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加强教师指导,注重导学案质量
导学案是老师在新授课之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教学针对性。因此,我们在编制中需要研究教材,有效落实教学重难点,显现我们的教学意图,突出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教学指向。可见,在导学案中就要教会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历史学科的自学能力与习惯,让他们形成从历史角度思考的意识,进而提高他们质疑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之外,还要培养他们逐步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设计导学案,重视导学案的质量。如在设计《》一课的学案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对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早期思想有所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完成“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的相关表格,引导学生梳理历史事件,进而思考这两件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影响。而在变法的意义与影响的引导中,我们可以设计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懂得辩证地去分析和探究历史。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完成导学案,达成针对重点的教学,并在互动中解决教学难点。
二、重视课堂厚度,凸显导学案价值
初中历史相对简单,学生需要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来感受历史特点,进而把握一段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况与历史事件所折射出来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课堂教学要注意适当突出学生在自主预习方面的知识、能力与思维的运用。如在加深学生对《》重要内容的理解时,我们可以出示如“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言论让学生理解回答,这里的“贼”指的是什么人?为什么“无力回天”?怎么看这里的“死得其所”?当然,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在导学案中呈现。如此,我们的课堂就会有深度,就能在引导学生用好教材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甲午中日战争》预学案的设计中,我们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列强两次侵华战争情况,让学生在回想的基础上,按照战争起止时间、发动国、结果以及影响等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梳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让他们展示自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梳理情况。这样,我们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学生就能知道谈历史事件的学习方法和重点,推动他们有方向地参与课堂,从而改变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凸显导学艺术,让课堂和谐高效
导学案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围绕教学重点学习完成。一般来说,涉及到历史史实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读、想想,在书上圈圈划划,然后填填说说。而对于那些综合性强,思维难度大的内容,我们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达成共识,获得问题的解决与方法的获得。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作答,如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让学生去识记几次战役的情况,让学生读“旅顺屠杀”的图片,从而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得到提升。另外,我们要注意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谈谈民族抗争精神,说说对现在“台独”的看法,等等。导学案并不等于教案,课堂教学还需要老师的丰富和完善。如果我们仅就导学案的内容实施教学,可能会让教学形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就缺少了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导学案内容丰富起来,如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获得情感熏陶。如电影《林则徐》《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等都可以引入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也能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渠道。再有就是开展辩论,引导学生学会不同层面、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利用“先学后教”的导学案进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课堂探究合作活动的效果。但是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我们还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调动。只有不断运用、积累与总结提升,我们的优化课堂才能让教学效益更优良。
作者:张德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西校区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一、创设教学情境必要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础
基于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最终都是要服务于教学的理论,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立一个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对问题的设置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问题不恰当,就会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偏离预设的教学情境,不能和学生引起共鸣,学生就无法深入的思考问题,从而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创设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是关系到教学成功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的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思考,积极配合老师的授课,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合理恰当的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有效性。
(三)创设教学环境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
传统的教学老师只是一味的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很少通过设定一个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老师合理的进行一个教学环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加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拓展,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对策
(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注重历史与社会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选取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们对案例产生关注和兴趣,触动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学习知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中的九年级所学习的《看不见的手》中,教师可以设立一种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研究,比如粮食的价格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的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发挥和思考,主动的提出问题,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单只靠社会这只无形的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形的手也就是计划来进行平衡。这样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还让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到了所学习的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人都是有情感的,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应该积极的设计一些与情感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并影响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时,给学生们讲解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破坏我国的文物古迹的同时还对我国同胞进行残忍的杀戮。然后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情感上让学生们产生共鸣,不仅培养学生们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而且还能增加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借助多媒体网络
现在科学技术十分进步,信息时代早已来临,课堂教学也应该对传统的方式进行革新。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所要讲述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再配合老师细致的讲解,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直观的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而且带有色彩的图片或者声音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导入语就似开幕式一样,新颖别致的开幕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同样,新颖生动的导入语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活跃大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信用是金》中,通过开始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像是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一个留学生在美国留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在找工作的时候每家公司在看完他的信用记录后都没有录用他,然后对学生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作为一个导入语讲完一个故事后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思考出故事背后的并和课堂所讲内容相关的道理。将问题和情境有效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进行动脑,进行思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创设教学环境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枯燥凌乱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给历史和社会课带来无穷的生命力。
作者:陈正勇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城南镇岙环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而言,只有具备学习兴趣,才能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插入小故事。初中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可以起到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讲“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利用古今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结合时事。上课时,教师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借助实物、图片等。恰当利用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经过无数次验证得出的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动员学生从家里带来各朝代的钱币或平时收集的文物古迹宣传册、相片等,鼓励他们在课堂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自主思考实践,取得收获。其次,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重难点知识。比如,在讲授宋朝这部分内容之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组,让他们分别从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有关“唐朝文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思索唐朝的兴盛程度,以及各民族甚至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又如,在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截取《渡江战役》中的精彩片段,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责任感。如此就将这些久远的历史知识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示了出来,不仅有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节省了教师枯燥的文字表述时间,更让学生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了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历史教师队伍中,能够胜任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专业性较强的教师较少,所以很多学校常常忽视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时甚至会出现英语教师或语文教师代课的情况,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而素质教育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培养学生“渔”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历史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能够在课堂上用准确的、形象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其次,历史教师还要富有敏锐的教育观察能力,对教育教学过程出现的突变情况,能正确判断,恰当处理,做到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得当灵活,教学活动有序热烈。再次,历史教师还要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才能成为有才干、有经验的行家。”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应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及时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而采取更新、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精力放在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上,并以最大的兴趣去了解、钻研相关知识,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作者:史丽敏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第四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老师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效果,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备课质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改善课堂的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科学设计,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在符合教材的基础上,每堂课所讲的内容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合理地将教材分为不同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当然,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的设计,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那么教学设计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老师应该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身心的发展还不成熟,思维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因材施教。
三、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性
教学设计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需要老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把其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结合起来。历史老师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大胆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同时,老师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能够轻松地驾驭和把握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表现自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付国昌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第五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参与度分析
一、从兴趣出发,让学生爱上课堂
想让学生参与课堂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会向学生讲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由于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先给学生讲历史故事,再结合历史故事向学生解释历史事件中的道理。历史就是让学生从以前的历史故事中明白一些道理,以史为鉴,教师要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先为学生呈上故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会爱上历史课堂,参与到课堂中。
二、分组讨论,真正参与课堂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要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组,当遇到问题时教师不为学生解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自己去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就会为学生解答,于是学生就依赖老师不去独立思考,也不去参与课堂,只是一味地依赖老师给的答案。教师把学生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参与课堂中,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不再依赖老师,在学生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帮助的作用。另外,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答案会在脑子里有深刻的记忆,不容易被学生忘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让多媒体在课堂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下载一些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看视频,老师为学生播放一些历史剧,学生一定会很积极地去观看。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视频为学生讲解知识,还可以做一些课件,课件的内容包括知识讲解和课堂问答部分,教师先用幻灯片为学生展示知识,再让大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幻灯片上的问题。教师在做幻灯片的时候可以融入一些学生喜欢的元素,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这种教学方法新颖而且有创意,告别了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一定会觉得很新鲜,相信学生一定会很喜欢这种教学方法,积极地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在课堂上认真地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上将知识掌握好。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知道,课堂的时间虽然只有45分钟,但是知识量还是很大的,如果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要凭借下课自己学习,即使课下再努力也比不上课堂上认真听讲学到的知识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课堂上学习,就不会出现上课开小差的情况,也让学生充分把握了课堂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出发讲究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田红艳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策略
一、提问应有针对性
提问要注意在问题的数量和难度上做到深浅有度。题贵精不在多,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问题难易程度设计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前进。如果提问简单肤浅,看似热闹,学生却是空手而归。而提问过于深奥,就是在浪费时间,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恐惧感。因此教师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我评秦皇汉武”活动课时,笔者提问:“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哪些措施及作用?秦的暴政及后果怎样?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历史人物的?”第一、第二层问的是秦始皇的功与过,第三层是从理论上全面评价秦始皇。因为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能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化。
二、提问应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比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笔者架设了三个阶梯。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列举自1840年到抗日战争期间的几次重要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并思考这些战争有什么样的共同结局。然后让学生对比这些结局与抗日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最后帮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和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教师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提问应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将若干有联系的概念寓于一个轻松活泼的问题之中,往往能收到印象深刻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漫画、影视作品,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例如:教学七年级历史《诸子百家》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以《中国山东,孔子故乡》短片引出孔子与礼的主题,并询问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通过历史短片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兴奋点,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提问应有启发性
问题有启发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七年级《统一国家的重建》一课,对于“大运河开通作用”这一难点突破,如果教师只是提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在教材上找出答案,那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大运河的开凿对隋唐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历史上对大运河的开凿褒贬不一。有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也有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上述两种态度有何依据?你赞同哪位诗人的态度?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问题就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启发性。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争鸣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五、提问应有开放性
历史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究与争鸣的兴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性问题:在对辛亥革命的学习中,小明和小李发生激烈争辩。小明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因此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小李则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推动作用,因此说是成功的。你的看法呢?请说出理由。这样具有争辩性的问题紧扣学习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实效性,不仅能收到传授知识、巩固知识、启发思维的效果,还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升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刘曾军 单位:陕西商南县赵川镇初级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现问题设计独特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时要尽量避免问题概念化,要摆脱传统提问陈旧模式的束缚,注意注入更多时代因素,提升问题的时代感、启发性和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段历史有很多影视材料可以选用。教师节选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当然是唏嘘不已,看到国宝被抢,也深感痛心。教师抛出问题:谁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将八国联军的罪行列举一下?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给予评价之后,又给出一个更独特的问题:同桌同学扮演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英国士兵、一个法国士兵,当年他们都参与圆明园的抢劫,如今他们又相遇了,而且看了《火烧圆明园》影片,他们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学生听说要表演,自然紧张起来,同桌开始商讨台词。课堂上的学习研究气氛非常浓烈。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先是用活生生的影视片段触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让同桌饰演两个士兵角色。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自然感到很新奇,学习兴趣顿时被点燃,自觉启动思维,对问题展开深度探索。
二、悬念设置,体现问题设计新奇性
设置悬念未必要多么高深莫测,只要能够对教材进行针对性解读,与学生思维形成高度契合,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是成功的。初中生思想比较活跃,对一些比较新颖的提法特别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找到比较巧妙的角度设悬,让学生的关注力自然聚焦。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教师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简单介绍,对洋务派和保守派争斗过程进行梳理。特别提到了李鸿章,并提出了一个联系现实的悬疑问题:现在有些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甚至将其塑造成了“爱国者”,李鸿章到底是卖国贼还是爱国者呢?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议,有学生认为电视剧是虚构的,不需要与历史对号入座;有学生说李鸿章就是卖国贼,割地赔款的事做了那么多,电视剧也不能篡改历史,不然会对历史产生误解,这对教育是不利的。教师将带有悬疑的问题抛出,很快引起课堂争论,这正是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争论,对历史相关内容有重新认知,对历史人物有深度剖析,从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生动阐述,体现问题设计趣味性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历史故事传说等内容相联系,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陈述,或者是通过多种媒体的使用,将教材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设计灵动性更强的历史问题,学生会在丰富历史情节的带动下,对历史事件人物有更深刻的认知,并调动思维进行深度思考。在学习《》时,教师设计问题:有人认为“当时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如果袁世凯和光绪帝一起,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学生说,即使袁世凯当时和光绪帝站在一起,慈禧太后掌握朝政大权,还有其他顽固派的推波助澜,变法还是会失败的。有学生认为,中国缺少的是康有为、梁启超式的人物,只有这些人掌握了大权,中国才会走向正确的道路。教师随即引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而且朗诵了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学生听得热血沸腾,教师趁机给出问题:康有为、梁启超逃脱后,有没有继续斗争呢?教师引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的语句,增加了历史学习的文采韵味,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力,思想触动提升,学习深度广度都有了保证。教师对各种因素进行激活,势必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维度。
四、角度选择,体现问题设计时效性
课堂提问设计还有一个角度切入的问题,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多维度解析,从中筛选切入角度,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起点的不同,设计角度更巧、适合度更高的课堂提问问题。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带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师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清晰的认知,特别要注意对教辅材料上的问题设计进行科学改造,变换角度,体现问题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不同的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立场观点决定的。教师有自己的认知,学生也有自己的认知,由于思想深度存在差异,对问题的理解自然也会不同。教师要注意调整思路,多多靠近学生思维视角,这样才能设计出价值度更高课堂提问。《甲午中日战争》涉及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便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李鸿章属于保守派,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时候,这位清朝重臣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实力,却把国家的“老本”都输光了。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李鸿章如果表现得更顽强坚定一些,这历史是不是会重写呢?如果李鸿章能够像邓世昌一样英勇无畏,日本还会这样猖獗吗?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文本,然后讨论这些问题,最终总结时,虽然很多学生回答并不够圆满,但对教材的思考、对历史的认知却更深刻了。教师将问题设置角度转变了,学生自然感到新鲜,思考积极性也提升了。因为带有假设的特点,问题回答自然也是假设条件下的结果,这样的答案多了玄虚,却是学生对历史的反思,站的位置不同,获得的感知自然也不同,让学生深度思考,对激发学生思维有重要作用。
五、步步深入,体现问题设计层次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注意少讲精讲,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利用有限时机理清教材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提炼课堂提问,让提问呈现清晰的思维路线,尽快将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通过系列问题解答,逐渐进入到问题核心,对学习内容有整体认知,对教材思维有科学把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回答情况,进行多向提问设计,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领会,掌握问题实质,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关于五四爱国运动,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阅读,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对对德合约签字,取消21条,惩办卖国贼等。教师继续追问: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为提升学生思维强度,教师又追问了一个问题:五四爱国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回答:这次爱国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拉开序幕,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不停地追问,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维度延伸到另一个维度,不仅让学生的思想处于兴奋之中,还对相关内容形成认知体系。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问题展开,学习状态得以保持,课堂气氛得以渲染,师生互动呈现高效率,这些都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走势,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品质。设计适合度更高课堂提问问题,这应该是教师的共同追求。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要学会巧问,学生才能学得巧。含金量高的课堂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活学生多向思维,促使课堂教学进入正确轨道。
作者:沈苏苏 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课堂故事法教学
一、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
初中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包含着许多像“草木皆兵”、“破釜沉舟”这些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故事,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故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授课内容有选择地综合运用课内与课外的故事。首先,故事一定要是有意义的。根据英国的5R标准,就是该故事需要为当时及后人所关注,可以通过该故事引出跨学科的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其次,故事一定要是有趣的。趣味点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能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诸如“袁世凯称帝”、“儿皇帝”、“指鹿为马”等故事都可以作为选择的对象。然后,故事一定要是真实的,否则将会给学生传递错误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最后,故事一定要是有针对性的。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贴近现实生活。
二、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故事
故事的呈现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故事法教学是否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效用。在目前的教学中,受到课程时间安排、学生综合情况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口述是较为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简便通用,是不可能被完全替代的,于是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讲授技巧。比如,注意语言表达的方法、语速的控制、提问学生的技巧、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将课堂上即将要讲授的故事编排成话剧。比如,在讲授原始社会生活的时候,某教师安排学生就“钻木取火”这一故事分组编排故事,本以为学生只是简单地表演一下,但是学生竟然自己用树叶、树枝和破布等材料做成衣服,用各种美术用品绘出能够表达原始社会形象的面具,将“钻木取火”这一故事演绎得生动形象。学生不仅从中学习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知识,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以及组织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展多媒体教学。比如,在讲授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时,可以截取《太平天国》电视剧的一些情节;在讲授抗战时期的历史时,可以选取《国宝档案》里相关内容进行播放等。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应当综合运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不可以让某种教学方式占据教学的主要部分,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三、以不同的方式将故事法教学穿插于授课中
故事法教学可以运用于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环节,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故事作为导入课堂教学的开端。比如,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的时候,就可以以“同学们了解英国的国王吗?”为开头,借助“处死查理一世”的故事引入授课内容。也可以用故事作为提出问题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还可以用故事来阐述一个历史人物的品格,为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提供正反面案例。比如,在讲授秦朝历史时,为了使学生对秦始皇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用“嬴政称始皇帝”的故事来向学生呈现秦始皇的性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认为他所立下的伟业传至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体现什么制度”、“朕、玺、诏等称谓能说明秦始皇的什么性格”等等。故事法的运用不止这些方面,还可以用来说事、明理等,只要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收集到的故事,就可以将故事法很好地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
四、结语
故事法教学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更加深刻地领悟历史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等。教师可以在合理选择故事的基础上,丰富故事的呈现方式及运用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杨正勇 单位:江苏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
第九篇: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探讨
1.故事导入法
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我们要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我们可以在课堂导入时巧妙地运用故事,言简意赅,事半功倍。如在上《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引用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后来他要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诗念错,考考这个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诗句,若是熟,就代表这个臣子很强。这个故事既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又让学生领略了隋唐文化的辉煌,一举多得。
2.图表导入法
图表形象直观,容易将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一类是利用插图导入。如在上《经济大危机》一课时,考虑到该课理论性较强,初中学生逻辑性知觉能力不强,所以我在导入时,用多媒体把“将牛奶倒入臭水沟中”、“华尔街股灾”、“煤炭工人家庭没煤烧”等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匪夷所思的图片,学生们都很好奇地向我问为什么,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中来,实现了有效教学。另一类是从示意图引入。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先画一只简单的三足鼎示意图,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形象生动地导入新课。
3.复习导入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历史的发展又恰好具有因果性、连续性,所以复习导入,是常用的课堂导入法。复习导入的设计应该与新知识密切相关,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方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实现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在上《中外交往与冲突》一课时,我先复习汉朝的“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唐朝的“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自然过渡到明朝的对外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既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又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宏观的历史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4.生活导入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社会热点、影视资料、生活经历等他们比较熟悉的知识来进行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改革开放》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先播放影像资料《90年代以来的苏州》,改革开放后的苏州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便能充满家乡自豪感地进入教学中来,并油然而生我也要为苏州做贡献的信念。我想这样的历史课才是真正达到了效果。
5.文学导入法
文史哲不分家,历史教学中运用一些文学因素会大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历史课的内涵也会变得丰富多彩。一类可以运用诗歌、对联等作为课堂的导入语。如在上《洋务运动》时,引用清代大学士徐桐的一副对联:“与鬼为邻,望洋兴叹。”进行导入,说明当时封建顽固派愚昧落后、保守封闭,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艰难与认识上的先天性不足。另一类可以用设问、排比等手法来进行导入。如上《科举制的创立》时,我用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来进行设问,“用什么方式让天下英雄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学生们非常踊跃地提出自己想法,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科举制这一教学重点。
6.结语
最后,在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用材料一定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脱离主题。同时又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
2)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要千篇一律。只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就可以了。
3)时间一般在三分钟左右为宜,时间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并且导语的设计要追求生动活泼,但决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否则会冲淡和影响新课的教学。精彩导入,打造高效课堂。导入技巧如果能够运用得恰如其分,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历史的趣味性,强化学生积累历史素材,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历史课堂的“导入”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设计导入,关键在于要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的迁移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使人智慧”。我们进行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培养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能力,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作者:程海娣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
第十篇:初中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一、利用人人通,设计探讨主题,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网页。内容包括:1、学习目标;2、自主学习需要参阅的书目和知识拓展相关材料;3、特别设计一个拓展主题,例如学习华师版八年级历史下的《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一课时,作为临朐教师的我为临朐学生设计了“改革开放与临朐”主题。其中,主题的设立,要以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为依据,要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且力所能及的准则。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能力为目的。力图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拓展题要提前挂在“人人通”学生预习网页上,或者提前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去调查、发掘、搜寻相关材料,为上新课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欣赏图片、歌曲和故事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热情,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主动进入学习过程,自然导入新课。如在学习《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一课时,先在大屏幕上播放邓小平的照片和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在激情高昂的歌曲中感受改革开放给整个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时老师再点拨“同学们有谁能说出南海边的圈,圈进去了哪几个城市?他们为什么能神话般地崛起?”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绪很自然的引入到了课堂内容的学习中了。
2.利用图片、音乐、史料,创建历史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在讲到《浦东的开发》一目时,可以先在音乐声中播放浦东的夜景和陆家嘴贸易一角图片。当同学们惊叹于今天浦东的繁华时,接着展示浦东开放前的情景,形成鲜明地对比。此时老师及时点拨“有谁知道浦东今天的大繁荣大变化是怎么来的?”通过此前的预习学生很容易想到是改革开放的结果。这时再引导他们学习浦东开发的有关问题,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3.利用动画,解决重点、难点。
改革开放的格局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便于学生积极和掌握,老是用powerpoint把《中国地图》中先后开放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以及内地,以动画效果使其动态显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第一次单击动态出现最早开放的四个特区;第二次单击出现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第三次单击出现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次单击出现内地。不同动画出现的地图都配以不同的音乐,旁边配套出现相应字幕。形象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格局。每次动画出现进行多次显示,已达到凸显认知对象的目的。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长短与学生的认知特质相吻合,以激发其思维活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达到提高认知能力,有效解决重难点之目的。
4.利用多媒体资源,拓宽学生视野,辅助历史教学。
本节内容中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学生普遍欠缺。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先打出字幕WTO,然后问“谁知道这几个字母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知道是世界贸易组织。接下来再问“什么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什么时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这样具体的问题学生很难准确回答。这时就可以用大屏幕打出:“小知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总部设在日内瓦,成立于1995年1月11日,其宗旨......”为学生学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目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箭多雕。
三、师生互动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师生互动交流实际上贯穿在课上课下,课上两个阶段特别突出。一是在学生探究学习阶段,教师要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给与适度的启发、提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切忌直接给出问题答案。其次是在知识综合提高完善阶段。师生互动交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学习的知识构建成“改革开放逐步扩大的知识网络”,然后老师和同学们都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投放在大屏幕上,可以是知识树,可以是图表,也可以是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比较、对比、交流,以加深印象,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四、做好网上交流评价,课后延伸专题成果
课后延伸环节是要求每位学生用powerpoint的形式展示“改革开放的临朐”调查成果。把调查结果通过“人人通”上传到班级网页,借助集文字、声音、录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临朐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内容,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同学们会在课下对自己的演示文稿进行认真设计、制作。“人人通”展示的主题制作可以说是异彩纷呈,通过专题平台,师生间可以随时探讨、评价相关知识和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不仅本班学生可以交流,还可与其他班级甚至不同学校间展开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也为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化完善提供了可能性。最后,要求各小组把修订后的结论制成专题片,与教师课件都集中放在“人人通”网页中。浏览网页,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辅导。也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取长补短,自我评价。还有利于学生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作者:王京霞 单位:临朐县五井镇五井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