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前置性作业设计及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前置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先学习,后教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的范围,制定教学方法,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引导法前置性作业
(一)概念性引导学生前置性作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总会出现一些学习当中的问题,如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学起,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抓不住学习的重难点。面对这样的情况,化学教师可以在教课前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概念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寻找答案。以“金属和金属材料”为例,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金属的种类、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范围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预习的知识去理解书本当中的知识,有一个学习的方向,对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习题性引导学生前置性作业
前面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程,但这并不能够让学生掌握对知识的运用。那么,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布置几道习题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化学的应用与理解。以“燃烧与熄灭”一课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以下预习的内容:科威特的几百口油井曾经因为某些原因引起了大火,油田的燃烧会使地壳内产生大量的热量以及二氧化碳,请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并说出理由,油田的燃烧是否会引起地球的爆炸?假如你是现场灭火的领导者,你会用什么方式来扑灭油田的火?教师通过对课前预习习题的布置,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并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加深预习的印象。通过做一些练习题,学生就知道了自己预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抓住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得化学课程的学习得到合理有效的规划,进行课上的二次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二、实践法引导性学习
(一)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前置性作业
在化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课程需要做实验来对化学教学进行辅助,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开展化学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但是,教师却面临着如何开展化学实验的教学难题,课堂教学每一节课的时长都是固定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实验,不仅教学时间减少,完不成对教学知识的讲解,使得课程节奏变慢,而且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设计好实验方案,否则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就会很被动。但是,若教师不引导学生做化学实验,学生可能会存在化学知识学习的不完整性,在今后解决相关问题时会遇到许多困难,理论与实际不能够相结合。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前置性作业的方法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为了让学生学习铁元素的特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完成铁生锈的实验。但是,怎样来设计完成这个实验呢?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的两三天前让学生设计一套实验的方案。有学生通过思考后进行了以下实验:将四个瓶子内分别放入四根干净,无锈的铁钉并密封,1号瓶内只放铁钉;2号瓶里面装满水并放入铁钉;3号瓶里面只放入一半的水将部分铁钉露在外面;4号瓶里面放入铁钉再放入少量食盐水。学生通过每天的观察,得到了以下的实验成果,铁钉的生锈反应应具备以下条件:(1)铁钉生锈的条件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2)盐水会加速铁的生锈。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了解到,如果不想铁钉生锈,就必须隔绝空气或水。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人们为了让一些材料隔离空气或水分就会涂上特殊的材料。教师通过布置化学前置性作业,不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是源于生活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理解,教学质量与效率也得到保证。
(二)利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前置性作业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给学生讲解书面的知识,布置书面作业,很难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知识。学生不能将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无法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就会感觉到化学学习的枯燥。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为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与化学预习相比,信息系技术下的前置性作业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让学生在上课前便找到学习内容的重点,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并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因此,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应当重视化学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为学生在听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邢美丽.初中化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贺天伦.初中化学前置作业的设计原则与实践[J].魅力中国,2016(35).
作者:陈晓丽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尧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