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地理教学浅谈(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的价值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1.1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图像种类较多,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地图教学、示意图教学以及景观图教学等方式,开展地理教学活动。这些丰富多样的地图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地理知识学习感受,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地理文字带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会较差。而图像能够将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加直观,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空间概念,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2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应用方式
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应用,可以结合地理教学中的各种图像,开展地图教学、地理统计图教学、景观图教学等等活动。
2.1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材中最基本的插图之一,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地图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明确读图的要求,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读图,在地图中进行定位,并明确经纬度、地势地形。其次,可以结合具体的地理条件和地理事物,在脑海中形成特定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结合脑海中的印象,开展记忆填图等游戏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游戏活动中,加深对不同地理位置中各项地理环境的记忆能力,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空间概念。
2.2地理统计图教学
地理统计学主要是借助一定的数字资料,形象的反正地理事物之间的数量管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地理统计图,提升学生对统计图数字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图像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篇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顺序借助统计图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首先读图名,其后分析坐标,观察数据以及趋势变化情况,接下来分析数据,明确数据所代表的含义,最后采用文字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规律进行总结,掌握数据所表达的真实内涵以及密切联系。
2.3景观图教学
景观图的色彩搭配比较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地理插图。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地理景观图,指导学生直观的认识世界各地的实际景观,感受到不同经纬度下的世界风景差异。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国家》这一篇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景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东南亚地区、日本地区以及俄罗斯地区与我国四季的差异,感受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感受到地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地理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乐趣。
3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应用,可以结合地理教学中的各种图像,开展地图教学、地理统计图教学、景观图教学等等活动,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作者:杨亚楠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程中学
第二篇: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
一、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程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那么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要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地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地理教学本不是难事,但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教材上都有什么内容,内容知识是怎样安排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这样的联系是否有跨度,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障碍等,教师都要进行思考。再次是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问题。即使教师对教材理解多么透彻,专业知识多丰富,如果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有问题,不能让学生听懂,不能让学生理解,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式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要有层次性,易中设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避免整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照本宣科。在新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在知识讲解后,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充分互动。例如,在学习“地理差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说说南北方之间的环境、气候、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差异等,让学生充分合作充分探讨后,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这是一个较为活泼的学习方式,学生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越多,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成效就越大。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例如,让学生小组准备教案,小组代表进行课文教学。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讲解,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也会收获甚多。然而,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都仅仅局限在书本教学,知识的扩展也是仅仅靠教师进行口头补充,教学显得很苍白。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普及,应该积极将新技术引入到地理教学中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我们在讲解“自然气候的多样性”的时候,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做PPT,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气候下的植被景观、不同气候下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以及不同气候对动物生活的影响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三、加强学生课后知识巩固,让学生在拓展中收获更多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必须有自己独立思考、整合、归纳、总结等知识消化过程。课后作业就是学生消化知识的好途径。在布置地理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挑选练习本上的综合题型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有大致的方向,并对考试有一定的认识。我们还可以布置更为灵活的作业。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野外的探究活动,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探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气候特点以及植被的特点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还可以对知识进行运用,这也是一个教学的好方法。我们就活在这地球上,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地理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感受自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抽象的,学生只有自己领悟,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看法和理解。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当今社会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带着知识走进生活,真正地学以致用。
作者:黄凯茜 单位: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港城镇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地理人物教学浅析
一、地理人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探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初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都正好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情感丰富、易于激动,但又不太能持久;对许多事物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却又缺乏耐心和深入研究。初中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地理人物颇感兴趣,对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地理人物教学方式怀有亲切感。因此,地理人物教学,充满了生动性、形象性,让人印象深刻,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贴近其生活实际,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时,可以利用教材中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通过地理人物的故事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对麦哲伦探险故事比较感兴趣,地理教学借助鲜活的地理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说教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个体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关注并产生兴趣时,才会引发其认知的需求。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其从中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才会显著提高。
2.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发育水平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虽然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对于他们来说,形象、生动的东西比抽象、枯燥的内容更易接受,也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给地理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地理人物教学则以趣味性、生动性,深得学生的喜爱,可以更好地解决地理知识枯燥和抽象这个难题,成为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理解地理知识的良好凭借。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节时,可以利用教材阅读材料中“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结合地理人物魏格纳发现“板块构造学说”的过程,设计“魏格纳最初依据什么认为地球上现在的大陆可能是从一个大陆分离开来的?”和“有哪些证据能说明大陆可能是后来分离开来的?”等一些问题,学生在了解地理人物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在地理人物的故事中,学生通过地理人物的故事,体验地理知识的发现,汲取地理人物的智慧,并从中发现地理演变的规律性,从而有效地完成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毫不夸张地说,在这节地理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地理人物这条主线,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借助地理人物教学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很好地培养课程标准要求的获取并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地理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归纳、分析和判断能力等。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一节时,可以利用教材阅读材料中“柯本和他的气候分类法”,通过地理人物的成就了解“气候的地区差异”。如通过对不同地区气温年变化的比较,知道温度带的温度差异;通过对同一温度带内年降水量差异的比较,结合植被的分布,形成气候带,通过这些对比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再如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气温比较,确定对应的温度带;通过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年变化,确定对应的降水类型;再综合温度带和降水类型,可以判断出气候类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再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一节时,可以运用教材阅读材料中“胡焕庸与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通过了解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分析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4.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无论是那些流芳千古的杰出地理人物,还是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人物,都会对学生有所借鉴和启示,都会对学生起到“榜样”或“警示”的作用,都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带来帮助。尤其通过对地理杰出人物的学习,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获得前进的动力,并逐渐体会到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学生也会被杰出人物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所折服,并逐渐从对杰出人物的崇拜、敬佩中得到振奋和鼓舞。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节时,教材阅读材料中简单介绍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如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几千年的历程、多少人的前赴后继,使中学生逐渐确立起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人生态度和历史责任感,树立起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科学精神就是对现存的答案永不满足,永远在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对真理的不断追求,并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节时,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介绍了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的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宙中心旋转。这个学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吻合。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竭力支持地心学说,因而“地心说”被教会奉为和《圣经》一样的经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而哥白尼本人也是虔诚的教徒,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提出的“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但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虽然现在看来“日心说”也是有问题的,但哥白尼这种科学精神仍然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通过人物故事的介绍,就是为了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对事物抱客观理性的态度,引导学生永远保持探索世界的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地理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地理杰出人物为学生的世界观培养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他们光辉的人生、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情怀、非凡的人格魅力,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其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一节时,可以通过地理人物袁隆平的事迹来呈现如何走科技强农之路。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水稻平均产量不到4500千克/公顷,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已突破12000千克/公顷,使我国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世纪,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二、初中地理人物教学的要求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地理人物的相关知识必须是已经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同时,教师的讲授方法也是科学有效的。讲授的内容一定是地理学界经过充分研究、论证的结论,而不能是道听途说、逸闻轶事。地理人物教学应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兼顾的原则,既不能一味坚持讲述内容的科学性,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也不能将地理人物课上成政治课,过分强调思想性和教育性,而忽视地理人物教学的知识性。
2.启发性。
地理人物教学中运用启发性原则,借助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和问题,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辅之以科学的方法,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产生,促使其不断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对有效实现学生的知识迁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益处。启发性原则的运用要注意选择好时机,在学生产生疑惑,并有解决疑惑的冲动时加以运用,效果更好。
3.生动性。
在地理人物教学中,有必要依靠生动性语言、夸张性形体动作或是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具体、形象、完整、生动的地理人物和地理规律。为了追求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地理人物的场景,或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语言,以此增强地理人物的真实感和形象性。
作者:徐锋 万军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分析
一、现阶段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了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的学得到更好的促进。制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完成了教师的教,却对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的学没有重视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理解来进行教授,没有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2.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要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中,这三维教学目标在很多地理课堂中是有所偏离的,有的课堂教学甚至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都有偏离,而有的课堂教学只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来展开,而有的课堂教学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给人一种课堂表演的感觉。
3.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比较单一。
学生学习的激励、教师教学的改进,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来实现,还是教学质量提高、素质教育落实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堂评价语的运用,正确的运用可以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得以增强。有效的课堂评价可以激荡学生成长的心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跃学生思维。然而现在有的课堂评价单一,缺少激励评价,教师和学生都缺乏生机,没有语言和情感交流,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评价语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评价。
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途径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得以了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转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要成为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地理教师要把学习的主体真正还给学生,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起,以丰富的方式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使其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使其设立学习目标,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实现主动学习。
1.引入情境模式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促进。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促进,会非常乐意进行主动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得到很好的培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要以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入手,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亲身经历来引入问题,使问题能够和学生的实际相贴近,是他们看到过的、经历过的,困惑的、思考过的,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还可以设定适合的情境来让学生参与,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充分的调动,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会因情境的引入而被迅速的感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
2.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教学目标来布置安排所有的教学活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其描述方式已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向学生一侧倾斜,以学生要会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代替了原来的教师让学生怎么做。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意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要更加关注学生对目标的完成情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中真正得到体现。
3.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学习。
拥有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本质,多元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具有交流、合作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团队中进行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通过几个人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任务,同时提高了小组成员的沟通表达能力。通过简单的地理教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负责。
4.为了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相适应要对教材进行重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教材只有一种,所有教师要使教材生活化、实际化、多样化、多面化,对教材进行重组,使其能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实际生活引入地理课堂,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启迪。
5.教师要进行多元评价,使学生能够超越自己。
地理学习结果和地理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都要予以重视,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给学生一种积极性的评价,使其充满自信,学习动力得以提高,使学生能够超越自己。
作者:刘凤君 单位:吉林省伊通县第十二中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德育教育应用
一、前言
当前社会一些人的道德水平非常低下,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非常不好,而成年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很难纠正过来,因此道德素养应当从小抓起。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基地,应当把道德教育贯穿在每一个科目的教学中,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还没有充分的融入,因此下文主要是分析如何才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德育教育。
二、建立涵盖思想品德的评价机制
以往在评估学生地理成绩的时候,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以此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程度与应用能力,但是这样并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长期采用这样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只是注重最终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传统美德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评估学生地理成绩的时候,应当还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估,比如对学生的生活态度进行评估,或者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估,从而建立一个涵盖思想品德的综合评价机制,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在地理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
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德育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的时候,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大量的名胜古迹,从而做成PPT,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以及讲解,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讲解与名声古迹相关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德育的内容,每一个人应当保护好名声古迹,在去旅游的时候,不能随意的刻画破坏。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道德理性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际的应用中,地理教师需要建立涵盖思想品德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同时还需要在地理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注重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化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田延玲 王涛 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五中学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
第六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对策研究
一、有效地备课,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高效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备课工作,精心预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的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老师注重备课对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仔细钻研文本教材,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教学问题,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心理和立场出发,实现传统教学理念的“我想怎样教”到新课改下学生角度上的“我该怎样学”的转变。
二、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地理学科是一门较为抽象、繁琐的课程,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未成熟的阶段,再加上升学考试的压力,许多学生过于看重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学习情趣不高,地理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课堂导入活动犹如舞台幕布缓缓拉开,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说,在陆地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气候、降雨量、蒸发量和湖泊海洋等知识导入课堂,向学生展示各要素是如何发挥作用,进而促进水循环系统的形成和运转的,进而燃起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多媒体集声音、图片、动画和文字于一体,能够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因此,多媒体教学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倍受教师、学生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价值,将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如在学习世界人种与宗教等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影像方面为学生展示世界上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不同文明的兴趣,使学生对不同人种的特点与三大宗教的发源进行探究。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产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质量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快乐是学习的基本情感。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快乐体验,实施快乐教学方法,巧妙运用画图、歌曲等方式。比如说,在地球基本知识这一章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经纬度、地球运动等知识点感到很困惑和抽象,老师要开展快乐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引入“地球模型地球仪,经线纬线看仔细;经天纬地辨方向,SNEW是缩写;向北变大是北纬,向南变大为南纬;向东变大是东经,向西变大自然西;特征纬线有五条,赤道、极圈和回归;半球划分是难题,二大六姨分东西;小小为东大大西,判断半球金钥匙”这首顺口溜。另外,地理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入手。比如说,在板块漂移和海陆变迁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常见的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
五、布置作业,参与社会实际活动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恰当的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回顾,把握知识点在具体问题环境中的运用,还能够建立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查缺补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课后地理作业,需要优化作业设计,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作业的数量,避免使作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实践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生活性、效用性的感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中国水资源的教学结束之后,老师就可以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家乡水资源的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生态意识。
作者:李建明 单位:甘肃省武山县马力中学
第七篇:初中地理教学探析
1.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地理作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当代初中学生各种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地理教学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1.2教育观念落后
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全面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我国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老师教学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老师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生不愿意学,课堂枯燥乏味,教学质量下降。
1.3教学目标不清楚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巩固学生知识。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灌输,同时地理知识复杂,内容太多,目标分散,不利于学生掌握,加之教师引导过于游离教材,内容不能紧扣目标,进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4教师资源匮乏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专业教师是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师资源还比较匮乏,教师教龄偏高,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由于后续力量跟不上,因此教师资源匮乏,尤其是专业、创新型、高素质教师,进而不利于地理教学发展。
2.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出路
2.1明确教学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时做到细而不腻,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寻找有效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问题有效联系在一起,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析问题[1]。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又要明白“为什么”。如在讲《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四川的汶川地震为什么会发生?”给学生做简单分析,得出根本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引起的,从而引出全球六大板块的知识并且引用汶川地震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达到教学目的。
2.2建立师生互动氛围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的有效统一,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学取得良好效应。作为教学主导者,要主动与学生互动,走进学生的世界。在教的过程中,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验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实现积累知识的目标。
2.3转变教学观念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我国新课改环境下,传统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初中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则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知识时,我布置任务,由学生找出七大洲是哪七大洲?四大洋是哪四大洋?并排出七大洲及四大洋的大小顺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得出七大洲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这种方式既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开展互动式教学
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氛围一直比较沉闷,老师时常摆出一副严厉的姿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既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制约学生发展。而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我在讲述“黄河”这一知识时,提问黄河流经多少个省区?A同学回答: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我问:还有没有?B同学补充:山西、河南、山东。然后我就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给予他们表扬。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保证教学效率,同时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保障。
2.5扩大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当代教师选择报考地理,进而为地理教学提供更雄厚的师资力量。其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职业素质。再次,高校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3.结语
初中地理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有积极作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当前教学的不足,不断摸索、研究和创新,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作者:陈威伟 单位:莆田第七中学
第八篇:初中地理教学传统板图板画应用
一、边讲边画的教学策略
所谓的边讲边画实际上就是指教师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一边讲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一边在课堂的黑板上进行板图板画。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学生的思维会随着教师的讲解和绘画进行同步的转移,待教师讲解完毕后,绘画也恰好完成,学生对于讲解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和认识,在已经绘制完成的板图板画上面,学生可以对于凌乱的知识片段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有关知识的理解、认识和记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国家、地区、大洲以及大洋的地理位置分布,包括海陆和经纬位置等,甚至包括人文地理环境都可以以板图板画的形式来进行展示,通过这种边讲边画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地将地理事物的分布展示给学生,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快速的形成地理空间分布的概念。
二、先讲后画的教学策略
先将后画就是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先讲本节课的待讲内容以口头表述的形式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表象的认识,在口头讲授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板图板画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由表象性向形象性进行转换,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和认识度,这与地理教学中的以图释文的教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将地理事物和现象以板图板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对于知识的记忆。这样一来,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会得到大程度地提升。例如,教师在讲解美国农业带分布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就地理教材中的美国农业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美国农业带分布的主要因素,使学生对于该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在后期开展的教学评价阶段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出美国略图,然后对包括河湖、气候、地势和地形在内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影响美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紧接着让学生们对美国农业带进行必要的填注,这样不仅可以总结文章,也可以巩固学生已学部分的知识,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先画后讲的教学策略
先画后讲的教学策略主要适用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上,即主要适用于复习课。教学需要将待复习的内容以板图板画的形式呈现在教师的黑板上,然后根据有关的板图板画来对学生进行复习提问。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查,也可以深化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审图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展区域地理部分知识的教学中,针对巴西、澳大利亚、非洲、日本、中东以及美国等多家都可以借助先画后讲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板图板画的绘制来使学生对有关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复习;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学生引导学生对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文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可以使学生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强化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审图和读图的能力,一举多得。
四、总结
综上所述,板图板画作为一种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其具有优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电化学教学不能取代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板图板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知识构架,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板图板画的运用。
作者:朱学猛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二中学
第九篇:初中地理教学诗歌分析
一、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学习可以判断学习效果的好与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知识涉及的方面有地形、地势、气候、地貌等,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来感知,可以引用“滚滚长江东逝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浪淘尽”等诗句,将这些诗句作为引子,从而得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很多河流是向东流入大海的。使用诗句进行知识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混合学科知识的讲解,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新奇,根据诗句的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也会比较牢固,诗歌引用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两者结合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可以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
地理知识有很多抽象的部分,学生只看书本不容易理解,老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知识讲述给学生理解,需要老师下一番工夫。地球的形状以及公转与自转等,也就是地球的形状以及运动的性质,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可以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讲述地球的自转,即自转周期是24小时,公转为一年。我国的地形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如何将他们有效地区分开,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该句诗歌讲述了山顶与平原之间地形的差异以及气候的不同,选用诗歌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就可以明白山上与山下不是一个景象,自然明白气候的变化与地势的关系。中国地理《西北地区》有关本地区植被特征的描述是这样的: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也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引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是杨柳都无法生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与气候密切相关,诗歌可以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引用诗歌对其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与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诗歌教学可以深化地理知识
很多诗歌中蕴含地理知识,将这些诗歌巧妙地运用到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和“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虽然都是描写二月,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世界,堤岸上的杨柳正陶醉在春风博物之中,若隐若现,似仙子袅袅起舞,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天堂画境;相反处于北国的五原县却春风未度依然空寂萧条。通过诗句的对比使学生掌握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气候的分辨必须使用诗歌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无法比拟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心无旁骛地进行学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突兀高峻的泰山之巅,俯瞰群山伟貌,一览无余,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应该有此气魄,努力学习永攀高峰,领略科学知识的无限风光。很多的地理知识贴近生活,在日常实际中用到得比较多,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提升学生日常生活常识,增加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四、总结
诗歌朗朗上口,老师通过引用诗歌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掌握地形地势、气候与地势的关系等,这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简易,可以扩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可以使地理知识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也更感兴趣,既掌握地理知识,又领略了博大的中华文化知识。
作者:贾善文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西董街道办事处鹤伴中学
第十篇:初中地理教学学生意识探究
一、恰当运用探究方法,开展探究活动
能恰当运用探究方法,合理开展探究活动,是具备探究能力的重要表现。掌握各种探究方法是形成探究能力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初中地理课上,可以采用的探究方法除了演示法,还有许多。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对于课堂探究所采用的探究方法进行慎重且灵活地安排,并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科学有效地选择探究方法。选择探究方法的前提是对于各种探究方法有所了解,由此每次探究我们都要对可采用的探究方法的利弊予以详细介绍,从而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自己进行探究的时候,能快速灵活地选出探究方法。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时,在第一节,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图5-1,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学生查找教材中的描述,又结合地图探究,了解到秦岭位于中国中部,走向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约100~150千米,海拔在1500~2500米。山顶气候寒冷,经常白雪皑皑。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进安徽省,注入江苏省洪泽湖,大部分水流经高邮湖向南流向长江,还有一部分水流入苏北然后向东流向黄海。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探究了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为后面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破旧立新,适应时展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适应时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摈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桎梏。唯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理念开展教学,才能使学生脑子运作起来,思维发展起来,双手操作起来,从而探究能力逐步积累起来。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上,教学内容是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此这课内容涉及得比较广泛,由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地方经济、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内部既存在差异,又保持着联系。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经济发达,文化各具特色,与国内外联系比较密切,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两颗璀璨的明珠。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面,北与广东省相连。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快速,特别是外向型经济。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经济雄厚,具有一定的实力,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我设计一些问题,将学习任务分解成数个探究问题置于导学案上,我先发下导学案让学生对于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准备,课上则会分组进行探究展示。这样的教学将探究的理论准备和动手操作都落在了实处,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在思想上摈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桎梏。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被错误地置于教学主体的位置,学生往往发挥着配角的作用。这种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是死记硬背的“机器人”,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都没有发生、成长的可能。探究能力的发展需要自由、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离不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唯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现代教育模式———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脑子运作起来,思维发展起来,双手操作起来,从而探究能力逐步积累起来。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时,我先用多媒体呈现《珠江三角洲地形分布》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让学生结合地图说一说“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处九个城市的区域,海陆交通便利,雨水充足,周边大部分的平原,农业发展良好。学生对珠江三角洲有了初步了解,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改革开放以后,外向型经济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得到迅速发展,由此,珠江三角洲成为外商投资和外企办厂的重要区域。从而让学生探究珠江三角洲区域的重要地理位置,同时也便于更好地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生产总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不能急,要慢慢培养,我们在每一堂地理课上都要争取运用新理念、新思想,努力进行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途径。
作者:周海涛 单位:涟水县淮文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