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浅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有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化初中地理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最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地理 教学
地理学科教学在初中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知识覆盖广泛,内容包罗万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地理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大难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做出以下探讨。
一、有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可以优化组织地理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在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以此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比如在学习地图知识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清楚的感受到地图内容,进而总结分析地图的方法,便于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其次,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做成简单的动画,再配上字幕,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此外,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采用模拟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星球版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材中,教师可以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以区域划分地图为基础,设计一个动画人物,以这个人物的视角来“游览”四大区域。动画人物每到一个区域就有相应区域的特征、地区分类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展示,如此一来,学生在语音、视频、文字三种信息展示方式的相互作用下,其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每个区域鲜明的特征和对比关系有了直观的了解,进而对地理知识产生很深的印象,并开展有效的思考,加强学习效果,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保持长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网络交流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师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实现初中地理课堂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的优化。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地理课堂内容为基础来设计微机室的地理教学,借助计算机以及网络资源学习地理知识,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微机室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优势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凸出。首先,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以及提出的问题在网络上自主查找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接着教师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案例讲解以及模拟实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互动交流,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例如,在讲解地震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Flash动画展示地震发生的前后过程以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提高警惕,树立起防震减灾意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调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形象化地理知识,还要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凸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作者:陈珍燕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初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吕芳芳.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导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3):61-61.
[2]简玲莉.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教学的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2):46-47.
第二篇: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
摘要:
分层教学是为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依据谈起,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分层教学 依据 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依据
1.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教育学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建立学习思维。学习是一种“活动”。“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和“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2.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心理学依据。
要让学生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们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接受了这个小要求时,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遇到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不做不交作业。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学习基础往往要低于一般水平,转化这种“问题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设计出有效的地理作业,从而激发出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地理教学“活”起来。
二、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策略
1.教学目标、内容分层
课程标准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但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学有所获,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出教学目标层次。A层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其运用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的能力;B层学生,应以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运用为主,并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针对C层学生,应侧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识记为主,并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注重分层。对于A层学生要求达到掌握和理解,而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暂时只要求了解和知道,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消化后,再慢慢提高要求,最终达到课标要求。
2.教学过程分层
(1)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学习规范和方法进行反复实践的过程,具有多阶段、多环节,不能一步到位的特点,它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它决定地理课分层次教学的成败。只有在有限的时空内,合理地规划和操作教学程序,科学地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全面协调学与教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优化的课堂结构,才能兼顾各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地理课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明确目标(启导)、竞练、评讲、互学、总结等环节。
(2)提问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顺序。例如,较简单的问题由A层学生来回答,复述性问题由B层学生来回答,学习检查性问题由C层学生来回答。又如阐述性问题由B层学生回答,分析性问题由C层学生回答,比较性问题由A层学生回答。
3.作业分层
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
书面作业难度应分为三个等次,一是容易题,C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二是中等题,B、C层学生可选作一部分题目,而A层学生必须全部完成;三是稍难题,有一定难度,A层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培养优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分层次的作业可避免C层学生吃不消而A层学生则吃不饱的现象。
(2)课外实践活动题:
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题,比如:家乡的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及对策、制作中国政区图、制作中国地形图等。对于参与实践活动突出者,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辅导、考试分层
教师要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C层学生的基础知识补缺补漏,训练B层的学生使之达到A层水平,培养A层去参加地理竞赛。单元测试中的题目也像书面作业那样分为三个等次,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40分,基础题要求全做,5分的中等题则是B层的学生完成,而对于A层的学生要完成5分稍难题,对于各个层次若在完成本层次题目的基础上也完成了部分高一层次的题目,则该部分得分加倍。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了上进心和奋斗目标,同时也照顾了优生。
5.教学评价分层
每次作业评改,不按自然组上交,而是按A、B、C三个层次上交,教师同层批改,按该层次的训练要求,进行同层相比评价。有当面批改,浏览抽改,选择评价。有时采用自改互评,在小组内,由C组学生改A、B层学生,这样差生得到优生的广泛帮助,优生又在评改中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能力。教师巡回观察,反馈信息,教师得以小结,及时表扬、激励。这样,对于三层次学生的评价要求不同,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答案,差生会得“优秀”,中等生会得“良好”,好生只能得“及格”。由于分层教学接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层评价则是这种动力机的加速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
总之,地理分层教学,最终落脚点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如何解决分层教学与提高课堂效率之间的矛盾以及防止课堂分层指导复式教学化的倾向,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作者:杨培珍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地理读图教学实践策略
摘要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图片通过不同的形式,然后再压缩和存储大量信息,最后用一种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送给人脑,成为连接地理事物和人的认识过程的桥梁。地理课本中的地图、统计图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像系统”。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读图教学 实践 策略
初中生有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个人荣誉感很是强烈,非常希望通过老师的赞扬和肯定来证明自己。当学生的智力遭到挑战,当学生主动参与学科的探索和创新,当学生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学习地理知识时,反而更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得知识。
一、地图教学,读图能力的养成
(一)掌握读图能力
读图时要注意把握细节,除了地图的名称、图例以外,还有标志性的世界界线、地图的类型及范围等。在观察图像时要抓住重点,目的性要强,而且要全面、多角度地研读,进而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所要观察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特征和各种要素,发现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了解到地理事物的本质内涵,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读图始终贯穿于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更立体、更直观地牢记地理知识。学生一旦能够做到把所学知识在地图上体现出来,图片就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地搜索有效信息,对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很有帮助。
(二)学着边看图边思考,练就发散与总结的思维
地理事物能够在地理图片上得到全面反映,老师也要不断地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演绎,让学生多思多想,进而使学生每看到一张图片都会有“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的想法,这样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深化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快捷更高效。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一张地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直观地得到的信息包括人口稠密区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将其看作是世界聚落的密集区。
(三)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动手能力
我国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而学生的绘图技能作为其运用地图技能的核心组成之一,应当给予重视,并进行培养。因为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空间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形式。如参照“降水和降水分布”图表绘制“气温曲线图”,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重复记忆。
(四)辩证看问题
地图往往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剖析一个事物的整体和全貌,而是突出某一地理事物的特点,那就要求将整体分解来看,所以读图时不仅仅是读图的整体,也要对图片中的局部进行认识和了解。
二、地图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类型的图片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技巧。
如对于行政区域、地形图而言,可以通过结合空白轮廓,一边学习一边记忆,循序渐进,由繁到简,先掌握必要的高原、平原、河流、山脉和主要的国家地域,省级行政单位等。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如在讲解中国地形分布以及黄河、长江等江河的地理内容时,可以采用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边绘图的方式,通过联想记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3.演示。
就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更形象地展示出来。如讲解地球公转自转的知识点时,可以拿地球仪这一实物在转动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有在读示意图和剖面图时,要结合概念、原理和规律。有些问题可以用简洁、直观的图片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内在本质,教会学生“为什么”。又如“六大板块示意图”的学习中,学生会感到空洞,难以理解。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图中板块运动的方向并演示挤压碰撞及拉升运动可能形成的不同结果,进而让学生理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红海的扩大、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等原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用板块运动学说去解释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
4.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
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将读图、读文本以及做练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特点突出的政区图、山脉图等可以将图片分段,采取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如在教授中国行政区域图时,可以让学生先做好一张空白行政区域图,标出山脉、河流、湖泊,然后再按比例将各省的形状画出并进行裁剪,以不同颜色区分贴在空白图片的相应位置,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更深刻地学习地理知识。
三、结语
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展现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所以,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对于学好地理是至关重要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可以有力地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当然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不断地强化读图绘图的练习,不仅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作者:张新华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祝爱武.略论课堂学的质量与效率[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02).
[2]张言顺,肖文才.换一种方式来读图———初中地理分布图阅读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07).
[3]张素芬.《地理Ⅲ》的地图能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运用差异合作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学科中,地理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它着重对学生的空间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信息。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无法保证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除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以笔者个人观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差异•合作”教学模式,旨在推动初中地理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差异•合作”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立足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保证个人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发展。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以下,我便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差异•合作”教学模式。
一、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中,由于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上课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氛围低沉,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要将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差异•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做好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利用问题贯穿整个地理课堂,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应该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且教学计划中要体现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理念。“差异•合作”教学模式使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法,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答疑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陌生感。因此,教师的教学计划应能激发学生对新教法的兴趣,能够尽快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为新教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做铺垫。由于初中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也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改变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切忌给予求成。例如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增加问题提问在课堂中的频率,并且向学生渗透新型教法的教学理念,消除学生心中的抵触心理,为新教法的应用打好基础。
二、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新型教学模式的方法,是尊重学生差异和保证学生之间合作二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应用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且要保证小组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合理分配。地理学习较好的学生要能够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给予帮助。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兼顾每个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其次,教师要为小组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合理分配。例如,在学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以及爱好进行合理分配。喜欢日本的同学,对日本了解较多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对日本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等等进行自主学习。在取得一定学习成果之后,小组要选派一个代表进行展示,以促进整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最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一定帮助。在这种合作学习方法下,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发生了转变,从讲授知识转变为了答疑解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适当时间给予帮助。教师提供帮助的时机很重要,既要保证学生对知识内容有充分的认识,也要能够解决学生的困难。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在“差异•合作”教学模式中,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到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都需要良好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有助于双方尽可能掌握对方所需,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许多能力不高的学生羞于请教,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大。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学生的害羞心理,在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中,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地球与地球仪》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这种情况中,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促进良好交流关系的建立。对教师而言,应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课下,教师要能够主动与学生交流,尝试与学生做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加强,以及教师对学生个人学习情况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是成年人,应利用自身成熟的心理,打破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促进师生沟通关系的建立。
四、结语:
“差异•合作”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过程中的一剂“强心剂”,对新课改的进程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差异•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对教师而言,应在课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赋予学生自主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善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共同进步。最后,良好的沟通关系可以保证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崔兰兰 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第五篇: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本文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条线”对初中地理教学互动进行探讨,指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两条并行的线,两条线必须实时进行互动,实施过程中,在明晰两条线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地理教学设计等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双线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是一门知识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不难,但教好这门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极高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学与学习两条线,利用两条线在之间节点上的关联性,增强二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讲可以将其分为两条线,也就是教学线和学习线,所谓的双线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两条线在并行发展当中的互动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1.两条线的内容及节点
教师的教学线是围绕教学活动教师实施的一系列的行为,包括教导、教学设计书、教学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教授教材知识和传授地理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线主要包括学习、总结册和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其中学习包括学习课程知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法等。在教学当中,这两条线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2.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并不是两条线时刻都进行互动,而是指在两条线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相互对应。教授知识与学习知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个进行活动根本不够,教师的设计书与学生的总结册也是互动的。设计书是教学的科学设计方案,是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设计;学生的总结册则是对设计书实施的一种反馈,教师通过总结册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反馈,以便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体现出地理课程特征及教学目的,也就是牢固掌握地理课文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比如,经纬度、判断方向、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等。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准备的互动
教师可以将两节课之间的时间作为课程准备互动时间,在网上或者课间进行互动。比如,学习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以后,在学习“地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什么是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教师可以在晚上8点左右在网上与学生通过QQ群进行在线交流,对他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总结进行指导,许多网站可以收集到类似的资料,如百度百科。笔者在教学中遇到有学生提出“地图上的颜色、线都看不懂”的情况,笔者简单的说明颜色代表的是海拔的高低,各种线有等高线、交通线、分界线等,不同的线应该区别开来。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以平等、朋友的方式进行,在互动中不能批评学生、打击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而是应积极鼓励学生,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在讲台上简单与学生进行活动交流,回答学生在课堂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起到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教学计划、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在教授中学习。教师传授方法,学生学习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主题互动,围绕教师所设的主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探讨,或者通过提问、比赛等形式进行活动,还有作业、肢体活动等。具体采用哪些互动形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在学习方法互动上,就不是简单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学习特点不同,学习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建议,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我提高。比如,有的学生对地理特征非常感兴趣,可以围绕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设计学习方法,以新疆为例,可以先记干旱、少雨的地理特征,然后记忆新疆葡萄干、哈密瓜、羊肉串等特产,之后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产,再记忆新疆的海拔、植被等特征,这样的记忆又清晰、又牢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和学习两条线设计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作者:朱婕 单位: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
参考文献:
[1]许华瑞.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法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4(10).
[2]陈宏伟.刍议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法的运用[J].赤子(中旬),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