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就成为了当代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初中化学;应用
我国中学生通常是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化学这一学科,因此,该阶段的化学教学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优质的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化学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的最终目的。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发展优势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先学后教”即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先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课本内容的自主预习,从课本知识中发现问题和疑惑,并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由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疑惑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课堂主导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由此可见,“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留出充足的用于化学知识的预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打破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抵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知识,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有些难以理解,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很快就厌倦了化学科目,影响化学学习的进度,“先学后教”模式与初中化学教学的结合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先学后教”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首先,初中化学教育者应当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及时向学生介绍需要进行自主预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其次,初中化学教师要认识到自学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知识之上,若想要让学生自主掌握新的知识,首先要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例如,在学习常见的氧化物之前,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氧化物的各种组成元素,在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元素的巩固和复习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2.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充分重视。首先,教育者要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适合学生的当前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逐渐将课堂的主导者地位转让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用于自主学习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对于化学知识独到的见解,让学生来把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常见物质的颜色时,教师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各种颜色的物质,由组长总结之后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及时进行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且每个学生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不要急于指责学生,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预习方案,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长远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常见的分解反应进行预习时,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的记忆速度也就大相径庭。这时,教师可以成立专门的互助小组,由背诵速度快的学生向其他同学传授背诵技巧,并监督其他同学的预习进度,实现学生们的共同进步。
三、小结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是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芳.“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5,(09):64.
[2]戴红平.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模式[J].中学生数理化,2017,(12):38.
作者:李忠孝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