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

摘要: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为目标。文章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进行研究,基于当前教学实际,明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存在培育阻碍的条件下,教师应通过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史料实证”教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史料实证”指导能力;依托学生地位,鼓励自主搜集史料;转变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改变课堂模式,组织合作“实证史料”活动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供参阅。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教学策略

“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具体是指学生获取历史资料并对其展开辨析,通过可信资料重现历史真实态度与方法的素养和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初中生的这一素养,可以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对其学习与未来成长均大有裨益。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阻碍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势在必行。但是,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仍旧存在一些阻碍,包括学生自主思考受限、“史料实证”教学局限等,均与教师存在不科学教育观念有关。一些初中历史教师仍旧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中,认为教学应以“应试”为主,将自身视为课堂教学主导者,并未对“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为学生自主辨析、论证历史资料提供足够的自主支持,更没有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而是一味地以教材为中心,将史料传递了哪些信息、学生应该通过辨析相关资料形成哪些情感等直接告诉学生。在该种情况下,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过于被动,很难真正理解历史资料内涵,学生的思维、素养发展自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基于教育观念转变,重视“史料实证”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们对一件事的认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实践行为和结果。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目标无法实现,是因为一些教师对“史料实证”教学产生了错误认识,存在不重视“史料实证”教学等行为,采用不科学的教育观念组织课程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其对该教学活动的重视是当务之急[1]。在该过程中,学校的适当介入必不可少。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展开学习,使其充分认识“史料实证”培育对于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重要意义。其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教学研讨会议,让他们在教研活动中共同探究学生素养培育方法。这样,逐渐转变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对“史料实证”教学的重视,努力提升自身组织“史料实证”素养培育课程活动能力。

(二)基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史料实证”指导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培育,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学习的有效指导,而教师能否真正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指导能力,主要受专业素养影响。因此,为更好地提升自身“史料实证”指导能力,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教学之外主动强化对课内外史料的分析。然而在当前环境下,仍有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并未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导致无法在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学习时提供有效指导,影响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对初中历史后续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大为不利。所以,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建立专业发展意识,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对“史料实证”教学指导方法的学习。学生往往以教师为榜样,会对其“史料实证”思维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形成以发展的、客观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等初中历史学习的正确意识,深化“史料实证”分析,提升对应学科素养。

(三)基于学生地位变化,鼓励自主搜集资料

充分尊重初中生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搜集资料同样是保障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应基于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地位变化,鼓励他们自主搜集资料信息。然而,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出“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但是仍旧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将自身视为课程活动的主导者,没有根据学生主体地位的变化调整“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方式,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搜集资料”的引导。在该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对课程资料的了解和辨析都较为被动,其相关素养自然难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所以说,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目标,教师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历史资料,同时提醒他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对资料的真实性展开辨析。如此,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其素养自然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四)基于教学方式转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以学生为主体推进课程活动,不仅要让初中生自主搜集历史资料,还需要引导他们对所搜集的资料、所学习的知识展开自主思考,以此充分调动初中生自主学习思维发展,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2]。只要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他们就可以在课程活动中更主动、深入地辨析史料,从而获得更多知识,对历史形成更正确的理解,“史料实证”素养培育课程目标也由此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并未给予学生自主思考足够的支持和启发。一些教师认为,初中生缺乏良好的历史辨析能力,即便使其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思考,他们也很难总结出正确内容,反而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更愿意在课堂上直接将教材中或者学生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体现了哪些知识告诉给学生。教师长时间应用此种教学方式,势必会限制学生自主思考,使他们始终无法独立辨析资料,相关素养难以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培育课程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因此,以培育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为核心课程目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自主思考,引导他们独立辨析材料。如此,初中生的自主思考、辨析能力定会提升一个层次,其“史料实证”素养自然可以随之实现质的飞跃。

(五)基于课堂模式变化,组织合作“史料实证”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还可以从课堂模式的变化入手。这一变化主要是指从“教师教,学生自己学,生生之间相互独立”到“学生合作”的模式变化。简单来说,学习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适当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和“学”的效率、效果。尤其是初中生初次接触“史料实证”学习,对于“如何学”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解,因此极易在辨析历史材料时产生困惑。若这些困惑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其在后续“史料实证”中的表现和知识获得均会受到影响,导致课程目标———“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无法实现。因此,将“合作”渗透在课程活动中,变学生的独立辨析为合作思考,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一问题。通过合作,初中生集思广益,对历史资料展开深入分析,通过互相启发、互帮互助,产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不断迸发的灵感可以很好地促进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六)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史料实证”教学

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是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了“互联网 + 教育”模式,这为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带来了新的选择,为师生沟通“史料实证”历史学习方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以互联网为跳板,借助微视频等方式出示“史料实证”素材,以线上教学等方式延伸学生课堂学习空间,拓展初中历史“史料实证”学习活动。但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不足等现实条件限制,部分教师并未采取此等方式有效拓宽初中生历史“史料实证”学习空间,这在无形中制约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有效性。因此,为促进历史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面创新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学校可以适当协助教师建立线上教学平台,完善线下课堂信息技术支持,让教师置身于信息化、“互联网 + 教育”环境当中。教师由此形成更加强烈的创新教学热情,主动探究更加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增强学生“史料实证”学习直观感,促进其对真实史料的具象分析,逐渐深化教学成效。

(七)基于多元教育思维,提供丰富史料素材

新课改愈发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多元培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丰富的史料材料的支持。这提醒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需要基于多元教育思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素材,包括分类明确的历史资料和国家收录的真实文献、实物、图像等[3]。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好,他们忽视了材料的丰富性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没有主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以供其展开辨析思考,而是一味地围绕教材资料开展“史料实证”教学活动,将学生对史料的证明和分析限制在教材之内。这在无形中催生了新的问题———受单一素材影响,学生极易对历史形成存在局限性的浅薄认识,这对其素养与思维的发展大为不利。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培育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历史教师一定要扮演好“素材提供者”角色,结合学生的当前素养水平和知识储备量,在课外搜集更加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料,同时对材料的真实性、可讨论价值等展开分析,保证材料具备应用价值、符合初中生当前历史思维水平,并引导他们对其展开辨析、论证。学生“史料实证”学习内容由此更加丰富,面对不同史料,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多元化分析,历史思维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其素养提升。而且,学生在此环节养成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事物的习惯,这对其日后更加多元的历史学习大有助益,同样保障了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八)基于深化互动思想,设计话题讨论环节

除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会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实现外,课堂互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会对其推进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越是灵活、有深度的课堂互动,越容易深化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辨析思考,进而增强其学习收获,优化他们的历史情感和态度。反之,若课堂互动缺失,整体学习氛围沉闷,初中生对于“活跃课堂”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降低辨析、思考资料的积极性,从而陷入难以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困境。因此,在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环节,教师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之外,还应着力深化课堂互动,而设计话题讨论环节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资料设计一个适合且值得学生讨论的话题,进而抛出话题、组织讨论。这样一来,课堂从“无声思考”的课堂变成“踊跃交流”的课堂,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状态更加积极,整体上形成良性循环,“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目标自然可以更加顺利地实现。

(九)基于高效培育目标,用好历年中考真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历年中考真题利用起来,以此实现高效培育目标,同时为学生迎接中考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4]。而通过分析过往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我们也能够发现,其“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结果之所以差强人意,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尚未形成“用好历年中考真题”的意识,并未充分利用真题提供的历史资料锻炼学生辨析、实证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建立“用好历年中考真题”的意识,积极在历年中考真题中挖掘史料素材,提取与学生阶段性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在“史料实证”教学环节加以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辨析、实证学习。此时,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分析资料提升自身“史料实证”素养,还能提前了解中考出题规律、深化解题思维,课堂教学同步实现“史料实证”与“增强学生应试能力”目标,整体课程活动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在以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受限、史料素材运用不足等矛盾,是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的关键阻碍。教师想要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好地培育初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必须走出传统思维限制,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并组织他们自主搜集、分析史料,通过适当的合作活动、话题讨论深化学生对史料的实证学习,同时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学习素材。

作者:陈虎 单位:甘肃省张掖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