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地理简易教具制作和使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一线初中地理教师较偏重使用PPT、FLASH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忽略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与发展。作为实现地理直观教学的重要工具,地理简易教具一般采用简单并容易获得的制作材料,具有形象直观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突破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等方面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举例介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简易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情况,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拼一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这样一条活动建议:“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拼图游戏”。受此启发,笔者在一次市级公开课《海陆的变迁》中,尝试开展“六大板块”的拼图竞赛。课前筛选出清晰度较高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请文印店按户外广告的材质,放大彩色打印1份(如图1),沿板块的分界线剪开后,在每个板块的背面粘上带有双面胶的磁铁,作为开课时吸在黑板上,可以灵活移动的教具(也可以背面直接用双面胶或准备至少12个吸铁石吸在板块的正面);再用A4纸彩色或黑白打印8份,分别沿板块的分界线剪开,装入8个信封。开课前的五分钟,笔者将8个神秘“锦囊”交给组长保管,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好奇心。当学习到“板块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请学生打开锦囊,每组6名成员分别手持一个板块,通过亲手拼图,了解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个板块,与七大洲存在的不同之处,最快的一组可以获得上台拼图展示的机会;学生还可以手拿板块拼出动态演示板块的碰撞和张裂运动,如两位学生分别手拿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演示两个板块相向运动(如图2),最后碰撞挤压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举一反三,探究阿尔卑斯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以及验证人们对红海和地中海预言的正确性。
二、变一变,突破地理教学的难题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这节中,介绍了风向和风力的概念,以及天气预报中的表示方法,偏向感性思维的初一学生不易理解这些内容,容易犯错。针对这一学情,笔者尝试制作风向和风力的简易教具,以突破教学难题。首先,在学校装作业本的纸箱子上找到一种扁平的硬包装带,通过裁剪得到一长四短的材料,用针线将第一个短条固定在长条上,再将其余三个短条放置在长条上,等距离缝两针,达到能横竖90°灵活转动的效果(也可以用魔术贴或磁铁)。改变教材授课顺序,先介绍“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级数越大,风力越强”,一边讲解,一边旋转短条(如图3):一个短条代表2级,两个平行的短条——像把小刷子或者英文字母“F”代表4级,三个平行的短条代表6级,四个平行的短条代表7级,而前两个短条的尾端相碰表示小旗子,用来代表8级。因为风力与风的强弱有关,每一个级数的风所对应的风速是不同的,3级和5级风是分别在2级和4级的基础上加上长度减半的短条,而7级风的表示较为特殊,对于初一学生应尽量简化,不必深究其中的原理,知道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表示方法即可。再介绍“风向是风的来向”,如果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如同有人拉弓射箭,传统羽毛状的箭尾化身为风力符号中最重的部分——风尾。最后请学生上台运用教具变换成4级东北风、6级东风、8级西南风等,台下的学生当小老师,进行适时纠错。
三、演一演,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口与人种》这节中,有一个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比较抽象,笔者找到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在离底部大约2~3厘米的位置钻一个小孔,在小孔中垂直插一根吸管。上课时向该瓶子倒水,没多久之后,有水从小孔流出,学生明白了倒入瓶子的水如同“人口出生率”,从小孔流出的水如同“人口死亡率”,瓶中剩下的水如同“人口自然增长率”(如图4),最后学生不看书,自己总结出公式。演示中倒入的水比流出的水多,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瓶中才能保留一定水量,请学生思考“如果倒入的水比流出的水少或者两者相同,会有什么结果?教具应该如何修改呢?”这比直接告诉公式和结论,更能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运用简易教具进行实验演示这一方法,笔者曾经用在旧版教材“为何说地球的水资源宝贵”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教材提供了一组数据,如:“淡水资源占2.5%”“可以被我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0.3%”等,可是初二学生对这些数据并没有概念,通常先计算出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假设100ml代表地球的水资源,其中淡水资源是2.5ml,可以被我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为2.5ml×0.3%=0.0075ml,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三个量放在一起对比,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呢?笔者在请教物理老师之后,找到了一个有刻度的水杯,如常见的乐扣杯子;一根针管,可以在药店里买到;为了实验更加清晰,还买了一瓶蓝色佳得乐饮料。(如图5)从100ml的水杯里,用针管吸出2.5ml,再轻轻挤出一小滴水,代表0.0075ml,实际上1ml=20滴水,即一滴水有0.05ml。实验排除了密度、体积等问题,未必精确,但是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同时,这个实验演示耗用的课堂教学时间较少,容易组织开展,避免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矛盾的发生。总之,制作材料越是简易,地理教具就越容易操作,课堂效果就会越明显,因此一线初中地理教师多请教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老师,发动学生一起动脑和动手,尽量使用日常生活中可以方便找到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科学性更强的地理简易教具,不仅有利于突破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作者:向莉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