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讨(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初中化学微型实验应用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课堂逐渐引进微型实验,这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型实验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观念。
[关键词]
微型实验;初中化学;应用
化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主要理论基础源于化学实验。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教学课堂上的微型实验既能让每一位初中生直观地认识实际实验过程,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由此可见,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及时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一、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微型实验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微型实验的本质在于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避免化学污染。在初中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各类化学物质的属性、变化规律及组成结构的同时,能够独自发明一系列简易实验器材,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实验活动中去,创造性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由于微型实验的化学试剂用量较少,事故发生率较低,因而学生在实际实验中收放自如、反复验证,能仔细观察产生的实验现象。此外,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方便携带,学生可随时进行实验,参照教材实验结论进行一一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辨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微型实验能有效增强中学生的环保安全意识。微型实验器材精致小巧、化学试剂用量较少,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缩减了微型实验的成本,避免因试剂用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微型实验的便利性有助于教师演示实验的完成,满足了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需求,提高学生节约化学实验试剂的意识。此外,微型实验使用较少的化学试剂进行实验,这也相应的降低了实验危险指数和事故发生率,进而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实验环境,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
3.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与创新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倘若采用纯粹的理论讲授方式,很难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原理与化学反应。例如,讲授“NaOH遇水放热的化学原理”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依据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相反教师若能运用微型实验器材做一些具体的实验,让学生感知NaOH遇水放热的过程,并观察其实验现象,教学效果则会好很多。实践证明,微型实验入驻初中化学课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索与创新意识。
二、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两种极端,即“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实践轻理论”。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实验中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探索酸碱盐物质属性的微型实验中,把试管替换成点滴板,可避免试剂用量过多而造成实验失败。由此可见,在实施实验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化学原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拓宽微型实验场所
化学学科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也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完成家庭微型实验,从而不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学生在了解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后,能够独立完成“硬毛巾变软”的家庭微型实验。因此,拓宽微型实验场所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鼓励学生独自操作
微型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独自完成实验,必要时可适当地进行指导。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可让让学生自行操作,先将长颈漏斗替换成注射器,再往注射器中添加相关化学试剂,最后观察实验现象。由于微型实验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凡的意义,一方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引入微型实验,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九灵 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桥林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验探究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中学的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正广泛的应用与我们各学科的教学中去,而我们化学这一学科由于其学科属性更具有应用这一教学方式的优势,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验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相关的原理的时候,我们教师只是根据所讲的内容给出一些事例和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实验、或者通过借助于多媒体等途径来进行独立的探究,进而自行去发现并掌握实验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导思想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让他们通过自身去研究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彼此的联系,然后使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而对其如何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自身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时必须要提升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升学压力之下,对化学课本身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都是想着怎样能够提升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去熟记所谓的“得分点”,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关怀则较少,也没有思考该如何培养学生对于化学课的兴趣,这样我们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就不高,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所讲的去执行。,对于我们化学探究学习也是不利的。结合以上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在了解了化学教学的基础之上,提高我们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明确教学方式,进行适当教学设计
应用探究式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清楚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心可行的教学设计,使我们化学教学的成效达到最大。笔者认为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主要分为六步:问题情景、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交流反思[2]。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就能有所规划,使我们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下面笔者以自身教学实际来说明我们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蜡烛探秘》教学设计片断。1.问题情境同学们咱们蜡烛燃烧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仔细去观察的话,就可能发现一些特别奇特的现象。那这些奇妙的现象是什么呢?下面老师将通过两个个趣味小实验来带大家领略它奇妙的所在。(下面演示教学实验:用一根玻璃管到火焰的焰心,观察玻璃管另一端所产生的现象。学生就能在实验中看到了玻璃管的另一端有一些白雾出现。引导学生思考这白雾是什么?)2.猜想假设学生结合自身以前的知识猜想可能是石蜡蒸汽,水蒸汽。然后经过查阅资料得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还有少量的水。3.制定计划学生A通过用一个长玻璃管插入火焰的焰心,然后用冷毛巾包住玻璃管上,,使蒸汽凝结,因为水蒸汽和石蜡蒸汽凝结后有不同的现象,所以就会进行一定的鉴别。学生B可以尝试去点燃那些气体,因为石蜡蒸汽能够被点着,这样也能够对其进行一定的鉴别。4.实施计划结合上面所说的让班级分成一定的小组,再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方案去进行实验探究,进而收集证据。最后学生A凝结后成了块状固体。学生B可以点燃。最后得出结论说明这些白色的气体是水蒸气。5.交流反思学生C那组的白雾不能点燃。6.猜想假设学生D猜想可能是因为玻璃管太长了,所以石蜡蒸汽的温度变得更低了,因此其大部分都凝固了所以只有少部分出来了,所以其不能点燃。7.制定计划将玻璃棒换成短的导管。最终就经过一定的探究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样通过简单的实验就使我们整个教学过程在探究的趣味中完成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为的具体。
三、进行教学反思,加深实验教学效果
我们在完成探究式教学以后,对于我们的教学内容都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在反思中,要总结我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次课程的目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我们的探究式教学一方面能够使我们的学生对于化学实验能够有更加清楚的把握,对于所要讲授的实验原理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也能有清楚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我们也能发现我们在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进行一定的查漏补缺,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是非常的有利的,针对这一部分,我们教师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足够重视,不能随意敷衍,要和他们一同平等的去探究,这样就能使我们探究式教学发挥最大功效。
四、总结
化学是一门探究性学科,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是非常的适合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课程的设计,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为学生探索化学世界插上一双翅膀。
作者:高玉珠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女兢.“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陈利娟.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三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认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而言更要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采用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既包括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还包括综合实践性学习活动。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该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和心理期盼,由此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化学备课时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要梳理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化学,提高其学习效率。例如,在第一节化学绪言课上,教师可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烧不坏的手卷、清水变“牛奶”、白纸喷水显红字等实验,让学生感到新奇无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为后续学习奠定心理基础。
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可以产生许多变幻莫测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性质。学生观察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一是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二是观察要自始至终,从明显到细微;三是观察要细致,精力要集中,并排除其他干扰;四是做好实验记录。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做全面的观察与分析,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往往被四射的火星所吸引,却忽视了观察的目的与重点,即瓶底所产生的黑色固体;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铁钉与硫酸铜反应后会出现两种现象,大部分学生只看到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的物质,却忽略了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利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的实验,当氢氧化钠与盐酸正好完全反应时,酚酞指示剂就会由红色变无色,变色的时间很短,稍不注意就可能产生误差。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捕捉稍纵即逝的实验现象,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增强其观察的实效性。
三、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不是盲目进行的,需要教师事先制定或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标、重点、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在实验中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并注重对物质性质、规律的探究与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在做铁丝燃烧实验前,教师可先设疑:为何要用砂纸打磨铁丝?为何要将铁丝以螺旋状缠在火柴上?为何集气瓶底要放细砂?等待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自然地总结出集气瓶底放细砂的作用。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铁丝,是否光亮?是否能在空气中燃烧?这时学生心中有了对比,自然就能想到真正的原因。也正是在这种实验模式下,学生才能养成勤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本质与规律,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好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学生作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的实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呼出气体进行猜测,并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自主思考,分析问题。提出了猜测后,就需要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当学生看到滴入的石灰水变得浑浊时,就能推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再通过对着干而冷的玻璃片呼气,学生看到出现水雾现象,又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在这种利用实验现象推出实验结论的模式下,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深度思维等结合起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总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和科学素养。
作者:姚连俊 单位:梅河口市实验中学
第四篇:绿色化初中化学实验
化学是服务人类的,但现今的各种化学工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了。相关资料表明:现今人类的世界每年都产生了3亿左右的有害废弃物,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及环境已经不堪重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延续和发展。20世纪末,美国提出“绿色化学”,同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这里所谓的“绿色化学”是讲充分利用化学的原理努力把反应物全都转化为人们期待的有用的产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减少、降低甚至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的各种污染。基于此,用绿色的化学理念对我们的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和创新,应成为实施新课标、新课改的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化学实验的主流。事实上,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务实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有三大效益:首先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效益。绿色化学实验,有利于从起始就控制各种污染,减少有毒有害、有污染的物质排放。其次是人类发展的经济效益。绿色化学实验,要求我们师生积极改进各种实验的策略,积极探究新的实验设计和方法,最终节约化学药品,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毒害污”的排放。最后是全体师生得到的教育效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绿色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懂得珍惜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要为师生们提供创新实验的机会。
一、必须用“绿色化学”的观念来指导化学实验、创新化学实验
要实现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绿色化,必须从源头上就做好减少化学污染物的生成和无规则的排放。它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科学地制定实验方案,优化、改进实验装置。如“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实验,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话,实验中生成的过氧化钠呈烟状,它散发到空气中,污染了教室环境,同时又很难让学生观察到生成物的颜色。就此,我在实验教学时做了认真的改进:用一块铁皮裁剪成无盖的长方体小盒,再把绿豆大小的钠吸干煤油后,放在长方体铁皮盒里,并将铁皮盒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钠很快便熔化、燃烧。通过改进,表现出如下优势:钠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产物过氧化钠,就能基本留在小盒中了。非常环保,同时又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生成物的颜色;冷却后,就可取出燃烧的生成物,同时把铁皮盒洗涤后、擦干备用。
二、大力倡导化学实验的微型化、“细小化”
细小化,即微型的实验,它有很多优点:首先,微型的化学实验中用的实验材料少、试剂的量不多,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也随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其次,微型的化学实验使用的仪器相对价格便宜,药品因用量的减少,反应的时间也缩短,还便于装洗,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能收到应有的实验效果;最后,因为微型化学实验的“微型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在实验中的认真、细心程度,促使他们更加用心地投入实验,增强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个人也对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比如“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教科书中的实验方法、过程比较复杂、烦琐,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也不太明显。为此,我做了改进,使其微型化、细小化:在研钵中将木炭粉与氧化铜按1∶9的质量比进行混合并使其均匀,而后装在直角玻璃管中,玻璃管一端用橡皮管和止水夹封住,另一端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试管中,后将玻璃管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这样的微型实验,具有如下优势:实验仪器容易置办、实验装置轻便、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化学反应耗时少,实验药品需要量少,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三、严格实行实验废弃物处理方法,降低对环境b造成的污染
初中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每次排放量不多,但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大的污染。因此,我们必须严格实行实验室的各种规范,认真执行废弃物的处理要求。笔者个人对化学实验中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方法是:①废气的处理。对实验排放的碱性气体用酸液来吸收;反之用碱液吸收酸性气体。有毒的可燃气体,可做适当的燃烧处理。②废液的处理。通常情况下重金属盐的溶液,我们是用石灰乳或硫化物进行处理;综合废液,我们一般是经过酸(碱)化后,加入适当的高分子混凝制剂,经过一段时间后把清夜排放掉,沉淀下来的进行废渣处理。③废渣处理。这个相对来讲毒性小、量少,可以做一些填埋。④实验产生的废弃物的有效回收或利用。比如实验中的废酸液,可以用于清厕等。当然,在此过程中,必要时可以师生齐动手,让学生参与处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气),逐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掌握一些排污的方法。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b行一些仿真的化学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利用,对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它来进行模拟的、仿真的化学实验,可以大大减少实验药品的耗材,同时也提升了安全性,实现了“0”污染,并且实验很直观,学生乐于接受。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模拟和仿真实验,通常在如下情况下采用:①实验中用到的药品或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的。比如一氧化碳制取及还原氧化铁的实验。②不安全因素多的、安全系数低的实验,比如易燃、易爆、易腐蚀的,不能让初中生直接动手的,等等。如用CO还原氧化铁的实验。③从分子、原子等理论进行的实验,如电解水的实验等,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视频演示、分解,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开展“绿色实验”,让学生懂得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地从我们的化学学习开始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作者:刘烨 单位:江苏省盐城亭湖新区实验学校
第五篇:初中化学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很容易帮助学生创新的学科,只要教师有好方法,高效课堂,个性化课堂都能成为现实。它并不只是书上的文字,它还包括许多实验和操作。也正因为如此,它才给了学生动手操作,根据实际创新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能不能把握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的引导与教授,所以教师在教授实验时应该多多引导学生思考并以创新的方式思考,而后才会有收获。
一、规范实验操作中的各个环节
实验中隐藏着许多危险,所以降低实验危险性的方法之一是规范学生的操作。化学实验毕竟是科学实验,它有很多具体的操作规范,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实验时,应该强调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真正在规范的动作中学会新的知识。随意性的操作有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实验结果产生,这样也教不会学生新的知识。化学实验中也会有很多易燃易爆,甚至有毒的试剂,所以教师在教授化学实验时应该反复强调实验的安全常识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前提是以学生的人身安全为基础的,那么教师在教授实验时,应该多多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进行氢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爆炸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规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改用酸奶用的塑料瓶或者一次性水杯。这样一来,实验的危险性大大降低,而且爆炸效果比较明显。同时,由于其安全性的提升,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中,从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进度也可以顺利进行,教学目标可以顺利达到。
二、构建学生自主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要排除一切包办,表演的教学形式,变演示为动手实验,让学生敢于自己设计实验,敢于发表自己的异见,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进行动手实验,从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氢气的制取实验中,探究原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特点,对实验的各个步骤要仔细分析,并做到大胆提问,改进实验仪器和药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的自主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改变实验用的仪器来让他们创新出新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当然,前提是仪器选择一定要合理。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思考的支持下,可以自我创新实验,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中,课本上要求我们使用长颈漏斗,考虑到现实因素,我们可以用塑料瓶代替。这样的思维想法是比较个性化的。其实化学就是这么神奇,同样的仪器,同样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就会有不同的现象。例如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可以分3种情况:常温、加热、高温。不同的情况会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真观察实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化学现象千奇百怪,例如蜡烛燃烧实验,用干燥的烧杯罩在上方,会有雾气产生,还会使石灰水变浑浊。而现象观察到了,那么原因就需要学生思考了,学生在思考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一步步形成的过程。
三、实验过后评价并且激励学生
化学学科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对学生的独立意识、判断能力、计算能力等都要求很高,所以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评价和建议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课堂评价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上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合理的教育与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素养,不断让自己的评价更丰富,不断让课堂变得更高效,精彩,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优点进行肯定。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鼓舞,激励和唤醒,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变化和发展的一种引导,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方程式的书写一直是令学生苦恼的问题,众多的方程式很难记忆,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多少方程式,而教师只负责最后的评价部分,对于记忆力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多鼓励。自主学习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提升,那么创新和个性化便会接踵而至。再例如,在实验中进行二氧化碳的检验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自行探索,用紫色色石蕊试剂和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融于水呈酸性,故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可以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其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两种方法都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而且使用试剂都比较少,最后效果也比较明显。学生经过思考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进行肯定并夸奖。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化学研究能力。所以,教师应该让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目的和定量要求等选择实验方式,从而带来更高的课堂效率。学习化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创新过程,尤其是在做实验的时候。所以,教师在化学课的教授过程时,要多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动手能力恰是思维内在能力的外在反映。
作者:赵智峰 单位:庆阳市宁县九岘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立足于学生的差异,研究并总结了优化区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4个策略:“能级”分层、因材施教;动态“走班”、优化合作;自主选题、满足个性;多元评价、促进发展,且在此基础上产生2点实践思考。
关键词
差异发展;区域优化;实验教学;课程资源
1问题的提出
整齐划一的教学制度及相应的教育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强大历史惯性,难以突破传统教育的约束和桎梏,以至于在实践中无论是“分层教学”,还是“分化教育”,常常会演变为对“差班”学生的歧视和冷遇,那样的“分层”“分化”显然是为“划一”教学提供便利的,只着眼于彼此间的竞争而非合作,其结果会导致分化的加剧,因而背离了公平的准则,也与教学活动原本具有的动态复杂性相悖,遭到群众和家长的反对和抵制[1]。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只有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才能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让学生在差异中成为他自己。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2]。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而智力技能和后天习得的、基于智力技能但以身体的肌肉运动而表现于外的动作技能则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有“技术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2种不同的表现形态[2]。化学实验属于程序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首先应使学生掌握相应的陈述性知识,使学生知道怎样做,学生只有知道怎样做,才可能有效地去做”[3]。学生掌握了“陈述性知识”后,还不一定能以行为的方式呈现出来,需要“以‘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2],促进相应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动作技能训练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链接”,通过后天的反复练习,一般人都可以得到巩固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知识基础差异较大的学生对学习化学、形成实验技能究竟有哪些影响?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1)动手能力的差异。即“实践性知识”的差异,虽掌握了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但还不能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用纸槽向试管中添加粉末状固体药品,有些学生能陈述操作方法,但操作中总是手在不停地颤抖,左右手不够协调,将药品洒了;又如: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药品时,要么将滴管伸进试管内,要么将药品滴到试管壁外。
(2)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差异。即“陈述性知识”的差异,能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任务,但并不真正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如:提纯含有少量NaCl的NaNO3晶体的实验操作,有些学生只知道按步骤操作,并不懂得为什么先要在高温下制成饱和溶液后再降温结晶,晶体和母液中究竟有哪些成分也不十分清楚。
(3)逻辑思维纵深发展能力的差异。仅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不仅“能做”,而且“会做”。如测定某碳酸钠样品中Na2CO3的含量,用“气体法”与“沉淀法”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时,学科思维以及操作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4)实验反思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得不够精细、全面,尤其是“数据误差”与“异常现象”,缺少深度地思考。如:电解水时,H2和O2的体积比并非2∶1;加热KMnO4制取O2,为什么试管壁上会出现水珠?是生成的水还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还是药品中的水分加热后变成的水蒸气?极少数学生能从中发现并思考得出答案。
2区域优化实验教学的策略
2.1“能级”分层、因材施教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一段时期严格而艰苦的练习,很少有捷径可走,但实验教学的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若搞“一刀切”,容易引发学生的焦虑性失败,挫伤亲身动手体验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习热情的衰退。通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以及基本实验的操作练习,基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差异,将其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阶段,即4个“能级”,使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确保“能级相应”。所谓“能级相应”,就是教师的“教”必须与学生实验时“做”的“能级”最大程度地匹配,从而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教学工作不仅是“来料加工”,有时还要善于因“料”而异、“选料加工”。“能级”匹配,才能获得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给学生“贴标签”,学生应有的“能级”只是教师心中的“底牌”,而不在任何场合下公示,实验时也不绝对按“能级”的高低分组。第1能级(“入门”阶段):这部分学生尚处于“实践性知识”掌握的“入门”阶段,往往只“知道怎样做”而不一定“能做”,或者说能用语言陈述实验规则,但不一定真正掌握规则运用于实践。经过调研,其中约有51.6%的学生实验时不会系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时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动作紧张,顾此失彼,难以连贯地完成实验操作。如H2燃烧实验,用一小试管收集到的H2,不敢靠近酒精灯验纯,验纯后的H2不敢到酒精灯上点燃。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语言陈述为最终目的,教师要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了解和技能相关的知识与操作要领,而学生则要通过观察、记忆和想象来初步掌握这些知识和操作要领,将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实验“技能”。教师的教学要把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分解成多个基本单元操作,坚持“多台阶”“小步走”“勤反馈”的原则,将各个实验步骤充分展开加以示范,降低示范速度,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理解和模仿,防止信息负担过重,难以准确地把握动作的结构和特点。教师示范要与学生操作相结合,身体练习要与心理练习相结合(所谓“心理练习”是指身体不实际活动,而是在头脑中对各种动作进行回忆、想象的练习形式),同时,要多扶掖、多鼓励“后进生”,对其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一定要冷静、容忍和大度,切莫训斥或嘲讽或是给一个“白眼”,促使他们及早“入门”,尽快扔掉依赖老师的“拐杖”。第2能级(初级阶段):这部分学生能完成一部分具体的实验操作,但学生个体不一定能陈述或理解实验规则与原理,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1)要加强“子技能”的教学,提升原理性、规律性等“陈述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对于一幅较为复杂的实验装置图,从3个不同维度培养学生的“子技能”,即看图的技能、绘图的技能和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的技能。
(2)要增加变式训练,不断调动和激活思维,由提供与学习情境相似的实验问题情境,逐渐演变为与原先学习情境完全不同的多种新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陈述其中的实验规则或原理,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迁移,促进其知识的转化与应用,以便熟知原理、规律适用的各种不同条件。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安排“能级”较高的学生与他们“异质”组合,开展互助合作学习,使他们早日步入“中、高级阶段”。第3能级(中级阶段):这类学生基本掌握了“程序性知识”,能够将基本实验操作连贯起来应用到具体实验之中,并逐渐达到“动作定位”的程度,实验时约有92.7%的学生会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但遇到思维容量较大的实验问题时还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如质量守恒定律,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量”的关系。当学生能够复述出质量守恒定律时,表明学生已经完成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然而再界定应用定律分析问题的范围与条件,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碰到有气体生成、有沉淀产生、样品含有不参与反应的杂质、参与反应的物质过量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时,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加之装置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实践性知识”受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分散与集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先分散练习技能,再集中整合练习;先练习局部技能,再进行整体练习,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实现思维的超越。用维果茨基的理论来说,既要关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又要看到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邻近发展区),也就是常说的鼓励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适度超前于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打破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平衡,使之形成一定的内驱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第4能级(高级阶段):这类学生经过多次实验练习,基本操作规范、连贯流畅,“规则”能完全支配“行为”,能够应用知识结构化策略把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从不同角度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实验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这虽然在少数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寥若晨星,但却是班里的“领头羊”。我们并不能指望短暂的课堂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更主要的是需要学生自觉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所学习的程序性知识,使技能得以自动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指导要重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进行一些主题性实验的研究,尤其是基于“异常现象”和“数据误差”的研究,要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实验问题的独特见解,不断拓展知识的视野,提升思维的品质。
2.2动态“走班”、优化合作
学生的差异是多元的,且是动态发展的。从实验教学的角度看,既要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探究能力的差异、逻辑思维的差异,更要关注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差异、学习风格和方式的差异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差异既不是简单机械地“分层”,也不等于“整齐划一”地“齐步走”,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和实验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同伴,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我们的做法是动态“走班”、优化合作,实现“同质”与“异质”的有机结合,体现“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促进学生向更优势方向和谐发展,体现有差异的学生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真正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所谓“走班”有3层含义:(1)课内“走班”。即实验课上按照学生的实验“能级”进行部分学生座位的“重新组合”,一是依据“能级”相近的原则,“同质”互补完成力所能及且喜欢的实验;二是依据“能级”不相近的原则,“异质”互助活动,引导学生接受差异,不拒绝和自己不太一样的同伴,实现“能级”组合的最优化。(2)校内“走班”。每个学生每学年除了要完成课标规定的8个分组实验外(“规定动作”),还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完成3~5个课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创新实验或趣味实验(“自选动作”)。按照兴趣爱好相同、居住地点相近的原则,利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在实验室或家中,自主选择其他班级的同伴“跨班”组合,帮助同伴或分享同伴间的互助,共同完成实验探究活动。(3)校际“走班”。鼓励部分学生利用假期、假日,打破校际间的界限,与区域内其他兄弟学校的同年级、兴趣爱好相同、“能级”相仿的学生形成“同盟”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跨校“走班”合作,交流、分享实验的感受和成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级“走班”活动,对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2.3自主选题、满足个性
差异教学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但并不是为了将学生差异拉平,“保底”不“封顶”是差异教学的基本原则。通过了解:约有80.1%的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其中有21.2%的学生认为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实验。由此在同教材、同进度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差异情况,大力开发与课程内容相应的多种教学资源,增强实验的综合性、多样性、趣味性、广域性以及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规定性课程延伸到选择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取间接经验延伸到直接经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学生因自主而积极,因有“种自留地”的权力而更加主动。为此全区有条件的学校都开设了3个课外“自助性”实验模块,近100个实验课题,挂在校园网“实验园地”栏目中,学生网上报名、自主选择,凸显实验的“4性”,即自主性、生活性、趣味性、创造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选到自己所喜欢的实验。学生自主确定做什么实验,预习、查阅哪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均由学生自主安排,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使认知能力一般的学生“吃得消”,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学校定时开放实验室,每周安排1节自主实验课,教师在实验室等候迎接学生,并作为学生的助教或参与者为他们的探究过程提供服务和帮助。生源较多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资源教室”或“科技活动中心”,解决实验场所空间不足的问题,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了减轻负担,防止消耗学生过多的精力而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统一规定布置课外实验时则不另外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1)创新性实验模块。即广泛发动学生对教材中部分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起初,创新的要求不一定高、难度也不一定大。微型实验改进也可;运用有限的仪器设计不同的装置完成不同的实验也行;挖掘常用实验仪器的非常规用途也罢,只要是克服定式思维,亲身体验与设计并具有一定的价值,都值得充分肯定和赞赏。尤其是利用农村学校的地理优势,开发和利用乡土特色课程资源,自备实验药品,寻找生活用品替代或自制仪器,创造条件进行实验探究,更需要大力表扬和推广。有些难度较大的可以选择与教师协作共同完成,当师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还可以选择实验“能级”较高的同伴一起完成,分享同伴的互助。通过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学生获得了自信和成就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2)研究性实验模块。这部分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假日在家中或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完成,其内容是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的结合;校内实验与家庭实验的结合;教材实验与生活实验的结合。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及意义,以及独立、综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化学思维。现列举4例如下:实验1: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CO2生成。当出现的现象是烧杯壁上出现白色微小的雾球,将生成的气体样品抽取,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探究是微小的水雾引起的,还是CO2反应生成的?实验2:自备1小瓶双氧水,探究红砖粉末、生锈的铁钉以及胡萝卜能否替代MnO2做该反应的催化剂。实验3:用一些刚收割的湿稻谷,堆积几日,用温度计测量稻谷种子因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探究稻谷种子发芽所需的温度及时间。实验4:从CaCO3与稀盐酸反应得到CaCl2有何启发(CaCl2可溶)?如何除去家中电热水壶中的水垢?盐酸不易买到,用何生活用品代替稀盐酸?倒入醋酸后加热与不加热的情况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趣味性实验模块。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是实验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之一。尽量使实验的现象新奇、鲜明和生动,使学生对实验的“音溶色貌”有更强烈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实验时的主动性和兴趣。组织区域部分骨干教师深度研究教材,拓展和延伸教材实验内容的“触角”,多维度、多层面开发了30多个趣味性实验,挂在校园网“实验园地”栏目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3~5个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如“白纸显字”“清水变牛奶”“白酒变葡萄酒”“瓶吞鸡蛋”“魔棒点灯”“燃纸成铁”“滴水点灯”“制作无壳鸡蛋”“硝酸银溶液检验指纹”以及用紫罗兰花瓣制作指示剂等。还将其划分为“游离于大小之间”“变幻于有无之中”“水火邂逅能相容”“五颜六色的奥秘”4个专题,编印成册发给全区化学教师,作为区域化学实验的校本教材,辅助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实验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学习时更加兴致勃勃,其中有许多学生还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不但协助孩子共同完成,还将实验过程拍成视频,帮助孩子分析总结实验成败的原因。通过趣味性实验的自主选择,实现化学实验内容的延伸,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探索和求新的精神,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
2.4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不是目标,而是决策;评价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实验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在研究过程中,坚持把学生的实验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地位,在期末学生素质报告书考试成绩表中增设了“实验能力”栏目,化学学科的成绩由传统的单纯笔试成绩改为“笔试”+“实验”2部分的综合评判。“实验能力”的评价倾向于既记录效果(掌握了什么),也记录过程(怎样掌握的),主要通过以下5个维度进行评价,即:技能值(是否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兴趣值(是否促进化学学习愿望的提升)、方法值(是否从实验中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启示并实现知识迁移)、容量值(是否带动更丰富的化学学习)、意义值(是否促进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了以“实际操作、注重过程、多元评价、等级表达”为主要内容的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活动表现性”评价体系[5],通过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或成果而获取有效信息,提供可信的评价结果。在校园网“实验园地”栏目中还开辟“技能财富”子栏目,每个学生都设有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登录进行“自我评价”,查看老师给予的评分及已“进账”的累计“财富”,以便自觉调整在实验过程中的活动表现和行为。多元评价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发展,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经过2年多的实践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此举措使得全区对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由原来的82.6%上升到94.8%。
3实践思考
(1)实施过程中,难免个别教师或学校领导对此抱有怀疑的眼光与态度,这样“做”的效率与价值受到质疑。其实表面上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不否认会带来组织层面的一些矛盾和困难(如:“走班”的组织化程度、网上报名某实验课题的“拥挤”或“冷落”、自主选课表的编排等),可能还会耽误或“牺牲”一些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但从长远的意义说,这不仅使学生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还知道“怎样获取”“如何运用”,从根本上为提升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用北京市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话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不是教学科的”不是对学科的轻视,更不是对学科的否定,而是说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6]。根据实践经验,具有良好动觉和触觉的学习者往往是在传统化学课堂里失败的主要人选,他们需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触摸、感觉和实践操作,来很好地完成化学学习任务,否则他们就会被排挤、被遗忘以致感觉乏味无趣而成为“学困生”。课程适合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情绪,唤醒潜在的内能。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课程是奔向目标的“跑道”,跑道指向哪里,育人目标就在哪里。“跑道”适合学生,学生才会更喜欢“奔跑”[7]。如何打开学生爱学化学、主动学好化学的“又一扇窗户”?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同惠有着切身的体会:“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成就,只是小时候比较爱玩而已,又喜欢动手,玩着玩着,就喜欢上了分析化学。”[8]活“动”(手动、眼动、脑动),才能活“学”,从这个视角说,让学生自主、快乐地“玩”化学实验,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
(2)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对化学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上,每个学生都有独特之处,且发展变化受着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过程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变量因素不仅独立地起作用,而且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例如:有些学生表面平凡,其实内心潜藏着一定的智慧优势,等待着别具慧眼的老师去开发,因而“能级”的定位就不能绝对化、机械化,这也是有些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难以把控的问题之一。基于学生差异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的价值就在于不仅要看到少数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关注不能同步发展的“后进生”,发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期”,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便是教育的成功,既有差异又无差异的教学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是欠妥的,在教育领域里不需要也不存在像分析天平那样的仪器。生态是差异教学的保障,尊重是差异教学的前提,扬长是差异教学的核心,纵评是差异教学的关键。
作者:王国峥 单位: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人民教育,2014(22):39-42
[2]周志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4):50-53
[4]杨玉东.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1(3):18-21
[5]李蝉.表现性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2:45
[6]成尚荣.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中国教育报,2014-11-21(7)
[7]赵桂霞.人民教育,2014(22):14-16
[8]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85
第七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作用
【摘要】
针对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并提出巧借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欲望;巧设合作小组,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等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
化学实验;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巧妙借助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文章将基于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巧妙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真正展现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为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普遍对新奇的事物充满着兴趣,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着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质量较差,学生眼中的化学,普遍包含着“枯燥”、“复杂”等代名词,不利于初中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1]。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在不断提问“为什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入到初中化学课堂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趣味实验操作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化学实验能够将初中学生真正带入到化学的世界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活动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这对于初中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2]。同时,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专注与实验,潜移默化的形成一定的化学探究型思维,使学生能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化学思维能力,真正展现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使初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二、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巧借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欲望;巧设合作小组,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等方式,借助化学实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一)巧借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欲望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则会积极、主动的进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对初中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3]。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引导的价值,仅仅通过“同学们,翻开课本第xx页”等方式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使得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较低,难以真正凸显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也难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丰富魅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灵活开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将学生由“要我学”的化学学习理念转变为“我要学”的初中化学学习理念,为初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好铺垫。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欲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氧气》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在点燃后的酒精灯在盖上玻璃杯后的反应等不良状态,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的条件以及氧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中的变化,通过课堂内容学习寻找答案。
(二)巧设合作小组,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巧设合作小组,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4]。例如在指导学生参与“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学生需要通过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等方式循序渐进的完成实验。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为快速的完成实验,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探究意识。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快速掌握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结束语
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真正展现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巧借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欲望;巧设合作小组,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等方式,真正展现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使初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作者:高乐 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王阿习.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进一步探讨——以初中化学“实验室制取氢气”一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02(21):132-135.
[2]张世勇,李永红.科学素养理念下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的演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8(12):31-34.
[3]程孟琪,李小平,敖丽娜,莫寿月.边远地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贵州安顺“普实”工作的跟踪调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3(14):69-73.
[4]潘作钦.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调查报告[J].引进与咨询,2011,03(1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