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初中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四种初中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四种初中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摘要:为避免“八股式”复习套路,初中地理复习课可采取“重组内容让知识结构化”“梳理方法让思考程序化”“培养能力让思维可视化”“传递观念让情感内化”等复习课形式提升复习效率,此外,在教学中依然离不开情境、问题、活动三大要素,同时,四种类型复习课可以相互组合,并积极尝试大单元复习。

关键词: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实践

传统的地理复习课按照章节顺序,遵循“八股式套路,依次分析“在哪里”(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人文环境”(人口、民族、宗教、农业、工业、交通等)。此种复习课教师自我感觉知识点全部讲解落实,且非常高效,殊不知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思维固化的复习课易使知识点碎片化以及学生思维僵化,造成学生记不牢、学不好、难思考的尴尬处境,更难以具备在新情境中灵活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规律、原理的能力目前,此种复习状况已有所改变。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高考政策的改革,选修地理的学生占比非常大,因此,对于提升地理成绩和培养地理素养的压力一部分转嫁到了初中。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初中地理教师意识到初中地理复习课也承担着知识获取、能力提升、情感传递等作用。笔者近两年观摩了众多初中地理复习课,其中有不少都值得反复品味。在此,归纳梳理、思考了四种类型的复习课。

一、知识型复习课——重组内容让知识结构化

课本的章节顺序是按照一定学科逻辑规律呈现的,它有利于新授课的学习。但是在复习课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必然要对零散的内容、较多的要素进行整合和体系构建,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因此,知识型复习课主要是以主干知识或某一主题为中心,外延与其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能够适时打破章节顺序,重组内容将知识点结构化。

1.以某一主题为中心重组

例如,在苏州市地理会考(中考)教研活动中,教师围绕“新疆棉花”这一主题,重组“农业”“交通运输方式”“工业”三个内容。以“新疆棉花质量为何这般好?”“对比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新疆棉花选择何种运输方式运到广东?为什么?”“选择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进行棉纺织加工的优势有哪些?”三个核心问题将初中阶段农业区位、工业区位、正确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内容一网打尽(图1)。通常主题的选择以社会热点为主,如大型工程建设、重大活动举办地、国家战略实施区等。重组路径为:深挖主题背景以及相关的区域环境,围绕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重构教学内容,设置相关问题。

2.以某一主干知识为中心重组

例如,“秦岭—淮河”是初中地理中的一个高频词,围绕其周边的知识点非常多。此前一张“秦岭以一己之力阻挡北方冷空气”的照片风靡网络,可以此契机在复习中利用丰富的图片、视频、漫画等重组内容,巧妙地将中国的气候、农业、文化习俗等知识融合进此节复习课中。通常主干知识主要是来自统摄力强的核心概念,依据地理国际教育宪章,确立初中地理的核心概念有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区域、位置与分布、空间差异与联系。[1]如果从初中地理内容结构来看,适合以主干知识为中心的复习内容,主要分布在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的总论(陆地和海洋、气候、人口、聚落等)和中国地理总论(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等)三个部分。

二、技能型复习课——梳理方法让思考程序化

学好地理的必备技能就是学会使用各种地理工具,如等值线图、经纬网、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因此,技能型复习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解技能、梳理使用地理工具的方法,使学生思考程序化。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在考试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教师将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高线读图技巧进行梳理,按照读图名、读分布特点(等值距、极值、数值变化方向等)、析应用三步走的方法归纳等值线判读方法,如表1所示。再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是地理学习中最常见且极富地理特色的一种图,教师梳理读图步骤,按照程序处理,可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需要指出的是,依据关于技能形成的四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以技能型为主的复习课,除了程序化分解步骤外,还须重视“演示”“总结”“建模”“迁移”四个过程。

三、思维型复习课——培养能力让思维可视化

“地理”到底学什么?可用拆字法揭示其意义,“地”即为地方或区域,“理”即为原理或规律。与高中地理相比,初中地理的“理”相对较少,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对于初中地理的复习主体内容,可以理解为以某一区域为背景,用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诠释自然环境要素之间、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思维型为主的复习课,就是要强化区域地理认知方式,促使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从而在新情境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分析区域特征和成因,解释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初中区域地理复习中主要采用的思维方法有因果逻辑推理法、“4W”法等。

1.体现因果逻辑关系的思维复习课

教师在复习“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节时,可以河流为主线利用自然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整合亚洲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等知识,并在黑板上用贴图和画箭头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思维过程可视化,如图2所示。在此复习过程中,教会学生用整体性思想构建区域地理要素的联系,形成思维链。所以从核心素养培养看,因果逻辑关系的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大有裨益。需要说明的是,该复习方法侧重于要素的描述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可用于亚洲、北美洲等大尺度教学中。

2.体现“4W”结构法的思维复习课

例如,在复习西北地区相关内容时,通常会得到如图3所示的区域认知结构。如果用“4W”法对“认识区域”的思维进行概括,就可得到如图4所示的思维路径[3]。在此复习过程中,区域特色是复习主轴,人地和谐是发展方向。从核心素养培养看,“4W”结构法的思维复习课对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思维、人地协调观大有裨益。需要说明的是,该复习方法能更好体现地理位置、环境对区域特征的影响,进而关系到区域发展,非常适用于地区或国家尺度的教学。在思维型复习课中,除了以上两种思维类型,还有对比分析、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辩证思维等。总之,不管选择何种类型,一切以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为出发点。

四、思想型复习课——传递观念让情感内化

普通复习课是通过满堂灌的方式提升分数,高阶的复习课通过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培养能力的方式提高成绩。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其最终都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由于课时紧张和考试压力的影响,复习课进行思想升华、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较少。需要指出的是,思想型复习课并非让教师整堂课大谈特谈空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在创设有意义的情境、组织有效的活动、设置有价值的问题等一系列的课堂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背后蕴含的学科思想、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的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国家主权领土意识、全球意识、生态文明观等。其中,因地制宜的学科思想在课堂中出现频率相对较多,落实也比较到位,但是我们更期待百花齐放、思想争鸣的复习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知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通过交流实现价值的认同,在价值认同中实现内化,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观念,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的育人导向。

五、对四种复习课型的反思

1.四种复习课型可以相互组合

从上文举例的复习课中可知,一节复习课并非完全遵循一种类型,可采取“知识+技能”“知识+思维”“技能+思维”“知识+技能+思维”“思维+思想”“知识+思想”等多种组合。只是囿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只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将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思维以及思想全部达到目标,而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及学情,有所侧重地突出某一类型,从而构建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复习课。

2.复习课依然离不开情境、问题、活动

情境、问题、活动是完成新授课的三大法宝,复习课也依旧适用。笔者观摩过大量的复习课,总结出精彩的复习课拥有以下几个特征:有趣、有料和有效的情境;具象性、思维性与适切性的问题;多层次、多种类的活动。通常问题来源于情境,思维起始于问题,情感出自于活动。[4]在复习课中,处理好这三大法宝,才能让课堂变得灵动而丰富。

3.尝试大单元复习

上文列举的四种复习课类型,都是以一节课为单位、时间非常紧迫地进行复习活动。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素娟教授曾提出:复习不仅是“温故”,更要“知新”,即“新的知识结构、概念体系”的构建;“新的区域认知方法”的形成;“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地理观念”的领悟与提升。[1]而大单元复习便是既可避免传统复习课局限又可帮助学生“知新”的一种复习形式。它打破教材原有的单元结构体系,通过跨课时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重构、整合和二度开发。笔者曾在一次线上交流活动中,有幸观摩一位北京初中地理教师设计的大单元复习课。该教师以“冬奥三部曲—认识区域”为主题,设计三个课时,用不同区域尺度整合知识,同时在完成任务中总结区域学习方法。例如,从全球尺度,看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分布,归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国家尺度,解密冬奥会举办地体育运动和人类活动,综合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地区尺度,分析北京、延庆与张家口携手办奥运的原因,比较区域差异,构建区域联系;从特定路线尺度,选择合适的交通线、滑雪场,学会运用地理工具解决问题。可见,对于初中地理复习课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深挖。唯有不断尝试和不断反思,方能推陈出新,打造令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及情感受益的复习课。

作者:夏清滢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