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具有天然联系,而这种联系内在地体现为创新创业对象范畴、价值指向和实现途径的适切性。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要解决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和师资能力欠缺等问题以推动高职院校适切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搭建运行平台、开发一体课程、打造导师队伍、建好实践场所、创设实践项目、探索培养体系、完善保障制度、营造文化氛围等策略来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在对职业教育重要指示中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总理在2013年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大力推动创业创新,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双创”战略契合建设创新创业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创业创新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双创”作为动力之源、富民之道、强国之举、公平之计的效应正逐渐显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双创”实施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加大了投入和支持力度。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高等学校正不断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后,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具有天然联系,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以此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探索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使其更加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我们全面把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范畴、价值指向和实现途径,为构建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适切性
“适切”即适应,切合,适切性是指某事物与其所处环境中诸多因素的相关程度,通常表现为适当、恰当或适合需要等方面的特征。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高等教育适切性的命题,他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个人需求关系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高等教育发展是对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的适应、满足以及适切性增强的过程,适切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竭力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其在1995年的《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三大理念,即适切性、质量观于国际化。[2]适切性的另一个含义是提出的目标要切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如果不切实际也就失去其作为教育的价值。作为一种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3]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通常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举办,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其就业导向和服务发展的特色非常鲜明。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超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实现了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和学习与工作的跨界。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方面存在的不足
尽管全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一定共识,创新创业教育也俨然成为一门“显学”,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4]新世纪以来,在“钱学森之问”的刺激下,我国高等教育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5]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技工荒”现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切性失调的形象体现,这种现象倒逼高职院校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但在现实中,不少高职院校视创新创业教育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开展,关注点也多放在少数学生的“创新竞赛”和“创业活动”上,而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环境营造。多数学生仅仅将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参加各种竞赛获得更多奖项,将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于赚钱或者是解决就业。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
一方面,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均开设了诸如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通常被安排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末端,与专业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缺少逻辑联结和系统设计,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缺少行业的参与,脱离实际,而课程教学仅限于课堂讲授和创业计划设计,一些高职院校以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代替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流于纸上谈兵。
3.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一些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某一特定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己无关。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要求实践性强,课程开发难度大,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不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较少,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增强策略
基于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不足问题的分析,对照《意见》提出的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九项主要任务和措施,本研究提出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的主要策略。
(一)需求导向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6]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对外指高职院校是否适应、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内指是否与高职院校使命相一致,是否与教师的要求和利益相矛盾,是否适应、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7]事实上,创新创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为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也在不断探索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内部与外部需求调研,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学生需求和外部市场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安排来加以满足。
(二)问题驱动
问题驱动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动力,只有将问题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才会收到实效。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指出,成功的创新者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这里所说的“机遇”只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捕捉到。[8]而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讨论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探索。实际上,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的最佳观察来自于实践,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的最佳经验同样来自于实践。具体而言,就是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和行业实战的人才。
(三)专业融合
专业教育也称“专门教育”,是指学生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培养从而具备从业必需的素质与能力。在我国,高职院校是实施专业教育的重要机构,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立身立业之本。过去教师和学生很少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联起来,或者说很少把它看成存在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必需部分。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专业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即基于学生的学习背景,通过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其所学专业的办学条件、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要素相融合,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中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只有这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才能达到既定的标准和要求。[9]
四、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突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培养并将其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以此撬动教育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探索实践中,提出并践行“八个一”机制,丰富拓展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涵,对于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搭建一个运行平台
2006年,学校成立了笃行创业教育学院,2012年,更名为笃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2016年,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内容,并优化了运行机制。主要经验有:一是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以及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履行学院创新创业试点工作领导职能。二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全面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牵头二级学院和专业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三是创设“产、学、研、创”合作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与发展理事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发展基金,努力把笃行创新创业学院建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改革基地和孵化基地。
(二)开发一体系列课程
结合学校以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为主的特点,面向全校全体学生开设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的校本课程《创新创业导论》,重点在于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基本的创新创业理念。在专业课程中,细化原有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围绕创业财务、创业法务等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如《创业计划》《创业财务》《创业法务》等,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素养提升课程,增加学习选择空间。同时,辅以创新创业仿真综合实验教学平台、ERP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实践场所的建设,进行系统化,专题式教育和培养,重点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为后续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实现创新创业课程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三)打造一支导师队伍
依托学校牵头的金融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自2006年开始学校在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校友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中增加就业创业导师,组建了一支由校内优秀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打造的双导师团队。通过创新创业导师培训,让相关教师既有创新创业理论素养,又兼具行业实践能力,让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接校内创业学生,进行创业指导;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到学校兼职,尤其是聘请校友企业家作为兼职创业导师,承担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并适时引进第三方创新创业培训机构。同时,完善教师激励约束和发展机制,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建设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参与创业或者担任企业高管的经历的师资队伍。制定兼职教师聘用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岗聘条件、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
(四)建好一个实践场所
学校推进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保证实践环节的实施。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践训练环节,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设学校大学生创业园,让学生进行模拟企业的注册、运行和管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极培育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策划,并在大学生创业园中进行模拟实践。在项目模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孵化。为推动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准入和资金支持,建设若干个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共生体,联合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等作为创业园区的校外延伸,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
(五)创设一系列实践项目
依托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推进学赛结合的创业项目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及其他各类组办者举办的创业大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紧密结合杭州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发展,在整合与优化全校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的同时,借助由校友捐助的创业奖学金和浙江金融教育基金会的力量,筹措扶持基金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荣获佳绩,涌现出品忆琴行、网易印象派、我的花店等一大批学生创业新星。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浪潮,学校以“互联网+”思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竞赛与实战项目,取得较好成效。而在创业园区内则为学生及时提供国家政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场动向等信息,为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项目评估、融资咨询、申办企业手续、项目运行管理、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
(六)探索一种培养体系
与学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135791”相对应的是自2014年开始,笃行创新创业学院从全校学生中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潜质和意向的学生组建“才俊”创新拔尖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才俊班”)。“才俊班”组建若干创新创业专题(兴趣)班,参照订单培养形式进行集中学习培养,形成创新创业预备和实践团队。开发《创业实践项目》《互联网创业》《浙商创业案例》等课程模块,增加创新创业实习和创业实践,为学生在校内创业园项目孵化和走出校门进行实际创业活动提供指导与服务,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体系辅以强化激励措施并积极尝试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标准,为学生自主创业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七)完善一套保障制度
一是制定学分转换制度。逐步将学生开展的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实验、、课题研究、科技成果、相关竞赛、职业证书、获得专利,以及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二是完善专业和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事项,把创新创业教育变为专业和课程建设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细化实践教学与管理相关制度,明确创新创业实践在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管理内容和要求,修订其他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三是制定鼓励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鼓励教师将申请专利与产业应用相结合。
(八)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校友创业论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自2009年以来,笃行创新创业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校友创业论坛,每届论坛均有独特的主题,邀请创业成功校友分享创业经历和心得体会,为有志创业的同学答疑解惑,由于校友与母校的在校学生具有天然情感,校友的创业历程、理念更能获得在校学生的认同,已成为深受师生欢迎的创新创业教育“金名片”,不仅进一步丰富“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的核心内容,而且更加浓厚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五、结语
本文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状态入手,在分析适切性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的主要策略,并结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进行阐述。今后一个阶段,如何依据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及以互联网思维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当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究竟以多大程度和多快速度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还需要我们综合运用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手段开展更为深入的经验研究,以科学把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范畴、价值指向和实现途径,全面总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构建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3.
[2]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9.
[3]周建松.提高质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J].教育研究,2012,(1):138-14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4.
[5]马望星,马近远.钱学森创新教育思想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
[6][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等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
[7]周光礼.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2-69.
[8][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5.
[9]路飞.小国大教育——瑞士、奥地利、卢森堡创新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版社,2014:3.
作者:陈正江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