作组织形式过于简单,仅限于课上的讨论,得出答案,没有课外小组合作的辅助,导致小组教学流于形式。④合作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从课本上或者练习册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单独就可完成,没有合作的必要,但是有些问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讲,能力达不到,合作后无法得出正确或者全面的答案,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小组建设。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性别因素、学习成绩、品行等情况将学生按照不同层次打乱均衡分组,考虑个体特性的同时也要兼顾班级整体情况,让班级先进分子带动后进分子,共同完成目标。在建立合作小组的基础上,制定小组组规、小组之间的竞争制度和奖励制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对组内后进分子或者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如果能积极参与并能较好地完成小组任务,可以采取多倍加分的方式予以激励和表扬,加大小组合作的力度。其次帮助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组内分工,发挥各自优点。比如小组长应该选责任感和组织能力强,学科成绩能起到带头作用的同学,才能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记录员则是要选字好速度快的同学来担任,而展示员则需要语言组织和表达清楚的同学等,当然具体情况也可具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也可给组内其他需要某方面锻炼的同学机会来担任,以增强组内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合作水平,最终达到组内合作人人有责、人人有分工、人人有机会的公平氛围。再次就是教师要对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进行优化.内容既要有合作探究的内容性,又要有针对性和全面性,尤其体现在课上题目的设置和课下作业的选择上。下面以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马克思主义诞生》为例,将小组合作分成三个部分,首先是预习检测,题目可设置:①英国宪章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政治纲领分别是什么?②英国宪章运动的政治要求和结果分别是什么?③列举马克思早期的革命活动。④列举恩格斯早期的革命活动。⑤马克思主义学说吸收了哪些优秀文化成果?⑥《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地点、作者。⑦《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派一人记录答案。)①结合《共产党宣言》的中心内容思考马克思主义到底为工人运动指出了怎样的发展方向?②请同学们总结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原因。(试从经济、阶级、思想基础等方面进行思考)第三部分是学习反馈。则可以设置随堂检测题和课下练习题的检测。最后小组合作学习要进行课外延伸,可分为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和课后复习巩固探究,这是小组教学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课前的预习合作探究是需要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调查走访等,均要在课前完成。而课后复习巩固则是在课堂内容结束后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和巩固复习,主要是作业方面的设置,需要有难度和层次性,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寻求答案完成课时任务。
三、总结
如何提高课堂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同教师或学生均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我认为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本校本班的解决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就是正确和优秀的教学模式。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相信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加精彩。
作者:李芳 单位:广西省桂林市叠彩区宝贤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探究
一、强化课前充分准备,为教学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教学如同打仗一样,没有充分的准备必然要吃败仗。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应当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搜集教学信息,学生要提前预习,熟悉内容和筛选学习难点,否则教学活动就会如同“瞎子摸葫芦”,稀里糊涂。历史教师必须将课前充分准备作为先决条件,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精心设计,从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确定到教学空间的延伸,都逐一考虑细致深入。教学内容上注意深入浅出;教学方法上汲取先进经验,融合教学实践,体现博采众长;教学空间上整合资源,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开展预习活动,尽量多搜集一些教学内容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了解历史学习内容,为下一步新授课的学习打基础。实践证明,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能够灵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更有底气,学习目标更为精准。
二、强化教学手段提升,为历史课堂提供信息支撑
教学手段的优化对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从教育教学发展历程看,每一次教学手段的升级都会带来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教学成效的大提速。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教学手段应当与信息设备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历史教学中蕴含大量信息,在充分发掘教材信息的基础上,还应当将信息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提供大量生动信息,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让学生接受生动形象的历史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将影视资料、图像信息等融入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显著的促进功能。《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中,笔者以多媒体电子地图演示了郑和下西洋的行进路线,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这一创举的意义和价值,并结合当前举国关注的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人物和行为,与接下来的分析探究融为一体。《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中,笔者投影了一批甲骨文和青铜器的代表作品,学生可以结合多媒体屏幕演示进行分析研究,学习理解的形象性明显提升,也更为生动活泼。
三、强化方法模式创新,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创新是教学开展的灵活所在,也是推动教学深入的核心力量。每一次教学成效的大提速都与教学改革息息相关,历史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为历史教学创出一条新路。笔者在教学中强调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特别是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深入学习活动之中,积极思维和主动发言,和同学相互合作、研究探讨,这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探讨,重点分析这一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与国际背景,从日本国内的变化、列强的态度及清政府的态度、实力等方面,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一场战争。接下来要求学生分析战争的经过与结局,《马关条约》相关内容、产生的影响及台湾人民采取的反抗措施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最大优势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再被动等待答案,而是积极主动研究,有不清楚的相互之间讨论,结合课前搜集的丰富资料,学生基本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学习先做与学习平台,让初中历史教学迈上了素质化的快车道,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历史分析研究能力,逐步从历史现象中发掘出历史规律,综合素质大大提升。
四、强化思想教育引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领,纠正学生错误和片面的理念,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受到教育,特别是要在屈辱的近代史中激发强大动力,激励青少年一代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不懈努力。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古今对照形成强烈的思想碰撞,从而让学生受到深刻教育。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侧重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感悟,一方面感悟中国爱国将领英勇无畏的精神,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另一方面对清政府腐朽的制度、落后的实力具有更为清楚的认识,用惨痛的代价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的历史责任感。在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愫,从抗日战争抵御外辱到我国现代国防军事实力的强大,都可以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延伸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深化理解发挥作用
历史课堂应当是立体化的大课堂,教师既要能够把握住课堂的主阵地,更要强化课外活动拓展,将课外活动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历史结合起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自主感悟、加深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红军长征的资料,想象和感悟红军长征的艰难,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更为深刻的领悟。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对社会生产生活条件变化进行资料搜集,以前后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这些课外拓展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让历史教学更为全面生动。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时刻体现教学改革意识,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工作深入开展。
作者:朱静 单位:扬中市第一中学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探究
一、教师素质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上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体制变革后开始逐渐走向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主导地位,教师虽然在教学日常中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可以自我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但仍然主导着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决定着教学思想和主旨。学科教学的进度也仍然是由教师在把握。尤其在初中历史学科上,教师必须准确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自身要积累足够的学识,要养成足够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要有不断进修自身的良好教学态度,多方汲取教学经验,总结学习规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更直接的主导学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明白教育体系在新课标改革后,教育思想在教师照本宣科的传授到学生发挥自己自主学习能力上的转变,以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上的重要性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生成,无疑是新课标改革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初中历史学科上,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导,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着重处理,做好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思考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思维空间。
(一)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教学中,无论什么学科,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跟数学学科这种枯燥的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这点上具有相当的优势,学生在刚接触到历史这门学科的时候,很容易对一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仅仅是产生兴趣而对内容没有全面的分析认知是不够的,不仅容易对历史事件产生认知偏差,还可能会塑造出错误的观点,尤其现代化知识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搜索渠道获得有关的文献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以辨别,学生非常容易被误导。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式上,迫切需要通过精心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还原历史情节氛围,用多样化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有效的拓宽自己思想范畴,理清知识脉络,在完成教学课程学习目标的同时,也逐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立调节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想要在学生当中留下好印象,培养好的师生关系,除了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和思想人格魅力外,在课堂上与学生的相处模式以及课堂学习的氛围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初中历史学科上,教师要时常注意学生的心里动向、了解学生对于历史课程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根据学生的普遍愿望,在不影响学习效率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课堂学习的进度和气氛,让学生脑手并用,实际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单一的知识说教和内容背诵外,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做出假设的场景和可能发生的转变事件,从而分析原本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历史的必然性。科学有效的调节课堂氛围,采用讨论、辩论等学习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了自觉客观看待问题、发现并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突出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三)结合知识运用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初中时期,学生在各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都还很不完善,需要学以致用,在不断的练习中巩固和掌握自身学习到的的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同样的,仅仅只是课堂上的传授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练习解决历史学科上的各类试题考卷。适量的安排练习题和考试有助于学生的反复记忆,查漏补缺的巩固知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掌握正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想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在教师自身素质高的前提下,在教师主导课文问题情境、调节课堂氛围、课后安排测试练习的辅导下,在各个方面牵引学生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把握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发挥积极主观能动性,在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体制变革下让初中教育事业有更多的发展的空间。
作者:霍艳清 单位: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学生差异性教育
一、正确差异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差异教学是指,在实际的集体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学生各项差异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以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挖掘学生潜力的目的。差异教学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教学活动。
二、初中课堂历史教学的阐释
1.明确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差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历史课程的特点,首先,历史课程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我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调高学生接受现代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课程的内容涉及广泛,不仅包含了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包含了环境、审美、数学、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是历史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电子历史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因此在进行要强化历史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基础、和特质都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更新性,因此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断的长期学习,并且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技术。
2.掌握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首先初中历史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历史的基础知识、多媒体的运用,语文的理解能力,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课程的设置与国外相比比较单一,且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历史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历史的应用等专业化较强的知识的教育,最终导致绝大多数初中生的历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能力不高。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主要的教学模式为演示、操作、讲解历史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枯燥,很多学生长期学习历史都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甚至对历史课的逃避现象也存在,历史课程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体授课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无法根据学生的自身特色进行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在繁重的理论学习中力不从心,无法学习到专业性较强的历史知识。
三、历史课堂中差异教学的策略
1.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和历史掌握相框的基础上,在初中差异化教学的课堂上按照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按照分层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划分,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目标,教师按照学生选择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匿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承认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并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自由的课堂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按照学生的不同特质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于历史水平较差和过好的学生要单独进行辅导,在这样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挖掘学生潜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学到历史知识。
3.强化实践能力。
教师对班级的每个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后,能够更加精炼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这样能够减少讲解时间,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可以增加具体操作的时间,增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
四、总结
历史的突飞猛进,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为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要不断加大对初中生的历史培养,历史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记忆量大的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都在进行不断的探讨和研究,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便是差异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预期的初中历史教学的预期效果。
作者:陈桂霞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