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述(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述(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述(5篇)

第一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等问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对高校的期待和时展的要求。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努力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大力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需要转变。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变化,高校的教育也向着开放性、包容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产生冲突。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熟的程度还不是很高,难免容易陷入“一刀切”,忽视了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对于教育的客体而言,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提升个人品行修为与个人素质发展的作用。因此,要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服务于国家、社会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需要完善。目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德需求,例如人才评价标准、考评制度、课程体系等还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创新创业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还不够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各种资源也难以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合力。高校要在创新课程、评价标准方面进行改进,突破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评价监督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长效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3.项目、资金、孵化等平台建设需要加强。目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项目不精、资金缺乏、孵化手段不多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平台的配置落后,实践教学的师资缺乏,学生不能接受最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又缺乏最新的实践教学设备,因此,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二是政府、企业和高校不能汇聚资源、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高校有项目和人才,政府有政策和场地,企业有资金和设备,需要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充分利用优质的公共资源不能有效的使用。三是高校的创业项目孵化还缺少工商注册、融资、财务、法务等方面的精准化服务,还需要聘请企业家和投资人提供实战方面的指导。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

1.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个人发展中学会合作、懂得感恩的道德品行,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这些都与高校倡导的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不再是简单的创业培训课程,或是简单贯彻相关的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任务,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培养能够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完善校级管理体制,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教务、科研、就业、校友会、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部门的具体职责,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二是完善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协同运行机制,通过高校之间的协同,实现师资共享、学分互认;通过校企之间合作,实现教学实践平台共享,产学研结合;通过政校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两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充分挖掘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开设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出慕课、微课等在线开放的创新创业课程,方便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学。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了解掌握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诉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丰富实用的教育资源;考核过程中,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通过制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分解细化具体指标,推动各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引领者、实践者和传承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必须锻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在创新创业工作推进过程中,很多学校面临师资紧缺、指导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政府引导层面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吸纳既能理论讲授又能实业指导的优秀校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投资人等担任导师,汇聚各行业优秀人才,各高校共享导师资源,缓解高校导师紧缺问题。二是在学校实施层面,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导师队伍,通过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将创新创业导师培训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同时,鼓励相关专业老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老师到政府、企业等单位挂职锻炼,了解社会环境和实际需求,对接实务部门和挖掘社会资源,增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5.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育人工程,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工作的建设,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又完善具体的支撑系统建设,因此形成了协同合作、和谐高效的创新创业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要里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一是要加强大学生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资金、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上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扶持。二是高校可依托课堂教学、实践锻炼等,搭建创业成功者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平台。如邀请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为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政策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风险评估、开业指导等服务,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的精神,促进创新创业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6.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一是通过选树身边的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举办宣讲会、报告会,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分享他们的创新创业历程,引导其他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二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给予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三是支持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同学了解、关注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营造不怕挫折、敢为人先、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新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贵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

[2]刘中晓,徐金寿.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与对策建议——以浙江省1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

[3]刘铸,张庆祝.关于新时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

[4]冯晓.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6,(6).

作者:潘成清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第二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

【摘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通过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环境、理念、模式、实践等方面的比较,找出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生存方式。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区别于传统“就业教育”的一种创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通过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可以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少走弯路,加快高校教育深化改革,更快地适应全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创立青年商业社(JuniorAchievement)。哈佛商学院在1947年正式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斯坦福大学1949年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学术领域之一,已形成了完整且具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德国创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在国内的职业院校中创建了“模拟公司”。目前,德国已基本形成了创业教育政策健全、课程完善、管理科学、创业文化浓厚的高校创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创业教育开始萌芽,跨入21世纪,英国政府提出建设创业文化的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使全社会形成创业文化氛围,人人有创业精神,体现出英国创业教育新趋势。日本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多数高校以创业教育讲座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出台为标志揭开创业教育序幕,21世纪创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在我国,1989年北京召开“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创业教育”,之后缓慢发展。1998年清华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MBA培养中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课程,并在5月举行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举办了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大学生创业问题,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2002年,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的试点院校。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14年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并同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创新创业的积极意义,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推向高潮。

二、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比较

(一)创新创业教育宏观环境比较。创新创业教育宏观环境指创业活动所需的外部社会环境。美国的社会文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通过立法、经济资助、科研投入、颁发指导性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创业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英国的大学生创业得益于英国的政府1983年开始倡导的“青年创业计划”及“王子基金”等多项创业项目及基金,英国政府还专设大学生创业机构,指导、服务大学生创业活动;日本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创业教育特色,日本众多企业和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实施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在我国,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的政策规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环境,地方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如融资服务、税费减免、场地扶持等,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比较。教育实践和改革的成功,依赖于正确的教育理念的深层支撑。在美国,创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理念,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现状;英国将创业作为一种未来的职业选择,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法国把创业教育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相联系,更加注重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日本提出“官产学”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期,尚无统一的教育理念:有以培养素质为主、有以培养创业技能为主、也有培养综合技能为主,体现出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国外有许多成熟经验,美国哈佛大学的“聚集模式”,将创业学作为独立学科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发展;同时还有著名的百森商学院“磁石模式”、伊利诺伊大学的“辐射模式”、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影响巨大。英国的教育模式主要有: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商学院主导模式”和剑桥大学“大学主导型模式”。两种模式虽然对创业要求不同,但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实践能力。在我国,主要形成了五种典型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二是以北航为代表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三是上海交大以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强调基本素质培养模式;四是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科技园培养模式;五是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代表的“创业学院模式”。

(四)创新创业实践比较。国外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美国百森商学院第二课堂创业活动包括:学生社团、“智囊团”、百森名人堂、创业计划大赛、百森电子大厦等,这些活动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如同社会在逼真的创业活动中;德国高校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举办不同层次的创业比赛;二是充分利用创业研究研究中心开展实践活动;三是积极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我国,高校创业活动日趋丰富,以清华大学的“挑战杯”、浙江大学的“蒲公英”、“新尚杯”等为代表的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各高校相继建立“创业园”、“创业实验中心”、“创业实训基地”等学生创业实践场所,提升了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思考

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今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首先,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生态系统。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我国政府空前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尽理想。出现政策不系统、不了解,不“落地”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基于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出台指导方针、政策,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政府各部门要互相协作,构建顶层宏观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方位社会支持体系。其次,明确创业教育理念,建立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我国必须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确立合理的创业教育目标。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倡导大学生毕业就必须创业,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终极目标定位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增强创业知识和技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高品质人才。再次,构建完善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范围具有广泛性,内容具有跨学科性。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通识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具有全覆盖性。公共课教学内容应以基础创新创业知识为主,对全校学生做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意愿及不同专业特点,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必须体现特殊性。要建立与年级特点相适应、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最后,打造专业化多元化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我国亟待培养具备创业学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建立创业学专业学科体系,加大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建立持久的、有序的师资培养计划,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人才;要吸收社会上成功企业家入校,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缓解师资队伍短缺和实践经验缺乏的窘境;要制定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组织参加培训、学习、研讨和学术会议,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新亮.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2]孙惠敏,陈工孟.全球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3]张典兵.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5(03)

作者:孙丽颖 谷炜江 范大志 单位:哈尔滨学院

第三篇: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通信工程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从人文素质的培养、专业教育融合、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教育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通信工程;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

0引言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教育部特别重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了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5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自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1]。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在信息化上占据优势,该国就能掌握发展先机、赢得安全和未来。通信工程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信息化技术的一个关键部分。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整个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构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

1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1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以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为背景的电子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需求,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电子类、通信类工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却难以适应企业要求。很多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找工作或工作过程中发现,个人与企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作前不得不到社会上或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继续学习通信工程有关的课程。这种现象说明高校现有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必须改变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因此,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中的工程课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或者自主创业能力,有利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1.2培养通信工程技术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时代需要

2015年总理就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这将会推动通信工程学科前沿理论及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通信工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为了加速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做好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2.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通信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既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工程素养外,也不能忽视完整知识结构的塑造,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育。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包括灵感、直觉、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而这些思维形式跟思维主体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关系。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音乐素养、哲学素养等,对提高人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科学家和具有创造性的企业家的灵感和直觉也往往来源于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一个人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就越容易焕发出强的创造力。通信专业的培养计划应规定本科生必选一定学分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应提高课程的要求,避免把这些课程形式化,要真正实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课程应丰富多样,应涵盖数理逻辑学、文学写作、美学、文化与信仰、伦理分析学、生命科学、宇宙科学、音乐影视艺术、哲学等学科。

2.2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思维定势、思维僵化是创新和创业的大忌,而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里面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首创精神的培养,把创新素养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力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⑴通信技术发展很快,譬如3G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刚刚兴起,4G技术就已悄然出现。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严重老化、过时的内容,一定要紧跟行业前沿,学习和讨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进展,探讨新技术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及下一步发展的前景,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⑵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习惯,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2]、项目教学[3]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中学习。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只有查阅大量参考资料,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⑶实践环节(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4],应充分合理地安排,绝不能设计成教程知识点的简单验证,要鼓励学生加入教师引导的创新和思考,并与团队成员及老师交流讨论,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巩固知识、强化创新意识。⑷鼓励与通信专业技术结合的创业。在创业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简单的创业,比如开发购物平台,网络超市,甚至开淘宝网店,以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意识,修炼冒险精神,同时应该提倡与专业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紧密结合的创业。教师对学生的想法、新技术要尽力创造机会,促成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专业教育的创业素质培养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重点。

2.3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①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相关创新创业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系列赛事,以及国家、省市、学校等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积累实战经验。②学校组建通信工程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工作坊等,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通过创业创造新服务和新产品服务人们、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做一个富有创造性、敢于创新的人。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科学研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5],鼓励学生参与项目,挑战现实难题,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应用于科技创新。如果取得了有实际价值的成果,帮助学生通过创业或跟企业合作,使其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价值的转化与接轨。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教师的创新创业经验和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引进有创业背景和创业经历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创业指导教师,也可以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到高校讲课或兼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师资队伍改造升级。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学习;鞭策老师做好科研,以增强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完善教师考核制度,督促教师终生学习,持续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否则就会被转岗,甚至被淘汰。

2.5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列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逐步建立有助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加强健全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开设专门的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思维、经营理念的培育,以及技术创新方式、商业管理模式的学习。另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中体现出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还要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软硬件俱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兼顾专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学生评价体系。政府和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需考虑让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大学也应该拓宽经费获取的渠道,建设可持续创新创业的生态网。

3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路径。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完善内在知识储备、焕发学生创造力;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水平,切实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这些观点为我国高校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15-15

[2]蒋立兵,陈佑清.教师教育课程开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实践研究——以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教学”的建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46-49

[3]陶晓玲,黄少波.协同育人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设计——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理论视野,2016.5:82-84

[4]李祖超,王甲旬.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与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2):35-44

[5]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评论,2011.4:19-23

作者:王伟征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提升

摘要: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提升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高校必须对创业教育的体系进行创新和优化,如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构建更多更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同时政府也应该完善和落实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2002年以前,高校创业教育处于萌芽期。1999年,国务院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等已开始对创业教育进行初步探索,并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这一时段,创业教育还处于各高校自我摸索的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与明确目标,大部分创业教育的尝试都是照搬国外知名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没有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2)2002至2010年,高校创业教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2002年,教育部确立了清华大学等九所重点高校作为创业教育发展的试点高校,其他高校也积极跟进,进行创业教育实践。2005年,共青团中央引进并主导了KAB创业教育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还为从事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提供专业培训。2006年,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成为全国首批的KAB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设立30所高校作为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创业教育愈发受到高校重视。(3)2010年至今,高校创业教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教育部颁布《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与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要求各高校要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来推进创业教育。这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向进一步成熟的方向发展。2010年,国务院同时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对创业教育的实践问题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12年,教育部下达《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高校设置面向全体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基础”的必修课。2015年,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行,成效显著。总而言之,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创业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例如,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普及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并推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高校创业教育相比仍显不足。概括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创业教育的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创业教育形式还普遍停留在举办一个创业竞赛,请一些企业家、成功人士或者校友进行讲座的模式。课程形式单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在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大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并没有加入必修课程。高校创业教育还没有适应社会并与高校学生的发展方向相结合,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普遍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盲目侧重专业教育,眼光只停留在就业工作。同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还缺乏统一的权威教材,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需求。

2.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的薄弱一直以来是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创业课程都由辅导员、行政人员来讲授,而且授课教师一般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很少参加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授课时难免会比较生硬和理论化,很难带动起学生的创业热情。有的高校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企业家来指导学生的创业知识,但是他们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明显。

3.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匮乏

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软硬条件都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比较落后。很多高校甚至都没有一个创业园,更别提由学校、政府、企业合作建立的创业平台。并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学习创业知识的机会不足,实践的培训平台的建设不够健全。

4.创业教育有关的政策尚未完善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对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几年,虽然政府出台了许多用来支持与鼓励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但从反馈结果看,政府制定的政策都是致力于解决表面文章,并没有对问题进行系统性处理。从政策的执行效果看,政府的各个部门,如教育部、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部等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与规划,容易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佳,缺乏效率。

三、新时代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

1.系统性的优化与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创业教育涉及的学科多种多样,为了通过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课程的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当前国情,即新时代、新常态。课程的设置必须与高校学生本身的条件相符合,高校大学生的特长与能力都有差异,课程设置也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同时,课程设置者需要积极寻找有不同创业经验不同创业知识的教师,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来设置侧重点不同的创业课程,增加创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科学性。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没有统一的创业教育教材,高校迫切需要一种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知识培养需要的教材。相比之下,国外许多高校都已开发出相应的教材。对此,国内高校应加大力度支持与鼓励教师进行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研发出适合高校本身状况的优秀教材。此外,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完全脱离于专业教育,要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搞清创业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培养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

想要认识创业教育的定义和内涵,高校首先要明确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创业人才,即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这方面,应紧密结合高校本身的教育条件与社会主义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背景。创业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心急与浮躁,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发展创业教育。高校应该明确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要端正创业教育的观念,明晰创业教育不是一代人就能发展好的问题,即使现在看来,创新教育的投入与取得的成绩还不成比例,但是却可以为未来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的繁荣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要保持思维的活跃,灵活处理传统的保守观念与创新观念的矛盾,积极投身于创业的浪潮之中。

3.培养与壮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提高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整体的教育素养。高校要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业教育程度低的高校要选派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去创业教育程度高的高校去学习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或者高校应该选派教师去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去增加创业经验,进行创业实践,这样可以加深教师对创业的理解,也让他们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其次,要创立高等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高校要大力支持与鼓励在校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科研,并制定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创业教育学术评价机制,可以设置一些有关创业教育的奖项,让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更有荣誉感。最后,壮大师资队伍,需要形成合理的创业教育教师结构配置。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师多为导员或者是学校内部行政人员,高校应该邀请一些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杰出校友、成功的企业家,通过举办讲座、学术探讨、实践培养等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创业教育,这样便可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4.加快创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

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中,政府一直都处于协调各方的核心位置,无论是对于高校的创业教育整体规划,还是对于企业的发展,都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可以说,创业教育的发展,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联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首先,要积极发挥地方教育部门的作用,从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出发,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特点,邀请与组织从事创业教育的专家、企业家,编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有特色的教材,为本地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优秀的教育参考。其次,政府要发挥好自己的杠杆作用,进一步落实有关创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要落实扶持创业政策,如创业基金、创业空间等。

参考文献:

[1]连伟利.“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2):74-77.

[2]马永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作者:张嘉昕 刘思聪 蒋镒鑫 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第五篇:民办高校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摘要:民办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实践中民办高校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本身具有适应性、灵活性的特点,在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采用有力措施,保证人才的培养。本文在确立了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用性目标、“金字塔式”目标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民办高校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模块课程体系、实验模拟体系、实践指导体系三维一体的立体化系统,构建面向全体,分层培养、多维指导立体化体系,予以实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引领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高校在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输送着未来的企业家。具备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毕业生,已成为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任务。民办高校本身是靠创业起家的,其校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业史,民办高校对实施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力的措施。

一、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1.应用性目标。民办高校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面对今天就业形势的严峻,通过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思路来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符合今天社会的需求。所以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树立应用性目标,保证学以致用。要较为全面地学习创业知识,并综合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保证创业中决策、管理、财务、销售等经营管理知识能综合运用,保证创业中政策法规、金融保险、人际沟通等综合性知识能灵活运用。民办高校要培养出具备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2.“金字塔式”目标。(1)通识教育目标。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变学生观念,让创业成为今后他们择业的一个方向。在他们心中种下种子,不论是毕业后创业还是就业后再重新选择创业,有一条这样的道路,同样能获取成功。然后为学生传授一种思想,这种创业精神让学生获得在毕业后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责任感,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拼搏精神,坚韧不拔、不怕失败的意志品质,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善于沟通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踏实、勤奋、自信、果敢的心理品质。通识教育目标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核心目标。(2)创业能力提升目标。创业教育的创业能力提升目标是指在通识教育后让有创业愿望的同学或想掌握深厚创业专业知识的同学,在创业能力方面有进一步提高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系统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包括法律、财务、销售、人力等,学习信息搜集和处理、商机识别、产品开发、资源整合、风险防范、创业计划、人际沟通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结合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灵活应用解决创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创业能力提升目标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基础。(3)运营实践技能培养目标。创业教育的运营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是指在创业能力提升后让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同学具有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运营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企业运营能力和创业实践技能,通过企业认知训练、企业模拟平台、企业家讲堂、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中心实践孵化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模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运营实践技能,使学生顺利地进行创业活动。运营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是走向成功创业的桥梁,有部分学生经过锻炼培养可以成功走向创业。易创空间给想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平台,通过学校与易创空间的合作给大学生提供了运营实践经验。通过在校期间的实践锻炼,让大学生可以成功创业。

二、民办高校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内容:“三维一体”立体化系统

立体化创业教育应包括:模块课程体系、实验模拟体系、实践指导体系三个体系,体系之间相互承接,构成系统的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学生必须先进行模块课程的学习,经过实验模拟的锻炼,再通过实践指导提高经营本领。即三个体系逐层递进,又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构成立体的创业教育系统。同时,每个教育体系自身都必须是完善的,都能承担起一个方面教育的任务,构成“三维一体”立体化创业教育系统。1.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立是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创业教育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将创业教育课程总目标进一步细化,分成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等模块进行模块课程教学,再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符合专业需求的模块课程。把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创业意识模块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热情,引导学生创业入门;创业精神模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使其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求;创业知识模块课程注重创业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广泛涉及创业学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类知识等;创业品质模块课程主要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和激励,培养其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模块课程强调对学生撰写创业计划、开办新企业、搜集与处理信息、人际沟通等与创业相关能力的锻炼和提高。2.创业教育实验模拟体系构建。教师的作用应由“授业”向“授渔”转化、由“解惑”向“引惑”转化;或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业教育实验模拟体系的构建转换了授课模式,丰富了学生的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实验模拟是一个模仿创业或尝试创业的学习、体验与参与过程,在创业演练过程中,可以让有志创业的人初尝创业活动的酸甜苦辣,在经过一番演练后,去找到最合适自己才能发挥的创业方向与目标,为日后全身投入创业实践奠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3.创业教育实践指导体系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指导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建立创业教育实践指导中心,这一中心是教育理念落实的载体,是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民办高校市场化的聘任制度可以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灵活有效地组织师资队伍的配备,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创业教育实践指导中心定期邀请高层创业教育专家、创业成功企业家为大学生进行实战讲座。创业教育实践指导中心下设创业中心社团,利用社团载体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创业活动,每年指导学生参加创业设计大赛等相关赛事。与创业中心合作,给大学生提供在创业中心孵化实践的机会,并有专业实践指导老师跟踪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驾驭企业,通过搭建更好、更有效的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创业。

三、民办高校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面向全体,分层培养、多维指导立体化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办学实践中,民办高校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本身具有适应性、灵活性的特点,在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采用有力措施,保证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的需求采取面向全体、分层培养的方式,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汲取和收获本领。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不高,但思维灵活,情商高,经过多加指导后定会培养出具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全体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经管类学生开设《创业学》课程,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等模块课程引入公选课,使多数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素质。创业中心下设学生创业社团,邀请经过创业通识教育的学生、有愿望创业或继续学习的同学进入社团,将继续选择创业能力模块的公选课。专业教师的细心指导保证了他们能系统地获取创业知识,并能支撑他们顺利创业。模拟实验充分运用了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开展各类创业实训项目,并由专业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创业模拟实验,对已经掌握创业知识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模拟演练。通过实验模拟创业过程及创业单项训练,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让他们掌握运营实践技能。企业认知训练之模拟沙盘实验、ERP企业经营管理对抗演练、市场营销综合实验、企业模拟平台实验、网络经营实验等,经过反复演练进一步强化了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磨炼了创业品质,为真实创业打下了基础。实践指导在整个创业教育体系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指导教师是学生创业方向的指导者,民办高校发挥了优势作用,采用市场化的聘任制度,灵活有效地配备师资队伍。由自身培养的中青年教师、资深的创业指导专家、高层创业教育专家、创业成功企业家、创业中心单位的专业人士等组成,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以模块课程和模拟实验作为载体,指导学生掌握创业本领;通过社团进行社会实践与调研,带领学生走向实践,定期组织实践交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业设计大赛指导学生制定创业计划,培养学生创业方案的制定;通过邀请业界专家、教授开展讲座,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创业人士、企业家及校友走进校园传授创业经验和创业故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深入碰撞思想,将成功创业者的商业智慧真正深入到学生中;通过与创业中心合作,带领学生展开创业孵化实践,让学生增长了见闻、丰富了体验、充分地了解了创业环境。在实践指导体系的全面实施下,推进学生创业知识的掌握,在实践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如此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向创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05):56-63.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3]赵丽,陈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5):114-118.

作者:杨玢 单位:天津天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