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实践(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地理教学实践(6篇)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与反思探析

一、丰富语言,调动热情

要想营造一个浓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激情。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着呆板、沉闷的气息,那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氛围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松、欢快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如果想给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动起来”,用充满热情的语调、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热情。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偶尔会来一次“人来疯”。笔者会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摇头晃脑、四肢并用地大声演唱歌曲。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开始系统讲中国各个地域的相关知识,笔者就为学生演唱了《彩色的中国》这首歌:“轻轻打开地图册,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漂,神州处处好,神州处处好,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由于学生初一年级音乐课上已经学过这首歌,便纷纷跟着笔者哼唱起来。就这样,还没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便被笔者带进来。

二、引入生活,情景构建

笔者在和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次数很少,也很少开展课堂活动,甚至不少教师仍在采用传统、单一的按照教材逐字逐句讲解的方法,这似乎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今天有些落后了。笔者认为,一名好的地理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或者说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地理与当今时事的结合,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国内外的焦点、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中,提出经济发展中的不当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引入雾霾问题,然后与学生探讨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加重空气污染,带来负担。并结合国家做出的战略调整,引发学生思考哪些企业要做出整改,如何整改,有污染的企业所设地址的风向、风口的选择,以及对人们生活、身体的危害等。偶尔还会设置诸如“防雾霾口罩真的管用吗”这种小型辩论赛让学生自主思考,闪耀智慧。如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爱上地理。

三、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为了老师和爸爸妈妈?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当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生活实际中有所帮助。因此笔者认为,能让学生信手拈来,随时随地拿来运用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不能应用的知识只是死道理,这样学习的学生也只是个“书呆子”。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学科,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让学生明白地理,运用地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极为重视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运动,如告诉学生冷空气来临,气温骤降,但空气质量会很好,雾霾消失,等等,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能用到地理知识。

四、总结

总之,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地理知识,是每一个地理教师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琢磨的。

作者:沈才明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六中学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要实行分层设计,低坡度,使问题具有梯度、富有趣味性,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来检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及时对问题的难度加以调整,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探究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春夏秋冬是怎样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和秋分时,地球处在什么位置?夏至与冬至时,地球处在什么位置?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关,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或者通过网络查询进行探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与同伴一起提炼问题的答案,可以获取探究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开展主题辩论,激发探究热情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节时,教师组织了辩论活动。让学生以“在南方生活好,还是在南方生活好”为主题展开辩论。全班两个辩论组分别以“生活在北方好”和“生活在南方好”为辩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通过网络搜集材料后,进行辩论。每组选出本组的辩手,负责发言辩论,而其他同学负责查找支持论点的资料。辩手的推选与资料的准备都是在课前完成的。上课时,由教师主持,双方轮流发言。辩论中学生表现相当踊跃,学生们用利用分析讲解、展示图片,及出示支撑自身论点的相关资料。通过辩论学生巩固了相关地理知识,教师对双方的辩论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指出无论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都各有千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这样的辩论,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掌握了地理分析的方法。

三、注重探究过程,掌握探究地理知识的方法

要使学生的探究保持长久的动力,学生的探究必须得法。这种探究的方法不是教师的生硬灌输,而是在探究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掌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探究体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总结规律、掌握方法。例如,在学习水土流失的成因时,教师利用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并且在学生中组织了调查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到当地进行水土流失状况的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根据水土流失的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种探究活动,能够将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还掌握了探究地理知识的方法及途径,使地理学习更加灵活与实用。

四、培养探究习惯,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

要提升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必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兴趣,必须使学生养成探究地理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习地理,也可以在课外主动探究与巩固地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收集资料,观察地理现象,善于以地理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讲解美国这个主要国家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能说说你们所知道的关于美国的相关知识吗?”,之后就有许多学生把自己从电视、杂志、电影、网络等获取的有关美国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分享。这些同学了解的知识,会使其他同学心生羡慕之感,甚至后悔自己平日没有留心观察与阅读。教师此时要对这些见多识广的同学及时肯定与赞赏,并且也鼓励其他同学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注意阅读积累,这样就会启发学生平日多留意生活或认真读书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学习的空间拓展到课堂之外。同时,要引领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例如根据汶川地震受灾情况,可以让学生根据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灾难程度,来分析地震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如,通过关注奥运会的电视直播来学会时差的计算等。

五、总结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灌输、学生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方法,利用地理知识去分析问题与解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文仙 单位:明溪县盖洋中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广泛性

21世纪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作为网络的工具,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方便。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首先需要电脑教学,把真实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对地图、地形、地貌的轮廓,方便记忆学习。信息技术的广泛性适用于地理这门特别的学科,摆脱了原来单一的讲课模式。信息社会,信息量比较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大脑创造力。地理这门学科范围比较广,不仅有中国地理,还有世界地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很强的大脑创造力。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运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更好地把它带到学习生活中。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让信息技术和地理知识相结合,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利于新的教学活动的实施。

二、网络平台的运用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对于初中地理这门学科,它把地理变得更加真实了。上网搜索地球的轮廓,详细的图片、资料一下子就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网络平台的运用,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更好地把老师的教学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还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地理这门学科,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需要老师多进行实验研究。把地理教学带到生活中来,联系实际生活。生活带入教学,地理就是生活,让学生轻松学习地理。初中地理教学是初级地理教学,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打好基础很重要,这就需要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利用电脑教学,把网络平台带给学生,让学生广泛利用并学习。

三、运用信息,实际操作

把信息技术带到地理课堂,这是一个落实新课标的过程。地理知识有些是比较抽象的,比如介绍地球。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地理知识活学活用,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开阔了视野。学生应该学会实际操作,利用网络平台,把地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做幻灯片来展示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展开知识竞赛,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对新模式进行肯定。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把知识变得更加灵活。运用先进的技术,让学生投身到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地理在初中生眼里不再那么抽象了。地理属于文科,需要大脑的记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知识变得不那么复杂化,而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轻松完成上课教学的内容,让地理学科更接近实际生活。

四、总结

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中国的教育模式存在着不足。在新教学的模式下,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率,把初中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这也是广大家长希望看到的。还有一点就是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也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大力支持,为了学生的未来,需要共同努力。

作者:贺建刚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青山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比较法运用

一、从时空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的比较

地理空间位置的差异以及时间区域的差异让地球上的事物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从地理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去比较这些地理知识,那么我们就能够快速地记住这些知识,并且形成一个长久的记忆。

1.从地理空间位置的差异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从地理书中找出许多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空间位置来增强记忆的例子,比如说洲板块地图的比较、不同国家地理位置的比较、同一国家内城市与农村气候的比较等,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画一个表格,然后将要比较的两者记入表格中,根据要比较的条件逐一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自己的记忆。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时候,笔者就制作了一个用来比较的表格,然后从地理位置的不同来进行比较。首先亚洲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分布,它的大部分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与其他大洲相比,它在地球上跨的纬度最广,东西两端的距离最长为1万多千米。通过这些比较,让学生了解到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它的一些特点。

2.从时间角度的差异来进行比较

这类比较主要运用在人文要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它来分析一个地方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人文要素,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时候,笔者就运用了时间比较法。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比较日本、印度、东南亚、俄罗斯等几个国家在这些年的发展,分析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内,这几个和我国相邻的国家的发展速度一点也不相同,谁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谁的发展速度又是最慢的。然后用时间比较法单独的分析一个国家,例如分析为什么这些年印度的人口急剧增长,我们能从这种增长趋势看出印度将要面临的问题吗?笔者在引导学生用时间比较法进行记忆学习的时候也在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建立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

二、采用不同的比较手法进行比较

为了提高比较法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要学会将抽象的地理知识比较转换成具体的地理知识比较,具体的比较手法就是教师建立图像、表格等,让学生能从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直观地看出两者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地理书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图像,比如各个大陆的板块图、各个地区的气候图、中国各个省份的外形图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图像比较法,我们教师要先给学生灌输各个图像的知识,让他们明白这些图像代表的意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居民与聚落》的时候,笔者就需要带领学生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图,比较每一个时间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此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规律,从而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笔者在进行比较教学前先给学生讲解了人口图像的含义,像红色的就代表人口过多,而黄色的则代表拥挤,绿色的则代表人口适中。讲解完这些基础之后,笔者再带领学生分析图像,比较不同时间段世界人口的增长规律。

三、比较法的综合运用

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我们教师可以将各种比较法同时运用到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地理知识点。另外,比较法的综合使用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度,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时候,笔者就从地理位置、人文要素、经济能力等多个角度来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节的内容,加深他们的记忆。

四、总结

综上所述,比较法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我们教师应当多在课堂上采用这种教学手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比较法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教师可以从时空的角度、图像转换的角度、或者综合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法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笔者希望我的个人见解能够帮助其他的教师更好地进行比较法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作者:邵长山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头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高效策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

科学研究表明,目标越明确,人的精力就越集中,信心就会越足。所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上课前都要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任务,明确努力的方向。在从实际的运行中发现,学生并不关注这个环节,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目标,而且部分教师的认识也不到位,只把它当成一种形式,放电影般地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接受这个“任务”。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和提炼学生看得清、听得懂、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并把它当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举措。另外,在每节课结束时一定要再现教学目标,让它与传统的课后小结有机结合,通过对照,让优秀学生萌生成就感,建立自信,让学困生也由此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求补救的措施。

二、科学使用教辅设施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力帮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日益突显,它给了广大师生一个全新的视觉空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而已,并不是万能的,跟传统的黑板一样,是我们为实现课堂高效而采用的手段之一。但近几年,很多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出现了误区,几乎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不会上课的地步,“蜕变”成了多媒体的奴隶。很多教师在提前编排好的课件“轨道”里“循规蹈矩”,把本来充满变数的课堂变得“按部就班”,让人压抑,令人难受。所以说,树立正确的教学辅助手段使用观势在必行。当然,多媒体的出现,为地理高效教学插上了翅膀,以前如宇宙等宏观地理现象的认识学生只能借助想象,现在学生可利用多媒体直观地了解。一堂高效的课应该是泉水叮咚,而不是一潭死水,应该是现场直播,而不是播放影片。虽然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在现代课堂上大受冷落,但其并不会因为先进教育技术的出现而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现代多媒体并非完美无缺,所以二者应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偏颇任何一方都是不理性的。

三、集思广益,借助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课堂高效

时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处于“模式”的构建时代,有“三三六教学模式”“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五步十环节教学模式”等等。但这都只是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实现高效课堂目标的平台,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比如在教学八年级地理下册“沿海万里行”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当“导游”,每人负责一个省份,带领其他学生“游览”所负责省份,在“游览”中学,在“游览”中体会与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乡土教学中也可以请学生当“领导”,为了家乡的发展而“指点江山”;还可以让学生从教学视频中感受祖国广袤的疆域和大好的河山;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每节课前可针对一些与地理有关的主题如“5•12地震”“远离沙尘暴方法谈”等进行一分钟演讲,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口才;还可以创办“辩论天地”,针对“人口”“土地”等问题进行辩论。另外,实验也不是理化生等科目的专利,教师可以选择如“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海陆间的势力差异”等设计实验,让学生获得更真切的感受。许多动听的歌曲如《大中国》《再见了,大别山》《我爱你,中国》《黄土高坡》《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理知识,教师可根据需要将它们插入地理课堂,活跃气氛。脍炙人口的诗歌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你的北国依然是那银装素裹的世界啊,你的南疆早已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我爱你,中国!”等也不同程度反映了地理知识,教师若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也会更感兴趣。一句话,只要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进去”的,而是自己“吃进去”的,那就是好样的。另外,课堂是充满灵气的地方,不能将课堂搞成戏台,教师绝不是演员,把排练好的“节目”一一不落地演完,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会有思维,也不会有生成。一个没有学生思维过程的课堂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所以在创建“模式”时断不可本末倒置。

四、总结

观念求发展,改革促进步,许多学校的举措再一次验证了这一观点。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理想,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期待广大同仁共同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作者:崔连祥 单位:甘肃永登县柳树乡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地理教学微时代研究

一、传统教学文化面临“微”冲击

余文森教授认为,广义的课堂教学文化包括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一切要素。具体而言,教学文化是一种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是教学背景下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但这种“持久成形”不是一成不变的。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超量超快、微型化和交互对话等特点,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导致学生预期、学习情趣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发生“微”变,“催化”着地理教学的理念和行为的变革。

1.信息“公开”挑战教师的知识“权威”

微时代首先是一个信息“公开”式生成、传播的“信息时代”。各类信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所不及,人人都是信息和资源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每个人都拥有信源和信宿的双重身份并且随时都在发生转换。在这一背景下,更容易接触和接受新事物的学生的信息知晓量之大、知识面之广、获取信息之快捷,往往超越很多成年人。这种现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对知识的“统治性占有”,教师很难拥有比学生总和更加庞大的信息量,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富五车”不值得自豪,不知可以问“度娘”。相对而言,(初中)地理专业知识和信息“因人与自然的关系”备受人们关注而在网络世界更加容易传播和获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已经不难自主实现。同时,一部分地理教师由于职业倦怠等原因不注意学习积累和知识更新,导致信息“危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out”了。此外,多元信息的影响促使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得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常常与教师产生冲突,教师的知识权威在这种挑战中也进一步被削弱。

2.知识“碎片”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

微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碎片化”,这与信息公开带来的信息巨量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奇妙的统一。知识碎片化主要是指信息容量的微型化、片段化、“迷你型”,以往的许多长篇大论现在只要用一条140字的微博就能进行简要概括;许多信息是将原有的知识体系、逻辑顺序“掰开了、揉碎了”以后散落式呈现;一些“奇思妙想”“灵光一现”无需进行严密论证就可以传播。知识碎片化的一个弊端是网络上传播的大部分信息比较浅显,缺乏思想深度。但是,现代人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重的生活压力,导致了大多数人在零散时间里只对“快餐式”文化、“碎片化”知识有渴求。这样的时代特性或多或少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初中地理学科在中考中没有“地位”,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关注不够、投入不多。而现行的地理教材体例也带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逻辑被分解,分散在更多的章节。这些都导致学生更愿意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碎片化”学习地理,对结构化、系统化、循序渐进的传统地理教学缺乏兴趣。地理课堂上,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被动应对多,主动探究少;关心问题对错多,细究原因意义少。地理学习往往成为浅尝辄止的过程。3.对话互动挤压“单向传递型”的教学方法参与对话互动是微时代最具魅力的特点,也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型文化现象。微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基于Web2.0构筑的虚拟网络社会,在这个平台上,表达与倾听门槛双重降低,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广泛参与交流和互动。信息在互动交流中会产生质变,群体智慧使得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而传统课堂(不仅仅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单向性。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主宰),由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成了教与学的中心甚至是唯一任务。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强调讲解、记忆、机械训练,忽视理解性教学、对话性教学、探究性教学,漠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主体性的发挥。一批兢兢业业工作的“勤教师”培养的却是缺少思维能力的“懒学生”。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文化”,对传统“单向传递型”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挤压,“引导”着学生在课堂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互动权,呼唤地理教师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减少灌输,增加互动,激活课堂。

二、初中地理教学文化的“微”调整

面对微时代课堂文化面临的“微”冲击,顺应新课改的时代潮流,初中地理可以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实施课堂教学文化的“微”调整。

1.教学内容更接地气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我们的学生学了地理以后,往往是知道了“世界”,却不了解“家乡”;懂得了“环保”,却不知道身边的“环境问题”。也就是说,封闭式教学文化让现在的地理教学有些“不接地气”。因此,地理教师需要构建开放式教学文化,利用好“微时代”的信息资源优势,把生活世界作为地理教学的基础和起点,让地理教学成为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的基本途径。教师要不断从生活世界中汲取体现课程特征的“营养”,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关注和回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地理问题,引领学生学会利用地理方法思考和处理身边的现实问题,实现“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通。惟其如此,才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乐趣;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觉醒。

2.教学方法更理性

面对丰富而纷繁的信息源,学习的本质不是学多学少、学什么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地理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课程,融自然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兼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特点。初中地理教学,绝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北京在哪里、长江有多长,不能满足于让学生会填注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而是要透过“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相应的“地理能力和素养”———包括地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让“地”与“理”有机结合,在课堂中尽力改变枯燥乏味的“讲授法”教学,创建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为突出特点的新型的思维型教学文化,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纽带,构建独立思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思维型教学文化关注的焦点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是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重视理性思维、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提升学习能力,主动建构知识,学会对地理信息(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资源)的判断、选择、综合,即理解和应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教学主体更和谐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文化的嬗变,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实践中,既不能因学生的主体膨胀而使得教师的作用被边缘化,也不能因老师本能的主导力量而使学生主体沦为被灌输的对象。首先,地理教师要真正确立“学为主旨”的理念,变“传道解惑”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在伦理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情感上与学生相互理解和尊重,践行人文对话,营造一种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民主关系。其次,将生生和谐和互动看作是教学系统中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努力将地理课堂营造为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形成民主的、和谐的、有序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鼓励学生通过结成学习伙伴、合作小组等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当我们的课堂洋溢着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心理氛围的时候,地理学习才会成为主体间的精神相遇、思想对话,学习的过程才会成为主体间情感沟通的过程。如此,地理学习就成为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过程,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愉悦和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总结

新时代、新理念、新技术重新定义了教育。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教育资源,而是我们对于社会变革、教育改革的淡漠和迟钝。

作者:姚卫新 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