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浅谈(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浅谈(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浅谈(4篇)

第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了最优化地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过程,所采取的系统谋划及其相关的重要举措”。教学策略是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案导学,实施有效的预习教学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要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一)、预习设计

1、设计思路按照“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原则,把预习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改变预习任务仅仅是看教材或是阅读摘记的方式。

2、实施学案导学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每节课都设计预习学案,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预习。预习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预习过程、预习诊断和预习质疑五个环节。

(二)、预习指导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学的手段,学会阅读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而现行历史教材,具有篇幅多,阅读量大的特点,如何阅读并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前预习,我们结合历史学科实际,总结出三步预习读书法:初步阅读教材,细读教材,再读教材。

(三)、预习实施

在实施程序上,采取“下发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诊断”三个流程。教师在课前一至两天将预习学案发给学生,指定完成预习时间,安排预习学案的收交方式。

(四)、预习检查

一是学生检查。积极推行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预习学案组内互批、互评,小组长收集汇总预习信息;二是教师检查。教师课前及时收交、批阅部分预习学案,收集预习信息,推进预习教学的落实。

二、步步为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教师充分收集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学内容,还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诸如图片、视频、角色表演、问题等情境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时,课前我先播放学生都非常喜欢唱的周华健《凤阳花鼓歌词》“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只会唱个凤阳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然后用凄凉的声音道出一曲有关凤阳花鼓的歌词:“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朱皇帝是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的皇帝?他是谁?”学生大呼: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有了这样的导入,学生哪会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二)、渗透学法,交流助学

首先,渗透学法,在具体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读目录,构建知识体系;读诱发性导语,了解教材重点;读正文,把握主体知识;读平面地图和形象插图,掌握历史活动空间和强化学习的直观效果;读注释,拓宽历史知识;读大事年表,理清繁杂的历史头绪,形成完整的时空概念。

其次,交流助学,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小组内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懂得了获取知识“听不如看,看不如动”。学生也会在自学的同时提出疑问,并小组内自行协商解决自学过程中疑惑。协商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动口的过程,仍不能解决的,再汇报给老师。因此,我们建立了小组长检查汇报制度。老师针对收集的信息,做好二次备课,及时做好调整。所以在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内交流,学生疏通了基础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互动交流,精讲点拨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后,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出示有针对共性的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或需要进一步强调的问题进行引导或讲解,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这样,我们的课堂“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在成为课堂的主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被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正在产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引入了小组学习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正在我们的课堂中被落实。

(四)、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一节课如何达到高潮,在于教师的适当拓展,在哪些地方拓展呢?又将如何引导学生呢?我认为:如在重点知识的理解应用、难点知识的辨析与透析、同类知识的归纳与比较、重点知识中与时政相关联的点对现实的启迪作用、主体知识学习方法总结等角度去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讨论,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我在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我是这样创设了拓展的情境的:

首先:出示两次鸦片战争在原因、时间、国家、性质、结果等方面比较表格,“从表格对比中,你发现了什么?”积极讨论后,继续追问:“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探究一步一步的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更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其次: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请用你的正义之笔,把你此时内心的感受赶快记录下来,学生写完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把你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在视频和教师的情感的带动之下,学生争相站立,把对清政府腐败的愤怒、对列强侵略的谴责,为振兴中华的决心,倾诉于课堂之上,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当堂达标,实施有效的达标教学策略

知识内化后,进行能力的迁移,就是把已经掌握的方法、知识在新的领域情境中应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老师精心设计好达标测试题(限时作业),达标测试题以基础性为主,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适当拓展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当堂闭卷完成;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讲评,避免学生的知识缺陷积累。除常规性的检测外,还可设计一些实践性如写一些历史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践行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我们的教学策略,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摘要:教育是强国之本,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目前,在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课堂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读图识史”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希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主体性;读图识史;有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兴则国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其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读图识史”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使用“读图识史”的教学方法

“读图识史”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就可以联系到上课时的内容。另外,图片可以对历史进行很好的诠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用图片导入新的课程

相对于语言来说,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接受图片。因此,使用图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比如,在教授“魏晋文化”这一章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图片,如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介绍这个时期的书法,用云冈石窟的图片介绍这一时期的雕塑文化。

2.图说重点

有的历史知识点很难讲解,教师往往花费很长时间也很难让学生明白。这时,可以借助图片的直观性,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比如,在讲授“”这课时,可以使用华君武先生的那幅漫画进行讲授。

3.用图片将历史串起来

历史的跨度是很大的,比如,在专题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不同的图片来构建历史的框架。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在教授近代史时,可以用瓜分图来讲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4.用图片巩固历史教学

在进行复习课时,由于知识点比较多,如果按部就班的讲授知识点,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挫。因此,可以将图片穿插其中。这样,课堂就不会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

5.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要在课堂上使用图片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隐性知识,把图片和课堂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图片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辨析能力。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1.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在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被唤醒,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条件营造这样的氛围。可以说,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师道尊严”一直被传统的教学观所信奉,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凌驾于教学和学生之上,忽视学生的感受,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只有在良好、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得到培养和陶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2.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并不是一味讲解前人的观点,而是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传统的教学只是机械式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接受,缺乏自我思考和表达观点的空间,课堂成为权威观点的阵地。权威的观点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缺乏充足的材料,因此这些知识很长时间内很少有改动,是僵化的。教师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辨,通过材料发掘其中的文化、智慧、人文内涵。

多想,敢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问题最多的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算是身心融入了课堂,用积极的心态来学习。教师在课堂要善于设置问题,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可能被激发。教师应该循序渐进,设置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的问题不仅将课堂内容联系到了一块,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多讨论,课堂要充满讨论的气氛。没有讨论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有了学生的讨论,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学生之间讨论,学生和教师讨论都是有意义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唇枪舌战。通过各抒己见,发现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设置讨论主题,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观点,倾听不同的声音。比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论题: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是不是全是负面影响?

俗话说:“教无定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读图识史”只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措施的一些部分内容,如何让历史课堂更加有质量、更加有效,需要教育工作人员不断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向阳.历史学习评价及改革诸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2).

[2]孙娜.“图说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2).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友谊中学)

第三篇: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初中的历史教育工作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重点探索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作为人们知识积累的重要起步阶段,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工作后的综合素质。因此,初中基础教育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初中历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因此,理应得到应有的关注。

一、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借助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等。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仍在很多方面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够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还会使得学生对我国的历史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有效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相对于数学等学科,历史课程内容丰富,趣味性高,几乎就是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穿插而成。因此,非常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忌将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变成单纯的“背书”,要真正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当教师讲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进行漫长的长征过程时,就可以将语文课中的《长征》故事导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以此为主题,举办一个小型的演唱会,并将一个个历史相关事件穿插在若干个游戏当中。如此,学生不仅对这段历史印象非常深刻,还会对历史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构建历史兴趣小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若干个互动小组或者讨论组,并对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学习任务,使其在组内进行充分地探讨,进而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在组间进行小组互动,就同一个问题进行组间讨论,从而将需要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3.对新课标以及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尽管,素质教育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要放弃主导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能缺少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提出的很多教学标准并不是教师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深刻理解的,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分析,当遇到不解的问题时,应及时地与组内教师进行讨论,从而对新课标深度把握,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而耽误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探索,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适当地删减或增加教学内容。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将朝代编成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可以将枯燥的历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还可以借助电影中的歌曲、电视中和戏剧中的剧情,将课堂的内容进行丰富。

4.讲练结合,凸显素质

初中历史的教学,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性和知识的相关性,必须使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量变产生质变,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围绕学生知识的积累性而展开,而学生知识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要把握讲与练之间的度,既不影响讲课进度,也不影响学生练习的量,使二者达到很好的互补。另外,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合理介入,深化补充,凸显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5.重视课堂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消除传统教学手段的惯性,树立现代化教育的意识,将多媒体应用到历史教学工作中,并不断的学习与借鉴一些多媒体教学方法,学校方面也应当在多媒体利用方面给予重视,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与交流,实现多媒体利用的有效性;其次,在多媒体教学中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多媒体虽然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应当是以教学工具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课堂中,所以即使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6.重视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评价机制是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评价机制是教学质量验收的过程,反映着学生知识层次发展的状况,同时也对教学的反思与改革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机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种机制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评价机制多元化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在评价机制建构中应当在学习成绩评价发挥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进步程度,从而利用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实现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化价值观念对我国公民的影响日益加剧。尽管,其对于提高公民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亦是让更多的人变得更加缺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创新型国家是非常不利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初中历史课堂教育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初中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隋艳凤.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2012.

[3]周建建.初中历史教学与地方史结合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1.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历史老师,只有掌握这门艺术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营造教学情境,追寻历史足迹

一味地以现代生活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很难真正感悟前人的思想、追寻古人的踪迹和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只有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理解前人所凝结的思想和智慧,真正了解历史的魅力。所以教师要结合理论知识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给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客观地认识历史。例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这节课学习前,先让同学们课前自己预习、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们自主扮演秦始皇、大臣等角色,针对秦始皇的巩固措施加以讨论和辩论,得出哪些措施很好地巩固了秦朝的统治,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查的资料重塑历史情境,追寻历史的足迹,这样学生们在自主演绎探究的过程中国,会加深对秦始皇历史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秦始皇的事迹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站在历史中看历史才能看清历史。实践证明,情境教学能让学生置身历史的氛围中,感悟历史的真相。所以情境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育,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海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身感悟。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自身生动形象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为学生重现历史画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媒体功能,从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中择优运用,设计出操作灵便、效果理想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把教材的静态描述转变成动态演示,实现声、形、图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组织历史故事会、表演历史剧、历史知识竞赛、书写历史手抄报、动手制作历史道具、参观历史文物展、参观历史文物古迹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时,可以采用编演历史剧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各个历史角色,将当时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充分展示出来,在活动过程中,不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场景”的再现,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知识的自信心。综上所述,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

总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历史课堂要全面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