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先生制在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而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将课本知识与真实情境相结合,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品格与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落实课标的理念。陶行知所提出的“小先生制”的核心思想是“即知即传人”,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去帮助学生,让学生去管理学生。地理情境教学通常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展开,小组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极大地影响着课堂的完成度。在地理情境教学中引入“小先生制”,能很好地提高情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地理情境教学中“小先生制”的实施
1.实施过程
首先,通过自荐、互荐和教师考评的方式,挑选出班级中对地理感兴趣、学习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为小先生。为了避免各组之间的差异过大,同时,将小先生的引领作用最大化,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统筹均衡地将班中学生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再将小先生分配到各组中去,最终形成4-5人的学习小组。随后,教师对小先生进行培训。小先生虽然是学生中的“先进者”,但如果脱离老师的指导,他们无法很好地去管理、组织和指导组员活动与学习。因此教师要明确小先生的职责,包括如何在课堂活动中分配任务、组织活动、管理组员。地理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形式的活动,在教师下达活动指令之后,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并非埋头干,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分配任务,例如:需要运用多份材料分析的活动,小组快速确定实施方案———分开阅读,读后交流总结,小先生协调分配各组员阅读的材料。情境教学的生动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也正因为有趣,在相对自由的小组活动时间,最容易出现讨论无关内容的失控情况。即便小组确实在根据要求进行活动,也经常出现活动进展缓慢、部分组员游离于活动之外、由于没有仔细研读要求而导致的方向性错误等诸多问题。在运用了小先生制之后,活动前这看似是多用的一两分钟,实则大大提高了后续活动的效率,并且保证了参与度。在活动的过程中,小先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组员的活动进度,做好督促工作。在每节课后教师都会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作为组员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每个月,小先生和组员会进行一次互评。教师结合小组每节课的活动情况及组员与小先生的互评,与有问题的小组进行交流,对小组成员及小先生人选进行适当调整。定期举行小先生访谈会,提供平台,让小先生们交流各自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大家一起交流解决的途径,发挥群体作用。
2.具体实施案例
沪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美国》一课中“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教学重点,如果沿用教师对地形、气候、资源逐一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会使得课堂枯燥、乏味也无法充分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情境,将自然地理条件与农业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主地从地形、气候和灌溉水源的角度分析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全班共有六个小组,两个小组负责同一个因素的分析。在分组活动前,先出示各小组需要探究问题,如图1所示。活动时,要求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比如:大部分小组的方案是先共同找出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使用的文字资料及地图,再给组员独立思考的时间,最后大家按顺序交流成果。由于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图文资料比较多且分布在书本、地图册和多媒体课件等不同的地方,所以像这样先找出资料的方案较为合理,让后面的活动更有针对性,节省了反复翻阅资料所花费的不必要时间。在组员分工方面,原则上小先生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快速安排,如写字速度快、字迹工整的同学为记录员,善于表达、逻辑清晰的学生为发言员。在此过程中,小先生在组织组员回答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控各组员的发言时间。在后续的交流展示的环节,大部分的小组都能按时完成讨论问题,随后,通过研究同一要素的两个小组之间的互相点拨及教师补充,基本能正确分析气候、地形和灌溉水源对美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个别未能按时完成活动的小组,进行检讨与反思,并向其他小组讨教经验。在这一活动中,相对地理基础较差、性格内向或者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组员在小先生的督促和帮助下,开始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小先生在指导组员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把控小组活动进程的过程中,领导、指挥、人际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运用“小先生制”的思考
经过长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小先生制”在地理情境教学中确实效果显著,对原本杂乱、无序、讨论效果差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大提高了课堂质效。不论是小先生还是组员在这个过程中都获得了课本知识以外的能适应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不断完善。
1.教师的指导要及时
各个小先生会面对不同的组员,在课堂学习学习活动中,会碰到不同的问题,小先生需要及时正确地处理,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小先生无法处理时,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与干预。“小先生制”实行的初衷就是提高学生在课堂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问题。但总还是会发生有学生不参与讨论的问题。比如某节课后,有一位小先生反映组内有一组员不肯交流,随后我向该组员了解情况,并不是他不愿意参与,而是其他同学把他想说的都说完了,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根据差异化的分组原则,组员间的能力差异必然是比较大的,组内善于思考、性格外向乐于表达的学生往往会争着先说,性格内向、思维能力较弱的同学本就不太乐于发言,当其他同学发言之后,他们确实无话可说了,这无关乎学习态度和主观意愿。长此以往,他们就更加不乐于发言、置身事外了。因此,我要求小先生根据各自组员的思维能力由弱到强地排一个发言顺序,优先让思维能力较弱的组员先发表看法或回答较为简单的问题,能力强的组员回答较难的问题或者在其他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或更正。对于地理较薄弱的学生,我们要小心地维护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他们表达与展示的机会,帮助他们拾起学习地理的信心。经过这样简单的调整,课堂活动时,班内同学的参与度得到了很大地提升。
2.问题的设置要合理
在情境教学时,确保小先生能组织组员讨论,进一步激发组员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前提是,教师在好的情境下,设计适宜的问题或者问题链。在设计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等方面。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活动问题的难度一定要适中,太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过简单也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索欲,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组员在小先生的支援下,“跳一跳,摘得到苹果”。在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这一内容进行情境设计时,为了凸显两国在人口上的相似与不同,将印度与我国的人口变化制作成折线图,并进行对比,制作成学习单。“中、印两国人口变化(1959-2018年)”表下对应问题如图2所示。上述问题由情境引出,问题一考察的是基础的图表阅读,问题二是对折线图的比较和归纳,了解两国人口的变化趋势,问题三是基于对图表的理解,对两国人口进行合乎逻辑的猜测和推理。三个问题形成了问题链,难度上逐步递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这个问题链就像一个阶梯一样,让组员有抓手往上爬,同时也给小先生在指导组员学习时一点方向。情境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而在情境教学中使用“小先生制”,是为开放的课堂搭建了一个的框架,使得课堂更稳固,让情境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在未来的教学中,也可以尝试将“小先生制”与其他的教学模式并用,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作者:唐菁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