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共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措施
1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现状
初中历史教师资源匮乏是现在历史教学面临的现状之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加之学校轻视对历史教师的培养,让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较窄、空间较小,这影响着历史教师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历史就是应付考试,没有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对和自身成长具有密切关系的历史学习方法的了解、历史思维的培训以及历史价值观的认识较低。现在历史教学仍然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按照教学内容运用有效资源进行新教学方式的研究,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根据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发挥出教师、学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历史课摆脱困境,达到三维教学的目标。
2.1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育具有的本质,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基础历史知识,也要促进初中学生生成智慧、生成完美感情,更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历史在现实的使用能力,特别是分析、归纳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推动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生成健全的人格。
2.2初中要系统建设起历史学科体系
在目前初中教育中,转变历史课以升学为目标以及衡量学科作用的传统观念,要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历史教学观,对历史学科进行完善、系统的建设,除了建设资源环境外部条件外,更要加强评价体系建设等内部建设。由于传统评价体系严重影响着现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不改变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在本质上得到发挥。另外为了提高历史教学具有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力,积极的和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将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到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体系中。
2.3发挥出教师、学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从师资角度看,初中历史教师要对目前教学观念予以转变,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要从资源支撑和建设外部环境等方面,提供能够促进历史教师发展的环境,运用有效的历史教师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增强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从学生角度看,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转变传统历史教学将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历史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建设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但重视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程度,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在现实中的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另外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按照教学内容构建起情境体验和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体现出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主动参与,将历史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教学情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3结论
初中历史课程是七年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综合性课程。开设这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历史,并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要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措施,逐渐转变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传统模式,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并建立起全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作者:周贺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第三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
一、创设情境,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侧重于传授知识点,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压抑了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应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整改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1.在学习有关“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依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方言,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学生对这些新奇,陌生的语言一窍不通,教师让学生尝试进行翻译后,再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公布出来,学生们在对比“各式各样”的“翻译”后,哄堂大笑,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2.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并在活动开始前讲明“游戏的规则”:①了解并掌握导游的基本常识;②每个学习小组都针对某一长征路上的重要地点撰写导游词和安排旅游路线;③每个小组的表现时间在5~8分钟左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项游戏,不仅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活动中建立了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学生不仅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会和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的认知。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为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挥主导,确立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历史课程严谨枯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在教师的“填鸭式”教育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课堂教学效果也见效甚微。新课程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更新教学思维,积极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开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中的描述,自行编排出有关“原始农耕”的小品或话剧并在班级中按序表演。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其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刻地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起色。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和积极的探究,通过大胆实践和仔细验证,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和兴趣,为优化课堂教学尽绵薄之力。
作者:陈红光 单位:江苏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课本剧的应用
一、历史课本剧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熟悉教材创作课本剧
创作历史课本剧是基于教材资料而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在编写课本剧的时候对历史教材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学生通过熟知著名历史人物了解重大历史事件,而后收集资料,分析编写出满意的历史课本剧,在创作课本剧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历史知识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历史知识。
2.辅助教学
历史教学当中还存在大量易于混淆的内容,例如著名的历史事件、时间、人物等,在开展历史课本剧表演活动时,可将容易混乱的历史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概括历史情节,使学生可身临其境地了解到历史事件的经过,便于加深记忆,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3.有助于学生相互协作
学生共同创作历史课本剧时,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完成课本剧的编写和呈现,在此期间学生一起学习、进步,参与讨论发表自我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经过不断的改动创作出理想的作品,学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二、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1.创作历史课本剧
首先,教师按照教学方案,让学生自行收集与教材资料相关的史料。教材是展开历史课本剧的前提,也是课本剧的重要指导内容,完整全面的历史课本剧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得以丰富。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方面收集到历史资料,同时学会查找相关资料。学生找到历史资料后,结合教材资料开始着手编写剧本,剧本的内容要与教材内容相切合,理顺剧本整体架构、故事发展走向,编写的剧本当中要包含开头、经过、高潮、结尾这几个重要部分,整个剧本内容应有冲突性、矛盾性,以便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编写历史课本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故事要与历史相符合,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严格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创作课本剧。
2.历史课本剧的排练与预演
学生拥有一个较完整满意的剧本,接下来就可以按照剧本角色来分配人员,这时就需要具有导演才能的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同学的特点,然后将其与历史人物形象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同学扮演历史人物。也可从外形、气质等方面来进行选择,例如《三国鼎立》这一课中,可选择与曹操、许攸、袁绍这几个角色特点相符的同学进行排演。
3.历史课本剧的演出与评价
历史课本剧是教学的工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与推进课堂流程的作用。历史课本剧的演出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只需适时地引导学生对该历史事件进行思考。例如《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课本剧中,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生创建出两种不同的历史场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文明进行思考:历史的变动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正确评价北魏统一与汉化前后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例如对通婚、服饰、书籍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要让学生明白历史的进步就是人类的进步。最后教师对参演的学生进行评价,对课本剧的表演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自由发言敢于说出观后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课本剧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来主动参与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收集资料、编写与创作、表演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喜欢上学习历史。目前,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经过对此不断的摸索和学习,终会实现历史课本剧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
作者:周洪琴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三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
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是从表面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的,而只有学生具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保证这一过程的有效实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事件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学生自然会对它们感到陌生、有距离感,而我们一旦将学生的兴趣点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的情绪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例如可从我国运河名城丛书之一的《运河名称——苏州》的出版助推了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新闻情境入手,结合图文向学生展示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是隋朝大运河,以激发学生探究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历史。这样的方式角度新颖,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了运河的历史作用,探究出了人们对运河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的措施。又如中国古代思想史内容枯燥,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不感兴趣,不容易掌握。设计这一课时,我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亲身体验的常州春秋淹城遗址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更鲜活、更丰富的活动体验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感受这一遗址的文化内涵。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用诸子百家的思想来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充分体现了史学的借鉴功能,使学生感到了历史的可用、可亲、可信。教师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历史细节,创设更多的历史教学情境。如12月13日南京鸣响防空警报、1980年版人民币上人物像的民族名称、美国国旗的变化等,当教师把这些生活中易被忽视的细节背后所蕴涵的历史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有眼前一亮之感,会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这些生活细节背后更多的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构建趣味课堂,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实现梦想的天堂,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编织梦想、培养历史思维。
2.通过设计问题,分组合作,来引导学生探究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探究活动可能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因此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用问题来激发和调动,因为有效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与动力。有效的问题能创设一种充满张力的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的思路,打造质疑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去求知。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讨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历史问题的来源是广泛的、多元的。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眼光,综合来自生活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使提问和学生个人的问题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教师的问题要有创意,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要能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思维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可以继续拓展的思维结果,从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让学生享受到了自我创造的愉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讲授“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再带领学生“乘着时间的隧道回到唐朝”,经过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学生说:“朕是唐朝的皇帝,身上穿着考究的丝绸衣服,经常在大堂之上接待来自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名士……”有学生说:“我是唐朝的商人,销售高档的陶瓷,无论是越窑的青瓷,还是邢窑的白瓷,我都应有尽有。”有学生说:“我是唐朝的农民,用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庄稼,农田里的收成比以前大大提高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亲身体验不同的角色,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探索者”“发现者”。
3.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自由度,经历探究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的教育价值还在于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时空环境里,自由地开展研究,自主地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会交流和合作,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表达,才会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历史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教师心目中追求的不应只是惟一的标准答案,而应是多维的思考。例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了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显示了“澶渊之盟”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澶州之战的结果,思考宋军击退北方的辽军,在宋军获得军事上的优势的情况下,为何又有澶渊之盟的约定,让学生从辽、北宋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三个方面对澶渊之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得出结论:澶渊之盟对辽来说,辽兵脱险,又得“岁币”;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性和约,“岁币”成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即结束了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维持了双方和平稳定的局面,加强了经济交流。新的发现激发新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又会生发出新的探究问题,这样层层递进,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的经验就会逐渐积累,认识就会不断深化。
4.注重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否真正发挥出了它的巨大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是否有勇气开始新的尝试与探究,是否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责任感与自身的实力。历史教师应有新颖的教学理念,即要摆脱权威者、施令者、裁判者、独唱者的角色,而以平等的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历史教师应有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探究选题、探究方案、探究过程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指导,让学生获得一种豁然开朗般的顿悟,使历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构建与传承,故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和保护其探究热情,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宽松环境。历史教师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是历史知识的“呈现者”,还是历史信息的“重组者”,应使历史教学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而实现这些,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应让自己成为一条不断自我反思、常流常新的小河。如从《新航路开辟》中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今世界与中国的海洋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海洋大国或濒海大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海军兴则海权兴、国家强,海洋意识被解读为一种开拓创新、征服冒险和竞争进取的意识,其核心是开放、进取、竞争和协作,海洋是进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大国的发展史,任何一个强国的崛起,无论是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还是日本、俄罗斯,都是依靠海洋、通过开发海洋而成为世界强国的。而中国,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浅层面上,远未做足、做好“海”的文章,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缺乏海洋意识,因此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5.总结
综上所述,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探索探究式教学之路中,都应遵循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构建历史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最终得到持续、全面的发展。当然,这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它不是一件易事,但值得我们坚持去做。
作者:薛萍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运用在初中教学上的优势
1.1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
教师讲述是传统初中历史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偶尔增加简单挂图就组成旧有历史教学全部形式,模式比较单一,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将传统教学模式予以打破。学生能够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寻找信息,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可以扩宽学生知识面,逐渐培养起学生探索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吸引学生注意,增强其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的能力,将学生具有的潜能予以挖掘。
1.2能够增强教师专业素质
历史知识具有无限发现性和延伸性,初中历史教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宽广,并不断研究和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历史知识不断变化、逐渐丰富,而教师更新知识的能力比较有限,经常感觉力不从心。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让教师更加快捷的得到教学需要的历史资料和信息,进而增强教学效率和教师备课水平。
2多媒体运用在初中教学上的误区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其价值难以取代,但是现在多媒体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上仍旧具有一定误区,这样难以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反而会出现不良影响,教师要避免这些误区。
2.1避免由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变成机器灌输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只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以前批评教学采用“填鸭”方式,现在同样不赞成运用机器进行灌输。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来,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师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致使由从前的教师灌输转变成机器灌输。
2.2学生避免从传统的“接受者”转变为“观赏者”
现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一些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欣赏视频、音频和画面的层次上,没有从本质上关注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的意识会游离在教学内容之外,没有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成为多媒体课堂的旁观者。长此以往,学生就由传统历史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为多媒体的“观赏者”,难以达到教学质量和教学目的。
2.3避免出现盲目运用多媒体,降低效率的情况
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现在一些历史教师没有以实际为出发点,错误的认为使用多媒体次数越多,越能够体现出教学水平,结果却对初中历史课堂原有的教学结构予以破坏。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教学应该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初中历史教学具体情况为出发点,改变随意、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彰显出历史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性,强调历史教学具有的研究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3结论
虽然目前初中历史课程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很多问题,但是要积极认识和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不但转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历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是未来初中历史改革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作者:常俊龙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第三中学
第六篇: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立足《历史课程标准》(后文简称“课标”)、把握学情、明确目标、精心备课
1.备“课标”与教材。①“课标”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献,而教材是实现“课标”的载体。在备课时,教师要准确理解“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主要包括历史知识、历史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②分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准确理解“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后,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具体目标所指向的领域,分析、选择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
2.备学情。学情即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我认为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从历史基本知识的角度,明确分析“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和“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②明确分析预测出多数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明确分析预测出学困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
3.备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具体目标指向领域、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选择、确立下列教学目标,即备通过本课题学习,学生达到的目标要求,如:①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如掌握最基本历史知识、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主要文明成果(点)、初步掌握基本线索(线),提高阅读、观察、历史情景的想象力等。②了解、体验、认识、掌握知识或方法产生过程的目标。如学会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认识其地位与作用的能力、了解时序、体验历史呈现方式等。③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认识、解决问题类的能力目标。如学会陈述历史,即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与方法;学会理解和判断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等。④用文本的人文、情感、思想等教育类目标。如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继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
4.备创新支点,即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与策略。5.备教学评价。①依据教学目标,以“当堂检测”为主要形式,设计教学评价,验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②体现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具体、可操作性强。6.备教学方法与媒体。①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如从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情景体验等。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ppt教学课件。7.备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①依据教学目标、并且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或者多个活动。②教学过程体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流程,禁止以单纯的知识演绎代替活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活动,要着重突出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备课,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堂让人叫好的历史课,教学过程无论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课还是课堂小结,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更重要的则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出彩的历史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1)教师要严格按照备课从事课堂教学,当然,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应视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进行处理。(2)教师应使用普通话,语言简练,表述科学规范;历史专业素养要高,应用历史专用术语表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能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基本能力,学会基本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调控能力强,关注全体学生;杜绝知识性错误。(3)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适用有效,且使用熟练;多种媒体交互使用实施“创新支点”,突破教学难点;多种媒体交互使用突破教学重点。(4)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体现活动建构教学论的基本主张和程序,即“构建动场—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综合建模”的基本程序。①构建动场。利用历史影像、文字、遗址遗迹、历史故事、猜谜等方式创设情境等,情景要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②自主学习。根据学情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找史料—获信息—分析评价—反思运用”等步骤,经历“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过程,完成自主学习。③交流探究。各学习小组对难点、疑点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然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等有效手段,适当引导点拨,突破教学难点。④综合建模。结合历史时序性特点,联系综合史实,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反思。
2.学生的学。①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②学习活动呈现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对于疑点及难点问题,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搭建的平台进行合作探究;学生能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三、小结
总之,我个人认为好的历史课应该是让大多数人(观众)叫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课应该是再现历史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课应该有骨、有血、有肉。所谓“骨”是指正确的历史观点,即主流思想,不走极端;所谓“血”是指有效的手段,即利用自身优势,结合现代手段呈现历史;所谓“肉”是指丰富的材料。有骨而无血肉谓之骷,有骨而无血有肉谓之常,有骨血而无肉谓之柴,有血肉而无骨谓之疯;三有则谓之完,课为完课,令人玩味。好的历史课还应该是影响学生志向及志愿的历史课。正如古人所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好的历史课,还应该是留有空间的历史课。一是指历史教师的课还有自我改进的空间,即有形的空间;二是指历史教师留给学生发散的空间,即无形的空间。不管怎样,在新课程下,作为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投入历史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正做一名更加适应时代潮流的传道、授业者。
作者:韩纶绍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初级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
一、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应以详尽的教案为依据
在《中古时代的欧洲》课件制作前,通过精心地研究教材、大量地搜集资料以及耐心、细致地筛选,笔者首先编纂出了详尽的教案,将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比作一部浩繁的史书,教材中天然的四个子目就化为史书的四则篇章,以此为主线,带领学生逐次展开对“骑士、教会、城市、拜占庭”四部分内容的学习。相应的,课件的主体也分为四个部分即“西欧•骑士篇、西欧•教会篇、西欧•城市篇、西欧•拜占庭”。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内容教授前,分别展现相应的幻灯片,有助于学生把握这堂课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脉络,有助于知识整体性的构建。再如,在新课导入部分,教案设计为由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欧洲的相关知识后,在师生互动中引领学生回顾罗马帝国分裂的相关史实:师:让我们首先把时间定格在公元395年,那一年,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生: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师:首都分别为什么?生: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师:此后,东西两个罗马沿着不同的轨迹前行,西罗马的命运如何?生:476年,在日耳曼人的入侵和本国人人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灭亡。师:此后,西欧步入了封建社会,即中世纪,也叫中古时代……根据这段文字,笔者设计了如下两张幻灯片,上面均绘有古代罗马地图。其中东西罗马的分界线,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两座城市,以及“中古时代”字样和具体的起止年月,均在师生活动中依照相关语句经点击,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在课堂上,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契合,表现为师生互动的水乳交融,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和,应给予学生以美的享受
首先,一套完整的课件,就整体布局而言,无论是模板的选择、色彩的搭配还是字体的式样都应体现和谐之美。本课四大篇章的模板式样保持一致,但是颜色有一定的区别,区别的依据在于相关内容所展现的主旨。比如,为了映衬中世纪教会的黑暗,这一部分内容的课件主色为暗灰色,因为中世纪城市争取自治的运动盛行,大街小巷流动着自由之风,这部分课件的主色便设定为明丽欢快的粉色,这样,随着相关学习内容的展开,学生感受到色彩传递给他们的情绪,无形中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至于每一张单独的幻灯片,除了所选择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必须同所授内容契合外,整体的布局设计还应遵循简洁、清楚、美观的原则。所谓简洁,是指每张课件勿需太多的装饰,以防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谓清楚,就形式而言是指字体应该足够大,尽量不使用连笔字。选中的图画需经相应处理,以保证良好的清晰度。所谓美观,是指文字、图画等相对位置应有序、协调,彼此间的距离适宜。比如,在一张旨在展现“火刑”残酷的幻灯片中,每一组成要素都经过了反复考量被安置在了相应位置:左上角的“中古时代的欧洲教会”旨在标明本章内容在课件总体中的位置和所属的子目,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幻灯片上半部分节选的刑法学家贝卡利亚的一段话是对“火刑”的控诉,图片中人物正在经受火刑,“异端”二字则是被裁定的罪名;诸要素之间疏密得当,字体大小适宜,色彩以暗色调为主,昭显着教会统治的“黑暗”。在这里,幻灯片上的每一个元素都应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幻灯片的每一寸空间似乎都在说话,向学生们传递着知识、表露着情感、蕴含着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三、多媒体课件是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流畅地进行操作
课件制作完毕,便要在教师的熟练操作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它独到的作用了。这组《中古时代的欧洲》课件,共包括39张幻灯片、三段视频和三段音频,在45分钟的时间里,要将它们一一展现,并且要同教学流程的各环节自然契合,水乳交融,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比如,在从骑士篇过渡到教会篇时,由知识点“西欧庄园”切入,设计了这样的引语:“通常,一个庄园筑有一座城堡,同时,必定建有一座教堂。”紧接着,将课件翻至标题“教会篇”,两三秒后,钟声响起,教师诠释:“庄严肃穆的钟声响彻在西欧广袤的土地上空,一个集神权与政权为一体的国家正向我们走来!”话音刚落,伴随着悠远而浑厚的音乐,寥廓的星系中,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旋转着逐步聚焦在“梵蒂冈”。由此,进入到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在短短的数分钟里,教师向学生展现了三张幻灯片,一段音频和一段视频,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多媒体课件生动、立体地展现着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师对教材和课件熟练地把握和运用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材或者课件内容的不熟悉,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不时翻看教材,或者中断多媒体课件的放映以转入“编辑”状态来查看下一张幻灯片的内容,这些行为会使学生们正在进行的思索或感知受到干扰甚至中断,破坏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总结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建立在详尽的教案基础上;每一张幻灯片都有自己存在的独到价值,在制作上都应遵循简洁、清楚、美观的原则,整套课件在风格上也应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教师应熟悉每一张幻灯片,将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然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继续探索,不断思考,为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教育教学的潜能而努力。
作者:李晓梅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初中历史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因素
(一)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目标明确,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还需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做保障。据调查,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强烈、目标明确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历史学习时间,科学制定学习时间计划表。课前,独立完成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活动,进而找出重点、难点,确定关键问题,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课上,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思考、相互探讨、客观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的课堂笔记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重点突出。课后,这些学生能够及时而且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所学内容能够做到及时复习,及时整理、及时反思。这样做的结果,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较好,而小部分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此类学生课前虽然能够预习,课上也能标记勾画,但是重点不明确,不能发现和及时解决问题,课后复习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所以,学生学习成绩是否理想,不仅取决于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勤奋的努力度,更重要的是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方法的掌握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
(二)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效能
学生的学习效能“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先天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健康状况,学习环境等”。另外,学习效能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无关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调查,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如前所述这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课前预习效果良好,课上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后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但是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它受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方法的优劣、学习目标的高低等诸多因素影响。动机强烈,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学习成绩较好。同时,不应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即同样是拥有高分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也有差异,这是由于他们设定的目标标准不同。设定的学习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学生会为其付出较大努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定的学习目标只比实际学习水平高出一点,学生只需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较慢;设定的目标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相当甚至低于实际学习水平,学生可以毫不费力达到目标,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因此,制定科学合理、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使学生在不断完成其设定的预期目标中逐步养成和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学生历史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解决“要学”的问题
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学习志向、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标的实现等诸多因素。因此,历史教师可以从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入手,巧设问题情境,解决“要学”的问题。
1.以趣激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某一时段的客观事实,其所反映的是人类以往的社会生活,不可复生和再现,面对没有情感的文字描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何而言不得而知。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巧设情境,“再现”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2.以疑引思,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由于初中生年龄小、阅历少,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不同年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因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知历史人物的“何为”确属不易,出现困惑在所难免。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如何让不谙世事的初中生去理解、认同某些历史现象的正能量?如何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大如世界观,小至做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历史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索,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以果探因,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
以果探因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行为进行原因分析,推断出其成败原因的一种心理过程,其得出的归因结果如何直接影响其能否进行自主学习的行为和态度。对学习成败的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其归为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等四种情况。对于学习成绩处于劣势的初中学生来说,其将失败归因于历史课学业难度过大、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足,会出现焦虑、信心不足的倾向,产生学习无助感。而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极有可能将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运气的好坏,认为一次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因而出现不重视、盲目乐观的态度。这样的归因结果极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状态,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归因谬误,帮助学生确定具有挑战性而且能力可及的历史学习目标,指导其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任务,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消极行为,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客观地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成绩的取得,不能光靠运气的好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次的点滴进步,都与其学习的付出程度分不开的,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潜能。
(二)优化学习策略,解决“会学”的问题
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要学”历史,而且还要让他们“会学”历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解决“会学”的问题。
1.读思兼顾,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是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阅读实现与文本对话,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例如,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时,学生通过对“鸦片作为一种,在历史上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一史实的梳理,能够得出“人民痛感鸦片危害严重,强烈要求禁烟”的结论。而“中国禁烟为何屡禁不止?”会让学生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教师以“中国禁烟为何屡禁不止?”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鸦片吸食者、中国官方、英国商人、英中时局各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鸦片吸食的最大需求者是哪些人?是凭借手中之权纵容包庇烟贩的清政府的官吏;其次,引出“不吸鸦片的官吏对于禁烟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英国商人为鸦片走私而贿赂官府,所以,其支持抑或反对难说。这是英国商人的“糖衣”。在此基础上分析“鸦片走私犯除了‘糖衣’还有无其他行动?”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英国商人的武装贩运,即“炮弹”;据此设问“英国商人为何如此肆无忌惮?英国的‘糖衣炮弹’为何如此厉害?”引导学生从英中时局分析回答:鸦片生意一本万利,英国商人唯利是图;英国政府支持鸦片走私,英商有恃无恐;中国禁烟软弱无力,官吏腐败助长了英商气焰。在逐层的问题剖析中,英国的侵华野心与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整个虎门销烟的时代背景被烘托得淋漓尽致;进而点出中英鸦片战争是英国侵华野心导致的必然结果,而非林则徐禁烟所致,从而说明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问题设计,显得自然、顺畅,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听说并重,锤炼学生知识提取和迁移能力
初中学生仅仅能够听懂和理解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从新的历史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例如,学习《》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维新志士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提取关键信息“无力”,来理解“为何会失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无力”的原因:一是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失误;二是变法没有人民的支持,注定会失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未得人民支持的原因:他们既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未满足民族资产阶级设议院、行宪法、废厘金的要求,更未能提出反帝反侵略的奋斗目标,因而得不到农民、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全民族的力量支持。然后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作为维新变法中坚力量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具有革命性,但由于其本身与资产阶级千丝万缕的关系注定了其妥协性的一面,其革命的不彻底,使他们失去了群众基础。最后,引导学生从反面分析变法的阻力反对派的强大:握有兵权,善用权术。如此,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索中,较全面地理解了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种以点带面,逐层剖析的手法,让学生也锻炼了提取信息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做练结合,磨练学生动手和文字表达能力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因而,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通过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历史模型的制作,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以此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例如,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历史教师在讲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屋特点和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模拟组建两个“施工队”,分别制作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模型:干栏式房屋模型和半地穴式房屋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当地的气候环境因素为着眼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思考“两种不同风格房屋模型的特点及设计理念”,最后得出结论:河姆渡人居住于长江下游,当地气候潮湿闷热,因而要求房屋的通风防潮性能要好,所以以桩木为基础的干栏式房屋比较适合;而半坡人居住在黄河下游,属于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因而要求保暖性能要好,所以半穴居房屋更适合于北方。要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明白“因地制宜”的道理。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将探究过程中的观点写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当地的房屋建筑设计提出建议和看法,并写成研究小论文。这一过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严谨等。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依据初稿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完成作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结
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体,其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用一颗真诚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将自主学习建立在具有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兴趣基础上的“想学”、责任基础上的“肯学”、掌握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刘宝军 吴琼 单位:勃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第九篇: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法
一、将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1.将故事融入教学可以增长学生智慧
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历史使人智慧”,从这句话中我们足以看出历史在明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非常有名的葛兆光教授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历史学家应该做到穿过历史的帷幕,让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重新复活,并重新想象历史,不应该只是对文献进行归纳、简单地陈列文物,那样只是档案,算不上是历史。”历史不但是人类以前的真实经历,还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积淀。学习历史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还可以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历史中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甚至可以受益终生。
2.将故事融入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穿插故事来实施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判断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是真实的,丰满多姿的。历史人物的各种活动、所有历史事件的进程只有利用形象思维才能得以生动地再现。倘若缺少形象思维,历史将只会是苍白无力的文字和空洞乏味的过去。历史教材中很多繁琐抽象的内容,利用故事生动形象地讲述出来,能够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接受,缩短与历史的距离感,有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形象,进而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其历史形象思维水平。因为历史比较久远,我们很难了解到很多历史内容的真实性,所以在学习历史时,可以利用相同历史事件不一样的故事版本,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课下搜集整理历史故事,并在课堂上讲述出来,这就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收集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将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明确目的后选择故事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穿插历史故事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还是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抑或是单纯的娱乐,让同学们开怀大笑,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所要穿插的故事以及讲完之后所产生的效果,必须以历史学习的教学目标为中心,而且还得十分具体,具有启发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故事的真正含义,从而去进一步思考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所要讲述的历史故事必须能够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不能仅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故事而讲故事,那样的故事教学法毫无效果。不能为历史教学服务的故事是没有用的、是多余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但要从故事中准确地提炼出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让故事充分发挥其作用,既不能在故事中“流连忘返”,也不能对故事“浅尝辄止”,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2.合理控制故事的数量与时间
故事教学法是历史课堂上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载体,但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把历史课转变成单纯的历史故事课。倘若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讲故事,就算最后可以补充落实历史教学目标,但教学效率却大大降低。因此我们不能没完没了的讲故事,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分寸。假如一整堂课都在忙着讲故事或者设置故事情境,不仅学生手忙脚乱,教师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等于浪费了一堂课,在这堂课中耗费学生精力的是故事本身,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故事教学法的本意。所以在选择课堂故事时需要考虑故事的篇幅,按照故事所要达到的目的科学安排其篇幅,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故事更加精彩,而不单单是为了故事的具体多彩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3.充分结合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中采用故事教学,假若始终片面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无法有效发挥,毕竟教师才是主要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以学生为主体理解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扮演冷眼旁观的看客,这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着控制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氛围、处理一系列突发事件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学生遇见困难时及时给予正确的鼓励与指导,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教师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目的;而且教师还应该将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学会控制教学节奏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历史故事有效穿插到历史教学中,进而引发学生的灵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大胆提问、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精神。
作者:王宗美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