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模式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模式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模式实践

“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具有机械性的特点,学生能掌握的历史知识也是浅层化的,并不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深刻理解历史知识内涵,加深历史知识学习印象,对历史知识相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理解。基于此,本文将着重讨论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推进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实践策略,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效果。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概述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集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一般可引导学生开展具备这些特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课堂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层挖掘、深刻理解,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领域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如今它在历史课堂中也开始有了较强的“存在感”,进入了教师的视野,成为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能对原本理论性过强、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教学氛围过于沉闷的历史知识教学产生新的学习印象。这为实现历史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情感教学目标、德育目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要求教师具备勇于接受新事物、积极开拓新方法的精神,迎接新课改后历史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探究性教学模式自从被提出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探究性教学经验,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索未知问题的答案。也有一些教师注重从教材内容或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主动获取与之相关的新知识,使其在获取新知识后,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思辨性。教师引入探究性教学模式,符合历史知识的这些特点,让历史教学更通畅,历史教学效率更高,历史教学质量也得到明显的保障。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价值

(一)改变历史教学单纯的复述性

历史教师长期运用灌输教育方式展开教学,让历史教学具有单纯复述性的特点,学生一般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历史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不需要过多地深思历史知识内涵,只需要熟记书本知识和标准答案即可。久而久之,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缺乏活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打破了这种教学状态,教师不再一味地强调记忆性,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层的解读,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启迪学生展开智慧性的思考

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具有明显的智慧性特征,能启迪人们深思,体会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历史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就可以引入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以往历史课堂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刻的解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是比较被动的,而教师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时,却能让学生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人,尊重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推进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乐于主动投入探究性学习。

三、初中历史课堂中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策略

(一)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各自提出个性化的观点

唯物史观在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首要地位,在课堂上将此核心素养落实有利于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历史需要人去思考,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生本教育理念被高度提倡的时代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了社会群众的高度重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过往高高在上的教学态度,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基于生本教育理念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使学生以强烈的自主性参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从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愿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对某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提出不同的观点,并根据自己持有的观点展开组内讨论,针对相关的历史知识展开深层的探究学习,从中寻找可以解释自己小组观点的历史知识内容。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会比较活跃,能主动收集各种辅助自己论证观点的历史知识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材料的开发与利用率,保障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以“戊戌变法”一课为例,教师可先给出几个观点,让学生组成小组后,各自选择某种观点展开深入探究学习。这里的几个观点具体为:1.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2. 戊戌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它与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样的;3. 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依然给后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教师列出这几个观点后,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展开组内讨论与交流,寻找相关的历史材料,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对自己小组持有的观点进行论证。在每个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鼓励每个小组派遣代表上台,讲述本组的观点,并给出各种论证这一观点的材料。教师可与其他小组的学生对该小组的探究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

初中历史教师在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时,可以将情境创设法引进来,借助教学情境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消除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使其重新建立起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让学生怀着热情主动展开历史学习。教师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时,可抓住某个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历史事件,创设一个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将学生带入场景中,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以“五四运动”一课为例,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上向学生播放关于“五四运动”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五四运动当时的“面貌”,并感受到当时五四运动浩浩荡荡的气势,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情绪,让学生主动走进情境中,对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的理解,并使其掌握好五四运动相关的历史知识。为了推动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教师可在这一教学情境下提出一些有效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寻求相关问题的答案。历史是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彰显其价值的一门学科,但是传统时期“灌输式”的教学策略总是让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所以分析历史材料是学习该学科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史料认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就是在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形成的。比如,教师可提出这些问题:“五四运动为什么会爆发?在五四运动中有哪些鲜明的宣传口号?五四运动当时的发展态势是怎样的?给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从历史角度来看,五四运动又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影响?”在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究学习时,可以对五四运动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理解与掌握。

(三)设置探究学习主题,促进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以往教师在依托教材内容展开历史教学时,课堂内容的范围较广泛,容易让学生出现抓不住学习重点的情况,长期下来会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非常烦琐,且需记忆的内容很多,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其识记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缺乏探究性,通常学生能获取的是表层的历史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效果。在这一教学背景下,教师可融入探究性教学模式,并设置一个探究学习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对主题内的知识内容展开深度的探究学习,旨在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专注力,让学生能在主题范围内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为例,教师可设置“长征精神”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深度探究学习:“什么是长征精神?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长征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在学生探究这几个问题时,会自主地搜集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了解红军长征之途,领悟红军身上体现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与掌握。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主动了解与长征相关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宽广性入手,拓展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其历史学习成效。

(四)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展开思维引导式探究教学

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很多,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然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却表现出逻辑思维薄弱的问题,这一学习缺陷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作为加强探究性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在梳理烦琐的历史知识时,建立简洁易懂又全面的历史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知识结构发散自己的思维,对具有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展开探究学习。对此,教师可引入思维导图工具,让学生借助这一教学工具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使其对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自主提出各种历史知识问题,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学生要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则需对当时宋代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针对性的了解与学习,然后系统地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知识。对此,教师可在引导学生梳理这些历史知识时,借助思维导图建立可视化的知识结构。学生可将“宋代经济的发展”作为中心词,将第一级思维导图枝干的内容划分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等几个内容。学生可走进教材,围绕这几个知识点,搜集更多的知识信息,建立更完善的思维导图。例如,“农业的发展”这一知识点可延伸为“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区的位置变化”。对其他两个内容,学生也可延伸更多的知识点,将其填入思维导图结构中。之后,学生可自主提出问题,对其展开探究学习,如“宋代经济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当时全国经济重心发生转移的方向是怎样的?影响经济重心转移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可获得理想的历史知识学习成效。

(五)启发学生的对比思维,利用对比法展开探究学习

对比思维是指学生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发现其中鲜明的差异性,对不同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认知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事物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教师可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下启发学生利用对比思维方法,展开有效的历史知识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具体变化。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为例,教师可将“近代”作为时间分割线,对近代前的经济、社会生活特点与近代以来的经济、社会生活特点展开对比性的学习,从中获取对比鲜明的历史知识,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师可对这两部分对比性的内容建立直观的表格,学生可归纳相关的知识点,将其填入表格,让学生从表格中一目了然地掌握近代前后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对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主动搜集相关学习材料,使其更深层地掌握这节课的历史知识。比如,学生可根据史料分析得出火车、轮船和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是怎样被引入中国,并快速发展起来的。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是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历史教师应思考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推进探究性教学的开展。目前,教师依托史料设计课堂问题、以小组讨论活动为载体展开探究学习、基于情境创设法展开探究学习、在主题教学模式下展开探究学习、在思维导图工具辅助下展开探究学习、通过对比思维方法展开探究学习,这些教学策略可以辅助教师从不同方面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值得教师将这些教学策略融入历史教学。

作者:邢宗鑫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