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8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性研究

一、借助先学后教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先学后教是相对于先教后学模式而言的,该模式的最大亮点就是在课的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见,该模式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高效、自主历史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中为例进行论述。先学: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等等。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比如,有学生提出: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思想是违背的吗?还有学生提出:一国两制是最好的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方法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入到当堂练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评价学生的自主练习效果,并从中找到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将先学环节以及本环节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自主归纳总结。后教:该环节是在结束先学和当堂练环节之后进行的,该环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要针对上述环节中的问题以及本节课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以保障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上述环节可以看出,先学后教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能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历史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二、借助小组学习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小组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独立思考、互相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进而逐步构建以生为本的历史课堂。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更为了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辛亥革命”的成功还是失败进行讨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克服学生的片面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看待问题,进而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借助自主纠错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作为一门文科,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该学科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但是事实上,死记硬背并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不能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发展。尤其是在习题纠错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就是选择背答案,严重不利于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在自主纠错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以确保学生在互相纠错、自主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相信学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主体”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以保障历史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实现。

作者:黄良礼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万江第三中学

第二篇:自主式初中历史课堂构建

一、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

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生生的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探究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确保历史课堂的高效率实现。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定?(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转折点?(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生了哪些变化?……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讨论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换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生生之间对问题的交流、探索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对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能确保自主式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自主对比活动的开展

所谓对比就是将两者或者是两者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学习,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对比学习,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对比学习中掌握知识,并逐步构建出高效、自主的历史课堂。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两者进行对比学习,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两次变法的历史背景、领导阶级、变法的目的、政治主张、手段及性质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比如,政治主张: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这样的对比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高效率、高效益的历史课堂的构建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先学后教活动的实施

先学后教模式是构建自主式初中历史课堂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课的开始就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确保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节为例进行论述。先学环节:该环节不是漫无目的的盲目自学,也不是随手翻看教材,而是要带着目的进行自学。即: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并组织学生将该环节遇到的问题整理、汇总、反馈。后教环节:在结束上述的两个环节之后,我们要依据先学和当堂练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并结合教材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可见,先学后教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构建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历史课堂,同时,也能确保课程目标的最大化实现,进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自主式课堂的评价

自主式课堂的评价要具有开放性,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作为唯一依据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要根据学生实际,以创新为主要指标,注意评价的层次性和发展性,设立多种指标,在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标准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学生异步发展,允许一部分学生“先富”(指冒尖)起来,要多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历史课堂无疑是一场革命,自主式初中历史课堂的评价要由传统的侧重评价知识转向着重考评态度和能力,特别是分析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要认真贯彻新课改下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构建自主式的初中历史课堂,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包玉刚 单位:甘肃省靖远县五合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以史为鉴,提升综合素质。新课改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为学生的学习留出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从而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学习和掌握尽可能多的内容。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他们的潜能挖掘,除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对他们进行引导外,还需要教师不断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这充分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来自于对任课教师的认可和信任。为此,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与个性心理,同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断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组织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合理地调控,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他们的交往沟通能力。如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教师在介绍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就“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对这一问题,由于学生在学习香港、澳门回归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之很多学生对台湾问题也较为感兴趣,所以必然会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从国际、国内几个方面就台湾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有的学生即兴创作了一首首盼望台湾回归的诗作。可见,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开展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三、巧用反映历史知识的教学元素,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载和思考,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吃透学情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采取恰当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教师可以巧妙运用相关联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歌曲等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为加强学生对的导火线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我的一九一九》中的中国外交大使顾维钧的经典辩述。除此之外,还有《末代皇帝》、《甲午风云》、《圆明园》等众多历史体裁的影片都较为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而且这些影片均倡导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除了为学生播放历史影片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一些有趣且符合历史实际的小文章。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一个宋代人的一天”为题,每人写一篇小文章来描述宋代人的生活,从而反映宋代社会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状况。这一任务的落实不仅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谓是一举多得。初中历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积极作用。为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落实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成了每一位一线教师关心的问题。提升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学情和教学实际出发,在重视教师的“教”的同时,突出学生的“学”。

作者:邱军 单位:江苏宿迁市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设计好教学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任务

首先教学任务的制定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历史课程中所探讨的是人类发展中的规律和基本的历程。可以说历史学科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应该和时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出时展的基本特色,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历史课程教学任务的制定要能够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的对象是作为学生的个人,而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的素质,是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历史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以人为本的历史课程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素质可以得到综合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进步的快乐。

2.激发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创设历史课程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兴趣。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以历史知识作为背景实施教学。如很多初中学生,特别是男孩子对军事比较着迷,也喜欢看阅兵仪式。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官方将会举行阅兵仪式,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此被背景,开展抗日战争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以及中国最为远东主战场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学生在了解到这些背景之后,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其次要积极的组织课堂的讨论,激发课堂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程组织的时候,应该确定相应的讨论题目,对讨论的过程进行设计。比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时不同的学生大多会给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就此可以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讲给学生听,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一方面是教学的引导者,也是讨论的参与者。通过讨论一步步的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往往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感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较课堂而言,课外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就历史课程的教学来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阐发自己的观点;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辩论比赛,通过辩论比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扩充自己的历史知识。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制作或者小展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话剧表演,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通过这样课外活动,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生综合能力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提升。

4.设计科学的历史教学评价机制

在一些历史课程的代课老师眼中,评价往往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考试,这种方式不仅仅过于简单,也不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在目前情况下已经不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其实,对初中生进行历史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课程的任课老师应该与时俱进,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以此来对教学进行引导。除了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外,还要评价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另外,要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评价方式,提倡将教学、活动和评价相互的统一,在丰富我们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丰富我们的评价方式和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历史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5.小结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要将教学、活动和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要具备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尊重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一般教学规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体验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才能够更好的增强初中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白洋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二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组织教学

一、组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素质低下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德行素质,往往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在初中时代,学生和教师发生的摩擦比较多,有的教师脾气差,甚至师生打架现象都是有的。又比如,教师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注意自己的教学,可能会采取敲桌子、扔粉笔等一些过激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感,本质上来讲这种行为不利于教学。

2.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一些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进行演讲授课,而课堂下面认真听课的学生往往没有多少,原因就在于教师的这种讲课方法缺乏活力,学生产生了视觉听觉疲劳,这种组织教学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过重体罚学生

一些教师在学生犯错以后,如没有写完作业,或者做错习题,往往会“大动肝火”,甚至整堂课的三分之一都用来训斥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站着听课,或者站到外面听课,这样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造成了课堂精力的分散,不利于教学。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组织教学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组织教学打下基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出发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讲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从某个时代背景进行讲述,也可以从其中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开始讲述,还可以利用课堂互动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认真地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组织教学开枝散叶

初中学生思维发达适合接受多面的知识,有很大的思维空间。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思考能力,还原历史背景,想象当时历史事件,从而认识到历史的真实性和不可磨灭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记忆。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组织教学更加生动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形成知识接收疲劳,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直接填补了这一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找一些历史纪录片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看了解历史,这样一堂课就会变得非常生动,学生就会更加客观、直接地了解历史。

4.注重细节,让组织教学更加深刻

细节决定成败,历史更是不容篡改的客观存在,每个年份每个月份甚至哪一天都不能错,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注重细节。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互动教学、提问教学、分组学习等方法进行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历史事件的背景。比如在记忆历史事件的时候,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提问,也可以找出章节重点,或者年代历史事件进行互相提问记忆。通过这种实践课堂让历史教学更加深刻。

5.巩固教学内容,让组织教学效果更好

现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事实也证明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效果更好。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教师和学生应该站在同一条线上,与学生进行互相监督,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和教师地位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沟通和讲解。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巩固学过的内容,做好复习,同时也要做好预习,课前课后一把抓。

6.提高教师素质,为组织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主体,其素质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组织质量。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参加培训,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不断充实自己。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不断地提升自己,做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的形象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发展,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其本身应是个高素质的教师。

三、结语

总之,组织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极探索,找到更多方法进行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卢玉权 单位:漳州立人学校

第六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要增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就是需要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明确教学的目标,这样在进行课堂内容讲解的时候,才能够有条不紊地来进行,不会在课堂上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打乱。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后,学生在学习课堂内容的时候才不会觉得迷茫,在进行任何问题思考的时候,都会结合课堂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思考,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即使学生依旧对一些细节问题不了解,但是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已经基本掌握。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入课堂的主要内容讲解之前,就在黑板上写上教学目标“能够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行讲述;能够简述《南京条约》的内容,并且能够说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的影响。”教师将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确以后,然后在进行具体的事件讲解的时候,学生就有目的地进行听讲,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不知所措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联系课堂的主题来进行回答。这样一种“先学后教”的课堂设计方式,就使得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前在面对教师的问题的时候,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而现在只要联系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的最后,在对学生进行《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检测的时候,学生在进行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在课堂的主线上,这样的目标教学方式就不仅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增加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注重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课堂从来都不是以教师为主角的课堂,而是应该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过程设计进来。学生可以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参与到课堂中,也可以是通过个人独自展示的方式将自己的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就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小组形式的讨论过程中,也促进了别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隋唐时期的人,初中学生的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尤其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时候,就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面对自己的同学的时候,学生就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对于隋唐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回顾,而且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办“讲隋唐故事比赛”的活动,并且给学生留出一周准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来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强,每个人喜欢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整个比赛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对于隋唐文化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总而言之,增加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参与度,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自然得到提升。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加课外实践

历史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该将历史教学的过程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能够深入到历史在现实生活留下的烙印中,这样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在参与课外历史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历史遗迹进行参观,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表演的方式来对历史事件进行重复,设计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就感觉到一种快乐,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来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中一节活动课《历史剧———文成公主入藏》,通常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活动课的时候,就是一笔带过,从而使得学生在学完初中历史之后,对于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事件还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排演这个活动课的历史剧,排演的过程不仅能够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进行缓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对文成公主入藏这个事件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进行了解,反过来能够促进学生对隋唐文化的了解。再比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长征的理解,理解长征对于整个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就可以来模拟长征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来增强对长征的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长征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

四、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已经成为课改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作者:崔晓妹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初级中学

第七篇:时事热点与初中历史课堂关系

一、过去的今天

将时事热点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与新闻密不可分

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所以,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两者就记事的角度而言,仅存在“时差”而已,即历史与新闻之间只不过隔了一天的距离,新闻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而新闻中最受人们关注的便是时事热点。

2.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准绳。新课标课程性质一目中明确规定,“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3.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的特性是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更加明显。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生每天知晓的新闻,比了解的历史要更多、更快、更便捷。对于他们而言,新闻比历史更新鲜。历史只是过去的事情,和自己现在的生活毫无关系,和升学考试也没有必然联系,既然如此何必去学?于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做其他科目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和当前教育的大环境有关,也和教师教学方法、能力有关。前者,教师个人是难以改变的;后者,我们是可以有所突破的。历史课堂引入时事热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一切是由过去创造的,这也可改善历史课理论色彩浓厚,政治痕迹明显,历史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掘的弊端。

二、今天的过去

时事热点如何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呢?

1.时事热点应用于新课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情景。而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最新时政新闻有机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历史课堂中,迅速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更易于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如: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后,引起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抗议。随后几天,全国各地发起反日游行活动,个别地区少部分情绪过激非理智游行者曾一度对日资企业、日式餐厅、日系私家车进行烧抢打砸的非法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国家形象,他们自己也最终受到了法律制裁。但是初中学生绝大多数并不能理解这种非理智爱国的危害性,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来进行正确引导。当时刚好上八年级上册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对各地爆发的反日游行活动说说自己的想法。发言的学生都表达了自己对日本非法购岛的愤慨之情,对反日游行的支持,对过激行为的“理解”。这时我突然提出:“非理智爱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你们知道吗?”顺利引出本课背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历史课中运用热点时事可以引领学生审视历史,学以致用,更好地凸现历史问题对现实社会的借鉴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主题。这样,既让学生通过今天认识了过去,也让他们通过过去明确了未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展现了历史学科的魅力。

2.时事热点应用于教学重难点的强化突破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兴趣和信心,视学习为“苦难”。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最难以教授的课是文化类历史课。要讲清讲透古代文化思想成就,教师得教学功底扎实、知识储量丰富。但是初中学生又存在感性认知程度高,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而文化类历史课的知识点一般多而杂,较为抽象,离现实生活又遥远,所以往往成为历史教学的“重灾区”。根据这些现实状况,将时事热点引入历史课堂,就像为学生学习插上了想像的羽翼,呈现了历史学科特点,将有效改善教学情况。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百家争鸣时,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中部分典型人物的事迹,并谈谈最欣赏的感动中国人物。我再来说明,这些美好道德其实就是孔子“仁”这个观点的体现。这个利用时事热点的教学活动,既满足了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又将形象感知上升到了抽象知识理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而本课最后为检测教学效果,我又以名为“认主归宗”的活动,让学生将其都熟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分别填入对应的各家学派之中,落实教学重点,并让学生感知“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时事热点应用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不是无情物’,它展示了无比丰富又极为复杂的人类世界。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适当插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认知历史、阐释历史的基础上,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理解和判断,做出合乎事实的评价,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思考人类的发展,体现自身的价值。”如,2014年在上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时,恰逢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第三个甲午年。有人曾说:“三个甲午年,中国历史命运的三次大转折。”我以此为教学设计思想,将2014年、1954年和1894年发生于中日两国的典型事例展示出来,师生共同探讨甲午一战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的影响。2014年选取的时事热点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日本“安倍经济学”失效的新闻,突出中国已经走在了崛起的道路上;1954年引用的“时事热点”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和日本二战后国土被毁的图片,体现两国历史命运的逆转;1894年则是通过甲午战争黄海海战视频,让学生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也表明这是两国历史命运的第一次转变。进而对比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近代化的事件———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让学生明白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理解甲午战争也是中日两国近代化成果的检验。在讲解完《马关条约》后,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甲午战争的影响,即对中国来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促使了中国人全体意识的觉醒;对日本来说,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使其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又引用时事热点———日本安倍政府否认历史,参拜靖国神社,解禁“集体自卫权”,扩军备战,推动修改和平宪法等一系列言行资料,启发提问:安倍政府系列言行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中日关系应如何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完甲午战争之后探讨以上问题,可“以古鉴今”不忘记历史,要警惕威胁战后和平的因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性的爱国思想,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最终将教师所教授的历史,通过学生的头脑折射出来,体现历史学科价值。

三、过去的明天

运用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的积极作用:

1.满足学生需求,践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与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武汉作为百年辛亥的首义之城进行了一系列纪念庆祝活动。生活在江城武汉的学生们也或多或少的感知了一些辛亥革命的纪念庆祝时事。在《辛亥革命》教学中我围绕这一时事热点,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课堂展示、相互提问、相互回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课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理念。

2.开启想象力,提升教师素质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成倍加快,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通过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由于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较强可塑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拓宽、更新知识,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及手段。历史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其发展更新相对慢,但总归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若不注重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的积累,必然会导致教学失去生命活力,效率低下。而时事热点不断引入历史课堂,可促使历史教师根据不同新闻热点,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为学生学习历史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找到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2011年讲《辛亥革命》一课可以利用百年辛亥这一时事热点,但今年再用就不合适。于是我调整为2014年时事热点———南水北调工程,从民生角度切入《辛亥革命》,再利用武汉有利的地方资源,有关辛亥革命的路名、地名将课堂教学有效串联起来。

3.折射学科特点,体现公民教育

人是社会的灵魂。历史中能够为我们提供人类数代的人生思考和成败得失,能够为我们塑造高尚人文品格提供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源泉。新课标也强调“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时事热点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良好素质,使学生获取更深远的历史视野,更宽阔的世界视野,来理解、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我就将2014年12月13日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牢记国耻,勿忘国殇,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绝不让历史重演,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从而能够以理性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是公民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历史,不仅仅是人类逝去的足迹,还孕育着未来。历史教学,不仅能帮助人们记忆、认知和传承人类文明,还担负着塑造新公民的历史任务。“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善于透过时事与历史的表象,抓住时事与历史的内在联系,找准它们的结合点,对历史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仅是我近年来历史教学中感悟出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希望能为当前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作者:余婷婷 单位:武汉二中广雅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

一、历史课本作为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

现在可供选择的教科书有很多版本,学校应慎重对待,精心选择。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领导、专家、教师代表甚至家长代表共同选择经教育部审定的、适应本地特点和需要的教科书,确保使用时得心应手、可操作性强。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要注重根据实际需要,大胆进行取舍、调整、整合,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对有些过时的内容,可以进行删减,而补充以更鲜活、科学、时新、有趣的材料;对某些章节的教学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不一定按部就班随教材进行等。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地域历史特色,适量补充地方志,充分利用当地历史博物馆,组织学生走访当地历史见证人等,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关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其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政治、建筑等,可以说包罗万象。广大的一线教师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经过认真考量、比较、研究,同时倾听广大学生的心声和喜好,对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一定要提出服务于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书目,帮助学校合理配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如通史著作、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通俗历史读物、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学生课余学习时查阅,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合理利用跟课本相关的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

网上有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教学中应认真筛选,合理利用这一很方便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一般能够生动地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刻画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使用充分利用的资源。比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进行专题放映,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在对这些资源进行选择时,应注意选择那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反映当地历史事实、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在使用时教师应注意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解读。

四、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调动学生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对教学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甚至通过学生利用家长资源,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家谱或族谱,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这样,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就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多与学生交流,多给学生参与搜集、整理材料的机会和参与讨论、阐述个人见解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以达到孔子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境界。

五、结语

总之,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初中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作者:李国华 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郭高马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