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在对新知识的吸收上,还是在课后的复习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对于学习成绩较好、自主能力强的学生,应该注重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对于这帮学生可以做一个课后“每日一题”,让他们用多种方式进行解答,加强能力的提升。对于学习随意性强但是智力较好的学生,注重的应该是他们学习态度和品质的改正,在化学堂课的教学中,要重点把化学实验等动手能力强的这类事情分配给这类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的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能力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要采取低要求多鼓励的策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良好进行。
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策略
(1)确定教学起点。教师要在教学的初期确定好教学的切入点,根据教材进行科学化的改编,加强对学生的认知度,根据章节、教学内容、学生的承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大纲。教师可以通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找到引入课题的切入点,如《分子和原子》一课时,教师可以把一滴酒精滴入手心,然后在学生数到五的时候,张开掌心会发现酒精不见了,顺利的引出原子和分子这一概念,新颖而独特。
(2)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让学生们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教学的关键。尤其是初中化学,学生们处在化学的兴趣培养期,让学生行动起来,积极的参与进来,把枯燥的原理知识转换到实际生活中来,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拿初中化学课《氧气的制取》来举例,在分析好学生已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上,引入氧气的概念,让学生知道氧气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出氧气的制造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紧贴生活的学科,在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然后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和仪器,在课堂上模拟工业氧气的制造方法,让学生们行动起来,积极的参与进来,在好奇与动手中就把知识给掌握了,这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3)融会贯通,增强知识的联系性。知识是一个体系性、系统性的,具有上下连贯性。这就要求教师梳理出一套完善的知识框架,或者是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学生通过概括总结,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还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如《怎样获得氧气》这一课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到了氧气的制造,通过知识点的梳理与融会贯通,在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造时,能够采取举一反三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领会。
(二)师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情感教育是现代教学的关键,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家长和学校过高的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教育。要想把化学主要理性思维极强的学科,转化成一种情感教学,只能对教学组织形式和化学教学评价中进行感情处理,提高学生的兴趣,创设情感范围。对于成绩较差的班级,可以采取教师直接把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呈现给学生,但是仍旧要求学生自己按照教师的指导来自己动手操作,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方的诱导,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只是简单的把所有的知识进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以演示为重点,把重点难点的知识分解,一步步的进行铺垫,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举个例子,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例如《如何获取氧气》一课当中,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当中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氯酸钾在高锰酸钾的催化作用下会产生氧气这一原理,而是让学生先进行知识的预习,在教师的指点之下一步步的了解实验过程与原理,提高学习效率。
三、总结
教育在改革中不断的前进发展,原先那种一个传授一个学习的简单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教育形式,随着新课改的加深,素质教育的加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也在深入改革,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得以快速的发展。
作者:何荣粉 单位:云南曲靖富源县第六中学
第二篇
一、案例教学模式概述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首先,以师生互动为出发点。课前教师精心选择案例,课堂上展开讨论分析,师生共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评价教学结果。在课后,教师评价案例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为以后的教学选取更精密的案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该项案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剖析。整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收获知识的过程,在这种交往活动中,使学生在交流中探求知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架构出一条适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桥梁。其次,以多元化绩效评价为基础。在案例教学这项综合性的舞台上,由于学生对不同种类、不同内涵的教学活动倾注心力各异,这样就会在评价内容中生成一项符合学生技艺,不设统一标准答案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师生集体智慧的体现,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大胆设疑、小心求证、精益求精的过程,可全面发散思维,促成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最后,以全面发展学生为目的。以案例教学法引入,学生接受到的不仅是纯粹的知识,更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在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将案例作为新的知识增长点加以实现。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和深入时,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机会去实践。学生独立探索案例知识以及内容,在案例教学中获得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面对困难冷静解决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这就使学生必须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同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这种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及学习自觉性。其次,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推出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的状态。最后,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利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教师转变角色,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关系。
二、案例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方法
(一)选择案例,合理制定计划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中首要的问题是案例的选择,这一环节既是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上课之前教师应根据紧密围绕初中化学的章节的特性对相关案例进行筛选,以选择出适合初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优秀案例。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对案例进行一些修改和完善,以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感,并能让学生对其进行充分的讨论。在选择好相应的案例之后,教师要对整个案例教学的流程做出相关计划,以保证案例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设定好相关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其次,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想到的问题和可能忽略的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和解答。最后,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以便能够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二)注意引导,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在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中,教师都要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考虑和解答案例,并及时将学生拉回案例讨论的主要方向上。同时,教师要专心听取和记录下学生讨论的相关观点和解决办法,而不要向学生传达一些自己已经准备好的观点或者解决办法。做引导工作,应注意以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讨论氛围,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三、分析案例教学应用的局限性
当然,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并不是没有局限性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案例教学对教师及学生的要求较高
从当前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化学教师都是在各自为战,教师工作强度偏大,同时很多教师都是跨年级教学,在繁杂的教学任务下还需要抽出时间对案例进行搜集及整理。然而,实际上这些教师根本没有充足时间及经历进行案例教学,这样一来,往往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阻碍案例教学的广泛推广。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基本的理论框架,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不足,极易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就演变为教师自编自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若学生之前没有接触案例教学,课堂极易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整节课内容进行观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发展。
(二)案例教学自身存在局限性
由于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短篇为基础的,案例教学中的叙述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加上时间跨越度较大,导致难以在内容及时间上保持一致。而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过程及领会案例内容,这与其相冲突,不能够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此外,案例教学中的事件描述并不是连续性的,而是一个分散的结构,这就使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汇合在一个框架中,往往导致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性知识,最终造成在培养人才上的欠缺。
(三)有时案例教学效果不高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求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编写案例,这种教学过程不仅耗费时间较长,更为重要的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宜采取案例教学,如化学中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就不适宜采取该方法,只要教师陈述清楚,学生就能够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并不需要案例教学。为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提出适当的教学方法。
作者:姚崇红 单位:沈阳市新民市大柳屯学校
第三篇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生石灰与水反应”这一内容时,拿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生鸡蛋,告诉学生我们将在课堂上煮鸡蛋,学生带着疑惑与兴奋期待着接下来的实验演示。当学生看到生石灰遇水后逐渐变疏松,然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时,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最后再拨开鸡蛋,当学生见到煮熟的鸡蛋时,更增加疑惑,不禁会问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求知欲望,顺利地引入了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如,在学习“木炭性质”这一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取而代之的是表演了一个小魔术。课前我先准备好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并注入了等量的红墨水,实验演示时往其中一支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木炭粉,然后再用玻璃棒将两团大小适中的棉花分别推入两支试管中,学生马上可以观察到没有木炭粉的试管液体还是红色,而加入了木炭粉的试管中液体瞬间变为了无色。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非常的好奇,是什么吸走了色素,是棉花吗?通过对比另外一支仍为红色的试管,学生顿悟是木炭粉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这两个实验所采用的道具都非常简单,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通过实验的演示,这短短两三分钟的实验,比再多的语言表述都直观且印象深刻,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西藏地区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铁生锈的条件”这一内容时,由于铁生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自主探究小实验。我提前两周就让学生按照课本中的内容制作好实验样品,然后放在教室里或是家里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在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到了化学的趣味,同时也从这一简单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此外,实验探究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教师在教学中应科学地引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CO2的倾倒”实验时,我让学生在倾倒的过程中利用玻璃片进行遮挡,同时放慢倾倒的速度。学生可以观察到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这一现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CO2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而且它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通过对这一实验操作过程的改进,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引入微型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的引入是化学教育改革的新思潮,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孕育出来的新理念,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良的新方法,以微型的仪器,用尽量少的试剂,以达到效果明显、准确、安全及防止污染的目的。微型实验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推进,体现了化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藏地区的初中化学教育中推行微型化学实验,是解决实验仪器与试剂短缺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就学生而言,微型实验的仪器主要来自于生活中的废弃品,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制化学仪器。比如,把矿泉水瓶制作成洗瓶,用果冻壳代替小烧杯,用青霉素瓶制作微型酒精灯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来制作实验仪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化学的奇幻魅力与无穷乐趣。与此同时,微型化学实验虽然有着它的优越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局限性。诸如,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有所忽视,对于实验中的安全因素也考虑得并不全面。因此并非所有的实验都能用微型实验替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的不同进行筛选,将微型实验与常规实验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师应根据西藏地区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地教学,努力拉近化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要充分利用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化机械被动的学习为灵活主动的学习,努力提高藏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作者:陈国仙 单位:西藏洛隆县中学
第四篇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各种通讯娱乐设施的完备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同学们又是爱好较多、比较贪玩的,如果课堂的学习气氛不浓厚、不活跃,就会使同学们产生厌学情绪,继而被网络吸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为了使同学们主动学习化学知识,不被动地去学习,老师就一定要在课堂氛围上下工夫。课堂中一定要体现民主、和谐的宗旨,老师要尊重每位同学,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面带微笑,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当同学主动回答问题时,要予以他们充分的肯定,用一些比如“很好”、“你很棒”、“继续努力”等鼓励性词语,这会在潜意识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同学认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是融洽的时,他们对老师的情感就会体现在对学习的态度上,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将课堂与实际联系起来
其实,化学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将化学和同学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那么同学们会产生学有所用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化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化学教学的开展。例如,当讲到“光纤的知识点”时,就要启发大家光纤已经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个方面?电话的使用与光纤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没有光纤电话还能不能正常使用?当讲到“冷冻剂”时,就要与冰箱空调结合起来,向大家提问冷冻剂中的哪种元素发挥了制冷的作用?是什么化学反应使制冷剂产生了氟氯昂,从而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层?当讲到“青霉素”时,就要与人们的疾病预防联系起来;在介绍“溶洞里的石笋等天然景象形成”时,要启发学生水垢是怎样形成的?要怎样处理?换一种自然条件还会不会产生水垢?等等相关问题。这种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改变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
学生是学习化学的主体,老师是主体的方向,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就要突破老师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按照教材顺序讲解、填鸭式灌输知识的角色,学生也要改变被动学习的姿态。与之相对应的是,要老师与学生要相互交流,最好采取问答式的教学,不但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在遇到重点、难点的知识时,老师允许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在热烈讨论、进行试验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的化学知识得到全面的补充。
考试一直是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实有的情况下,这种考评方式并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将最终考评结果的组成分为两个部分是可以实行的:一部分是课堂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组织参与了实验、是否主动回答了问题、是否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另一部分就是以卷面形式出现的考试,这种考评方法使同学的努力都在平时的课堂中,减少了“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例如:在一节课下课之前,老师布置下一节课的课前活动是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哪个小组的龙接得最准确最长就给所在组的同学每个人加1分,书写的错误方程式被其他同学找出并正确改正的同学也得到相应的加分鼓励。这种评分模式不仅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同学们巩固了知识,为接下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
总的来说,老师要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改变或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灵活掌握课堂的教学进度,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化学知识,真正实现在快乐中高效学习。
作者:姜海芬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恒济初级中学
第五篇
1.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平等交流
要在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首先要缓和师生关系。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较大,敏感易怒,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又大,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变化,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发生摩擦。这里笔者的建议是,与学生面对面,平等地交流问题。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教师不应自恃身份,一直以威严的面目对待学生,要主动亲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了解学生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例如在一次课上,笔者提问硫酸铜、硫酸铁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有学生积极地回答:Cu、Fe都是+2价。明显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但笔者并未直接指出错误,而是表扬了他积极回答问题的可贵,并让他先坐下,和大家一起写出这两个化学式,再重新标出化合价,并在黑板上写出CuSO4、Fe2(SO4)3、FeSO4,大家一起讨论各元素原子的化合价,再分别标出其中Cu和Fe的化合价,让大家都熟记这个知识点,淡化对那名学生错误答案的印象。这样既保护了那名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大家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2.巧妙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积极情感
多媒体手段的介入,使得课件制作已经成为教师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化学教师不应仅注重教学课件,更应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思索、探究的积极性。在氯气一节中,笔者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用橡皮泥制作教具———氯气的球棍模型。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热情高涨,并自己推断氯气结构所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并积极讨论氯气的制备和有氯气参与的化学反应。笔者在旁边只起到引导和纠正的作用,这一节的教学任务就顺利地完成了。另外,笔者还尝试了让学生上台讲课、在实验室中边进行实验边讲解知识等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提出或选择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化学课堂,喜欢上化学学科。
3.运用情感疏导,促进认知内化
情感疏导并不只是心理老师的责任,各个任课教师都有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化学课堂上通过对化学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尤其是在化学实验时,通过一些实验操作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例如:用试管加热液体,试管口既不能朝向自己也不能朝向他人;实验药品用过后要放入指定位置,避免误伤或环境污染;注意酒精灯的使用等,这些规定就像“不要随地吐痰”、“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一样,通过这些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注意自身安全、节能环保、帮助他人的公共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化学发展过程中,不乏一些发现、探索的故事,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穿插些化学发展史上著名的故事或名人之间的趣事,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励志故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树立学生科研的信心。例如,在元素周期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笔者讲述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通过对门捷列夫专心科研、认真演算的描述,学生们都被科学家醉心科研和认真工作的精神所打动,并对科研生活充满向往。另外,还有居里夫人继镭元素后又发现一种放射性元素,并命名为钋,以此纪念其祖国波兰。同时居里夫人一生奉献科学事业,不慕名利,爱心公益。这个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甚至有位女同学励志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女科学家。名人故事能够引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对科学家美好品质的效仿,但教师也要注重引导,选择适合学生模仿和崇拜的科学家的故事,向学生传达先进、阳光的思想。
5.结语
情感教育对于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的促进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情感教育不仅能起到拉近师生关系的作用,更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探究的意识。同时通过情感感化、兴趣引导,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作者:桑海全 单位: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格勒中学
第六篇
一、实施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的必要性
1.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化学学习,也就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烈学习动机与爱好便可得到培养,继而形成最强大、最有效、最重要的动力,从而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水平,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利用矛盾冲突,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问引发思考,思考调动脑力运动。教师按照教学内容,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设置详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得他们可以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1.发挥集体的智慧,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有力保障便是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按四个阶段来进行,如下:
(1)集体备课。教研会上,备课组长发言,详细解说大纲、教学目标、教材、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重难点、习题精选、教学过程、课件准备等。与会教育工作者对组长的发言进行讨论,任课老师之间互相交流。教研组长把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进行备课情况的小结,记录好整个备课过程。
(2)实施教学方案。组织教师听课、观察,让研究做到对日常教学的真正回归。
(3)教学反思。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行为、经验、学生表现等都要加以理性分析,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4)形成新教学设计。同一设计实现多次、多层次上课,多次反思,反复讨论。结合班级实情,讨论出定稿。把经验视为下次实践之起点。
2.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
(1)精讲。不作过多拓展,让学生多练习、检测,以落实“双基”为主。设计情境,切入主题。教学元素符号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元素周期表里的前二十种符号加以记忆,每天记忆四五个,板书出中文、符号,让学生抄录,课堂上采用纸卡片记录元素符号、符号中文,学生进行接龙游戏,以此来提高记忆效果。
(2)精练。注重“双基”的落实。课后布置作业,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练习,充分用好练习册,教师挑选习题,编填空题在课堂上供学生练习,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过程加以巡视,及时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讲评,对学生不会的问题,做到及时询问、及时讲解。对此,学生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3)重视课堂小测的作用。课堂小测是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进行课堂教学优化的手段,这个手段深受教师、学生欢迎,可谓行之有效。不过,以目前化学教学来看,仍然有学生练习作业得不到现场的反馈等现象。教师将当场检测布置为课外作业,学生的活动时间被剥夺,影响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课外进行练习,不仅可以充分对课堂时间加以利用,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课堂小测可提升教学质量,每日小测由教师反复查找、筛选、归纳、整理等,如此,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备课组对此要做到科学安排、分工合作及共同承担。每日的批改若和备课、出题出现冲突,可以让学生进行互换批改,出错的地方在卷面上标注出来,写上点评。教师要对错误进行统计。
三、总结
总之,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永远追求是不变的教学规律。新时代的教师需要跟随新课改的指导理念来转变教学观念,视学生发展为教学之本,汲取有益的传统教学经验,不断转变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精心准备,调控出高效的教学过程,巧问诱思、精讲导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主动权,相信这样的课堂将活力四射。
作者:周胜英 单位:江苏省启东折桂中学
第七篇
一、有效控制学习状态
1.量力设置课程难易度
教学如果没有难度,一切知识点只在学生触手可及之处,则会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久而久之,也会令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保证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令学生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在跳一跳方能寻求正解中获得乐趣。但在难易度的设定上,我们又要量力而行,量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的接受能力。倘使难度超出学生理解与接受范围,则学生在苦苦思索不得其果中会渐渐失去思维的动力,在寻求老师解答后依旧不明所以中渐渐产生疲乏的结果可想而知。
2.教学活动循序渐进
教学活动的循序渐进主要是指适当的教学梯度的安排,在前一步的教学目标达成后实现更深层次的或与之相联系的知识点的学习,在清晰明确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后续知识的认知时间,从而发展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需要安排适当的密度,在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尽量加快教学进程,以学生可接受作为教学前提,意味着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对人的认识规律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最好将设计内容与计划提前告知学生,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令他们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做出相应自主性安排,防止课题内容走偏,防止学生进行过多难题与偏题的训练,而忽略主要任务。
二、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与模式
1.采用“新”与“奇”的方式导入课程
如果教师在进行“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节时,先在黑板上上贴上白纸,再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先后喷洒,学生则会发现,白纸上先是出现了“美丽”图案,接下来却又消失了,势必会产生兴趣与疑问,教师得以在这种学生积极性的最高点引入本节课内容。这是利用“新”的思维导入课程的一个例子,新颖、富有吸引力,可在开课之初利用最短时间将学生最大兴趣调动,与“现在,我们来进行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节的内容,首先,我们看看化学是如何将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具体表现在生活的哪些方面……”类似开场白略有不同。由此,我们知道这种方式胜在一个“新”字。“奇”,顾名思义,是指在导入新课时注重悬念的制造,以留给学生一个联想的空间,令学生感到新奇的同时激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某节课中,老师开场为:“某地曾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在活动开幕时,为制造气氛而布置了很多氢气球悬于空中,最终却因为现场人员众多引发了一些安全事故,后来,人们便改用氦气球装饰活动现场。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氢气球与氦气球都能悬于空中呢?如果气球里面灌输的都是二氧化碳,是否也可以悬于空中呢?在某地举办的活动中,为什么氢气球最终引发了安全事故而氦气球则更加安全呢?”。
2.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需要一定的实验来使化学知识更加立体。而另一方面,从初中学生的特点来看,需要动手的化学实验以及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使理论知识更加深刻、学习更加认真。不过,在开展实验课程时,教师需注意对安全的控制。
3.注重教学反馈
本文将教学反馈化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疑问与表现,二是通过随堂测试。在第一点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学生的坐势、面部表情、眼神等了解他们的听课状态,通过提出某一问题后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他们对于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通过对课堂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分析之后进行及时的调整。第二点中测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是否达到设定目标,以利于教师决定是否进行某项知识的再次讲述。及时的矫正与补充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获得学习成果的正确率,促进教学成效的进步。
作者:刘广君 单位: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二中
第八篇
很多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感觉很难,虽然平时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但成绩总是不理想.化学教师一时难以让学生掌握化学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如果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利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它科目的不同和化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提起来.因此,导学案实施的重点是联系教材知识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一点一滴地逐渐增强对化学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导学案也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强行灌输及题海战术等方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众不同的魅力.
1、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导学案
在准备化学教学课件和教案的时候,老师提前发放导学案给学生.学生将拿到的导学案和相关的化学知识章节结合起来.教师先不要展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学案提示先自主分析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讨论,并得出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比如在讲《周围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先将事先设计好的导学教案发放给学生,这部分导学教案的内容可以涵盖空气组成的发现史、空气中对于氧气含量的测定,最终让学生明白: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中的空气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物质,生存在地球上的万物都离不开它.最后让学生进行对物质的简单分类,并使得学生明白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在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同时对部分学生的记录进行检查,通过学生的记录可得出哪些地方应该在课堂上详细讲解、那部分可以忽略带过,这样的教学才有重点.对于学生不能进行直观认识的部分知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比如说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多少,学生无法自主进行测定,这时候将是可以通过一个实验阐述,让知识能够直观呈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以根据红磷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白烟的原理,待温度降到室温的时候,白烟就慢慢消散,水进到容器中,水面大致升高五分之一的体积.由该实验我们得出:在空气比例中,氧气占到空气总的体积的五分之一.
2、利用沟通协作实施导学案
导学案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孤立无援的闷头学习,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也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同龄人之间的协作与竞争.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提出疑问:(1)打开可乐瓶盖时,跑出的是什么气体?(2)为什么平时瓶中的气体不会跑出,瓶盖打开时气体才跑出来?(3)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可乐瓶中的气泡增加或者减少?(4)喝了可乐后为什么总是打嗝?可乐是学生司空见惯的饮料,教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日常生活现象的欲望,积极探寻答案,形成组内讨论,启发各组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揭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原因:温度、压力和气体自身的性质等.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各组讨论时更容易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提示,让组内协作、组外竞争的氛围更加浓厚.
3、通过梳理不足反馈导学案
导学案的实施并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梳理汇总导学案中可能存在的疑问,思考导学是否还有改进之处.如课后作业:节能灯的普及对生活提供了便利和能源的节约,但废弃节能灯的处理成为一个威胁环保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并提出既节能又环保的措施.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问题,用辩证的方法正确认识事物.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利用程度.如有的学生回答用回白炽灯可以减少污染,这就没有考虑到节能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议用新型的LED灯取代节能灯,既节能有环保,却没有考虑到灯具的成本和普及的问题.教师通过汇总学生提出的意见,反馈学生知识的不足,在导学案中加以改进.
4、总结
改善导学案应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思想.学生问题的收集来源主要是课堂教学时教师提问、同学讨论及课后习题作业的完成情况等.针对这些情况,总结出学生疑问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在导学案中加以改进.同时,应注意学生课后习题应有一个适度的量,要覆盖教材知识,又要具有系统性,不能搞题海战术.让导学案成为学生的另外一个负担.导学案教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争取将化学教学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朱凌虹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
第九篇
一、真思维
所谓的思维的包括被动式的思维和主动式的思维,被动式的思维应该是假思维,因为这样的思维不是学生想思维的,是教师给了某个指定问题后,学生去思考的,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思维是停滞不前的,或者就是不思维的.如果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或者问题中,自觉的对化学活动或实验产生疑惑或好奇,或是对老师抛出那种既有情又有境的问题产生不经意的思考时,这个时候的思维就是主动思维,这个时候每个学生都是主动参与到相关现象或实验情境之中.仍然以旧人教版《绪言》为例,在我们做完几个演示实验后,很多教师就直接告诉其中哪些实验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然后让学生去交流两种变化之间的区别,从而构建两种变化的概念,并会区分.而真思维应该是让学生在看完几个演示实验后,看看学生能不能直接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思考区分这几种演示实验变化的本质区别,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知道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是正是因为答案的多样性,学生的思维才不受限制,而正是因为不受限制,即使学生没有想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也无所谓,最终教师借助学生思考和交流出的多个答案中,告知其中一种分类即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样的概念建立和区别是属于学生自我思维的思维成果,效果更深刻更显著.
二、真活动
在课改中,我们更加注重探究性的学习,虽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应该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进行真正的探究性活动,不一定要经历每个探究过程,但是必须的探究环节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体会其中探究的每个过程,不仅仅是实验操作过程,关键是实验分析和探究的过程.比如人教版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中有一[活动与探究(一)]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镁与稀盐酸、锌与稀盐酸、铁与稀盐酸、铜与稀盐酸等实验到底是探究还是不探究,这就是真活动与假活动的关键所在.很多教师则是为了方便省时,完全取代了探究的过程,从应试角度分析,学生可能没有什么损失,但是从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甚至起到了负面效应.这个内容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探究,所取得效果与教师的讲完全不同,不仅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活动.
三、真收获
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学内容的完成,也不是教学流程的顺畅,因为这些收获都不是学生所需要的真正收获,这充其量算是教师完成了他的任务,而并没有完成他的教学任务.学生的真收获应该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收获了原先没有的知识与技能,经历了原先不曾经历的过程和方法(过程包括思维过程、操作过程、交流合作过程等等,方法也包括学习方法、实验方法、操作方法等等),而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熏染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公开课中,很多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将语速加快、流程缩短,最明显的就是在课堂总结环节,很多教师在课堂后面几分钟的问题都采用自问自答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过程被剥夺了,教师的教学任务算完成了,但是学生的收获却是少之又少.
四、真应用
学以致用,是教学之根本.而目前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也是学习无用.我们教学的现状给学生的影响就是学习就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获取升学的机会.即使在应用类题目的解答中,我们也是教师创设好的理想状态,失去其实际应用的价值,或者根本无法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推广使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类问题也出现这种假应用的现象.为此,作为化学教师就要用好我们的专业知识,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将这些问题与初中化学的知识整合起来.体现化学的价值所在.比如在学完《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内容后,提出问题: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假黄金(铜锌合金)冒充真金进行坑蒙拐骗,你有哪些方法来鉴别真的还是假的?很多学生自然会想到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如用火烧、与稀盐酸反应、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等化学方法来鉴别,其中用火烧这个简单方法更是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因为在酒精灯的火焰下,其中的铜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马上就变黑,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用物理方法来鉴定是否是假黄金,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科间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都融入学生的智慧之中,并让这种教育效果下智慧的提升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中,真正体现知识的力量.
五、总结
化学教师也应该深入品味真正的课改精神,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和课标的精髓出发,将最好的知识与技能转变成学生最需要的科学素养,从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和动力,促使公民整体素养的提升.
作者:李鑫鑫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初中
第十篇
一、课堂情景创设的方式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进行实验的演示创设相应的课堂情境。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如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可以产生激烈的燃烧现象,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效果;镁条在纯氧中燃烧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产生白色粉末状固体等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生活出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硬水里洗衣服时会留下白色固体,鱼骨在醋酸中会慢慢融化直至消失不见等等。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可以创设出不同的课堂情境,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情景创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相应的问题,只有趋利避害,才能达到情景教学的最佳效果。以下本论点将从初中化学教学情景化的注意事项中来进行具体探讨。
1.教师要注重教学态度的转变
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的转变,在课堂上应该保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给学生们一种亲近感。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通过了解学生们的日常情况,关心学生们的学习心态等方式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培养出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2.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是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过程中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因为无论是进行化学实验,还是平日里对学生们进行相关化学用品的介绍,都要涉及化学设施与器材。教师在上课之间就应该充分检查化学实验室的相关设施,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教学活动。在进行试验之前给学生们进行充分的安全知识讲解,在学生进行试验的过程中更要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学生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快乐地进行化学学习。
作者:金素蓉 单位:江西省永丰县中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