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地理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笔者以传统文化为例,阐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意义和价值,深度挖掘了鲁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师的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环境观念、资源观念、人地可持续发展观念、家国意识、传统文化观念等。本文对鲁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观”德育元素进行深挖,并详细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希望对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有所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
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人们的生活观、审美观和创造智慧的物质形式及精神形式的总和,是人们在改造自然、优化自身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能够被传承的民族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久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指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二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中国文化典籍,三是指中华各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四是指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五是指各种物质文化遗产[2]。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
二、初中地理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价值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
当今社会世界发展多极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而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个性特点非常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文精神,实现地理育人目标。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区域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特色。文化现象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如黄土高原文化区窑洞的形成是由于黄土高原的特殊环境。黄土的土质直立性较好,便于开挖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相对干旱,易于延长窑洞使用的寿命。由窑洞文化延伸到对黄土高原的区域认知,在思考两者关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观察窑洞特点时锻炼了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在研究黄土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升了地理实践力,渗透了人地观念,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手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可并传承的丰厚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蕴含着爱国主义和环境伦理内容[3]。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渗透于心,外化于行,在外在行为的表现中,能够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三、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
初中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现对鲁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进行挖掘和分析,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教材中主要蕴含的传统文化形式有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民居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1.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被广为传颂。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是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起了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是对于自己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热爱和自豪之情。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地理教育者的使命之一。
2.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主要包括:音乐、舞蹈、书画、戏曲、剪纸、建筑、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艺术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形成的,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建筑、饮食、服饰最能反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南方的屋顶坡度较大,与降水较多有关;南米北面,与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有关;青藏高原藏袍,袖子可以脱卸,与当地昼夜温差大有关。
3.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是世代积累下来的自然和人文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少数民族还有一些传统的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等。
4.传统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初中地理课本中传统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四、初中地理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4]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求中学地理、数学、物理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依托,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现结合初中地理教学,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1.改变传统观念,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是传统文化的施教者和传播者,只有教师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现代的教育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要改变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确定育人目标,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如何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呢?在日常,教师可以多涉猎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报刊、杂志以及影视材料,其中与地理相关的书籍、影视材料有《中国国家地理》、《航拍中国》、《远方的家》、《舌尖上的中国》等。这些资料中有许多与地理相关的风俗民情、文化形式,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和使用。在教学中,与同行切磋,通过交流研讨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磨课活动,探究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2.巧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优秀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在“自然资源基本特征”这一节中,以两个词导入:都说我们中国是地大物博,这个“博”到底怎么写?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为两个辩论小组,利用图片和文字说出自己的理由。整节课围绕着自然资源特点这条主线开展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珍爱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
3.善用创设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情境的创设,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情境,可以分为模拟情境和真实情境。模拟情境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听、看、思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在“黄土高原”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白羊肚头巾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文化,探究这种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传统文化的产生与自然有密切的联系,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另外,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体验真实情境。如在教授中国的传统节日藏族的雪顿节、蒙古族那达慕节、汉族元宵节、傣族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课前准备相关的物品,上课让学生分小组展示相关的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对节日文化的认知。
4.组织研学旅行,感受文化魅力
研学旅行是地理课堂的延伸,具有目的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研学地点。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教师可以确定特定的研学地点进行考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周村烧饼为例,可以选择本地淄博市周村区为研学目的地,让学生考察周村烧饼的食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烧饼的主要由面粉制作而成,而为什么在周村盛产小麦而不是水稻?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而来,进一步培养其在地理中的传统文化观。在研学过程中,途中所见所闻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建设成就,进而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总之,传统文化渗透于整个教学中,只有教师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潜心挖掘教材,精心研究教学,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传统文化教学才能落地生根。目前,对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数地理教师还未认识到它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性。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有义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卢欢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8.
[2]黄高才.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朱贵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硏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
作者:满建利 庄丙武 单位: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