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探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一二三课堂”联动教学方式
“一二三课堂”联动教学方式的提出,主要是根据目前高校的创新式教学特点来进行区分的。第一课堂指的是传统的教学课堂,也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教室作为具体的地点进行教学的方式。第二课堂指的是以学校作为主体,以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进行一些有关项目的比赛和展览、讲座等方式来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和兴趣拓展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适当的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课堂指的是通过学校与外界优秀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理论知识,由此能够实现较好的学生社会化,并且能够让他们在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进行创新创业。可以说,在“一二三课堂”联动教学方式中,第一课堂是基础,第二课堂是延伸,第三课堂则是自由化和个性化发展。通过“一二三课堂”联动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在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的领域,从而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一二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一)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大学毕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07万人,2003年就已突破200万大关,2008年、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
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将这种创新创业的教育学科建立和完善看作是叫教学的重点,因此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前沿讲座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也就会给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创业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创新创业教学效果不足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特点,虽然在创新欲望、创新构想、创新情感以及创新兴趣这几个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创新观念、创新活动以及创新意志这几个方面,还需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缺乏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教师队伍
前文所说的,因为在目前的学校教育对于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不够重视,导致了目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不足。同时很多学校在有关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也会更加强调对于某些学科专业知识老师的学术能力的考核,但是对于那些专业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指导的教师队伍,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因此也就使得学生并不能从专业课程上学习到有关于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相关思维和知识一些技能。另外,现在很多高校的教师资源,都是的高校毕业的学生中进行选择,这些学生在科研能力上呈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也会因为自身专业性的限制,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的体验,因此他们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只能是从学术的上角度上进行的,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十分专业的具有实践性经验的指导。因此也就使得很多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培养的时候,并不能及时地获得专业的指导。
三、“一二三课堂”联动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分析
(一)紧抓第一课堂,打好基础知识
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的学科与专业教育始终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因此也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教师和更加具体有效的教材来实现更好的基础教育。首先,学校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要尤其注意对于更加专业性的教师的引进,尤其是这种对于拥有一定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的引入。另外,在建立教师队伍的时候还同时要加强和鼓励教师队伍参与企业行业等的创新创业实践,学校要对教师在企业里的挂职锻炼进行鼓励,并且学校要及时地从不同的行业中请一些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人员来到学校当老师,从而能够在实践能力上让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更加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性,。另外,还需还需要加强教师在学术能力上的提升,能够通过及时的参加国内外各个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及培训等,来探索出更加丰富的创业实践能力经验,从而能够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其次,可以针对现有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教材进行改革,更加强调通过教材的指导来增强学生的学术水平知识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对于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引导和重视。另外,根据现有的大学教育来说,可以适当的加强大学课程中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设置,并且创建出另外一种并行的制度,能够将学术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纳入到学生的绩效考核中去,从而能够建立出一种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维与学习能力培养的路径。
(二)积极开发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环境
在校园中营造出一种鼓励创业创新的校园文化,能够及时地激发学生有关于创新创业思维的思考,并且能够对于他们的某些具有创新性的行为进行支持,从而能够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时间能够走向成功。要想在校园内创造出一种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报纸广播以及各种校园活动的方式,来积极的对于国家促进创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从政策的角度上来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意识的思考。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和校外合作的方式,邀请一些优秀的创业创新的成功人士,给学生进行创业创新相关知识的培训,激发他们对于创业创新的追求。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和创业创新实践活动。比如说可以通过将创业创新思维以及相关课程的评分的纳入整个学生的成绩系统,在这些加分的基础之上,可以由学校进行相关的奖金以及自己业绩的认定,从而带动他们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最后,学校可以鼓励大学生自己的参与企业活动的方式,来加强他们对于企业是如何高效运转的以及企业是如何实现创业创新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进入到他们想要去的公司实习的方式来获取相应的学分,从而能够使得他们在学术性和实践能力上都能够有较大的增长,在他们毕业之后也能够通过这些经验的学习,待会自己的创业创新的实践发展提供一些更好的途径。
(三)完善建立第三课堂,提供良好的学习渠道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上来说,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上的相关优惠来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政府还可以通过使用资金来进行扶持的方式,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能够得到及时的展开,并且能够排除其中的某些阻碍因素。另外从整个社会风气的角度上,增加一些有利于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活动展开的意识和氛围。最后,政府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组织以及高校等组织及其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各行各业中的成功人士来展开有利于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也能力提升的渠道。“一二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从理论基础到社会实践全方位进行培养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如何建立和完善“一二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方式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作者:吴宝善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岗位创业的视角出发拟从开设普及型创业教育课程、专业+创业教育提升课程、成立创业教育工作室、打造创业园和创办品牌公司五个方面入手,依托证书化考评方式,采取层层递进类似岗位晋升的进阶式模式,按照不同岗位层次的需求培养不同素质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用类似打卡闯关的形式改革传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创业教育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岗位创业视角;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阶式
2015年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两份文件,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发展,使创新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创业教育在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建设社会支持软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和培养创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各高校资源占有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不同层次类型和不同地域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高职院校长期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为区域建设输送人才的天然使命,因此更加侧重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课程体系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对创业教育缺乏内源性认同;忽视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把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素质教育,仅仅当成一种“精英教育”;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创业风险提示。
1岗位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1岗位创业的缘起
熊彼特首次将创业与创新联系起来,创业的实质被界定为创新,或资源的重新组合,包括开始一种新的生产性经营和以一种方式维持生产性经营。[1]这一理念拓展了创业的范畴,使创业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创办企业的狭小范围内。1958年,Pinchott首次在其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了在已建立的大型组织内进行创业的理论,即内创业理论(in-trapreneurship)。[2]随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内创业现象展开研究。概括相关文献,内创业可以被界定为在一个现存企业中,个体或团队进行的新业务创造或多种创新活动的过程。[3]在此基础上,温州大学黄兆信教授发展了内创业的概念,提出岗位创业。岗位创业即在现有的组织制度内,以创新的思维看待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发挥创新创造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使公司获利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岗位创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力求能用创新的态度或创新的技术开展工作,实现技术革新或业务创新。从岗位创业视域出发拓展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和领域,使创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兼容就业创业的教育新模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1.2岗位创业导向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院校侧重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执行力和岗位操作能力。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目标,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发展兼容就业创业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岗位创业视域下的创业教育不仅培养企业家;而且把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使毕业生不仅掌握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还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吃苦耐劳的企业家精神,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善于整合资源创造成就的复合型人才。
2基于岗位创业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思路
在借鉴前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岗位创业的视域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产业性和实践性,从创业教育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的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完善的组织、评价、保障体系出发,构建基于岗位创业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1创业教育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的融合
岗位创业视域下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两个方面。共性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通过普及型创业教育课程和各类讲座论坛给学生传授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创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创业基本素质是学生通过主观努力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涵盖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等方面。岗位创业视域下的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依据不同职业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职业的特殊性,实施个性化定制培养,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平凡的岗位上成长成才。个性目标一般情况下主要体现为个性品质,如创新性、合作性、敏锐性等。
2.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岗位创业强调立足岗位进行技术革新或模式创新,需要职业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成为学生叩开职业大门的敲门砖,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不论是就业市场还是创业领域,专业始终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主导性。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使得专业课程研发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是岗位创业视域下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院校兼具教育和产业的属性,培养的学生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要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对接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在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努力搭建平台构建“创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挖掘专业性的创新成果,实现专业技术领域内的创新。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教育,挖掘创业素质的专业支撑,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3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提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含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两大部分。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主要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实务性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创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为知识储备。同时,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还需要辅助大量的实操,学生只有在反复不断的实际运作中揣摩习得的技巧和经验,才能发现不足,增长经验,提升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以学生自主学习与体验为核心,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用结合,手脑并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如创业孵化园、品牌公司,引导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分角色体验不断培养岗位素质,提升岗位适应力。
2.4构建完善的组织、评价、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一个长期的实施过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确保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创业教育的实施涉及教学、管理、师资、后勤保障和校外合作等方面,除了宏观层面的规划机制,对全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的开展进行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制定校级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观层面的沟通协调,由各系主要负责人、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协调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一系列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在系部建立起微观层面的执行落实,确保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如成立创业教育工作室,专门落实创业教育的组织、评价、保障等细项工作,确保创业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
2.5多管齐下,构造凸显岗位能力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岗位胜任者始终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使命,院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办学特色,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计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教育发展思路,进而全方位推进创业教育改革,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面,使创业教育惠及全体学生。院校应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出发,采取层层递进类似岗位晋升的进阶模式,依托证书化考评方式,围绕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造凸显岗位能力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岗位创业视域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层次一是创业意识培养。依托创业基础课程、思修课、讲座论坛等方式培养创业精神;层次二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创新专业课程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挖掘专业领域内创新的潜能;层次三是创业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基层创业教育工作室,创业平台和品牌公司这些实务操作,在摸爬滚打中锻炼创业技能。
3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从创业教育的三个层次入手,采取进阶模式,按照不同岗位层次的需求培养不同素质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思路,根据学生参与五个层次创业教育的情况分别颁发赤橙红蓝青卡,各卡片间呈现层级递进关系,低一级的课程卡片是晋级高一级课程的通行证,如获得赤卡后才能晋级橙卡,以此类推,青卡(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最高等级的证书,表明在校期间接受了最为全面的创业教育,用类似打卡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3.1开设“关于创业”普及型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制度化建设和设置“关于创业”创业教育课程的方式,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业教育。完成此阶段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创业教育的初级证书———赤卡。(1)通过制度化建设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列入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中,明确整体规划建设和系统发展思路。将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和完善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完成相应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学生颁发证书。(2)增设“关于创业”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开设“关于创业”模块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增强对创业基础知识的吸收,从而增强对创业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构建人人乐学创业的氛围。“关于创业”模块课程主要围绕创业基础知识和创业精神展开,如开设《创业学》、《企业家精神》、《区域创业模式和区域企业家精神》等课程,这些课程按照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方式设置在大一阶段。可采用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相互结合的方式,也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概论》等公共类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因子,同时,还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埋下创业教育的伏笔,构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从企业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把自己的岗位当成自己的公司来经营,成为一位称职的基层岗位工作者。
3.2结合专业课程开设“为创业”创业教育提升课程
针对忽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结合专业课程开设“为创业”创业教育提升课程。完成此阶段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创业教育的中级证书———橙卡。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心态、初步具备企业家和中高层管理者必备的洞察力和观察力。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结合,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搭建二者紧密相连的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改革试验。(1)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专业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善于在专业知识的应用中发现创新点,增加学生的岗位创新意识。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如《电子产品市场营销》、《鞋类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实务》等行业导向课程。同时,构建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氛围,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因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敏锐洞察力。(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增加案例分析和现场模拟教学环节的比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岗位创新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训中,不仅要进行岗位技能的锻炼,更要参与管理岗位的实训,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参与包括产品开发、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让学生学会管理的同时还能明确行业规定、关注政策变化、了解市场需求,通过这种岗位技能+管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使其能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3.3依托院系成立创业教育工作室
在学院或者系部层面成立由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辅导员、企业家、优秀校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教育工作室,全面负责创业教育实施、管理、考评、心理帮扶等日常事务的细项工作。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1)院系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创业教育考评制度,颁发考评证书,是解决创业教育存在较大随意性和差异性的有效方式之一。规范创业教育的考评方式和制度,改变以赛代考、交份创业计划书或写写论文就能获得学分的方式,采用证书升级制度,对参与不同级别创业教育的学生分别发放不同级别的创业教育证书,使创业教育证书成为继毕业证书、技能证书之外的第三本证书,成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胜任岗位的加分项。(2)由教研室主任牵头,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集思广议,寻求专业领域内的创新点,成立专业工作室,把参与工作室运营作为获得奖学金的加分环节。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结合旅游专业开设“环球导游工作室”,学生参与工作室可以成为导游、线路规划师、财务、宣传策划、管理者等角色,可以组织学生在工作室中扮演各种角色,同时学生还可在不同角色中换岗体验,在角色模拟演练中,不断熟练岗位技能、策划能力、推广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3)辅导员队伍负责做好创业教育的组织实施和心理帮扶工作,辅导员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一定的心理知识,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好服务工作,如创业教育证书内容的核实、分数登记、等级划定。同时,辅导员还应组织各类型活动如聘请企业一线的经营者和优秀校友来校开展讲座、论坛或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实况案例、操作实务。辅导员还应发挥与学生接触多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优势,为在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产生心理困惑的学生疏解引导、排忧解难。(4)院系根据自身活动开展情况,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活动,并量化参与活动情况,可规定每年自觉参与创业教育活动一百个小时将获得创业教育的高级证书———红卡。获得此证书的学生将具备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各种资质。
3.4依托当地产业特征打造独具区域特色的创业园或孵化园
创新型人才成为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驱动力,高职院校应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号召,加大实施创业教育的力度,加快发展创业教育的速度,对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功效。(1)校级层面可依托当地产业特征结合区域文化特色积极打造集展示好点子、探索好方法、推广好作品、实践好商机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园或孵化园。给学生提供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将创业计划、想法或理念演化成具体项目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创新思维,验证创业设想。(2)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创业园或孵化园的相关事宜,制定并做好项目的考察评选指导工作,对考评合格的项目予以产地、资金支持,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进行项目孵化,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竭诚电子商行就是在“福建省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的获奖作品“金手指电子产品维修”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该项目结合福州的电子产品产业优势,发挥大学城的地理优势,四年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上千个兼职岗位。同时,在创业园内实行淘汰制,引入竞争氛围,模拟市场竞争模式,提高学生的风险防控能力。对经营管理运行不善的项目予以淘汰,对运行良好富有特色的项目予以帮扶支持,为培育成品牌公司做准备。(3)创业园和孵化园毕竟场地有限,不能向所有的学生展开,参加此项创业教育活动的学生将获得创业教育的晋级证书———蓝卡。学生在学校协调保护下有序竞争的校园环境中实战模拟项目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在模拟商场竞争中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在摸爬滚打中领悟项目经营决策的真谛,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而且能迅速成为公司项目和部门的负责人。
3.5创办品牌公司
创办品牌公司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高级模式,是进阶式创业教育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1)学校对品牌公司予以智力支持,学校挑选创业园中运行良好经济效益佳富有专业特色的项目,组成包括专业教师、创业导师、企业专家、政府人员在内的幕后导师团队,集体出谋划策帮助学生成立品牌公司,如公司注册、技术指导、融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手把手的指导,学校成为学生成立品牌公司的智囊团。导师团队将在公司运行良好后再退出。(2)学校对品牌公司予以资金支持,如学校以资金入股,学生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共同组建品牌公司,或者学校和学生按比例出资成立品牌公司,解决学生资金不足的难题。在公司经营上轨道后,学校可逐渐撤资转让公司股份,实现学生独立经营。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创办小型公司进行经营活动,成立的公司已跳出学校的范畴,参与到市场竞争,学生将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学会发现机遇、把握机会、团队管理等创业技巧,掌握经营管理技巧,领悟经营管理的思路和理念。在市场的浪潮中真正具备一名创业者的基本素质。通过此阶段实践学习的学生将获得创业教育特别证书———青卡,为实现创业梦想播下梦想的种子。赤橙红蓝青五种卡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点,赤橙红三种卡侧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按照岗位层级递进的素质要求分别培养低中高三个等级的岗位素质,蓝青两种卡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有创业梦想但由于资源不足的原因暂时只能选择就业的学生储备创业效能,在工作岗位上储存能量等待时机成熟再开展创业活动。同样,受过蓝青卡片教育的学生如果在创业中失败,也能凭借接受过的岗位创业教育,重返就业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高职院校所具有的具教育和产业的两种属性,必将在“双创”的浪潮中加快创业教育发展步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作者:杨君 单位:福建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与建筑工程系
第三篇: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大学生创业作为新时代的热门搜索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双重重视。作为现代社会中拥有系统知识基础、先进社会思想的大学生群体,科学引导、教育激发其所具有的创新创造能力,将能够让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产学协同模式研究为主体,以高职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开展研究。
【关键词】产学协同;高职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环境的完善,为当代国内教育事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与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当代引领社会变革的先进生产力,其通过与原有传统行业之间的结合和协调发展,让传统行业均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并为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带来了强所谓有的空间。大学生创业作为新时代的热门搜索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双重重视。作为现代社会中拥有系统知识基础、先进社会思想的大学生群体,科学引导、教育激发其所具有的创新创造能力,将能够让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应用型、实践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基地,其每年均会为社会输送大量与时代同步、与岗位匹配的优秀人才。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人才知识、技术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协调及统一,将能够让更多大学毕业人才找到自身职业的归宿,并获取职业成长上的满足感。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基于产学协同的教学理念,对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开展探索。
2.基于产学协同对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产学协同理念在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体是指,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创业,应当有效利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良好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增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创业技能的传授及创业项目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因此,在进行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以上述理念中所提及的具体目标为教学方向,针对当前高职大学生教育的模式、方法加以改进。具体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得以实现:第一,提升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中。高职院校大学生拥有着时代背景下最为先进的思维与健全的学科学习基础。因此,面对不断优化的创新创业市场,当代高职院校应当在充分发挥社会知识、技术教育基础地位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多元化素质、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项目是知识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将产学协同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科学理念,就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中,从而让大学生能够找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项目应用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在不断深入挖掘在校学习知识基础上,实现对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大大提升。在此过程中通常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努力:其一,增加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的成功不但与前瞻性的战略、系统性的规划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更与实践经验之间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应利用在校平台,组织创业竞技大赛、创业项目辩论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获取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实现对创新创业的正确看待,以帮助大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基础上,走上一条正确的创新创业道路;其二,增加社会实践,提升项目落地的成功性。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当前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从而将能够帮助大学生利用在校期间的时间获取初始创业阶段的成功,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走入社会之时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创业的要求,将在校期间创新创业项目投放入更广阔的社会市场当中。第二,打造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需要发挥教育的功能、发挥产学协同的作用,让大学生拥有时间、空间与精力去对整个创新创业过程加以了解、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研究。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应当跟随基础课程教学增加创新创业辅导之外,还应当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以获取更为充实的社会资源引入,实现对当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资源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完善对创新创业平台的打造,将平台设计为拥有小型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自运营模式,让大学生身处其中接受教育能够极大感受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魅力和方式,从而实现对学生在校知识学习实践应用能力的极大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创新创业平台签订合作协议,聘请校外社会创新创业平台优秀天使投资人、优秀创业工作者前往高职院校中开展导师进校园活动、宣讲会研讨会活动等,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获取一定接触社会创新创业平台的渠道,从而能够在帮助大学生养成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良好思维价值模式基础上,极大补充在校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经验、实战能力不足的弱项,并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超前卵化,让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获得成功。
3.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平衡大学生知识及技术教育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协调的关系。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其应当逐步回归到对应用型、实用型、专业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上。面对国际范围内对创新技术发展、对创业产业投放力度的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更应当放眼全球化不断增进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在本文中作者针对国内创新创业背景、大学生教育教学现状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产学协同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了些许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对策与途径。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为国内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并期望能够让高职院校逐渐转换角色,成为更具中国创新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杨国军,王宏,刘素婷.“哑铃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2]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5).
作者:彭尧 单位:贵州商学院