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三学”课堂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三学”课堂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三学”课堂探讨

摘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庾南老师在她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提出“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三大规则,并着力构建以此为导向的“三学”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文简述了核心素养、“三学”教学法的内涵,通过教学案例,研究在践行“三学”教学法的过程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三学”教学方法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学生地理学习所需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地理学习外在表现与内在素养的综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材建构、学法指导和学程调控。借鉴全国育人楷模、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笔者所在学校)特级教师李庾南的“自学•议论•引导”模式,能有效地建构基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地理教学。本文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为视角,探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策略等。

一、核心素养与“三学”教学方法内涵概述

1.地理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被确定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教育部要求根据各学段、各学科育人标准和任务,完善各学科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考虑到初高中地理课程具有连贯性,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许多地理研究者将初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统一界定为上述四个方面。这也反映出初高中地理学科价值的统一性,以及对核心素养价值共同体的认同。

2.“三学”教学方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方法倡导“三学”,即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所谓“学材再建构”,是指“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靠课本,而是要根据学情,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为实现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为参照,以课标为基准,重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学材再建构要与学情、生情相结合,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异于教材。“学法三结合”,是指“在教学中将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形式结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力”。学生个人积极独立思考,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扩大学习成果。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进行学习讨论或展示,完善学习过程。“学程重生成”,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理解学材意义,生长形成新的信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智慧等的行为过程及结果”。学生倘能真正地发生学习,那么,这就是一种“生成”的情形与过程。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三学”课堂

(一)提炼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

2011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后,我们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表述教学目标。而当前新课程改革则倡导核心素养,教师在拟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结合核心素养要素,对三维教学目标进一步的细化。笔者在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欧洲西部》一课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上,尝试将三维教学目标与地理核心素养相结合,在整合中寻求教学新突破。《欧洲西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如下。

1.区域认知。运用地图,描述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其位置特点;借助地形图、气候分布图、气候直方图,分析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2.综合思维。运用地理要素综合的思路,分析欧洲西部发达国家集中的原因(从历史原因、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思考);分析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

3.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念,传达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搜集资料、合作学习、集体汇报等小组学习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目标延续了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又注重对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可以确定的是核心素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提炼和升华。

(二)践行“三学”理念,内化核心素养

笔者以《欧洲西部》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在践行“三学”教学理念,内化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的感悟。

1.学材再建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学材再建构关注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备课这一环节。由于网络的发达,教师更容易获取教学素材,往往很多教师不研究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但其实教材仅是学材的部分,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需深刻领悟教材内容,精选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知识。在《欧洲西部》一课中,笔者精选教学内容,对学材进行重构。学材一:播放“心往欧洲,即刻启程”主题宣传片导入新课。宣传片内容主要为欧洲西部的特色文化。通过视频介绍,让学生对欧洲西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一个整体性认知。学材二:讲授知识点“欧洲西部地理位置”。补充材料: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是惠及亚太地区铁路、公路、港口、通信等方面的重要金融机构。目前,已有57个国家参与亚投行,其中,英国是第一个加入的欧洲国家。截至目前,欧洲加入亚投行的18个国家中,17个都位于欧洲西部。展示“亚投行国家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从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三方面,描述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位置特点。强化分析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学材三:在导入欧洲西部畜牧业知识时,精选“脂肪税”学习材料:2011年10月1号,丹麦正式开始向含有脂肪的食品征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征脂肪税的国家。所谓脂肪税是指向饱和脂肪的含量超过2.3%的食品征收额外的税款。据说欧洲西部的肥胖人数较多,有些国家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开始尝试征收“脂肪税”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通过调整食物的价格比例改变膳食习惯。征收脂肪税的国家还有英国、罗马尼亚等。通过学习材料的阅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欧洲西部地区的人民会形成这样的饮食结构。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东西方饮食差异的认识。以上三个补充材料,主要通过精选补充教学内容、教学地图,让学生对区域位置进行理性分析,强化对区域人文环境的感性认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学法三结合,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学法三结合关注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的教学互动。通过一系列的自学、交流、合作、竞争等,不断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更注重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人格品质的养成。在讲授《欧洲西部》教学重点“发达的畜牧业”时,笔者灵活将三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展示材料“脂肪税”“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网络海淘英国、德国奶粉”,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欧洲西部有哪些畜牧业产品?为什么中国人多信任购买欧洲的奶粉?为什么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发达?”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提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指自然环境,“养一方人”指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导小组合作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图、气候图,对欧洲西部自然环境产生初步认知,分析其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发现,同学们对于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分析,较多只分析了自然因素,进而抛出问题:“大面积的牧场饲养大量的牛羊,那怎么管理呢?需要大量劳动力吗?”全班共同讨论,补充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社会经济因素,完善问题答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了气候图、地形图等进行自然环境的分析,提高读图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综合性是地理的学科性质之一,地理要素的综合是分析这些要素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地理环境整体的。在分析“畜牧业发达”原因的过程中,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知道地理现象的形成不仅要考虑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还需要结合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学程重生成,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学程重生成关注的核心是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是否能自致新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已学知识,根据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生成新知识。在“发达的工业”“发达的畜牧业”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欧洲西部工业、畜牧业发达的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理解欧洲西部的人与自然是怎样和谐共生发展的。结合我们的生活,教师拓展补充:纺织业是南通的支柱产业、“红梅”牛奶是南通本土的牛奶品牌,请同学们搜集资料,了解南通纺织业发达的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有哪些?了解“红梅”牛奶牧场以及加工厂厂址的选择,分析其布局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巩固,更好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三)转变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把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评价的重点。对教学过程中自学、议论、全班交流等学习环节,教师可通过自评、小组内互评、师评、综合评价等方式实施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量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欧洲西部》一课的教学评价中,笔者从“学生能读图描述欧洲西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学生能独立分析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学生能与小组成员积极交流合作”“学生能用综合思维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人地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主要强调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成长。这与“三学”教学方法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不谋而合。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践行“三学”理念,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雅南.实践“三学”要求提高应用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5(03).

作者:汤红英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