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解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创业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创业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需要理性的冒险精神来克服一切困难,而意志却是理性的冒险精神的主要元素,创业意志与成功创业有正相关系。创业意志首先需要有善的意志,还要有出乎义务的行为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创业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意志;培养;探索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以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为创业主体的创业过程。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创业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方式。大学生创业是个艰难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利用高校提供的创业平台,找准个人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最佳接合点,以实现大学生个人的良性发展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已成为当今社会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本文重点探讨的则是与大学生成功创业密切相关的要素问题。若想创业成功,创业者自身的素质是核心素质之一。关于创业者的素质研究,至今并无权威的说法,其中国外较有代表性的是威廉.D.拜格雷夫,他认为创业者的素养应包括:理想、果断、实干、决定、奉献、热爱、周祥、命运、金钱和分享。[1]而国内有学者认为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2]总的来说关于创业素质的分类还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而笔者则认为在创业素质中,创业意志是成功创业的核心力量。
一、关于意志理论
意志理论是笛卡尔的哲学思想。笛卡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意志”的定义:“它仅仅在于我们对同一件事能做或不能做(也就是说,肯定它或否定它,追从它或逃避它),或者不如说,它仅仅在于为了确认或否认、追从或逃避理智向我们提供的东西,我们做得就好像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外在的力量驱使我们似的。”[1]在辨析理智和意志之间的关系时,笛卡尔说:“理智是认知能力或表象能力;它知觉观念(即觉察观念的客观实在性,或内容)。意志肯定或否定观念中的表象之物。只有当意志活动时,判断才会产生。从技术上说,虚假仅产生于判断,因而要求意志对理智表象的内容加以肯定或否定。理智本身不会犯错误,因为它不能断言(肯定或否定)任何东西。”[2]所以,学生有了对创业的认知并具有了创业技能还不足以让他们对创业付诸行动,或者说即使付诸行动了也不见得能够持久。因为创业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如果创业者不具备“意志”这一优秀品质,就无法按照既定的创业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获得成功。所以说,意志是行动前作抉择、下判断的必要条件,它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其力量是巨大的。
二、创业意志
创业是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需要理性的冒险精神来克服一切困难,而意志正是理性的冒险精神的主要元素,所以创业意志是成功创业不可或缺的素质。到目前为止对“创业意志”的研究仍然很少,笔者根据意志的定义和创业的特征,将“创业意志”定义为: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超强意志,凭借这种意志,创业者才能无惧困难,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最终实现创业目标,成功创业。笔者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与成功创业的实证调查》,证实了创业意愿与创业意志成正相关系以及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成功创业的相关性。而调查也显示,不少大学生非常缺乏创业意志。
三、创业意志的培养与锻炼
(一)精神支撑———善的意志
大学生毕业后是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还是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往往是一个矛盾的取舍问题。并且相对就业而言,创业不仅仅着眼于现在,更强调长远的发展,还要考虑路途的艰辛。如果没有善的意志,大学生在创业时可能就会从个人的兴趣出发,或者盲目追随社会热门行业。这些都将造成社会行业职位的空缺和就业难的矛盾。善的意志“并不是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是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是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3]。”这种善的意志是克服主观法则,遵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行为导引。高校就是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这种的意志。
1.读哲理论经典
透过校园、书籍、教师这三位一体来熏陶大学生的哲理思想。高校校园要常设哲理性的标语,学校图书馆要汇集富含哲理思想的经典书籍,教师要注意收集社会最新发展动态的话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用哲理的方法加以分析探讨。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读哲理论经典,学院也可以组织学生办报办论坛,作为学生读哲理论经典的平台。
2.互评、自评、点评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已不再是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考核的内容了。我们应该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给学生评分,可以采取互评、自评、点评等方法。互评是指学生间的评价,其方法一是采取分组讨论,再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给被评者打分;二是采取好友谏言提议,每个被评者选取几个好友,让其分别写出自己的优缺点。自评就是自己给自己打分并写出优缺点。点评是指教师给学生的打分和评语。这三项评价的分值按一定比例设置,这样的评价是多维度的评价,更加客观、真实,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通过哲理、经典的熏陶,大学生会辩证地认识自己,认知事物;透过互评、自评和点评的结果,大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和找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互评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让大家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可以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互助。大学生这种正确的认识自我、为自我找到定位的能力就是善的意志,它让大学生在择业或创业时不再趋功逐利,也不再盲目地遵从所谓的个人喜好。
(二)行为起源———出乎义务
善的意志是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支柱,要让这样的精神付诸行动就需呼唤理性。出乎义务的行为就是理性的稳定性的表现,那些出于自己需要和爱好的行为,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合乎义务的行为,那是不理性的或者说是感性的行为,因为兴趣很容易改变和退化。当理性地选择行业时,就是出乎义务的行为。它遵从的是普遍法则,就是要求创业的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即要从自己的人力资本(包括长相、出生、学历)出发,选择创业的方向并付诸行动。作为高校,要抓住学生可提高和改进的方面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让学生的人力资本得到最大的体现。
1.专业能力
大学生学好专业不仅为个人的发展铸就一种本领,为自己树立自信,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积淀资源。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着力打造学校的优势专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学习平台,用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专业建设要从依赖地方的发展进步到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所以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所在地区的优势资源建设和打造专业。此外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到其他有特色专业的地区观摩学习;二是打造专业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高质量导师。学校要有一定比例的来自企业或公司的教师,在校教师需有一段时间参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实践工作,学校还要有在专业方面学历、资历较高的教师;三是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反馈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能参与到专业的实际操练当中。
2.理性的思维
要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出乎义务,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康德说过,“理性才能使意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善。”[4]一切不理性的思维都来源于不切实际的空想,要想让空想在实际中得到验证和纠正,唯有参加各种活动。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很多实践活动,但没有科学的方法作指导,活动就很难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使得不少活动的开展都是走过场。作为一线学校管理者的教师,在活动的实现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展示形式要恰当
活动的主题不同,学生的体验就不同,同一活动主题,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以《寻找身边最美一角》为例,让学生展示自己体验到的最美的一角,它可以是一篇论文,可以是一张抓拍的照片,可以是自己写的一首诗,可以是一首熟悉的歌,可以是几个同学合演的小品,还可以是自己录制的短片……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主题的展示形式。
(2)活动要里外结合,动静兼顾
“里”是指在班集体里进行的活动,如墙报展、辩论赛、班级讨论会等。“外”是指校园以及社会,可以是“家长座谈会展示”、“校园最美声音展示”、“社会调查报告展示”等。通过对里外的展示,能让学生感受到有更多的人对自己的活动成果的关心。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如果能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肯定,就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活动的价值,更能助长他们的自信心和不懈努力的意志。动静兼顾是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而论的。性格内向一点的学生喜欢静态的活动展示方式,如书画、作文、模型等。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动态的活动展示方式,如辩论赛、诗朗诵、歌舞表演等。静态的活动结果展示可以选择在课余时间,可以是在班上也可以是在校园。动态的展示则更需要有组织性。
(3)活动展示的内容应自然真实
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展示的活动内容是自然真实的,就必须对活动的评价采用过程性或形成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对活动真切的体验,而对于活动结果的展示则是为了和大家一起分享体验。教师还要及时作小结,使活动的价值上升到让大家学会认识自我和客观评价自我,学会欣赏他人,学会相互交流的目的。总之,在实践活动中要令学生要能体现自己的真实能力并得到认可。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做我事,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创业桥梁———人际关系
大学生创业往往过程艰辛,路途长远,创业意志会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挑战,光靠创业者个人的素养来克服一切困难是不切实际的。创业过程需要周边其他人的鼓励、支持甚至是带动,这就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一个自信、开朗和尊重他人的人往往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意识或能力———1.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属于人的第四层次的需要,是距离人实现自我超越最近的一步。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人相处无小事,说话好言善语,做事讲究礼节,时时处处显示自己尊重别人,这样别人才会真切地感受到你的友好和善意,才会愿意和你交友作伴,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你、喜欢你。尊重别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2.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人是有情绪的,而且人们的情绪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应该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知道不同场合的情绪表露法则。譬如你不能把在家人面前的满不在乎带到集体宿舍,不能将独处时的不设防心态用于集体生活,不能不讲场合随意宣泄。一个总是很“情绪化”的人一定是一个很自我、自私的人,这种人不可能收获友谊,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3.须有互惠互利的意识。与人打交道时,切忌只顾自取罔顾他求;只顾私欲忽略他利。待人接物如果只考虑单向的利益,总是一个人独得好处。那么这种关系是不可能持久的。荀子提出:“骥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笛卡尔明确断言:“作判断不仅需要理智,而且需要意志。”[1]意志这一非理性因素,对发挥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创业意志让创业的大学生有强大的自控能力,能稳定的发挥自己的水平,长期保持自己的状态;不容易受外界干扰,不容易受他人观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康德的道德哲学[M]牟宗三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4.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2.
[3]彭娟.女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就业的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1).
[4]朱偃.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4).
[5]谢凌婕.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志的培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04):147-149.
[6]王占仁,林丹.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03):250-252.
[7]周男.大学生创业素质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8]王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作者:王玲 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公益型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摘要:公益型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公益型创业教育是传统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当前,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未形成与实践统一的课程体系,缺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师团队,缺乏积极活跃的公益创业氛围,高校、政府、企业间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互通机制,应从构建教育体系、组建教师团队、搭建支持平台、建立制度机制、兼顾软硬环境等方面创新公益创业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并就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措施以及组织领导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高等院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已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性工作。公益创业作为一种崭新的创业类型,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起来,不仅在商业领域吸引资源,创造商业价值,实现经济效益;还在公共领域整合资源、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创造社会价值,实现社会效益。公益型创业以其成本低、创新性强、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公益型创业教育是传统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加强大学生公益型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理念,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切实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的现状研究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座谈、走访企业等方式,从学生、高校、社会三个层次出发,充分了解大学生实际进行公益创业活动的自我准备及外部软硬环境,深入探讨大学毕业生公益创业现状,进一步完善公益型创业教育模式。1.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的心理预期。调查显示,65%的青年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的动机为“实现个人价值”,59%的大学生为“回报和服务社会”,“以解决就业为目的和出发点”的大学生仅为30%。与传统的商业创业相比,公益创业更注重学生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寄托社会理念的商业手段。在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准备的研究中发现,公益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来自于对公益创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大多数学生对于何为公益创业仍然是迷茫的,而对普通商业创业虽有一定的了解和意愿,但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进一步实践。2.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的校园环境。大多数高校已形成了适合本校实际的创业教育体系,部分高校针对公益创业特别建立了社团、训练营、基地等教育形式,这些都成为了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萌芽的“孵化器”,但在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中发现,一般的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共同、明显的缺陷,教育成果一般仅停留在对创业现象的认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层面上,虽能较好地解决“不知”创业的问题,但并未能真正解决“不能”创业的问题,更未能真正触及“不想”创业以及如何促成创业的问题。良好的校园公益创业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开展积极的创业实践,2014年,团中央、教育部在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提档升级,改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增加“公益创业实践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创业氛围的形成。3.大学生公益型创业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开展真实的公益创业活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税务减免、社会帮扶都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从事的行业活动。近期社会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广泛关注,上海浦东公益服务园为入驻的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服务;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为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金、能力培训和咨询指导等;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慈善基金会等逐步以赛事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资金扶持、项目指导等都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提供了社会支持。与传统的商业创业相比,公益创业组织在履行社会职责方面更具有显著优势,一般认为公益创业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使命,且社会价值创造始终要高于经济利益追求。69%的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创业具有较为重要的社会效益。高校创业教育不单单是为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更在于营造大众创业意识,形成社会创新文化,而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更是一种融合追求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引导。而近几年,部分公益、慈善机构的声誉风险事件相继曝光,这些事件不仅引发公众对于公益慈善的普遍关注,更引发了中国公益活动的信任危机,社会公众对公益活动的质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创业的开展。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高校创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新时期,而公益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部分高校针对公益创业进行了政策支持,搭建了培养平台,但在理论体系、团队建设、氛围营造、互通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1.未形成与实践统一的课程体系。调查中绝大部分公益创业者都源自于高校,是否开设公益创业的相关课程,以及课程质量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到公益创业者的能力水平,甚至公益创业的成败。在教育方式上,现有的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与实践的统一结合,在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高校中,除少部分建立有实践基地外,绝大部分都仅仅是进行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指导,大大影响了课程效果。而在教育内容上,高校创业教育往往以传统商业性创业教育为主,公益创业一般没有专设的课程,或仅仅存在于部分章节,创业课程与公益性相剥离,学生往往接受不到全面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2.缺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师团队。调查发现高校中承担创业教育和辅导的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大多数教师同时身兼其他工作职能,一般只能在创业信息等方面提供帮助,针对公益创业教育基本没有专门的教师或团队,没有专业的技术和扎实的理论,更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有些高校利用自身资源聘请校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但也有其弊端:第一,没有时间上的保障;第二,创业人士本身虽有实践经验,但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缺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育团队,严重制约了公益创业教育的开展。3.缺乏积极活跃的公益创业氛围。社会公众是否了解公益创业,是否真正支持新型的创业方式,会影响中国公益创业的发展。在没有社会公众以及社会舆论支持的状态下,公益创业者们将很难有信心进行公益创业。然而当前虽然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号召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并没有形成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氛围。具体到学校,缺乏积极活跃的公益创业氛围,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公益创业热情,而且高校里同时存在的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往往导致大学生将其与公益创业混在一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活跃的公益创业氛围,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意识,是培养公益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新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公益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公益紧密结合在一起。4.高校、政府、企业间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互通机制。公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尤其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和支持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活动。然而,当前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企业捐赠意愿不足、社会大众冷漠等原因,使得公益创业发展困难,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缺乏实践引领,大学生公益创业规模受限,难以成形。而且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组织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各方力量找不到畅通的沟通渠道,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促进公益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探索建立公益型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基于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公益型创业教育模式,需要形成包括教学、研究和实践在内的完整的公益型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并将公益创业教育、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社会资本融合三者互融结合,使培养公益型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成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涯的着力点。为此,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教育模式,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对策。1.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将公益创业课程单独作为学生必修或者选修的系列课程,以形成学生的公益创业基本认知、加强公益创业意识、培养公益创业情感,购买或者编写专业教材,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教学活动。其次,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实践基地,开展公益创业立项,或利用公益创业成本低、启动资金少的特点,举办各类型公益创业比赛,提高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实践能力,以实践丰富公益创业教育理论。2.组建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公益创业教师团队。校内创业指导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实现兼职向专职的转化,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建立创业指导教师培训机制。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公益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校友定期返校作报告和讲座,并担任实践团队、社团的校外指导教师等。充分利用学校社会资源邀请企业负责人、公益创业人等实践经验丰富的商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校外导师等职务,引进校外资源,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外校外教师要实现与知识理论丰富的校内教师的沟通合作,各有侧重地开展有规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公益创业教育,互相配合、互通有无,组建理论与实践兼顾,沟通配合默契的公益创业教师团队。3.搭建高校、政府、企业互融的公益创业支持平台。高校方面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密切合作,推广校园创业项目,加快对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同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会点,依托大学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发挥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公益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建立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实践基地。政府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快落实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开设创业绿色通道,免费便捷地办理相关手续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在国家层面,设立针对公益创业的各类大赛和评选,或在由政府牵头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或创业活动立项等中特设公益创业项目,为大学生搭建企业风险投资与公益创业项目的接洽商谈平台,推动优秀创业项目孕育孵化,促进创业成果转化为市场化运作。4.建立完善有效的高校公益创业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建立积极有效的高校公益创业引导机制,健全公益创业活动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立各类公益创业立项及丰富多样的创新竞赛并进行统筹管理,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活动。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工作室、社团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公益创业咨询,设立专门的基金,建立醒目的橱窗展,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训练提供资金支持,营造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良好校园氛围。同时,制度上要进一步完善指导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将创业指导老师在教学各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把学生在课堂内和实践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纳入评价标准,建立培养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此外,科研可以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创新可以促使公益创业意识的产生,学校应当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和资助教师对学生的公益创业辅导和围绕大学生公益创业开展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创业激情,从而有效地保障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有序进行。5.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兼顾公益创业的软硬环境。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及资金扶持,但是大学生公益创业仍然是市场行为,公益创业起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资金,单靠政府一家之力难以维持,需要同时兼顾公益创业软环境建设,重视创业教育,加强公益创业的社会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公益创新意识,营造公益创业的良性氛围。政府在无偿资助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资本市场,打通大学生创业市场的融资渠道,保障公益创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另外,政府的相关职能还相对滞后,如审批手续烦琐、限制条件多等,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成本,限制了公益创业的发展。因此,政策方面要针对公益创业的特殊性,减少审批程序,放宽申请条件,降低公益创业门槛,充分激发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意识,调动公益创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唐亚阳,邓英文,汪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概念、现实意义与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1,(05).
[2]唐亚阳,杨超.公益创业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抓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0).
[3]高潮,王美英.公益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
[4]高潮,官珉月.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
[5]潘加军.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
作者:袁文 杨帆 佟巍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作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对于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课程体系
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两大新课题,两者之间在行动主体、组织文化、组织载体、经费来源、运行方式、实现方法与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之处,若能有效地把握和开发利用,将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推动高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实施过程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因此,它迫切需要引入协同创新理念,以促进各方面资源的有机融合和有效共享,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社会广泛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适应时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这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关键,而校企协同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是转变教育理念,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就业理念指导下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培养标准与过程、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形成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工作从简单知识传授向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转变;从单一课内教学向课外创新活动和实践锻炼的转变;从单向知识灌输向引导认知和独立思考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改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是对教育本质及规律的全新阐述,是对高等教育全局性、结构性的创新和发展。(2)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又是融合创新教育于培养过程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从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实质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是高校的人才供给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毕业生就业、考研和出国作为主要目标,缺少对学生开创型个性、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对高校的根本要求,更是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办学质量。(3)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就业压力的需要。创业教育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为创业者自主创立公司所开展的培训活动;广义的创业教育则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在高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就业培训,更不应该是“企业家速成训练”,而应该是引导学生树立开创精神、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养成勇于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经受挫折的心理和意志。所以说,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开拓视野、提高社会竞争力储备了条件,是大学生日后展示自我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对于社会而言,改变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实现从“求职者”到“工作岗位创造者”的转型,开辟多元的就业渠道,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同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国内首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此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得到了国内各级政府和众多高校的关注,但在具体实践中更多的是体现在以学校统一组织各类竞赛形式为主,缺乏对每个学生开展实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观念落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仍然片面追求就业率指标,没有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素质训练纳入到系统的大学学习和课程建设体系。(2)专业师资缺乏。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国内高校普遍缺乏具有成熟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营规律、具备人员管理经验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是由专业教师或年级辅导员担任,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3)活动流于形式。国内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政府部门发起的创业竞赛,形式相对单一,学生更多的是在利益驱动下的被动参与,活动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4)教学体系单一。缺乏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建设所应有的系统性,没有形成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体系,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不完善,影响到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普及创业知识作为人才培养新的落脚点,从规范运行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实施训练计划三方面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1)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规范运行机制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一是要以人为本,激励在创业创新方面做出成绩的学生和教师,通过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升师生投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是要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规范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实施。三是增加对师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从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服务三方面推进。首先,通过创业学科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其次通过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最后把创业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和市场指导服务贯穿于整个创业服务中,从而形成学校、院系、师生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2)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大学生群体的自身需要,结合校企协同创新的实际,可以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即创业理论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如图2所示)。创业理论课程是指将创业心理课、创业意识课、社会常识课、创业素质课程等纳入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将有关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通过传授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创业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补充。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创业实践课程可分为社会交往课程、生产操作课程、经营管理课程三类;从课程性质的角度来看,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和模拟试验课程两类。具体实施中,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实际,将上述两个维度整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手段。高校要通过协同创新,加强与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课程。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与科技作品竞赛、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创业论坛、创业竞赛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是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对传统课外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团活动、思想素质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重新整合。从功能上划分,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四类(如图3所示)。每类训练计划又包括若干具体活动所组成的各项子计划,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时间。其中,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是指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与设计、技术发明与创造、创新与开放型实验研究、项目实施、成果交流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创业训练计划是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编制创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形式参加创业计划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开拓精神,激发创业动机。科技竞赛计划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及其他专业技能比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是通过对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职业资格和各类专业技能考试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转变传统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作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丰富二者之间“互动”与“互构”的内涵,不应该把创业教育狭义地看成是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而应是渗透于学生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创业技能得到训练,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得到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克敌,张小辉,王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改革顶层设计实施框架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38-240.
[2]余忠钦.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
[3]李时椿.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市: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0.
[4]吴男,穆文欢.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分析———基于对41所高校大学生调研分析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0-135.
作者:张海燕 吴志宏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