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科融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历史教学中加强跨学科融合,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探究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扩展学生的眼界,不断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融合;教学效果
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国有一位人物较早地关注了历史的学科融合,他就是梁启超。他认为,地理与历史,最有密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除了中国,学科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重视,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历史教学都特别重视综合性。在知识碎片的时代,学生的很多记忆都是短暂的、表层的,他们很难深层次地去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交融。跨学科的历史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尝试,它对新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历史教学功能的体现、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运用跨学科理论解决问题的情况。例如,在讲到九年级上册中的文艺复兴时会出现很多文学家和画家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就超出了笔者的专业理论范围。为了更好地把握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内涵,笔者去请教了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再如,历史试卷中的选择题和材料题都会有大段的材料需要阅读,这就非常考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及其对关键字词的提炼、总结和概括能力。又如,在计算民国年份、将公元纪年标注到坐标上时都用到了数学学科思维。这些都是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案例。中学历史教学“不在于习得孤陋的、碎片的、僵化的、垄断的知识,而是在于建构通用的、综合的、无界的、分享的知识”。
一、将历史与语文学科融合,用“阅读”打开学生的思维
阅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实现有效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阅读的前提是教师的导读,教师只有涉猎更多更广泛的读物,才能帮助学生搜寻有效的阅读材料。例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有关书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隆美尔战时文件》《被遗忘的士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等。这是提供给有阅读兴趣的学生的,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需要攫取其中片段以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可提供以下材料:“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这里……”——一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战壕里唱的歌“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通过这些材料,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二战。历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不仅仅是阅读这一个方面的融合,它包括方方面面,需要教师展开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二、将历史与数学学科融合,用“算数”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时间线。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记住历史年代,是一件比较重要但完成起来又比较困难的事情。利用数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横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我们可以用数轴、正负数等概念讲解公元前和公元后等时间概念。如要在数轴上标出公元前509年、公元509年和公元前579年、公元579年,我们就可以先利用数学中的正向轴找出公元年份,再以原点为对称点找出公元前的对称点,这样的方法便捷有效。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计算年份的试题。如请计算今年(2021年)是民国多少年。对于这种试题我们是有公式计算的,即2021-1912+1,也就是现在的年份-民国元年+1=民国年份。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有多种方法和角度,把数学知识融入历史学习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将历史与地理学科融合,用“地图”扩展学生的眼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习中国历史,必须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位置,如秦岭、淮河、黄河、长江等。中考范围内世界各国的主要地理位置有很多,如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西欧的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东欧的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非洲的埃及、纳米比亚等,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古巴、巴拿马等,北美洲的美国等。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出现的很多地图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武昌起义示意图》《护国战争示意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北伐战争示意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长征路线图》等。学习历史知识还可联系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地区及其简称,如广东(粤),黄花岗起义和北伐起点;湖北(鄂),武昌起义;江西(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起点;山东(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等。在空间中找规律,在空间中寻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对历史现象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
四、将历史与物理学科融合,用“牛顿定理”发散学生思维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也非常宽泛。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理科知识的重要性。八年级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基本了解了“机械运动和力”,对牛顿定理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解决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如下题:某学者在描述一场革命时,使用了图1,并将其解释为:“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就像这个摆钟的A、C两点,它们摆来摆去,最终在中间的甲处找到了一种平衡。”下列选项对其解释合理的是()A.A处为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B.甲处说明革命没有取得成功C.C处为1688年“光荣革命”D.甲处的平衡是指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这一例题中,我们运用物理知识可知平衡点就在甲处,到达甲处必须要消耗A、C的能量,即在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中找到甲处的平衡。与其有关的历史知识点就是通过君主立宪制平衡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对于这种将理科知识融入历史试题中的例子不在少数,这种试题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迁移。
五、将历史与政治学科融合,用“唯物史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将政治知识渗透到历史试题中,可以使学生多掌握一种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我们也充分体会到,政治理论对于解决历史问题是有价值的。如政治学科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用辩证的方法”“不同国家取得革命胜利的方式要依据各国国情”等理论都与历史知识息息相关。政治学科侧重于对事件的总结概括,历史学科则注重学量史实,都说学史明智,将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融合起来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例如笔者在讲到九年级下册的《凡尔赛条约》时,通过呈现《凡尔赛条约》的内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这是一个针对德国的条约,是一个分赃条约,各国在会议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丑态百出。当学生能形成这些认识时,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总之,学科融合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张丽萍.跨学科历史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09(9):81-82.
[3]何慧爽.跨学科专业课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05-106.
作者:周丽 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杨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