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确立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中心和灵魂,教学实际中,花哨的形式、散架的内容,使得课堂空有外在的热闹,而缺乏内在的逻辑和深度的思考。为此,强调“一课一个中心”,深入探讨教学立意的挖掘,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和情感升华的场所,启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很有必要。
一、何为教学立意
何成刚在《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教学立意是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汲取的超过历史知识层面的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历史教训。掌握的历史学科核心能力,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中心、主线、焦点、灵魂……课程标准解读在教学方法方面给我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一课一个中心”,这“一个中心”其实就是教学立意。
二、确立教学立意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在谈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立意时,提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平平的铺叙、散架的内容、强扭的逻辑、走偏的思路、花哨的形式……”如果备课、上课时,能明确教学立意,使课堂教学内容线索清晰,中心明确,所有教学资源的取舍皆围绕这一个中心进行,课堂教学也不至于“散架”和“走偏”,课堂教学品质一定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当然,前提是立意要正确且积极,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生存智慧。“读史使人明智”,只有善于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总结、提炼,才能诞生出智慧。教学立意的提炼正是在史实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体现。
三、例谈教学立意的确定
一堂历史课教学立意的确定,不仅取决于这节课的内容,更取决于这段内容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位置和影响;教学立意由历史知识中提出,又往往超出历史知识层面,立意的确立可能是一种能力,也可能是一种认识,总体而言应当是专注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确定的。在学习“罗斯福新政”这一内容时,有老师确立的教学立意是“寻求社会公平和效率权衡发展,需要机制和理念的创新,需要智慧和勇气”。围绕这一立意,施教者由伊索寓言中《父亲和两个女儿》的故事导入公平与效率的话题,并提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美国正面临着公平与效率尽失的局面,由罗斯福本人的经历和其在新政时期采取的一些大胆创新的举措,来体现“机制和理念创新”的重要性,体现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整节课线索清晰,富于思考,相信学生在学完本课后,知道的一定不仅是罗斯福新政的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从这段历史中明白了创新的必要和可贵,会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面临的问题,汲取历史的智慧。如何确立有深度的教学立意?何成刚在《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充分的、高质量的史学阅读”才能“形成有内涵的教学立意”。确实如此,教学立意的确立能反映一个教师的知识面和思维的深度,上文提到的案例中,教师除了有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外,更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在成长中的意志品质培养的关注,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有教师将本课教学立意确定为“民主共和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符合这一趋势”。围绕这一立意,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可救药,展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明确了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取代专制主义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强调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介绍和分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充分说明了辛亥革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至于后来袁世凯复辟,教师分析道:袁世凯称帝遭到了人民的反对,帝制很快被推翻,正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重要表现。本节课的教学立意很明确,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围绕这一立意展开,整体性很强,一些对比分析,也非常能够引发学生思考。
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多数教师会将本课教学立意确定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但也有教师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巧妙的设计,如有位历史教师受《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一书中“这就是战争。令我们感到沮丧的不是丧生的风险,不是炮弹在落下爆炸之时发出的炫目红色火光……而是觉得自己犹如木偶,被一个未知的木偶师所操控”的启发,将本课教学立意确立为“不做牵线木偶,不做无谓牺牲”,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分析了一战的原因和性质,突出了弱小国家面对侵略的坚决斗争,让学生了解了战争的残酷,更加感受到和平的可贵,在得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认识基础上,教师又补充道:“如果战争真的无法避免,起码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而战,我们都不愿做牵线木偶,也不愿作无谓的牺牲。”将本课的认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思辨色彩,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教学立意的确立,如聂幼犁教授所说的“客观,但充满思考;聚焦,又不失要素;独立,且前后贯通;简明,又神韵兼备”。我们唯有勤学习,多阅读、多思考,才能确立有深度的教学立意,并围绕立意进行精心设计,提升历史课堂教学品质。
作者:许俊玲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